零件图常见工艺结构教案26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机械制图》理实一体化教案机械制图理实一体化教案章节课题绘制零件图课型理实一体化课时 4 教具学具电教设施制图桌、绘图板、绘图工具、零件模型、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①掌握选择主视图的基本原则和其他视图的选择方法②了解零件常见的工艺结构的画法和尺寸标注③掌握轴类零件的结构特点,合理确定表达方案能力培养点①能根据设计要求、工艺要求在零件图上注全所有需要的尺寸及技术要求②能够绘制视图来表达清楚给定的零件德育渗透点①能够主动学习,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②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认同感③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①零件的视图表达②零件图的尺寸标注难点①观察所给零件,给出合理的表达方案②准确绘制出合理的视图学法引导任务驱动,讲练结合课后体会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利用对零件模型的仔细观察和结构分析,结合教师对相关知识点的讲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这个思路带来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增加的实验部分会使得教学时数稍显紧张,这一点还需日后改进。
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师活动内容学生活动内容时间一、任务提出参照下图所示齿轮轴立体图,绘制其零件图。
根据齿轮轴立体图,分析其结构特点,合理确定表达方案,运用零件图的相关知识,绘制齿轮轴零件图。
二、任务分析从上图可以看出,齿轮轴为同轴线的不同直径的回转体,轴上有一处键槽。
零件主要结构形状是回转体,只需一个基本视图—主视图。
除主视图外,再加上一个局部视图来补充表达键槽局部结构。
因轴套类零件大部分在车床上加工,所以将轴线水平放置来画主视图,便于加工时图物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对提出的任务思考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学习主视图选择的原则51010对照,这样不仅符合加工位置要求,也基本符合轴的工作位置和形状特征原则。
通常将轴的大端朝左,小端朝右,轴上的键槽、孔可朝前或朝上,形状和位置表达明确。
三、相关知识(一)、主视图的选择1、确定主视图中零件的安放位置(1)加工位置原则就是使主视图按照零件在机械加工时的装夹位置安放。
零件图的识读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零件图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识读常见的零件图,并了解零件图在工程设计和制造中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识读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工程设计和制造的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耐心、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零件图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方法,常见零件图的识读方法。
2. 教学难点。
学生对零件图符号的理解和识读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几何图形知识和基本的图形识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零件图,引导学生讨论零件图的作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
向学生介绍零件图的基本概念,包括零件图的定义、作用、常用的符号表示方法等内容。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零件图的基本特点。
3. 符号表示方法讲解。
向学生介绍常见的零件图符号表示方法,包括直线、圆弧、尺寸标注、符号标注等内容。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这些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4. 零件图识读训练。
让学生进行零件图识读训练,通过多个实例让学生逐步掌握零件图的识读方法和技巧。
可以设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训练。
5. 拓展训练。
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设计一些拓展训练,让学生在课外进行练习。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复杂的零件图识读问题。
6. 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零件图的重要性和识读技巧,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识读能力。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零件图的识读基础进行教学,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学生的识读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一些复杂的零件图识读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更多的练习和训练来提高他们的识读能力。
机械制图看零件图说课稿(精选6篇)机械制图看零件图说课稿 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选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类,第二版《机械制图》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概括总结,又是后面识读装配图的基础,同时它又是生产实习中的一门语言,只有懂得了这门语言才能进行生产加工,故此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大纲中规定的以着重培养学生的识读能力,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零件图的具体内容(2)了解看零件图的目的、方法和步骤(3)掌握识读轴类零件图的方法与步骤(俗话说:学以致用,为了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思想,我拟订了本节课的能力目标)(二)能力目标运用理论联系实践的观点解决问题(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3.教学重点:识读轴类零件图的方法与步骤(而在识读轴类零件图4个内容中零件图的视图和尺寸标注分析既繁又难,所以我把它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4.教学难点:轴类零件图的视图和尺寸标注分析(说完了教材分析,接着我分析一下学生的学情)二、说学生众所周知,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对比较薄弱,但是经过近几年的技能教学,我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是文化基础知识欠缺,他们对于生产实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同时也非常想掌握一门技能。
现在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技能教学,而车工生产培训是机械类学生必不可少的部分,机械制图课程进行到这一章节,学生车工培训初级阶段已经结束,学生已经可以在师傅的指导下根据零件图加工出一些简单的零件,特别是对轴类零件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接下来我谈一下本节课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三、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问题引领、探究生成”“小组合作、小组竞赛”。
通过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和现有的技能实践经验,设置一个个新的`任务,让学生运用以学过的知识,有机结合实际,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解决问题,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第26 次课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及时间分配)
步骤1:复习巩固、检查课后搜集的资料(10分钟)
一、复习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二、复习极限与配合的标注。
三、复习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标注。
四、检查预习情况。
步骤2:本节课学习任务、情境设计(5分钟)
零件的结构和形状,不仅要满足零件的在机器中的使用要求,而且在制造零件时还要符合制造工艺要求。
零件的工艺结构,多数是在生产过程中满足加工和装配要求而设置的。
因此,在设计和绘制零件工作图时,必须把这些工艺结构绘制或标注在零件工作图上,以便于加工和装配。
步骤3-1:讲授知识(30分钟)
8.4 零件上常见的工艺结构
一、铸造工艺结构
(一)铸造圆角
为了避免砂型尖角处落砂、防止尖角处出现收缩裂纹,铸件两表面相交处应做出圆角。
同一铸件圆角半径大小的种类应尽可能少。
圆角半径可在技术要求中统一注写。
(二) 拔模斜度
为便于将模型顺利地从砂型中取出,在起模方向应有适当的斜度,称为铸造斜度或拔模斜度,铸成后铸件表面留着这个斜度,通常起模斜度在图样上可不画,也不标注。
(三)铸件壁厚
铸件在浇铸时,壁厚处冷却慢,易产生缩孔,或在壁厚突变处产生裂纹。
因此,要求铸件壁厚保持均匀一致,或采取逐渐过渡的结构。
(四)、过渡线
由于铸造圆角的存在,使得铸件表面的交线变得不明显,为了区分不同表面,应以过渡线的形式画出。
1、两曲面相交
过渡线与轮廓线之间空出一段距离
2、两等直径圆柱相交
3、平面与平面、平面与曲面相交
过渡线在转角处断开,并加画过渡圆弧,弯向与铸造圆角一致。
4、圆柱与肋板组合时过渡线的画法
二、机械加工工艺结构
(一)倒角和圆角
为了便于装配及操作安全,在轴、孔的端部一般都加工成倒角。
轴肩处为避免应力集中,常采用圆角过渡,称为倒圆。
当倒角尺寸很小或无一定尺寸要求时,在图样上可不画出,但在技术要求中要加以注明,如“锐角钝角”等字样。
(二)退刀糟、砂轮越程槽
零件车削或磨削时,为了便于进、退刀具,常在轴肩处、孔的台肩处预先车出退刀槽和越程槽。
(三)凸台、凹坑
为了保证零件表面接触良好和减少加工面,一般都在零件的接触部位设置凸台与凹坑。
(四)钻孔结构
零件上有各种不同用途和形式的孔,常用钻头加工而成。
用钻头加工不通孔或阶梯孔时,由于钻头顶角作用,会在孔底产生一锥面,画图时按120°画出,但不计入钻孔深度,也不标注锥角大小。
阶梯孔时,在大孔和小孔之间直径变化的部分是钻头头部形成的圆锥面,也应画成120°。
钻孔时,钻头要垂直于孔的端面钻进,避免沿曲面或斜面钻孔。
为了不使钻头歪斜和折断,应增设凸台和凹坑。
步骤4:师生活动安排(30分钟)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的知识点,在练习本上练习习题集相对应题.教师检查练习情况,讲解正确答案。
步骤5:教师总结(10分钟)
一、铸造工艺结构
二、机械加工工艺结构
步骤6:布置作业(5分钟)
巩固性作业:
一、练习习题册铸造工艺结构对应习题
二、练习习题册机械加工工艺结构对应习题
预习性作业:
预习读画零件图的方法和步骤。
板书设计:
8.4 零件图常见工艺结构
一、铸造工艺结构
(一)、铸造圆角
(二)、拔模斜度
(三)、铸件壁厚
(四)、过渡线
1、两曲面相交
2、两等直径圆柱相交
3、平面与平面、平面与曲面相交
4、圆柱与肋板组合时过渡线的画法
二、机械加工工艺结构
(一)倒角和圆角
(二)退刀糟、砂轮越程槽
(三)凸台、凹坑
(四)钻孔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