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0.50 KB
- 文档页数:9
年级:大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晁错是谁,以及他的主要事迹。
2. 能力目标:通过故事学习,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了解晁错的主要事迹。
2. 通过故事学习,提高幼儿的倾听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晁错事迹的理解和记忆。
2. 如何将故事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学准备:1. 故事PPT或图片。
2. 晁错相关人物和事件的背景资料。
3. 表情丰富的教具,如头饰、道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晁错的照片或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他是谁呢?”2. 幼儿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二、讲述故事1. 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晁错的故事,如《史记》中关于晁错的记载。
2. 在讲述过程中,教师注意停顿,引导幼儿猜测故事情节,培养他们的倾听和想象力。
三、互动环节1.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晁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 幼儿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回答。
3. 教师总结并点评。
四、角色扮演1. 教师准备头饰和道具,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2. 教师指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亲身体验故事中的角色。
3. 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故事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五、总结1. 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晁错的故事,总结晁错的主要事迹。
2. 教师强调晁错的爱国情怀和敬业精神,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怀。
六、作业1. 请幼儿回家后,向家长讲述晁错的故事,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2. 家长协助幼儿查找有关晁错的资料,加深对历史人物的了解。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述晁错的故事,让幼儿了解了这位历史人物,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2. 在互动环节和角色扮演中,幼儿的倾听、表达和想象力得到了锻炼。
3. 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将故事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晁错教案小班教案标题:晁错教案小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晁错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学习晁错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2. 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或教学PPT,包含晁错故事的图片和文字。
2. 学生绘本或课本,包含晁错故事的内容。
3. 分组卡片,用于分组活动。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教学PPT展示晁错故事的图片,并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内容。
2.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了解晁错的背景。
步骤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本绘本或课本,包含晁错故事的内容。
2. 学生阅读故事,并回答相关问题,检查他们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3. 教师巡视各组,辅导学生解答问题,并及时纠正错误。
步骤三:口头表达(10分钟)1. 随机选择几个学生,让他们口头表达晁错故事的主要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的情节和教训。
3.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补充或修正的意见。
步骤四:合作学习(15分钟)1. 学生重新分组,每组5-6人。
2. 每组选择一个角色扮演晁错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讨论该角色的思考和行动。
3. 每个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角色讨论的结果,并分享他们的思考和行动。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晁错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教训。
2. 教师评价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创作晁错故事的续篇或改编版本。
2.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晁错故事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六、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一份针对小班学生的晁错教案,旨在通过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晁错的故事,并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晁错》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句式2.在阅读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命运,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
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晁错是第一个出场的重要人物,也是第一个被冤杀的功臣。
即使到今天,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也认为晁错的死,是西汉初年的一大冤案。
那么晁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会落得个身穿朝服被腰斩于东市的悲惨结局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从司马迁的笔下寻找答案。
环节二,预习反馈。
1.从同学们预习提问中选出疑难点,师生共同解决:天下无治尚书者吾去公归矣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2.抽查检测,教师点拨: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为儿所卖,固误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
吾亦恨之。
”环节三,文本探究。
1.为什么说晁错是冤死的?⑴(什么人)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自选角度解读晁错,概括分析晁错的人物形象;①给时间,要求学生阅读时边勾画关键句边概括人物性格,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补充。
②学生投影展示学习成果(预设:学生从人生经历、三大事件、两大评说等角度解读人物,并进行总体概括)③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可以发现:司马迁在描写人物的时候,注意详略得当(人生经历是略写,三大事件是详写),并做到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晁父的劝阻、邓公的评价是侧面描写)相结合。
这些方法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⑵(怎么死的)七国之乱是晁错引起的吗?晁错被诛,七国之乱就平息了吗?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并结合学案上的“七国之乱”的介绍,分析总结。
①学生投影展示学习成果②小结:“七国之乱”只是地方诸侯与朝中大臣为诛杀晁错找到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如果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被诛杀,我们会觉得他罪有应得;如果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被诛杀,我们会觉得他不足怜惜;但就是这样一个才智与雄辩兼具的政论家、执着与无私并存的忠臣却做了刀下的冤魂,难怪那么多人为他鸣不平,他死的太冤了。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史记·晁错传》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晁错的生平事迹,掌握《史记·晁错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1. 《史记·晁错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 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
2. 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史记》吗?请简要介绍一下。
2. 介绍《史记》的作者和特点,引出晁错。
二、新课导入1. 介绍晁错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晁错的地位和贡献。
2. 阅读课文《史记·晁错传》,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
三、课堂讨论1. 提问:文章中晁错的主要事迹有哪些?请同学们分享一下。
2. 讨论晁错的人物形象,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世之道。
四、总结归纳1. 总结晁错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2. 分析晁错的人物形象,提炼出晁错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晁错的生平事迹和人物形象吗?2.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史记·晁错传》。
二、文言文阅读1. 让学生自主阅读《史记·晁错传》,要求学生注意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课堂讨论1. 提问:文章中晁错的主要事迹有哪些?请同学们分享一下。
2. 讨论晁错的人物形象,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世之道。
四、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晁错的一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
五、总结归纳1. 总结晁错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2. 分析晁错的人物形象,提炼出晁错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提问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晁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晁错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汉朝的历史地位。
(2)掌握《晁错》一文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思想内涵。
(3)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理解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晁错》一文。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学会分析历史人物,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晁错忠诚为国家、勇敢担当的精神品质。
(2)认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晁错》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晁错的思想观点。
(2)分析晁错的生平事迹,评价其历史地位。
(3)提高古文阅读能力,解读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2)晁错思想观点的深入剖析。
(3)历史背景与人物评价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晁错的生平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晁错》一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晁错的历史地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晁错》一文的主要观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难点解析:(1)针对文中的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进行讲解。
(2)深入剖析晁错的思想观点。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学习晁错的忠诚精神和勇敢担当。
(2)认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晁错的主要观点。
(2)强调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晁错》一文。
3. 推荐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深入了解晁错及其时代背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晁错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观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3. 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晁错这一历史人物,掌握其生平事迹。
2. 通过学习晁错的穿搭风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晁错生平事迹的介绍。
2. 晁错穿搭风格的特点分析。
3.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穿搭创作。
教学难点:1. 晁错穿搭风格与现代时尚的结合。
2. 学生在创作中的创新与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相关历史资料、穿搭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晁错,提问:“你们知道晁错是谁吗?他有哪些著名的生平事迹?”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学习晁错生平事迹1. 教师详细讲解晁错的主要事迹,如推行均田制、提倡节俭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晁错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世之道。
三、分析晁错穿搭风格1. 教师展示晁错的穿搭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服饰特点。
2. 学生分析晁错穿搭风格,如简约、古朴、注重细节等。
四、古风新潮的语言类大学习1. 教师讲解古风新潮的语言特点,如用词古雅、意境深远等。
2. 学生结合晁错的生平事迹,尝试用古风新潮的语言进行描述。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晁错穿搭风格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导入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还记得晁错的穿搭风格吗?”2.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古风新潮穿搭创作1. 教师展示现代时尚穿搭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古风元素融入其中。
2.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古风新潮的穿搭方案。
三、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穿搭作品,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
2. 教师点评作品,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风新潮穿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表达对古风文化的热爱。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晁错生平事迹的掌握程度。
(完整word版)《晁错》教案《晁错》导案王立水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体会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翻译重点文句。
2、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学难点:1、难翻译的词语句子。
2、刻画人物的手法。
3、对晁错的评价。
教学过程及步骤:一、导语:西汉历史上发生好几起历史冤案,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文本看本文的冤案主角晁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冤屈而死?1、初识作者:晁错简介晁错(前200年?—前154年),颖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初著名政治家、散文家。
主张削弱各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受到景帝重用。
但在七国之乱中,被处死。
其文章说理严谨,说服力强,与贾谊的政论文并称“西汉鸿文”。
生平: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
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
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权力,但是缺乏具体的执行步骤,操之过急,激化了中央政府和诸侯王间矛盾。
导致前54年,吴王刘濞会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发动史称七国之乱之叛乱。
做过吴相的大臣袁盎,与晁错有过怨隙,乘机劝景帝诛杀晁错。
景帝听了袁盎的建议,决定诛杀晁错,一天在街头,晁错仍穿著朝服,被武士摔下,腰斩。
接著全家灭门。
皇帝问仆射邓公:“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说吴蓄反已数十年,为削他的封地而提早反叛,“诛晁错”只是个借口,“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景帝听了十分后悔。
《汉书·艺文志》记载,晁错有文三十一篇,大多失佚,今存较完整八篇,以《论守边备塞疏》和《论贵粟疏》为著。
清朝马国翰严可均等著有辑本。
二、一读课文,诵读指导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评价:边读边标注字音)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适当做标记。
《晁错》导案王立水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体会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翻译重点文句。
2、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学难点:1、难翻译的词语句子。
2、刻画人物的手法。
3、对晁错的评价。
教学过程及步骤:一、导语:西汉历史上发生好几起历史冤案,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文本看本文的冤案主角晁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冤屈而死?1、初识作者:晁错简介晁错(前200年?—前154年),颖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初著名政治家、散文家。
主张削弱各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受到景帝重用。
但在七国之乱中,被处死。
其文章说理严谨,说服力强,与贾谊的政论文并称“西汉鸿文”。
生平: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
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
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权力,但是缺乏具体的执行步骤,操之过急,激化了中央政府和诸侯王间矛盾。
导致前54年,吴王刘濞会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发动史称七国之乱之叛乱。
做过吴相的大臣袁盎,与晁错有过怨隙,乘机劝景帝诛杀晁错。
景帝听了袁盎的建议,决定诛杀晁错,一天在街头,晁错仍穿著朝服,被武士摔下,腰斩。
接著全家灭门。
皇帝问仆射邓公:“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说吴蓄反已数十年,为削他的封地而提早反叛,“诛晁错”只是个借口,“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景帝听了十分后悔。
《汉书·艺文志》记载,晁错有文三十一篇,大多失佚,今存较完整八篇,以《论守边备塞疏》和《论贵粟疏》为著。
清朝马国翰严可均等著有辑本。
二、一读课文,诵读指导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评价:边读边标注字音)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适当做标记。
找同学评价。
高中文言文《晁错》说课稿(优秀5篇)晁错生活的西汉前期,是我国历史上巩固和发展国家统一和封建专制的重要时期。
晁错在治国问题上,主张君主集权、任人唯贤。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该页是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理的高中文言文《晁错》说课稿(优秀5篇),欢迎参考。
晁错篇一晁错(前2----前154年),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州城南晁喜铺)人。
年轻时学法家学说,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文学。
在教导太子中授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
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西安东市。
目录简介文学贡献相关事件后世评价收缩展开简介概述晁错(音cháo cuò)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汉初学者和积极的政治改革者。
曾随张恢习申商刑名之学,向伏生学《尚书》。
据说他个人曾使《书经》免于亡佚。
文帝时官太常掌故、博士、太子家令,迁至中大夫。
有辨才,号称“智囊”。
景帝初,官御史大夫。
曾先后上书言兵事、边防,主张重农贵粟,力倡削弱诸候,更定法令,招致王侯权贵忌恨。
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讨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晁错因此被杀。
事迹见《史记》卷一百一、《汉书》卷四十九。
《汉书・艺文志》载晁错有文三十一篇,多数已佚年轻时学法家学说,晁错较早是学“刑名之学的”,而后又被选拔去读《尚书》,可以说是学贯儒法。
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
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
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
晁错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汉书》的《食货志》、《袁盎晁错传》等篇。
政治立场晁错是献身于汉帝国中央集权事业的政治家。
在政治立场上,他主张中央集权。
比贾谊更坚强,是一个能有条理和系统地分析当时问题的务实的政治家。
他劝景帝勇敢地对付诸王的挑战;他总结了影响与匈奴关系的战略和战术;他力主采用为国家增加农业生产的措施。
《晁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提高鉴赏评价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和评价晁错,理解其精神意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晁错是第一个出场的重要人物,也是第一个被斩杀的大臣,那么晁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最终会落得“身穿朝服,腰斩东市”的结局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从司马迁的笔下来寻找案案。
(二)复习巩固读句子,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
1.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2.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3.吾当先斩以闻。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4.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5.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6.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7.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8.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9.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10.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三)文章讲解1.梳理脉络(1)交代晁错出身。
(2)受《尚书》,博学得幸。
(3)晁错凿墙,气死丞相。
(4)晁错削藩;错父劝阻。
(5)邓公评说,错杀晁错。
2.文本探究(1)我认识的晁错。
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解读晁错人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年轻时学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
他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
吴、楚等七国叛乱时,他被腰斩东市。
《汉书·艺文志》记载晁错有文31篇,现存较为完整的有《言太子宜知术数疏》《言兵事疏》《论贵粟疏》等。
小结:晁错是一个才智雄辩,学贯儒法,深谋远虑,执着理想的政论家;也是一个直言敢谏,一心为国,受君主宠幸,但性情耿直,不善与人交际的忠臣。
(2)解密晁错的死因。
(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分析总结)事件说苏轼认为削藩需要三个条件: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晁错其人,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
2. 通过对晁错事迹的解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1. 晁错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
2. 晁错事迹中的关键语句和思想。
教学难点:1. 对晁错事迹的深入理解。
2. 晁错事迹中的关键语句和思想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晁错,引起学生对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晁错有什么了解?二、新课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晁错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
2. 学生分享阅读体会,教师点评。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晁错在《史记》中被誉为“智囊”,他有哪些出色的表现?2.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
四、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晁错事迹中的关键语句和思想,引导学生分析。
2. 学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晁错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强调他的历史地位。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
六、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晁错的文章,字数不少于500字。
2. 收集关于晁错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晁错事迹,让学生了解了这位历史人物,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教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文言文《晁错》说课稿及教学设计晁错生活的西汉前期,是我国历史上巩固和发展国家统一和封建专制的重要时期。
晁错在治国问题上,主张君主集权、任人唯贤。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文言文《晁错》说课稿及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中文言文《晁错》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我的说课题目是《晁错》。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晁错》是鲁人版选修课《史记》中的第一单元第二课,该单元以“以国家利益为先”为主题展开。
本课通过塑造晁错这一人物形象,展现人物不计个人得失,从国家利益出发,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精神境界。
对文言文,课标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意在阅读中举一反三。
再结合本课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掌握“治、疾、奇、善、倾”等重点实词以及“以、因、乃”虚词。
2、掌握文中的特殊句式。
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分析晁错这一人物形象。
其实,以上四点教学目标可归纳整合为两点:一是积累基础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这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二是本课的学习难点,理解晁错这一人物形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点拨法。
如在学案中补充与课文知识相关的“知识链接”和“课前导学”,做好学生课前预习的点拨引导工作。
以及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1、诵读品味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章大意,感受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寄予的感情,在诵读中逐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晁错》教案(一)【学习目标】1. 培养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学习重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治征善疾恨便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乃因以为然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学习难点】刻画人物的手法【解读文本】一、晁错生平晁错(约公元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文景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汉文帝时,曾任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后,更受信任,历任内史、御史大夫等职。
由于他极力主张加强中央政权,推行“削藩”政策,遭到了诸侯王和朝廷亲贵的反对,因而在景帝三年,吴王刘濞等举兵发动叛乱,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时,景帝畏于七国连兵,遂错将他处死。
大约在任博士期间,他写了《言太子宜知术数疏》,指出:一个君主之所以能够建立留传后世的功业,关键就在于通晓“术数”,即治国的方法和策略。
他认为,君主必须懂得怎样统驭臣下,使得群臣“畏服”,懂得怎样听取下面的奏报,而不受欺骗和蒙蔽;懂得怎样使万民生活得安定并且得利,那么海内就一定服从;懂得怎样使臣、子以忠孝事上,那么臣下和子女的品行就完美了。
晁错在太子家令任内,多次上书给汉文帝,提出抗御匈奴的方略,汉文帝很赏识他的才学,采纳了其中很多建议。
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文帝命令朝廷各部门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
晁错也应一些大臣的推荐应策。
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重要问题,提出征询,这叫“策问”。
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对策为第一。
晁错的《举贤良对策》成了西汉一篇著名的政论文。
晁错的对策,深得文帝的嘉许,因此,文帝就把他由太子家令提升为掌管议论政事的中大夫。
西汉的诸侯王问题由来已久,汉高祖刘邦称帝时,子侄幼弱,便大封同姓王以镇抚天下,齐国有七十余城,吴国有五十余城,楚国有四十余城,几乎占了天下一半。
课时:1课时年级:大班教学目标:1. 了解晁错这个历史人物,知道他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
2. 通过故事,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晁错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2. 学习晁错的优秀品质,如忠诚、勇敢、智慧等。
教学难点:1. 让幼儿理解晁错所面临的困境和抉择。
2. 培养幼儿在面对困难时,勇于担当的精神。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晁错的故事》2. 图片:晁错画像、历史场景图3. 小卡片:用于幼儿分享故事感受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晁错画像,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位是谁吗?”2. 幼儿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这位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名叫晁错。
二、故事讲述1. 教师利用课件讲述《晁错的故事》,重点讲述晁错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2. 在讲述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幼儿思考。
三、故事讨论1.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晁错是一个怎样的人?”2. 幼儿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晁错的优秀品质,如忠诚、勇敢、智慧等。
3. 教师提问:“如果你们遇到晁错这样的困境,你们会怎么做?”4. 幼儿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幼儿学会面对困难时,勇于担当。
四、情感体验1. 教师发放小卡片,请幼儿写下自己对晁错的敬佩之情。
2. 幼儿分享自己的卡片,教师总结:晁错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晁错的优秀品质。
2.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晁错的优秀品质,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晁错的故事,让幼儿了解这位历史人物,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体验活动,让幼儿学会面对困难时,勇于担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晁错这一历史人物,知道他是西汉时期的名将。
2. 通过学习《晁错》一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明白历史人物对国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理解《晁错》一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掌握晁错这一历史人物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1. 理解《晁错》一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晁错》一文,生僻字词的注解,以及与晁错相关的历史资料。
2. 学生准备好笔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晁错这一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晁错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晁错》一文,圈出生僻字词,查阅注解。
2.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晁错》一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晁错在文中表现出了哪些品质?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晁错的忠诚和勇敢。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晁错这一历史人物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晁错的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晁错》一文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2. 教师结合历史资料,介绍晁错的一生。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晁错的事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忠诚和勇敢对国家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晁错这一历史人物对国家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晁错的感受。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晁错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认识。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晁错》一文的掌握程度。
教学对象:美术生大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晁错这一历史人物,理解其悲剧命运背后的历史背景。
2. 通过分析晁错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 晁错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
2. 晁错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3. 美术创作与晁错悲剧的结合。
教学难点:1. 晁错悲剧命运的历史原因分析。
2. 如何将晁错的悲剧命运融入美术创作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晁错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晁错是谁吗?他有什么故事?二、主体部分1. 晁错生平事迹介绍a. 教师详细讲述晁错的生平事迹,包括其出生、成长、仕途等。
b.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晁错的主要成就和贡献。
2. 晁错悲剧命运分析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晁错悲剧命运的原因,如权谋斗争、时代背景等。
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3. 美术创作与晁错悲剧的结合a. 教师展示一些与晁错相关的美术作品,如壁画、雕塑等。
b. 学生根据晁错的生平事迹和悲剧命运,进行美术创作。
c.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晁错悲剧命运的历史背景和美术创作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晁错生平事迹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美术创作中的表现,包括创意、技巧等方面。
3. 学生对晁错悲剧命运的分析和反思。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与晁错相关的历史遗迹,如墓地、纪念馆等。
2.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晁错的历史背景,撰写论文或创作美术作品。
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关于晁错的历史资料,如书籍、图片、视频等。
2. 教师准备一些与晁错相关的美术作品,供学生欣赏和参考。
教学时长:2课时备注:本教案旨在通过了解晁错这一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艺术的关系。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一年级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目标:1. 了解晁错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写作和沟通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晁错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晁错的文学作品特点及其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难点:1. 晁错作品的鉴赏。
2. 晁错作品对现代语言类大学专业学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晁错,引导学生关注其生平和文学成就。
2. 提问:晁错是哪位历史人物?他在文学上有何成就?二、讲解晁错的生平和文学成就1. 介绍晁错的生平,包括出生背景、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2. 分析晁错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如《论贵粟疏》、《论贵马疏》等。
三、鉴赏晁错作品1. 选取晁错的一篇代表作,如《论贵粟疏》,让学生阅读并分析。
2. 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鉴赏。
四、讨论晁错作品的特点及其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1. 讨论晁错作品的特点,如思想性、艺术性、现实性等。
2. 分析晁错作品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如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复习晁错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复习晁错作品的鉴赏。
二、讨论晁错作品对现代语言类大学专业学生的启示1. 引导学生思考晁错作品对现代语言类大学专业学生的启示,如提高文学素养、关注社会现实等。
2.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探讨如何将晁错作品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晁错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强调晁错作品对现代语言类大学专业学生的启示。
四、布置作业1. 阅读晁错的另一篇作品,如《论贵马疏》,进行鉴赏和分析。
2. 结合自身专业,撰写一篇关于晁错作品对现代语言类大学专业学生启示的短文。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阅读、鉴赏和分析能力。
晁错知识精讲一. 本周教学内容:《晁错》1. 培养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3. 培养分析综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4. 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借助烘托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治征善疾恨便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乃因以为然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状语后置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5. 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 难翻译的词语句子2. 刻画人物的手法3. 对晁错的评价一、晁错生平晁错(约公元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文景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汉文帝时,曾任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后,更受信任,历任内史、御史大夫等职。
由于他极力主张加强中央政权,推行“削藩”政策,遭到了诸侯王和朝廷亲贵的反对,因而在景帝三年,吴王刘濞等举兵发动叛乱,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时,景帝畏于七国连兵,遂错将他处死。
大约在任博士期间,他写了《言太子宜知术数疏》,指出:一个君主之所以能够建立留传后世的功业,关键就在于通晓“术数”,即治国的方法和策略。
他认为,君主必须懂得怎样统驭臣下,使得群臣“畏服”,懂得怎样听取下面的奏报,而不受欺骗和蒙蔽;懂得怎样使万民生活得安定并且得利,那么海内就一定服从;懂得怎样使臣、子以忠孝事上,那么臣下和子女的品行就完美了。
晁错在太子家令任内,多次上书给汉文帝,提出抗御匈奴的方略,汉文帝很赏识他的才学,采纳了其中很多建议。
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文帝命令朝廷各部门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
晁错也应一些大臣的推荐应策。
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重要问题,提出征询,这叫“策问”。
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对策为第一。
晁错的《举贤良对策》成了西汉一篇著名的政论文。
晁错的对策,深得文帝的嘉许,因此,文帝就把他由太子家令提升为掌管议论政事的中大夫。
西汉的诸侯王问题由来已久,汉高祖刘邦称帝时,子侄幼弱,便大封同姓王以镇抚天下,齐国有七十余城,吴国有五十余城,楚国有四十余城,几乎占了天下一半。
而且这些诸侯王可以自己设置官署,自己建立军队,国内的租税也都归自己,如同周朝天子下面的诸侯国一样。
当初的设想是假如遇到外敌或是朝中有奸臣作乱,这些诸侯王便可以带领自己的部队入京勤王。
可是后来这些祸患消失了,诸侯王的势力反倒对汉朝的中央政权构成了最大威胁。
汉文帝时,已经有诸侯王反叛,虽然马上就平息了,但先兆已见。
所以贾谊当时在一篇奏疏中就痛陈利弊,要求汉文帝及早解决,方法是“众建诸侯而削弱之”,也就是把大的诸侯国分成若干小的诸侯国,分给诸侯王嫡子嫡孙以外的子孙,如果子孙没有这些,就先把未封的国土空着,这样中央不侵夺各诸侯王的一寸土地,而诸侯王的势力却无形中被削弱了。
应该说贾谊既有先见之明,方法也很正确,可惜汉文帝认为自己的政权还不够稳固,所以厚施仁惠结天下人心,不愿因削藩问题闹得沸沸扬扬,一直搁置未办。
后来武帝时,主父偃把贾谊的这套方法加以完善,就成了“推恩令”。
而武帝终于借此解决了诸侯问题。
晁错在诸侯王问题上的看法是和贾谊不谋而合的,他继贾谊之后,再次提出削藩,太子刘启很赞成晁错的建议,而爰盎和不少大臣、功臣则持反对态度。
汉文帝见反对的大臣太多,且大多是掌握实权的人物,便没有采纳。
汉文帝死,太子刘启继位,称汉景帝。
晁错因受景帝宠信,先是被任命为内史,主管首都长安的行政管理工作。
晁错多次请求景帝单独召见自己,和景帝商议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宠幸超过九卿。
晁错仰仗景帝的宠幸把法令制度该改的都改了一遍。
这自然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可是这些人看晁错正独邀主宠,无人敢于发难。
不久晁错升为御史大夫,就是副丞相。
他便在此时向景帝上《削藩策》,建议凡诸侯有罪过的削其支郡。
凡是犯罪有过错的诸侯王,削去他们的支郡,只保留一个郡的封地,其余郡县都收归朝廷直辖。
这个《削藩策》一提出来,立即在朝廷内外引起极大震动。
景帝下令,让公卿、列侯和宗室共同议论,大多数人知道景帝是完全支持晁错的,因此没有人敢公开表示反对,最后,景帝决定: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部。
随后晁错又修改了关于诸侯王的法令三十条。
诸侯王都喧哗起来,联合在一起准备武力抗拒削藩,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使晁错被处死。
晁错针对当时匈奴不断侵扰西汉边境的情况,在人口问题上最重要的主张是移民戍边。
他认为把内地居民迁往边地,既可以对他们进行训练,“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有利于抗击匈奴,巩固边防,又可以“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节约朝廷开支,改变“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的状况。
为了使内地居民愿意到边地去,去后又能“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他制定了多条有利于移民的政策。
移民戍边,在晁错以前虽然早已实行,但大多采取强迫命令的办法,而他不但第一次提出要用经济措施来鼓励移民,同时对移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命安全又考虑得这么周到、具体,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是绝无仅有的。
其次,他主张把人口迁往边地,固然主要从军事的目的出发。
而不是从人口的合理分布出发,但因他第一个从理论上对移民戍边进行了阐述,这对后代一些封建思想家主张把人口从稠密地区移往宽旷地区,是有很大影响的。
二、重点透视(一)语言积累(可做成卡片)1. 通假字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同“洛”洛阳由此与错有卻.同“郤”诸侯皆諠哗..同“喧哗”吴楚罢不.通“否”计划始行,卒.受大戮通“猝”2. 一词多义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凭借(介词)以《书》称说用(介词)以其辩得幸太子凭借(介词)以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把(介词)吾当先斩以闻相当于“而”,表承接错以此愈贵因为(介词)故请削地以尊京师来(目的连词)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就(副词)乃此非庙垣,乃堧中垣是(副词)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竟然(副词)错乃穿两门南出就(副词)数上书孝文屡次(副词)数书数十上,孝文不听几(数词)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屡次(副词)因上便宜事趁机(介词)因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凭借(介词)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于是(副词)具为上言之对(介词)击吴楚军为将做(动词)为外为诸侯报仇替(介词)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认为(动词)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被(介词)及吾不忍见祸及吾身牵及(动词)及窦婴、袁盎进说等到(介词)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以前的(形容词)故请削地以尊京师所以(连词)独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只(副词)独窦婴争之只有(副词)然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但是转折连词于是景帝默然良久助词,形容词词尾便丞相申屠加心弗便安适(形容词)门东出,不便方便(形容词)闻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听说(动词)吾当先斩以闻使……知道3. 古今异义词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古义:文献经典今义:以语言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古义:汉朝时掌管图书的官名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诏以为..太子舍人古义:让……做今义:认为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古义:凭借这个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上书言军事..,谒见上古义:军中之事今义: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于是..景帝默然良久古义:对此今义:承接关系连词因上便宜..事古义: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今义:方便合适4. 常见实词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学习(动词)天下无治.《尚书》者研究(动词)年九十余,老不可征.征召(动词)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受学(动词)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晋升官职(动词)公言善.,吾亦恨之好(形容词)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喜欢(动词)力未有以伤.中伤(动词)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罪(名词)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奏章(名词)丞相谢.谢罪(动词)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小辈(名词)诸侯皆諠哗,疾.晁错痛恨(动词)吾去.公归矣离开(动词)上书言军事,谒.见上晋见(动词)内杜.忠臣之口堵塞(动词)公言善,吾亦恨.之遗憾(形容词)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处所(名词)5. 常见虚词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总是(副词)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单独(副词)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没有谁(无定指代词)上初.即位刚刚(副词)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可是(转折连词)吴楚七国果.反果真(副词)道.军所来,闻晁错死从(介词)于是景帝默然良.久很(副词)6. 词类活用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以为……奇(意动用法)太子善.错计策认为……善(意动用法)别疏..人骨肉使……离别疏远(使动用法)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穿(名词活用为动词)吾当先斩以闻.使……知道(使动用法)内.杜忠臣之口对内(名词做状语)外.为诸侯报仇对外(名词做状语)错乃穿两门南.出向南(名词做状语)7. 特殊句式晁错者,颖川人也(判断句)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状语后置)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被动句)此非庙垣,乃堧中垣(判断句)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省略句)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省略句)(二)研讨探究1. 《晁错》记叙了晁错哪些方面的事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件事?提示:被派去齐向伏生学习,他学习回来后上书讲述其所学,得到文帝的赏识。
晁错善于辩论,智谋出众,深得太子宠信,称他为“智囊”。
多次上书孝文帝,探讨削弱诸侯的事以及更改法令的事。
景帝时更改了许多法令制度。
击败了丞相对自己的中伤。
向景帝提出削藩策,在朝廷内外引起极大震动,诸侯以此为借口发动叛乱。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向景帝提出削藩策,在朝廷内外引起极大震动,诸侯以此为借口发动叛乱。
2. 晁错最后落得腰斩东市的结果,原因有哪些?削弱诸侯势力,触动了诸侯的根本利益。
晁错一介书生,对诸侯王对中央政权的危害是看得透彻,可是却没估计到各诸侯王联合反叛会有怎样的后果。
为人过于严肃,又不能容忍别人的过错,一人立于朝廷之上,孤危无援。
只依仗皇上的宠信,有些有恃无恐。
其政敌伺机陷害。
他的削藩策略还不够成熟。
3. 司马迁说,晁错擅权,“变古乱常,不死则亡”。
苏轼《晁错论》中也说,以七国之强,而晁错要立即削弱它们,是为了沽名钓誉。
你如何评价晁错的所作所为?你认为一位政治家要想改革时弊,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才有可能结局比较圆满?提示:本题具有开放性,请各抒己见,自圆其说。
4. 司马迁塑造的晁错这个形象,性格鲜明,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的?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
通过反面衬托和侧面烘托表现人物。
(三)拓展延伸将晁错父子相见的情节改编成课本剧。
景帝听了邓公一番话后,“默然良久”,请描述一下此时他的心理活动,不少于100字。
1. 反复阅读培养语感2. 结合注释初步翻译3. 概括段意揭示中心4. 了解作者经历性格5. 把握语言表达方式6. 找出通假古今异义7.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8. 常见虚词特殊句式9. 做成卡片及时翻看10. 适当练习延伸拓展11. 背诵经典古文片断【模拟试题】一. 语言知识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天下无治.《尚书》者同心一意,共治.曹操B.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顷襄王怒而迁.之C.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相如奉璧奏.秦王D. 诸侯皆諠哗,疾.晁错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C. 因上便宜..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D.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 为.诸侯报仇如姬为.公子泣B. 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独.畏廉将军载C.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广故数.言欲亡D. 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4. 对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太子善.错计策认为……善(意动用法)②别疏..人骨肉使……离别疏远(使动用法)③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穿(名词活用为动词)④内.杜忠臣之口对内(名词做状语)⑤吾当先斩以闻.使……知道(使动用法)⑥将军身披坚.执锐.⑦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使之贫.⑧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⑩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A. ①③⑧/②⑤/④⑥⑦/⑨⑩B. ①②③/④⑩/⑤⑥⑦/⑧/⑨C. ①⑥/②③④/⑤⑦/⑧⑨/⑩D. ①⑧/②⑤⑦/③⑨/④⑩/⑥5. 下列各句括号内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错常数请间言事,(景帝)辄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