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王好战,请以战喻》
- 格式:ppt
- 大小:353.00 KB
- 文档页数:29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增强文言语感。
2、积累巩固基础文言词语。
3、训练提高学生文言译句能力。
4、通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5、深入认识孟子的“王道”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积累、点拨、训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具准备:导学案、多媒体教学重点:诵读、积累巩固基础文言词语重点是虚词“以”,训练提高学生文言译句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孟子的“王道”思想,体会学习孟子运用寓言式比喻说理艺术。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一.检查自读情况1.齐读课文2.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表示假设,如果…就…②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衣:名词作动词⑤谨庠序之教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王:名词作动词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3.内容讨论:①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战国时代,个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
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王好战,请以战喻》文题解析
“王好战,请以战喻”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话。
在这一章中孟子为了回答梁惠王的提问,并借机宣扬自己的“王道”,就用战争作喻,讲述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形象地揭示了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巧妙地解答了梁惠王心中的疑惑,得出了“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的结论。
本课以“王好战,请以战喻”为题,目的在于引导我们把握孟子善于用生动、诱人的形式,特别是善用设喻取譬的手法来解释说明道理的技巧。
所选的四篇短文,都是这一技巧运用的典型篇章。
精心校对版。
?王好战,请以战喻?赏析一、原文略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观察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孟子答复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
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别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假如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犯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
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如今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制止下池沼内捕鱼〕。
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
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如今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
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
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到肉了。
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消费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
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七十岁的人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到达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翻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