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动脉瘤手术后遗症介绍

脑动脉瘤手术后遗症介绍

脑动脉瘤手术后遗症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脑动脉瘤手术后遗症介绍

导语:脑动脉瘤是很多人害怕的疾病,这类疾病对身体影响很大,而且患有脑动脉瘤后,最佳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手术治疗方法对缓解患者病情有很好帮助

脑动脉瘤是很多人害怕的疾病,这类疾病对身体影响很大,而且患有脑动脉瘤后,最佳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手术治疗方法对缓解患者病情有很好帮助,那脑动脉瘤手术后遗症都有什么呢,手术治疗疾病,也是会产生一些后遗症的,对这些后遗症患者和家属也需要进行了解,下面就详细介绍下。

脑动脉瘤手术后遗症:

脑动脉瘤是因为血管局部膨大引起的,所以生活中基本都采取手术的治疗方式,没有其他治疗的最近手段,一般有介入栓塞和夹闭手术,一般来说如果做手术的话,操作的好,病情又容易治疗的话,是没有任何后遗症的。

后交通动脉瘤基本在手术后没有问题,只有前交通动脉瘤难度大了一些,术后并发症会有一些。包括偏瘫昏迷甚至可以死亡。当然这和病情和操作手术的人的技术水平有很大关系,所以说治疗脑动脉瘤手术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治疗。

作为手术病人家属要多注意护理,尤其是要日夜护理,多注意病人身体和情绪的变化,有条件的可以雇佣护工。因为病人刚开始在大小便上需要照顾,在护理和饮食上,病人家属要格外注意。

注意事项:

患者一定要配合医生,做好手术后的各项调理,有条件的病人可以接受康复治疗,配合手术能把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要多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微导丝概要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微导丝 使用说明书 器械概述: 本产品的设计为用于微导管输送时的导向。是一根不锈钢输送钢丝,在其远侧逐渐变细的锥形部分(芯丝套装一段铂金螺旋圈(绕丝组成,使微导丝的远段变得柔软。铂金螺旋圈不透X射线,在透视下操作清晰可见,可引导微导管输送到位。为一次性植入性无菌器材,主要用于介入栓塞治疗颅内血管疾患。 微导丝规格型号单位:mm 规格螺旋圈外径螺旋圈长度微导丝直径微导丝长度 SWD-100.28±0.0515********.28±0.01 SWD-140.32±0.0515********.32±0.01 1750±5 忠告: 1. 使用微导丝前一定详细阅读本使用说明书。 2. 本产品只允许具医师资格并有神经介入治疗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和神经 放射科医师使用。 3. 本产品为纸背塑膜封装,环氧乙烷灭菌。使用前应确认灭菌有效期和包 装的完好性,如过期或包装破损,则不可使用。 4. 本产品为一次性使用器材,不可重新处理、消毒再用。重新处理、消毒 可能破坏产品结构的完整性和使用的安全性,和/或引起病人间的交叉感染,包括同一病人由于各种原因,退出的微导丝一般也不再用。

适应症: 微导丝主要适用与微导管配套使用,用于神经系统血管疾患的介入栓塞治疗。如颅内动脉瘤。 可能的并发症: 可能的并发症:穿刺局部血肿、血管穿孔、栓塞、缺血、出血、血管痉挛等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以及严重的卒中甚至死亡。 配套器械: 1. 波士顿/Target公司或cordis公司的-10”或-14”双标记微导管及 其配套的导引导管。 2. 一套连续加压冲洗液装置,备带旋转止血阀的三通和三通或单通开 关。 3. 一只扭转器和一只微导丝导入器。 使用前准备: 1.本器材为纸背塑膜封装,环氧乙烷灭菌。使用前应确认灭菌有效期和 包装的完好性,如过期和包装破损,则不可使用。 2.确认微导丝要与双标记微导管配套使用。 3.加压冲洗液的准备。在使用前,一定连续并开放加压冲洗液, 检查加 压冲洗液系统确保无泄漏。 4.微导丝进入微导管后,建议保持至少1-3秒一滴的加压冲洗液持续灌

脑动脉瘤的概述与治疗

认识脑动脉瘤及其治疗 随着神经外科手术的不断增多,大脑动脉瘤夹闭手术也开展的越来越多,而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那么到底什么是大脑动脉瘤呢?它的治疗除了我们最常接触到的手术治疗外还有那些方法呢?在这里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因脑动脉管壁局部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脑动脉管壁逐渐变薄并异常膨出,在临床上称之为脑动脉瘤。脑动脉瘤的发生多为先天性畸形,其次是感染和动脉硬化,也与高血压、外伤等有关,并有家族倾向。本病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比男性略高。动脉瘤的位置以颈内动脉颅内段居多,其次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较少见。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 脑动脉瘤好发于脑动脉分叉和主干的分支处,由于此处动脉壁的肌层先天发育缺陷,同时里又是受到血液冲击最大的地方,在长期血流的压力和冲击力的作用下,使此处动脉壁的薄弱点向外突出,逐渐扩张、从而形成动脉瘤。 脑动脉瘤就像是在脑血管壁上吹起的一个气球,随时都有可能破裂,当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劳累、头部剧烈摆动、猛弯腰、急起身、饮酒、用力排便、举重物、上楼、性生活等诱因下,引起血压突然增高,很容易引发破裂出血,对病人的生命造成威胁。据统计,脑动脉瘤第1次破裂后死亡率为30%。所以脑动脉瘤就像是埋藏在人脑中的一棵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严重的是,破裂后的动脉瘤再次破裂的机会及危险程度均大大增加,它还会发生第2次、第

3次破裂。据统计40-50%的病人会在破裂后的1个月内发生第2次破裂,第2次破裂后死亡率约为70%,第3次破裂后死亡率为100%。 脑动脉瘤病理生理 组织学检查发现动脉瘤壁仅存一层内膜,缺乏中层平滑肌组织,弹性纤维断裂或消失。瘤壁内有炎性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瘤壁弹力板消失。巨大动脉瘤内常有血栓形成,甚至钙化,分层呈“洋葱”状。动脉瘤为囊性,呈球形或浆果状.外观紫红色,瘤壁极薄,术中可见瘤内的血流旋涡。瘤顶部更为薄弱,98%的动脉瘤出血位于瘤顶。破裂的动脉瘤周围被血肿包裹,瘤顶破口处与周围组织粘连。当发生破裂时,血液进入周围组织。有时候,动脉瘤虽然没有破裂,但因为体积的增大,可以压迫附近的神经,从而造成相应的症状。 依动脉瘤位置将其分为: ①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90%, 包括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瘤, 中动脉动脉瘤; ②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0%, 包括椎动脉瘤、基底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瘤。动脉瘤 直径小于0.5cm属于小型,直径在0.6-1.5cm为一般 型,直径在1.6-2.5cm属大型,直径大于2.5cm的为 巨大型。直径小的动脉瘤出血机会较多。颅内多发性 动脉瘤约占20%,以两个者多见,亦有三个以上的动脉瘤。 体征和症状 脑动脉瘤在发生破裂之前可以不引起任何症状,但约有半数的病人在动脉瘤发生大量出血之前有警兆症状,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由动脉瘤小量漏血所造成的突发剧烈的头痛,犹如头被棒子重击一般;其次是因动脉瘤增大压迫邻近神经组 织而引起症状如眼睑下垂、一侧眼睛睁不开、复视、偏盲、 视力丧失以及面部疼痛等。另外亦有因血管痉挛而出现缺 血症状如头晕等。因此疑似上述的警兆症状出现时,应找 神经外科医师诊治,脑动脉瘤出血前的诊治是减少死亡率 和致残率的最佳方法。 一旦脑动脉瘤发生破裂,通常出现突发剧烈的头痛, 这种头痛是瞬间且未曾经历过的头部犹如晴天劈裂样的

脑动脉瘤怎样治疗

脑动脉瘤怎样治疗 凭借当前医疗事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往许多不易被检测出或得到治疗的疑难杂症基本 上都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脑动脉瘤就是其中的一种。在当代医疗技术的支持下下,对已 经确诊断的脑动脉瘤患者,没有应该遵循怎样的医疗原则对治疗方案进行设计,使之达到病 情控制或彻底治愈的医疗目的,也是解决脑动脉瘤疾病导致死亡率上涨问题的合理诉求。那 么针对脑动脉瘤患者应该采取怎样的治疗方式呢? 一、什么是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也叫做颅内动脉瘤,主要是在人体脑中的动脉内腔里出现了局限性异常扩大的问题,导致动脉内壁出现类似瘤状的突起物。通常情况下,脑动脉瘤大多都是因为人体脑动脉管壁 局部存在先天性缺陷或者动脉内腔压力增高导致的囊性膨胀,同时也是导致出现蛛网膜下腔 出血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 二、脑动脉瘤的治疗原则 在选择脑动脉瘤的治疗原则是主要是以脑动脉瘤的病情变化情况作为参考条件。由于脑动脉 瘤方为未破裂和已破裂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脑动脉瘤选择的治疗方式也有所差异。 1、未破裂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 如果患者的脑动脉瘤还未出现破裂症状,采取治疗方式时最主要的一点是在治疗过程中要避 免瘤体出现破裂和出血等问题。一般情况下对没有破裂的脑动脉瘤主要有开颅夹臂和弹簧圈 两种治疗方法,开颅夹闭治疗方法指的是对患者的脑袋进行开颅手术,在脑动脉出现动脉瘤 的具体位置找到肿瘤的根部进行结扎处理,能够让瘤体失去血液供应,消灭脑动脉瘤存在破 裂的风险。而另一种方式则是在颅内动脉瘤瘤体内放置弹簧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栓塞治疗”,采取这种治疗方式能够降低血流对脑动脉瘤瘤体血管壁的冲击力度,减少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采取开颅夹闭的治疗方法能够彻底治愈脑动脉瘤,但由于开颅 手术实施的难度较大,还要结合脑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对开颅位置进行判断,因此使用开颅夹 闭的治疗方法导致的手术危险性也更高。虽然弹簧圈疗法的操作风险远远低于开颅夹闭,但 使用弹簧圈疗法需要花费更多的医疗费用而且达不到彻底治疗的目的。如果在治疗后期脑动 脉瘤的体积越来越大还需要使用更多的弹簧圈帮助脑动脉瘤抵抗血流的冲击。此外一旦脑动 脉瘤瘤体变薄,也必须使用开颅治疗的方式对脑动脉瘤进行根除治疗。 2、破裂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 针对已经出现破裂的脑动脉瘤患者而言,医生往往会参考脑出血的治疗方式对脑动脉瘤进行 治疗。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根据脑动脉瘤患者的脑内出血量进行判断,如果脑动脉瘤出现破 裂的状况还不太严重,出血量较少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药物进行保守治疗。反之如果患者脑 出血的血量较大,容易再次发作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等问题则应该选择手术治疗的方式对患者 脑动脉瘤出现的破裂和出血症状进行控制治疗。 三、脑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具体类型 1、动脉瘤颈夹闭或结扎治疗 采取动脉瘤颈夹闭或结扎治疗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是利用手术将脑动脉瘤的充气部分进行结 扎处理,控制对脑动脉瘤的血液供应和脑动脉瘤的体积变化,在保证动脉血液流通正常运行 的前提下使脑组织的正常供血能够得到满足,进一步防止出现脑动脉瘤破裂和出血等问题。 2、动脉瘤孤立术和包裹术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docx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什么是颅内(脑)动脉瘤? 颅内(脑)动脉瘤是动脉壁的异常膨胀,是一种将血液输送到大脑的血管。动脉瘤是像一个小囊及被局部化,这意味着它被限制在一个小的区域,在动脉内。在大脑中,与将血液运回心脏的静脉的低压相比,这些血管在高压下将血液运至大脑。由于动脉壁无力而产生类似气球的瘤体。 动脉瘤可以扩大和压缩头部内部的正常结构(向其施加压力)。它们还会破裂,使血液在高压下从血管逸出,进入大脑周围的含液空间,甚至直接进入大脑组织。这可能会导致突然的剧烈头痛- 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人们称其为“我所经历的最严重的头痛” 。与这种头痛有关的可能是颈部僵硬和呕吐。对光的敏感度也很高(正常日光会伤害眼睛),因此脑动脉瘤漏出或破裂的人可能更喜欢在黑暗的房间里。较不常见的是,动脉瘤可能会压在头部内部的神经上,有时会引起双眼。 如果由于其他原因对头部进行磁共振成像(MRl )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也可能会意外发现未泄漏,破裂或引起任何其他问题的动脉瘤。 脑动脉瘤的治疗分为两个部分:血管造影和血管内线圈置入。这些过程将在下面详细说明。 动脉瘤破裂或渗漏后,可将其视为紧急程序,或尚未破裂或渗漏时,可将其视为选择如何准备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放射治疗?

性或非紧急程序。如果它们尚未泄漏或破裂,要对其进行处理是为了防止以后发生这种情况。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因为每4 个人中就有1 个人患有脑动脉瘤破裂而死亡。 可以通过血管内线圈治疗来治疗动脉瘤-通过动脉内的导管(一根细塑料管)将一个或多个小线圈放置在动脉瘤内,或在动脉瘤外部放置夹子。这是在外科手术中进行的,该外科手术需要去除颅骨的一部分,以使神经外科医生能够到达大脑深处的动脉瘤。 放置血管内线圈的准备工作首先涉及找到动脉瘤并确定其特征,例如位置,形状,大小以及通向动脉瘤的血管类型。当动脉瘤未破裂时,可能会进行的检查或扫描包括CT,MRI 和血管造影。 您通常会在治疗前3 至7 天被服用阿司匹林,有时还会使用其他药物以减少血栓形成和引起中风的可能性。氯吡格雷(通常以Plavix 出售)是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的另一种最常用的药物,尤其是在支架是更复杂的动脉瘤计划治疗的一部分时,尤其适用。支架是插入动脉的管,以使其保持打开状态并防止其被阻塞。 由于治疗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的,因此术前拜访麻醉师对于评估您的总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您遇到心脏,肺部或肾脏问题时。手术前至少8 小时内不得进食。 颅内动脉瘤介入放射治疗期间会发生什么?

颅内动脉瘤简介与治疗

颅内动脉瘤简介与治疗 简介 被查出患有颅内动脉瘤是一件令人恐惧和绝望的事情。其实颅内动脉瘤并没有人们之前想象的那么罕见。在美国,每5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被查出患有颅内动脉瘤。每年大约有十万分之八到十(差不多三万)的患者会出现动脉瘤破裂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迄今为止,已有一部分新兴的治疗手段给患者带来了希望。这本小册子提供了一些关于颅内动脉瘤的基本知识,同时就患者及其家属关心的一系列常见问题给予解答。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壁局部的薄弱膨出就形成了所谓的颅内动脉瘤,好比是用久了的自行车内胎上鼓起的小包。囊状或是浆果状动脉瘤(因其形状长得像浆果)是其中最常见的类型,这类动脉瘤有一个瘤颈将瘤体、瘤顶与主血管腔连接起来,他们只膨出于动脉壁的一侧。与囊状动脉瘤相比,梭形动脉瘤是比较少见的一种类型,它由局部动脉壁双侧扩张而成,形如梭子,因而不存在明显的瘤颈。 颅内动脉瘤是如何形成的? 动脉瘤的起病比较隐匿,不易被察觉。遗传性的动脉壁薄弱可能是导致动脉瘤产生一个因素。然而儿童当中动脉瘤的发病率很低,大部分动脉瘤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管壁不断损耗引起的。有时,严重的头部创伤或感染也会导致动脉瘤的形成。目前有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促使动脉瘤的形成,吸烟和高血压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动脉瘤有什么征兆吗? 动脉瘤大都很小而且没有任何症状。一部分动脉瘤是在破裂出血引起剧烈头痛或昏迷时被查出,另一部分则是在瘤体变大后压迫神经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复视)时被发现。

破裂性动脉瘤 破裂出血的动脉瘤称之为破裂性动脉瘤。当动脉瘤破裂时,血液流入脑组织周围的脑脊液中,这种类型的出血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破裂往往会引起突发的剧烈头痛,常被描述成“一生当中最严重的头痛”,还有如严重的恶心和呕吐,颈项强直甚至昏迷等表现。 虽然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过程仅仅持续数秒钟,但却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出血会损伤脑细胞,压迫脑组织或引起血管狭窄(又称为血管痉挛)。当动脉痉挛引起脑组织缺血时就导致了中风。脑脊液中出现大量血液时会引起脑脊液流速减慢甚至停滞,从而引起脑积水。 未破裂性动脉瘤 大部分动脉瘤都比较小,除非破裂一般不会引起任何症状。未破裂性动脉瘤会因为其他病变如头痛或颈动脉疾病体检时偶然发现。有时,未破裂性动脉瘤会变大压迫颅神经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复视,眼睑下垂,眼球后疼痛等,但很少引起慢性头痛。未破裂性动脉瘤还会因为伴随有破裂性动脉瘤而被发现,但这种情况不是很常见,因为只有五分之一的患者有多发性动脉瘤。 动脉瘤如何被诊断? 当怀疑有破裂性动脉瘤时,可以行头颅CT检查,头颅CT可以发现是否有颅内出血,缺点是无法明确出血的原因。在血管中注入对比造影剂后,脑血管显影增强,再通过特殊的成像技术就可以使动脉瘤显形。这种技术叫做CT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CTA用于诊断破裂性动脉瘤或许已经足够,但是有时血管造影可以更好的显示动脉瘤和颅内血管。在进行血管造影时,首先对腹股沟特定区域进行局部麻醉,然后将一根微导管插入股动脉,之后导管上行通过腹主动脉等大动脉后到达脑部的动脉血管。此时影像师将造影剂通过导管注入脑动脉,使其显影增强,再通过X线透射获取图片。对于未破裂性动脉瘤,同样可以使用CTA和血管造影技术进行诊断。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也可

脑动脉瘤微创治疗案例

赵本山脑子里的11根钉子 近日,著名笑星赵本山在授受媒体采访时自曝其脑袋里有11根钉子。这11根钉子是什么?怎么脑袋里会放入这么多钉子。 2009的9月20日,因头部蛛网膜下腔出血紧急住院抢救。赵本山这次生病,被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引起出血的原因是先天性脑血管瘤。当脑血管瘤破裂出血时,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使脑脊液变为血性,这就叫蛛网膜下腔出血。 最常见的出血原因为先天性动脉瘤破裂,其次为动脉硬化和血管畸形。有时因脑出血,使血液流到脑室内或穿破皮层而到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由许多原因引起的综合病征。其中先天性脑动脉瘤是最常见原因。 据资料显示,2009年,当时医生在他右颅靠近太阳穴处做了一个微创手术,把当时的出血点止住了,但血管瘤仍在。那他当时做的是什么微创手术呢? 他做的其实就是血管内介入治疗。这是一种微创操作,通过血管内的途径抵达所要治疗的部位。在脑动脉瘤治疗中,这种操作叫做弹簧圈栓塞术。与手术所不同的是,弹簧圈栓塞术不需要打开头颅,取而代之的是,医师采用实时X线技术(又叫X线透视影像技术)来显示患者的血管系统,并治疗位于血管内的疾病。此手术通常在腹股沟部位做一小切口(手术位置这与早先媒体的报道有出入),在股动脉插入一根导管,沿着血管一直延伸到脑动脉瘤的部位,通过导管将微小的铂金弹簧圈放入脑动脉瘤腔内,阻断动脉瘤内的血流,逐渐形成血栓而阻塞动脉瘤腔,来降低动脉瘤破裂的机会。

目前全世界已经有成千上万的患者接受了这种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好、创伤小、并发症少,不需开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应用越来越普及。我个人理解,心脏支架术,是将堵塞的冠脉用一把“小雨伞”给撑开;而脑血管内的介入术刚好相反,是铂金弹簧圈将出血的部位给堵上。而赵本山指的11根钉子,应该就是指这种铂金弹簧圈。 弹簧圈是用于治疗动脉狭窄的医疗器械。弹簧圈1991年Guglielmi等首次报道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GDC远端为铂金的弹簧圈,与不锈钢导丝相连,可直接送入动脉瘤内。当通入直流电后,弹簧圈吸引带负电荷的血液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发生电凝,在动脉瘤内形成血栓,同时弹簧圈与不锈钢导丝相连部分因电解而溶断,弹簧圈解脱留于动脉瘤内。GDC弹簧圈极柔软,在动脉瘤内进退盘旋顺应性好,投放位置不满意可再调整,不易发生载瘤动脉闭塞。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有两个关键步骤,第一是微导管准确到位并能固定于瘤腔,第二是选择合适型号及大小的微弹簧圈。对于第一步需要完成以下3个方面: (1)由于微导管较软,必须依赖导引导管的有效支撑,因此,为了防止微导管在血管内过度扭曲,应将导引导管插至颅底。 (2)根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所成角度以及动脉瘤腔中心至载瘤动脉侧壁的距离,将微导管头端塑成不同形状。 (3)在微导丝的配合下,将微导管经动脉瘤开口送入瘤腔,微导管末端保持在近瘤颈的 1/3~1/2处,较小动脉瘤可放在动脉瘤颈处,这样阻力较小而利于弹簧圈的缠绕。 为使栓塞过程顺利进行,选择合适的微弹簧圈至关重要,GDC栓塞系统有多种微弹簧圈可供选择,常用有GDC-10和GDC-18两种型号,每种型号分为3种规格,即单直径型、双直径型(2-D)和三维型(3-D),其中单直径型与双直径型又分为标准型和柔软型。 在2009年10月5日,曾经有一篇文章:“赵本山突发脑溢血之深度分析”,全面解读了赵本山的病情。如今,我当时的预言一语成谶,前两天,赵本山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没有上海的那次脑部手术,我的身体不会像现在这样差。我现在脑子里已经有11根钉子了......”,事实上也,赵本山已经承认了他当时的治疗是一种无奈或者错误的。

(完整版)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 David S Liebeskind著 1引言 1.1背景 脑动脉瘤是有破裂倾向的脑血管结构的病理性局灶性扩张。这些血管异常通常根据假定的病因进行分类。囊状、浆果状或先天性动脉瘤占全部动脉瘤的90%,这些动脉瘤通常位于大动脉的主要分叉部。延长扩张型(dolichoectatic)、梭形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为近端动脉的延长膨出,占全部动脉瘤的7%。感染性或霉菌性动脉瘤主要位于动脉末端,占0.5%。其它动脉末端损害包括肿瘤性动脉瘤,为肿瘤碎片栓塞引起的罕见继发症和外伤性动脉瘤。外伤也可能引起动脉近端的夹层动脉瘤。高血压也可引起小的穿通动脉的微小动脉瘤。 囊状动脉瘤位于前循环,占85%~95%,而梭形动脉瘤主要影响椎基底动脉系统。由于研究人群的不同,囊状动脉瘤在某个特定的动脉节段的发生率有一定差异。多发性动脉瘤占20%~30%。 囊状动脉瘤通常破裂至蛛网膜下腔,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70~80%。动脉瘤破裂也可引起脑实质内、脑室内或硬膜下出血。巨大囊状动脉瘤(直径>25mm)占所有脑动脉瘤的3~5%。巨大动脉瘤也可引起SAH,但通常产生占位效应并导致远端血栓栓塞。 动脉瘤性SAH是一种严重情况,美国每年发生30,000人。这些病人中大部分(60%)死亡或留下长期残疾;预后较好的幸存者50%会遗留明显的神经心理障碍。20~50%的病人并发脑血管痉挛(即邻近动脉节段狭窄),是动脉瘤性SAH 病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1.2病理生理 脑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与脑血管结构的先天性结构异常有关,这些异常的原因可能不同。动脉内弹力层的完整性受损,伴有邻近的中膜和外膜的有关弹性结构缺陷。中膜肌肉组织的缺陷及邻近脑组织对脑动脉无明显的支持,增加了作用于动脉管壁的慢性血液动力学应力的致病潜能。血管分叉部的局部湍流和正常结构失连续可能解释在这些部位形成囊性动脉瘤的倾向。 脑动脉瘤的发展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动脉瘤的发展很可能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环境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血压,及与各种血管异常有关的先天性易患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弹力层的异常可能是先天性或退行性的。脑动脉瘤的形成可能与多种情况有关,包括: 常染色体性多囊肾,纤维肌肉发育异常,动静脉畸形,Osler-Weber-Rendu综合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综合症),主动脉狭窄,其它血管异常,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烟雾病),Marfan综合症,Ehlers-Danlos综合症IV型,其他胶原III型疾病,假性弹力性黄色瘤,?1型抗胰蛋白酶缺乏,系统性红斑狼疮,镰刀状细胞性贫血,细菌性心内膜炎,真菌感染,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结节性硬化。环境紧张性刺激,如高血压病,与多发性动脉瘤的存在有关。少于2%的颅内动脉瘤病人具有家族性遗传病史。 脑动脉近侧的梭形动脉瘤很可能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因。这种弯曲延长并扩张的动脉瘤没有真正的动脉瘤颈,常含有层状的血栓。虽也可发生动脉瘤性SAH,但这类病变的典型表现是对邻近的脑实质造成占位效应,出现脑干压迫和颅神经病变,或者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或动脉末端血栓栓塞性后遗症。 典型的感染性动脉瘤主要位于大脑中动脉的末端分支(75~80%),证明这种病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 摘要:颅内动脉瘤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否则将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甚至 失去生命。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手术介入方式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 本文笔者主要针对近年来临床上使用的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探究,旨在提高对颅内 动脉瘤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挽救广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命,提高颅内动脉瘤 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进展 在临床上,颅内动脉瘤比较常见,该病的死亡率非常高,达30%-60%之间,对患者的生 命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目前,临床上关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不是十分明确, 大部分的医学工作者认为此病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疾病存在密切的关系。在过去,临 床上治疗颅内动脉瘤主要是采用开颅夹闭手术方法,但是这种手术方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 较大,恢复比较慢,预后差,治疗的整体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2-3]。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临床上开始采用介入方法进行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介入治疗的方式变得多样,介入治疗技术也变得更加成熟,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也逐渐 提高,给广大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带来福音[4]。下面,本文主要探究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技 术发展过程,详细情况见下文: 1弹簧圈栓塞术和球囊重塑术 1.1弹簧圈栓塞术 对于初期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来说,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单纯的弹簧圈栓塞术,主 要的治疗原理就是通过闭塞动脉瘤腔来实现治疗的目的,但是这种手术方式对术者要求比较高,一旦出现放置位置不合适的情况,无法及时进行撤回,为解决这一问题,临床上出现了 机械可脱性弹簧圈[5]。这种弹簧圈是在1991年设计发明并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具有较 好的柔软性,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可以显著提高成功率。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机 械可脱弹簧圈也逐渐淘汰,开始使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这种弹簧圈可以在无拉力的情况下 脱落,从而有效避免了弹簧圈向载瘤动脉移动。近年来,为了满足宽颈动脉瘤治疗的需要, 开发出了很多类型的弹簧圈,主要有水凝胶弹簧圈、纤毛弹簧圈、放射活性弹簧圈等,为颅 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6]。 1.2球囊重塑术 对于宽颈动脉瘤患者来说,最主要的介入治疗方法就是球囊重塑术,主要是指弹簧圈栓 塞的基础上采用球囊进行辅助,主要方法如下:在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之后,球囊会保持充 盈的状态,将瘤颈口封闭,然后将通过微导管在瘤腔内部置入可脱弹簧圈,保证栓塞致密后,排空球囊,将其撤出导管。这种手术方法的适应症比较广泛,适合用于复杂解剖结构的动脉瘤,可以有效的避免弹簧圈脱出,提高完全栓塞率。但是一定要注意一点,就是在充盈球囊 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度,防止出现载瘤动脉和瘤动脉发生破裂。另外,反复对球囊进行充盈,也比较容易导致出现血管痉挛以及迟发型狭窄的情况。同时,还需要注意,不能填塞过度, 否则容易出现动脉瘤破裂的情况[7]。 2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颅内动脉瘤的类型有很多,其中比较复杂,治疗难度比较大的动脉瘤包括夹层动脉瘤、 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等,为了解决注意问题,国外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提出将支架辅助 技术运用于动脉瘤治疗中。1997年,国外学者使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联合支架方式治疗梭形 动脉瘤,取得了成功,这就标志着将支架辅助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是可行的[8]。所谓的支 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就是指将支架作为辅助,在弹簧圈栓塞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栓塞 过程中血流对瘤壁的冲击力,促使瘤内血液停滞,逐步形成血栓[9]。另外,这种手术治疗方 式也有效降低了弹簧圈脱入载瘤动脉的可能性,从而促进内膜新生。但是这种手术方式也存 在一定的弊端,就是支架的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微导管的到位,从而容易出现支架移位 的情况。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支架包括Neuroform 支架、LEO 支架和 SolitaireAB 支架,

颅内动脉瘤各种影像学诊断的比较

颅内动脉瘤各种影像学诊断的比较 【摘要】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而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出血的死亡率达40%以上,因此,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早期检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降低此类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目前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1]。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种医学图像处理软件相继被应用,使得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了更多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术(3D-CTA)、MR血管成像( MR angiography,MRA )等。现将这几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作用综述如下。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3D-DSA;3D-CTA 1.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 1.1 DSA简介 脑血管造影是9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崭新的X线检查新技术,它是先选一入路动脉,一般选用右股动脉,通过右股动脉放置一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管选用不同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选进所要显示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造影剂所经过的血管轨迹连续摄片,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 1.2 DSA的优点 DSA不但能清楚地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颅内大血管及大脑半球的血管图像,还可测定动脉的血流量,所以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检查,特别是对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定性定位诊断。DSA对微小脑动脉瘤亦能较好地显示, 特别是< 4 mm动脉瘤的显示明显优于CTA、MRA, 对于怀疑有脑动脉瘤, 而CTA、MRA检查为阴性的患者, 应加做DSA检查[2]。DSA 是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准确性可达89%~95%,具有显示细节清晰,诊断的同时可行血管内治疗等优点[3]。 1.3 DSA的缺点 由于颅内血管的重叠和位置关系,常规2D-DSA对于微小动脉瘤检出率方面或对复杂动脉瘤的显影情况.以及在确定动脉瘤治疗方案时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不够的,容易遗漏小的动脉瘤,虽然加照多个斜位仍不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如未能对动脉瘤及周围结构做出准确判断,易导致栓塞术中破裂出血、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意外栓塞等并发症[4,5]。 2.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3D-DSA) 2.1 3D-DSA简介 3D-DSA数据的采集是由C型臂围绕患者检查部位做2次旋转运动:第1次旋转是从开始位到反转位获得减影所需的蒙片。旋转DSA在采集实时图像时,以非减影显示;第2次旋转是从反转位到开始位。此时注射对比剂,获得一系列含对比剂的图像,这样可获得一系列不同角度的含对比剂多维空间图像。将两次采集的图像通过配对减影就可获得多角度动态减影图像。把旋转采集到的影像数据传送至3D-DSA影像工作站。采用各种后处理技术如最

脑动脉瘤相关知识

脑动脉瘤相关知识 脑动脉瘤简单说就是脑动脉血管壁上膨出的血管泡,血管泡在血液不间断的冲击下,就象吹气球一样,球吹得越大,血管壁就变得越薄,血管也就越容易破裂。一般认为,约有50%左右的脑动脉瘤会破裂出血,而破裂出血的早期死亡率约为40%,并且我们无法预知脑动脉瘤何时破裂,因此把脑动脉瘤形容成“定时炸弹”。脑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性疾病,在美国和欧洲成年人中,发病率在5%左右,我国的情况大概有2%的发病率。目前脑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主要认为是先天性胚胎发育期脑动脉分叉水平血管壁的中膜及弹力内膜层发育障碍,使血管壁局部失去弹性,以及后天血管退行性变或破坏性因素引起动脉壁变薄,如①动脉粥样硬化;②细菌、真菌及肿瘤栓子的感染;③外伤性;④殃及血管的全身性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烟雾病等);⑤高血压;⑥吸烟、饮酒及长期使用避孕药、去痛片、毒品等化学物质及环境污染因素,再加上血流动力学原因冲击血管壁使动脉壁变薄,最后形成动脉瘤样扩张、破裂出血。约有25%~52%的病人可出现一些前驱症状,一般不典型,很容易误诊,如出现程度不等的头痛,伴有或不伴有恶心、呕吐,体温轻度升高在38℃以下,眼球后疼痛,面部疼痛等。也有人以脑神经受损起病,如病人的上眼睑下垂、视力下降、视物呈双影、头晕等,如果有上述症状,你就要尽快到医院做CT、MRI检查,如果被诊断为脑蛛网膜下腔出血,那么你更应该做脑血管造影检查,有51~80%的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 自发性的蛛血(简称蛛血)的大部分都是由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所致。在人类所有死亡病例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死亡占同期人数的0.4~0.6%。大约10%的蛛血患者死于来院之前,且只有1/3的患者在治疗之后预后良好。 流行病学 影像和尸检发现,无合并症的颅内囊性动脉瘤的患病率是3.2%,平均年龄50岁,男女比例1:1。20~30%的颅内动脉瘤是多发性的,动脉瘤性蛛血的发病率据估计约为6~16/10万,大部分动脉瘤并不破裂,尤其是小的动脉瘤! 好发位置 囊性动脉瘤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过度的血流动力学应激使得内弹性膜断裂。当血液湍流和血管壁的共振频率相一致时,则会导致结构裂纹。异常旁路或其他高流量状态能导致患者出现血流的高动力学状态,后者倾向于加速血管壁的变性改变和此后的动脉瘤形成。高血压、吸烟和结缔组织病,可能起到一个助推的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有部分证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详细介绍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详细介绍。专家介绍说,脑动脉瘤最佳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方法。若采取保守治疗约70%病人会死于动脉瘤再出血,危险性高。目前显微手术使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已降至2%以下。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相关知识,希望您能注意的,对于手术治疗方法如下: 1、手术时机选择:病情属于一、二级的病人,应尽早造影,争取在一周内进行手术。病情属于三级或三级以上的病人,提示出血严重,可能有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症状,此时手术危险性较大,待数日病情好转后再进行手术治疗。 2、手术方法:开颅夹闭脑动脉瘤蒂是最理想的方法,应属首选。因为它既不阻断载瘤动脉,又能够完全彻底消除动脉瘤。孤立术是在动脉瘤的两端夹闭载瘤动脉,在未能证明脑的侧支供应良好情况时应慎用。动脉瘤壁加固术疗效不确定,应尽量少用。临床不适宜手术,导管技术可达部位的动脉瘤,可选气囊,弹簧圈栓塞的介入治疗。术后应复查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是否消失。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了解是很重要的。 3、待手术期治疗:动脉瘤破裂后,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不良的声和光刺激,最好将病人置于ICU进行监护。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监测脑血流变化,有利于观察病情进展情况。便秘者应给予缓泻剂,维持正常血压,适当进行镇静治疗。合并脑血管痉挛时,早期可试用钙离子拮抗剂等护血管治疗。为预防动脉瘤破口处凝血块溶解再次出血,采用较大剂量的抗纤维蛋白的溶解剂,如氨基己酸等,以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形成,但肾功能障碍者慎用,因为副作用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综上所讲解的就是关于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相关知识,希望对您的生活是很有帮助的,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相关知识,对您的病情治疗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注意一下的。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什么是颅内(脑)动脉瘤? 颅内(脑)动脉瘤是动脉壁的异常膨胀,是一种将血液输送到大脑的血管。动脉瘤是像一个小囊及被局部化,这意味着它被限制在一个小的区域,在动脉内。在大脑中,与将血液运回心脏的静脉的低压相比,这些血管在高压下将血液运至大脑。由于动脉壁无力而产生类似气球的瘤体。 动脉瘤可以扩大和压缩头部内部的正常结构(向其施加压力)。它们还会破裂,使血液在高压下从血管逸出,进入大脑周围的含液空间,甚至直接进入大脑组织。这可能会导致突然的剧烈头痛-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人们称其为“我所经历的最严重的头痛”。 与这种头痛有关的可能是颈部僵硬和呕吐。对光的敏感度也很高(正常日光会伤害眼睛),因此脑动脉瘤漏出或破裂的人可能更喜欢在黑暗的房间里。较不常见的是,动脉瘤可能会压在头部内部的神经上,有时会引起双眼。如果由于其他原因对头部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也可能会意外发现未泄漏,破裂或引起任何其他问题的动脉瘤。

脑动脉瘤的治疗分为两个部分:血管造影和血管内线圈置入。这些过程将在下面详细说明。 如何准备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放射治疗? 动脉瘤破裂或渗漏后,可将其视为紧急程序,或尚未破裂或渗漏时,可将其视为选择性或非紧急程序。如果它们尚未泄漏或破裂,要对其进行处理是为了防止以后发生这种情况。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因为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有脑动脉瘤破裂而死亡。 可以通过血管内线圈治疗来治疗动脉瘤–通过动脉内的导管(一根细塑料管)将一个或多个小线圈放置在动脉瘤内,或在动脉瘤外部放置夹子。这是在外科手术中进行的,该外科手术需要去除颅骨的一部分,以使神经外科医生能够到达大脑深处的动脉瘤。 放置血管内线圈的准备工作首先涉及找到动脉瘤并确定其特征,例如位置,形状,大小以及通向动脉瘤的血管类型。当动脉瘤未破裂时,可能会进行的检查或扫描包括CT,MRI和血管造影。 您通常会在治疗前3至7天被服用阿司匹林,有时还会使用其他药物以减少血栓形成和引起中风的可能性。氯吡格雷(通常以Plavix出售)是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的另一种最常用的药物,尤其是在支架是更复杂的动脉瘤计划治疗

颅内动脉瘤手术与介入治疗效果比较

第39卷 第1期 2003年3月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QIN G DAO UNIV ERSITATIS Vol.39,No.1March 2003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青岛 266003)作者简介 孟庆海,男,1950年12月生,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颅内动脉瘤手术与介入治疗效果比较 孟庆海 李国彬 [摘要] ①目的 比较手术与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②方法 对165例(181个)动脉瘤分别采用手术 与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手术治疗123例(手术组)132个动脉瘤,其中多发性动脉瘤9例。介入治疗42例 (栓塞组)49个动脉瘤,其中多发性动脉瘤7例。③结果 手术组瘤颈夹闭动脉瘤126个,其中夹闭加切除16个; 动脉瘤加固6个;治愈110例(89.4%),有后遗症者8例(6.5%),死亡5例(4.0%)。栓塞组动脉瘤完全闭塞38个 (77.6%),栓塞90%以上的6个(12.2%),栓塞70%~90%的3个,2例多发性病人各栓塞了1个,其中1个栓塞不 成功而行手术治疗;治愈37例(88.1%),有后遗症者2例(4.7%),死亡3例(7.1%)。④结论 显微技术瘤颈夹闭术效果肯定,被公认为是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之一。血管内介入治疗达到了近似开颅手术的治疗效果。尤其是手术处理困难的宽颈动脉瘤、巨大动脉瘤及多发性动脉瘤等,栓塞治疗效果满意。破裂动脉瘤均应急症手术或栓塞治疗。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外科手术,脑血管;栓塞,治疗性 [中图分类号] R65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047(2003)01-0076-02 INTRACRANIAL ANEUR YSMS :OPERATION VER SU S INTERVENTIONAL THERAPY M EN G Qi nghai ,L I Guobi n Depart 2ment of Neurosurger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outcome of operation with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thods 165cases with 181aneurysms treated with operation o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were analyzed.In which ,123cases (132a 2 neurysms ,9multiple ones included )were treated operatively.42cases (49aneurysms ,7multiple ones included )treated interventionally.  Results In operative group ,the necks of aneurysms were clipped in 126,aneurysms removed in 16,and wrapped 6.110cases (89. 4%)were cured ,8(6.5%)with neurological sequelae ,5cases (4.0%)died.In interventional group ,38aneurysms (77.6%)were to 2tally embolized ,6(12.2%)embolized over 90%,while 3between 70%-90%.For multiple ones ,one was embolized ,another one was converted to operation due to failure of embolization.37cases (88.1%)were cured ,2(4.7%)with sequelae ,3(7.1%)died.  Conclusion Micro 2surgical technique for clipping the neck of an aneurysm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best treatments.The interven 2 tional therapy can achieve similar results as done by operation ,especially for cases difficult to be treated by surgery such as aneurysms with wide neck ,giant or multiple ones.Ruptured aneurysm must be treated urgently with surgery o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KEY WOR DS] intracranial aneurysm ;operation ,cerebral vascular ;embolization ,therapeutic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1]。1995年6月~2002年5月,我们共收治颅内动脉瘤病人165例(181个动脉瘤),分别采用手术或介入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65例病人中,男74例,女91例;年龄13~75 岁,平均48.4岁。1.2 动脉瘤部位 前交通动脉瘤50个,后交通段动脉瘤90个,大 脑中动脉瘤17个,大脑前动脉瘤5个,脉络膜前动脉瘤4个,眼动脉段动脉瘤6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4个,大脑后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顶端动脉 瘤3个。动脉瘤直径2~26mm ,<10mm 者137 个,10~20mm 者29个,>20mm 者15个。1.3 临床表现 以蛛网膜下隙出血(SAH )为首发症状者134例,其中28例出现血肿,13例破入脑室。Hunt 和Hess 分级Ⅰ级11例,Ⅱ级118例,Ⅲ级23例,Ⅳ级11例,Ⅴ级1例。161例经DSA 检查确诊,4例因出血脑疝急症手术证实。1例前交通动脉瘤并枕部突面脑膜瘤。1.4 治疗方法 治疗分手术组和栓塞组。手术治疗123例132 个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31个,后交通段动脉瘤69个,大脑中动脉瘤15个,大脑前动脉瘤5个,脉络膜前动脉瘤4个,眼动脉段动脉瘤4个,大脑后动脉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