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15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影响。
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栓塞治疗介入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优质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心理状态。
结果:经过两种模式术后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接受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术后,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制定针对性优质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消极心理,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术;术后并发症;术后护理颇内动脉瘤是指大脑内部的动脉血管异常膨出后形成的动脉瘤。
虽然医学上称其为动脉瘤,但是颅内动脉瘤不是肿瘤,不会扩散,不会恶化。
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原则是防止瘤体破裂,以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治疗时要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来制定治疗方案。
颅内动脉瘤主要有两大治疗方向。
一是开颅夹闭,将颅内动脉瘤的根部进行结扎,让瘤体失去血供,彻底避免瘤体破裂的情况,二是在颅内动脉瘤溜体内放置弹簧圈,称为“栓塞治疗”,减少血流对瘤体血管壁的冲击,降低瘤体破裂风险。
介入栓塞治疗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手段,具有微创、并发症少、恢复快、成功率高的优点[1]。
但术后也仍有脑血管痉挛和脑出血的风险,因此配合护理干预治疗有重要意义。
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栓塞治疗介入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
常规组40例患者,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52.4±3.45)岁;观察组40例患者,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4.6±3.87)岁。
谈谈脑动脉瘤介入手术后的护理方法成都天府新区人民医院 610213当前,在治疗脑动脉瘤的过程中多采用介入手术,这种手术方式与传统的开颅术相比具有多个方面的优点,比如具有较小的创伤面积,不会引起较多的并发症以及患者进行手术之后能够较快恢复等等。
近些年来,随着该手术方式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目前已经成为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方法。
1.一般护理。
在对脑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手术之后,护理人员要使用相关的监护仪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血氧饱和度以及生命体征等变化进行严密的观察。
同时,护理人员还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并给予患者低流量吸氧,从而使患者的脑组织供氧充足。
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将床头抬高30°左右,这有利于患者静脉中的血液回流,从而使患者的颅内压降低,并使脑水肿等症状减轻。
除此之外,还要对患者的血压变化多加注意,如果患者的血压出现异常升高,护理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降压措施,比如对患者静脉滴注硝普钠等降压药物,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滴注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药物输注的速度进行调整,避免患者血压突然升高或降低。
2.穿刺点观察。
脑动脉介入手术结束之后,要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患者的穿刺部位,同时还要使用沙袋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
之后相关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是否出现渗血、血肿等现象,与此同时还要对患者术侧足背动脉搏动、皮肤的温度以及颜色等进行观察,如果出现明显变化或者其他异常情况要及时告知主治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压迫患者穿刺部位的沙袋,6小时之后才能够移除,弹力绷带可在术后24小时解除,同时患者可下床进行小幅度的活动。
3.健康宣教。
脑动脉瘤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具有较高的致残率。
患者中具有明确出血诱因大约占总数的40%左右,比较常见的诱因有剧烈咳嗽或运动、排便用力过大等等。
因此,相关护理人员应该在术后对患者加强健康宣教,从而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尽量避免可能引发出血的诱因,比如过度劳累、高胆固醇饮食、吸烟饮酒等等。
健康域护理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的死亡率极高,因此需要尽早完善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并尽早进行干预。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原因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是有先天因素的。
颅内动脉的管壁中层缺少弹力纤维,所以分叉的部位容易受到冲击。
如果患者先天的动脉发育有问题,就容易出现囊性动脉瘤,最后变为梭形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也是有后天因素的。
比如动脉硬化就容易造成动脉闭塞,引起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血管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瘤体破裂,引发脑出血和致命的神经功能障碍。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科开颅手术和介入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手术中护理要点1.器械准备。
(1)无菌包:用于装载无菌器械,保证手术操作的无菌环境。
(2)动脉鞘:用于插入患者的动脉,作为介入操作的通道。
(3)泥鳅导丝:细软的导丝,用于引导和放置其他器械。
(4)压力连接管:连接注射器和其他器械,用于控制血管内的压力。
(5)导引导管:经过动脉鞘插入体内,用于引导微导管和微导丝。
(6)Y型阀:用于控制介入操作中的液体流动。
(7)微导丝和微导管:细长的导丝和管道,用于进一步导引和治疗。
(8)弹簧圈:嵌入动脉瘤中,用于加强血管壁,防止破裂。
(9)可脱性球囊:嵌入血管内,充气膨胀,用于栓塞动脉瘤。
(10)液体栓塞剂:如醋酸纤维素聚合物,用于栓塞动脉瘤内的血管。
(11)电解脱器:用于溶解栓塞剂以解除动脉栓塞。
(12)血管内支架:在血管内植入,用于支撑狭窄的血管壁。
(13)液体加压袋:用于在栓塞操作中控制液体的加压和流动。
(14)瞳孔笔和烧水壶等:用于标记和消毒等辅助工作。
2.药品准备。
(1)全身肝素化:栓塞手术前需要给予全身肝素化治疗,根据患者体重按照一定剂量进行静脉注射,需要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使用。
(2)其他药品:除了常用的介入手术药物外,还需要准备其他药物,如镇静剂、解痉剂、扩血管剂等。
3.术中卧位。
颅内动脉瘤的术后护理目的: 探討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术后的护理特点和方法。
方法: 选择我科2009 年4 月~2010 年4月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患者手术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结果: 完全康复31 例、轻残12 例、重残4例、死亡3 例。
结论: 加强患者手术后的护理能够保证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手术后的康复率。
标签:颅内动脉瘤;手术;护理颅内动脉瘤(ICA)为动脉壁薄弱处的病理性膨出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 AH)的最常见原因, 是神经外科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患者大多无临床症状及体征,常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发现确诊,其致死率、致残率高达42%[1], 约1/ 3 患者动脉瘤破裂出血有明显的诱因,如情绪激动、运动、用力大便、咳嗽、头部创伤等, 早期诊断、治疗对于减少颅内动脉瘤的死亡和致残十分重要。
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术前的准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术后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确保疗效, 改善预后的必要手段。
由于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彻底性、可靠性, 术中可一并清除颅内血肿对防治脑血管痉挛和继发脑积水有确切疗效,以及相对于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济性, 仍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现将我科2009 年4 月~2010 年4 月50 例颅内动脉瘤开颅术后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50 例,其中男21 例,女29 例,年龄38~79 岁,平均51 岁,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由CTA 或DSA确诊为大脑前交通动脉瘤28 例,大脑后交通动脉瘤12 例,大脑中动脉瘤5例,其他部位5例。
2.术后护理措施2.1 一般护理:术后将患者安置重症监护病室,全麻未清醒的病人,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醒后抬高床头15~30度,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麻醉清醒后保持病室安静,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做好口腔皮肤护理,留置导尿管应保持通畅,尿道口每日 2 次消毒,更换尿袋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护理要点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血管内导管将栓塞材料送入动脉瘤内,以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
术后护理要点包括:
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等神经系统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2. 控制血压:术后应控制患者的血压,避免过高或过低,以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3. 预防感染:术后应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
4. 注意饮食:术后应注意饮食,避免过度进食,以免引起呕吐。
5. 活动限制:术后应限制患者的活动,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6. 药物治疗:术后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7. 定期复查:术后应定期复查,以了解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恢复情况。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护理要点包括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控制血压、预防感染、注意饮食、活动限制、药物治疗和定期复查等。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对于颅内动脉瘤这一疾病来说,主要是因为患者颅内动脉壁出现了“囊性膨胀”所导致的,一般来说,多因患者的动脉壁出现了局部薄弱所造成的出血,此外像是血流冲击所造成的出血也是造成患者出现出血的常见临床原因。
颅内动脉瘤这一疾病多发于40-60岁人群,这一疾病的发病率,在脑血管意外发病类型中是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的。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多会采用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积极配合治疗是一方面,而介入治疗的围术期的护理则更为重要。
那么,你知道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术期如何护理吗?一、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辅助检查对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来说,首先就是通过“脑血管造影”来确定患者的动脉瘤的位置、数量、形态以及是否有血管痉挛等情况的出现,这是确诊动脉瘤最为常见的检查方法[1]。
其次就是“头部CT”以及“MRI”这一辅助检查主要是确定患者是否伴有动脉瘤出血的情况。
这类辅助检查的出阳率是非常高的,可以非常直接的根据患者出血的部位直接判定患者颅内动脉瘤出现破裂的具体位置。
但是一般来说,所采用的头部CT及MRI,在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出血一周左右是不易诊断的。
此外“MRI”的辅助检查区别于“CT”检查,核磁共振是可以对患者的血管造影有着清晰的成形。
二、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处理原则对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来说,可以分为“非手术性治疗”和“手术性治疗”。
非手术性治疗主要就是预防患者出现出血和多次出血的可能,以控制患者的脑血管不会出现痉挛的情况[2]。
比如会要求患者要适当的进行静养休息等等,其目的就是为了要维持患者的血压一直保持较为平稳的状态。
此外可以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脑血流变化进行实时的监测,一旦发现患者有脑血管痉挛的情况,可以尝试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进行辅助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的微循环。
此外像是采用抗纤维蛋白的溶解剂,有效抑制蛋白溶解酸的形成,其目的就是为预防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出现结痂后二次出血,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有肾功能障碍等疾病一定要慎用,因为极有可能会造成患者血栓的形成。
28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的护理[摘要]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后的护理经验。
方法对28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进行精心护理。
结果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术后护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其早日康复。
结论做好动脉瘤栓塞术病人术后护理是促进病人尽早康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介入;护理[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颅内动脉瘤是颅内某部位的动脉管壁局限性扩大的脑血管疾病,多发于40-70岁。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方法为开颅行血管夹闭术。
近来,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由于具有创伤小、术后反应轻、病人痛苦小、感染机会少等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术后并发症仍不可忽视。
现将我科临床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3-2011年我科共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36-74岁。
本组病例ct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造影为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6例,后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瘤5例。
本组均经皮股动脉穿刺,微导管沿导丝送入颈内动脉,脑血管造影,确定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然后经微导管将弹簧圈送人动脉瘤腔进行栓塞。
2 护理2.1 一般护理抬高床头15-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术后绝对卧床2d,限制体力活动3-4周,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吸尽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以利痰液排出。
术后4h可以进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鼓励患者大量饮水以促进造影剂排出。
2.2 病情观察术后应给予低流量吸氧及心电监护;每30min观察并记录意识、瞳孔、生命体征1次,注意血压波动变化,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头痛、呕吐、失语、肌力下降、癞痈发作、颅内压增高等症状,注意语言功能,肢体运动情况,记录24h出入量。
2.3 心理护理与术后指导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特点,使其放下思想包袱,积极配合检查及治疗。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术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术后护理。
方法:通过对我科20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从生命体征、并发症、穿刺部位、疼痛等几方面观察,给予对症护理、心理护理和术后指导。
结果:我科接受颅内动脉瘤手术的20例患者,经血管造影证实全部栓塞治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
临床症状消失,表现为意识状态、语言功能、肢体运动等方面基本恢复,效果满意。
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避免开刀、侵袭微小,对不适合手术的患者成功率高,疗效好,有可能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要手段。
而术后精心的治疗与护理是保证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对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死亡率、致残率,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1]。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护理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约占50%以上,是一组死亡率、致残率均高的凶险疾病[1]。
临床目前有两种方法治疗,手术治疗与微创介入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损伤性大、并发症多、受到肿瘤部位等因素的局限。
微创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微创、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恢复快的方法。
成功率约90%以上。
从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科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共20例,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1临床资料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科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共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50岁~68岁,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脑出血史。
2术后护理2.1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肌力、生命体征的变化,术后予重症监护,低流量持续吸氧,并做好记录,维持血压在120mmHg~130mmHg/80mmHg~90mmHg,以防颅内压增高再次诱发动脉瘤再次破裂,以增加脑灌注量,防止脑组织缺血、缺氧。
观察头痛情况,有无颅内压增高。
如有意识加重,恶心、呕吐、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及时通知医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