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后现代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5.77 MB
- 文档页数:30
一、后现代主义的源起及其理论景观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而现代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次新的裂变,随之全面推进到后现代时期。
这个时期,各种文化哲学理论都陷入偏激的争执和论战之中,各种理论群体和流派杂色纷呈,各种文化(艺术、文学、美学、哲学等)倾向更迭汰变。
随着一次次理论撞击和兼容,后现代主义逐渐露出自己的头角,并迅速扬弃现代主义而成为风靡当代西方的“显学”。
后现代主义的迅速崛起反映出西方文化流向的新变化,也标示出它对现代主义的“反动”和“承续”的逻辑必然性。
因此,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成为20世纪文化发展和精神流向的内在轨迹。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这一发展轨迹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成为整个文化逆转问题的焦点。
这个问题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后现代主义源起的时间及其分期;二是后现代主义究竟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还是现代主义的继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精神究竟是什么?现代主义在西方文化近半个世纪的激荡之后,西方文化氛围和思维逻辑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30年代以后,它的内部诸多流派的松散组合的离心力以及自我发难和颠覆,加速了现代主义运动的解体。
后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的母胎中发生发展起来,它一出现,立即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不同寻常的逆转和撕裂,引起哲人们的严重关注。
后现代主义绝非如有人所说的仅仅是一种文艺思潮。
后现代主义首先是一种文化倾向,是一个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的问题。
由这个高度去看文艺思潮,才会有一种新的文化“语境”,才会使其内在精神逻辑呈现出来。
进一步说,后现代主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随着人类知识的空前膨胀,电脑和数据库的广泛运用,科技高视阔步导致了合法性危机(利奥塔德)。
这一状况反过来深刻地规范着人类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导致一种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极端倾向。
生命的意义和本文的深度同时消失,消费意识的渗透使自然与人类意识这两个领域日益商品化。
美国的现代主义名词解释在20世纪初的艺术和文学领域,现代主义是一种革新和创造性的运动,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于艺术、文学和社会的看法。
尽管现代主义涉及许多领域,本文将专注于解释美国现代主义的相关名词和概念。
1. 实验性文学:实验性文学是现代主义的核心要素之一。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规范,摒弃了线性叙事和传统结构,试图通过采用非传统的写作风格和技巧来表达更深层次的主题。
例如,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在他的小说《狱中记》中采用了拼接式叙事,不按时间顺序组织故事。
这种实验性的写作形式使读者更深入地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状态。
2. 战争后遗症: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也影响了现代主义的发展。
战争在美国社会中留下了深刻的创伤,这在许多现代主义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小说《永别了,武器》和诗人T.S.艾略特(T.S. Eliot)的诗集《荒原》中都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的痛苦和后果。
3. 多重意义和隐喻: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了文本的多重解读和隐喻性。
作家们使用象征主义和意象主义等技巧,以隐喻和暗示的方式来表达复杂的主题。
例如,费兹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描绘的盖茨比的奢华生活和追求美国梦的悲剧,通过光线和色彩等象征性元素传达了对于财富和爱情虚妄性的批判。
4. 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了主体性和自我意识。
作家们试图通过内心世界的探索来揭示个体的经验和情感。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小说《至灵室》通过意识流技巧,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思考和感受,强调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和失落。
5. 市场社会和消费文化:现代主义文学对于市场社会和消费文化的批判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作家们探讨了工业化和商业化给人类价值观带来的影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
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
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评价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
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
在欧洲,以德里达、福柯、马尔特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企图由批判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出发来消解和否定整个传统西方体系哲学的基本观念;在美国,奎因、罗蒂等哲学家企图通过重新构建实用主义来批判、超越近现代西方哲学。
他们既否定笛卡耳以来的西方哲学,又否定尼采以来的现代哲学。
正是60年代兴起的后结构主义和新实用主义标志着后现代主义的建构。
后现代主义者反对把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进步的过程。
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进行了一些概述,认为零乱性或片断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者只是割断联系,他们自称要持存的全部就是断片”。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主张就是反理性主义。
反理性主义思潮的产生有其思想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
从思想文化背景上看,当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
尤其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等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使传统理性主义对理性的绝对性、先验性的信念受到巨大冲击。
历史学中的主要派别与学派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拥有丰富的学术传统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在历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主要派别和学派,它们在对历史的理解、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偏重。
本文将介绍历史学中的一些主要派别和学派,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多样性。
1. 传统主义派别传统主义派别是历史学的最早形态。
这一派别注重对文献和古代资料的研究,强调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代表性学者包括杜冈、海涅曼等人。
他们认为历史研究应该严谨而客观,通过对古代文献和资料的研究,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2. 马克思主义派别马克思主义派别是20世纪初兴起的重要历史学派。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关注社会经济结构对历史变迁的影响,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阶级斗争的推动力。
典型的马克思主义派别有英国的历史唯物主义学派和法国的史料学派。
他们在历史研究中注重对经济、社会、政治的分析,并强调历史的社会性和阶级斗争的决定作用。
3. 客观主义派别客观主义派别是以安纳尔学派为代表的学派。
客观主义派别在历史研究中强调对普遍规律和原则的追求,注重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历史事件的客观解释。
安纳尔学派提倡以数学和统计方法研究历史,通过大量数据和统计分析,揭示历史事件的规律性和普遍性。
4. 文化史学派文化史学派强调历史文化的研究,关注社会、宗教、艺术、文学等方面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该学派代表性学者有胡安·卡洛斯·略斯特拉、雅克·勒·戈夫等人。
他们试图通过对文化现象的研究,揭示历史变迁中的意义和价值观的演变。
5. 结构主义派别结构主义派别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学派,以社会学家弗洛伊德曼为代表。
结构主义派别强调对历史宏大结构和形式系统的分析,试图揭示历史背后的普遍结构和模式。
该派别的研究方法以结构分析为核心,注重对符号、象征和意义的分析。
6. 后现代主义派别后现代主义派别是最近兴起的历史学派,对传统历史学提出了批判和反思。
艺术概论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1.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一种思潮或文化现象,反对现代主义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并试图超越其限制。
2. 反启蒙(anti-Enlightenment):否定启蒙运动所强调的理性、进步和自由等概念,认为现代主义已经扭曲了这些原本正面的价值观。
3. 自我指涉(self-referentiality):一个艺术品或文本内部自我指向,在自我解读或自我展现的基础上,反映出后现代主义对真实性和意义的探讨。
4. 超验(transcendence):超越真实的现实观念或境界。
后现代主义强调艺术的超验性,认为艺术是一种建立在非语言和非词汇的符号之上的形式。
5. 重讲故事(narrative reconfiguration):重新解构、重组或重新讲述一个故事。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故事中的情节、人物或意义的改变,更是对传统故事结构的侵犯和颠覆。
6. 快乐选择主义(pleasure principle):后现代主义的审美意向是让人们通过美感的愉悦来选择和接受作品,不再局限于作品的意义或目的。
7. 去历史化(dehistoricization):去除历史和文化的局限性,将作品放在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现实之中,既回应了现代主义对历史与社会的排斥,也反映了后现代主义抵制传统的历史进程和文化认同。
8. 杂糅(hybridization):将不同的文化元素混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文化,这也反映出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颠覆和拒绝。
什么是后现代?表现?特点。
后现代产生原因表面原因,深层原因后现代评价积极:反独断,回归人性消极:混乱,无序后现代主义的线索时间: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代,后现代。
感性理性:古希腊:前苏格拉底—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方法论、态度,柏拉图理念,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中世纪:奥古斯丁神性压抑人性和谐秩序完满文艺复兴:马基雅维利反神性,扬人性启蒙运动:理性现代(19世纪):理性独断,损害人性后现代:反权威,反传统,反理性1. 后现代主义概念后现代主义主要包含两个意思:现代主义之后:“后”即“在……之后”之意,亦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包含有时间顺序上的前后相继,或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之后发生的事情。
(主要是时间层面)非现代主义:“后现代”是指“非现代”、“反现代”,与现代相对立、相对抗。
亦即后现代主义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反其道而行之。
(批判)——一般意义的理解(文化,社会,经济)高级现代主义:“后现代”即“高度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了的现代化、更加完善的现代化。
亦即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发展)——文学,绘画,建筑。
本身就有了对现代化的批判和反思。
后现代只是继承并发扬。
后现代性是与现代性对抗,对立,对现代性批判中建立的,也就是有2. 特点1,反理性。
2,时代性。
汇集了多种文化,文学,哲学,社会学,美学,政治学等。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或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的产物。
它孕育于现代主义母胎,在二战后于现代性决裂,成为一个对西方现代性加以质疑的思潮。
3,批判性——反本质,反中心。
4,碎片化——反同一,反整体。
差异,不确定,多元性。
3. 表现:电影广义许多反映小人物生活的电影都可以归于后现代。
典型:阿甘正传。
王家卫。
4.原因直接原因:反现代根源:后现代-现代(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中世纪(天主教)-古希伯来、古希腊。
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和哲学运动,该运动出现在20世纪末。
它反对现代主义思想,并试图解构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
它的主要目标是挑战和激发人们对现代社会、文化和知识的看法,将重点放在语言、认知和权力关系方面。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反对理性和真理的唯一性。
它认为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观念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和选择。
后现代主义者主张抛弃现代主义中的规范性知识,接纳多元化的观点和经验。
他们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
后现代主义也强调对语言的怀疑。
它认为语言不是一个中立的工具,而是被权力和社会结构塑造的。
后现代主义者试图解构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以揭示其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后现代主义还强调对现代社会结构的批评。
它认为现代社会的制度、价值观和权力结构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个体性。
后现代主义者试图打破这些限制,从而促进个体的真实自我表达。
在文化方面,后现代主义鼓励多样性、杂糅和随机性。
它试图挑战传统的文化边界、规范和定义。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和音乐作品常常表现出复杂、模糊、矛盾、离散和不连贯的特点。
尽管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和哲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批评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过于主观和相对,忽视了客观的真理和现实情况。
他们指责后现代主义者破坏了伦理和道德价值观,并导致文化的分裂和混乱。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批评现代主义的文化和哲学运动,试图挑战现代主义中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
它强调多样性、文化边界的模糊和反对现代社会结构的批判。
然而,后现代主义也面临着争议和批评,因为它被认为是过于主观和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