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18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概念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文化和艺术的运动,它主张超越现代主义的理性、客观、单一和统一观念,强调多重性、复杂性、相对性和主观性。
其基本概念包括:
1. 相对性和多元性:后现代主义认为事物没有固定的本质或意义,而是由观察者的观点和语境决定。
多元性是指存在许多不同的真相和解释。
2. 超越和颠覆:后现代主义拒绝传统的二元对立和意识形态,试图颠覆既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秩序,以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真实的社会。
3. 立场性和主观性: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和价值观都是主观的,不存在普遍的标准或普世的真理。
我们在选择观点时必然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利益和态度。
4. 文化和社会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认为文化和社会实践是塑造认知和行动的根源,而知识、权力和身份都是从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5. 防御和戏剧化:后现代主义认为人们由于社会和文化压力,倾向于隐藏自己的内心和态度,以防止受到伤害。
因此,后现代主义作品经常通过戏剧化手法来暴露这种防御行为。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它的哲学风格和思想观念是现代主义的反面,其基本特征包括拒绝对统一真相的认同,强调差异、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特别是对语言和符号的挑战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尤其流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繁引起普遍关注。
它概念上的出现是响应了宏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是由在现代化与全球化潮流下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所触发的。
换言之,后现代主义是对一系列历史上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件的反应。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1、拒绝认同唯一真实后现代主义是文化认同的大胆的反对派,尤其是对于那些声称单一真相存在的观念。
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切思想、系统、体系都是确定的,不可更改的,并以此认定其为真实的。
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那些表达和塑造现实的语汇和当代文化符号不可能存在唯一的、不变的意义。
他们更认为意义是多样且相互关系差异的总和。
后现代主义的理念之所以称之为“后”,是因为他们否定了现代主义信条的独立权利,并加入了一系列新的认知要素,如对多重真相的认同、对类别边界模糊性的认知、对语境依存性的关注等等。
2、挑战权力结构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工作者也会挑战权力结构。
他们相信只有反对知识或阶级的根源是真实表象的存在,人们才可以对历史、生命和身体这些实践现实不断地延伸自己的思想甚至是行动。
因此,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哲学倾向于站在下层的立场,相信少数群体和木讷的知识是真实的力量,因此会挑战这些主流体系的权力结构。
3、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后现代主义还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
他们认为语言和符号本身已经成为现代权力行使的工具,对人的思想方式和思考程度的影响更是被忽视了。
纷至沓来的大量文字和语言信息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他们在其中探索表明更多的观点和意见,那些隐藏身份和背景的信息更是可以被挖掘出来。
4、对过度流行文化的厌恶后现代主义对日益流行的文化也提出了反批判和反预设立场。
他们认为个体的独创创意和创意成为当代文化的生命力的体现。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我们如何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西方的一个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强调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思想,成为了当代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理解后现代主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认为现代主义过分强调了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忽视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历史性等因素。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语言和符号的重要性,认为语言和符号的使用对人类认知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往往采用了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后现象学、文化相对主义等多个哲学流派的思想和方法。
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出多元性、反传统性、反规训性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电影、音乐、视觉艺术等领域的作品往往采用了多样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强调了文化的混杂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作品也常常采用了反传统和反规训的手法,突破了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艺术界的规范。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后现代主义对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挑战了传统的社会和政治体制,强调了社会和个体的多元性和相对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对于权力、身份和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探讨和思考也成为了当代社会和政治中的重要议题。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强调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思想。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出多元性、反传统性、反规训性的特点,对于社会和政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理解后现代主义需要对其哲学和理论、文化和艺术以及社会和政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后现代主义通俗理解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
它对传统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和社会结构提出了质疑, 并试图打破现有的观念框架。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下, 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特点和现象。
首先,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对个体和个体体验的重视。
传统上, 社会结构如家庭、政府、宗教等机构被视为决定个体身份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而后现代主义认为个体的经历和感受同样重要。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视角和经验, 没有绝对的真理或权威来规定正确与否。
因此, 后现代主义提倡尊重多元化和包容性, 不再将个体的观点简单地归入某一种固定的范畴。
其次, 后现代主义批判了线性和统一的思维方式。
传统上, 人们倾向于将事物简化为单一的解释或故事, 忽略了其中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呼吁人们去关注细微的差异, 拒绝将事物划分为对和错、真和假。
相反, 后现代主义认为真实是多元的, 各种观点和解释都应得到认可。
这样一种观点,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第三,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娱乐和消费文化的重要性。
在大众媒体和技术的发展影响下, 后现代社会逐渐变得娱乐至上。
个体通过消费获得满足感和快乐, 而娱乐成为了一种空间, 可以暂时逃避现实的压力和矛盾。
此外, 后现代主义也强调了对流行文化的重视, 将文化的消费作为一种标志和身份的体现。
消费和娱乐成为现代社会中重要的活动, 为人们提供了社交、释放压力和获取快乐的渠道。
最后, 后现代主义还呼吁人们对权力和控制进行思考。
传统的权力结构常常被看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但后现代主义质疑了这种权力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权力常常被滥用, 导致了不平等和压迫。
因此, 后现代主义提倡民主、平等和自由的价值观, 鼓励个体思考和行动, 以实现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总的来说,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 其影响涉及到了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多个领域。
它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 强调了个体体验的重要性, 批判了线性和统一的思维方式, 关注娱乐和消费文化, 以及对权力和控制进行反思。
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和哲学运动,该运动出现在20世纪末。
它反对现代主义思想,并试图解构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
它的主要目标是挑战和激发人们对现代社会、文化和知识的看法,将重点放在语言、认知和权力关系方面。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反对理性和真理的唯一性。
它认为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观念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和选择。
后现代主义者主张抛弃现代主义中的规范性知识,接纳多元化的观点和经验。
他们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
后现代主义也强调对语言的怀疑。
它认为语言不是一个中立的工具,而是被权力和社会结构塑造的。
后现代主义者试图解构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以揭示其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后现代主义还强调对现代社会结构的批评。
它认为现代社会的制度、价值观和权力结构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个体性。
后现代主义者试图打破这些限制,从而促进个体的真实自我表达。
在文化方面,后现代主义鼓励多样性、杂糅和随机性。
它试图挑战传统的文化边界、规范和定义。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和音乐作品常常表现出复杂、模糊、矛盾、离散和不连贯的特点。
尽管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和哲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批评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过于主观和相对,忽视了客观的真理和现实情况。
他们指责后现代主义者破坏了伦理和道德价值观,并导致文化的分裂和混乱。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批评现代主义的文化和哲学运动,试图挑战现代主义中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
它强调多样性、文化边界的模糊和反对现代社会结构的批判。
然而,后现代主义也面临着争议和批评,因为它被认为是过于主观和相对的。
后现代主义通俗理解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和艺术运动,反对现代主义和古典主义。
现代主义强调客观性和标准化,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文化多样性和主观性。
它关注的是现代性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
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随后在世界各地发展。
它的主要影响包括文化理论、艺术、文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主要观点是,现代性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状态。
这意味着,现代主义所认为的标准化和客观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失效。
后现代主义认为,文化和个人的多样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艺术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在对形式和意义的探索上。
艺术家们开始使用更加多元化和主观的材料和方法,如实验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等。
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媒介和表现方式,而是开始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在文学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在对小说和诗歌形式的探索上。
作家们开始使用更加多元化和主观的主题和情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主题和情节模式。
诗歌也变得更加实验性,不再局限于语言和韵律的限制。
在社会学方面,后现代主义关注的是社会变革和社会结构。
它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种族主义、性别歧视、阶级分化等。
后现代主义试图揭示这些问题,并提出新的社会理论。
在政治学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在对政治权力和民主的探索上。
它认为,政治权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改革和变化来调整。
后现代主义试图揭示政治权力的本质,并提出新的政治学理论。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对现代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运动。
它关注的是现代性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
它认为,现代性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状态。
后现代主义对形式和意义的探索、文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划分有争议,以前常常不分,“后什么现代还主义”。
区别特征和实质都不同,但是现在逐渐认可。
王岳川、张颐武都已“后”学闻名。
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美社会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是20世纪上半期现代主义的继续和延伸。
后现代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反理性精神,并把它推向极端,体现了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企图。
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19世纪以前的传统,而且反对现代主义的传统,这种情况实质是当代西方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形象反映,同时也体现了西方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两者的关系。
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继续反传统。
另一种认为,是决裂和反叛,表现了后现代作家抛弃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企图,因为在他们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不合时宜,连现代主义也变得日益陈旧。
现在普遍认为,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又判然有别,表现出新的文化倾向和文学思潮,无中心,平面化,零散化。
二、词源学解说(曾15)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首先出现在1870年,由美国画家查普曼提出。
后现代主义的提出如下:⏹1934年,奥尼斯《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选》首次使用Postmodernism一词。
⏹1957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用于《历史研究》⏹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理论家奥尔森经常运用。
⏹之后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哲学、文化、文学、文论等。
⏹(曾16)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范围多有争论,通常认为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正式出现是二战后50年代末,鼎盛时期是70-80年代,90年代声势大减,余波到20世纪末。
却在中国并存。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二战及战后的社会环境;科技与信息的迅速发展;当代哲学和心理学;表征危机的再认识1、二战及二战后劫后余生的社会环境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直接诱导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文化和哲学潮流,它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并对传统的现代主义思想进行批判。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后现代主义要强调的一个关键概念是多元性。
它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的真理或价值观能够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情境。
相反,现实世界中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观点和文化,并且这些多样性是值得保护和尊重的。
后现代主义提倡人们对于他人的观点和差异持开放、宽容的态度,以促进社会的多元和包容。
其次,后现代主义强调相对性。
相对性是指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或真理,而是所有的观点和价值观都是相对的,取决于特定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
这意味着人们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为中心来评判他人,而应当尊重和理解他人的不同观点,并对多样性持相对主义的态度。
第三,后现代主义认为不确定性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一种常态。
它认为人类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也无法获得完全的知识和理解。
因此,对于未来的发展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人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并避免对未知的恐惧。
后现代主义主张人们对于未知和不确定性持审慎和谦卑的态度,不以自己的认知限制思维和行动。
此外,后现代主义还强调了权力、身份和文化的关系。
它认为权力是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以不同形式和方式作用于个体和群体。
后现代主义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化的身份,在权力关系中寻求平等和公正。
它也呼吁人们支持和保护不同文化的平等和多样性,并拒绝将某种文化视为优越的偏见和偏见。
最后,后现代主义还关注文化的娱乐化和商品化。
它指出商业市场和媒体对于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现代主义主张人们应当保持观察和批判的眼光,不被商业营销和消费文化所束缚,同时对于文化产品和媒体的创造持开放的态度。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相对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哲学思潮,它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并对权力、身份和文化进行关注。
它提倡人们对他人的观点和差异持开放、宽容的态度,对权力关系和文化商业化保持批判性思维,以实现社会的多元和平等。
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二十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和哲学观点,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强调了相对主义和多元观点。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是在文学界提出的,但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广义的文化概念,涵盖了哲学、艺术、文学、电影、建筑等领域。
后现代主义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拒绝普遍真理:后现代主义不相信普遍的真理和绝对的道德标准。
它认为真理和价值观是主观的,因此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个体和社会团体的经验和观点是多样而矛盾的,不应该被归结为单一的真理。
2.对历史和现代性的批判:后现代主义质疑了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并对历史的进步观提出了质疑。
它认为历史被人为地构建和解释,没有客观性可言。
而现代性带来的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副作用。
3.文化多元性的重视:后现代主义强调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它反对一种文化或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鼓励人们尊重和包容其他文化的观点和习俗。
这种多元性体现在艺术创作、文学作品和社会实践中。
4.对权威和权力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权威和权力结构表示怀疑,并提倡去中心化和去除控制的思想。
它认为权力的运行方式存在扭曲和不公正的问题,需要重新审视和改变。
5.游戏性和戏剧性: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化活动和表达的戏剧性和游戏性。
它鼓励创作者和观众参与到文化表达的过程中,挑战传统的艺术和文学规范,创造出非传统的和令人惊奇的作品。
总之,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和超越,体现了对统一真理的怀疑、对多元性和差异性的重视以及对权力结构和官方权威的批判。
它通过艺术、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通常与20世纪中叶的发展相关。
后现代主义赞扬后现代主义的多样性,摒弃了现代主义可靠性、理性和真实性的观点。
1.后现代主义音乐对于音乐领域,后现代主义是以复杂的、晦涩的、非常规的格式来表现的。
他们进行重复构建,循环、断奏以及随机地切换音轨,以此来展现出音乐的复杂性和唯一性。
这种风格被一些音乐家和乐迷所倾倒,比如工业、极端金属和实验音乐。
2.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特征主要是受到了法国的先锋文士艺术图景和分类叙述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创意和含义方面受到了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文章中不使用线性叙述,而是通过时间的前后次序变化使读者感到不安。
他们更喜欢使用多种语言、各种文化象征,以及在小说中加入各种新文体。
3.后现代主义电影后现代主义的电影特征主要是不线性叙述,采用多种象征表达的手法。
为了展示后现代主义的多样性,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多样性、模糊性和可代替性的观点。
在这方面,有非常多的电影制作人和导演将其运用到他们的电影中,比如大卫·林奇、伍迪·艾伦和昆汀·塔伦蒂诺等。
4.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强调多元、多样、存在并相互转化。
他们不信奉社会、历史或文化至上,而是认为世界是一个继续扩展的多元性场,没有一个被称为历史进程的单一的中心。
这种哲学的一个实例是德里达的“无所期望”与“打破二元论”理念。
5.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艺术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追求创意性和高度创造性,把“边缘性”、“多义性”和“过渡性”作为他们的核心观念。
他们倡导“意大利的Trasvanguardia”(跨前卫)和众多的后现代主义流派,如英国的“Young British Artist (YBA)”。
结语后现代主义在文化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都有显著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拒绝某种确定性、一般性和普遍性,强调多义性、异质性和无序性。
这种思想与现代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对立,但同时也超越了现代主义的种种难题,成为了一个新的现实。
后现代主义,一种源自20世纪中叶的哲学和文化思潮,强调相对主义、多元主义和反传统主义。
这一思潮对于艺术、文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主张,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差异和变化的世界,没有任何一种观念或文化能够完全解释这个世界。
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主义,认为任何一种观点或理论都只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而不是唯一的解释。
这种观念打破了传统观念中的绝对性和普遍性,强调了相对性和特殊性。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中,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体性、进步观念等都被视为过时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主张,人类的认识只能是一种解释,而这种解释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历史、社会等。
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于各种因素的全面考虑,而不是仅仅关注单一的因素。
后现代主义对于传统艺术和文化的态度也是批判的。
它认为,传统艺术和文化往往强调普遍性和普遍价值,这种普遍性是以牺牲特殊性和多元性为代价的。
因此,后现代主义主张,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应该更加关注本土文化和特殊经验,而不是追求普遍性和标准化。
在实践中,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
在文学领域,后现代主义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于传统叙事和文学形式的反叛,强调文本的不确定性、多元性和开放性。
在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常常采用拼贴、混合、反讽等手法,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强调艺术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在社会学领域,后现代主义主张打破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强调特殊性和多元性对于理解社会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深刻反思现代主义思潮的哲学和文化运动。
它主张相对主义、多元主义和反传统主义,对于艺术、文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通俗理解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晚期兴起的一种思潮,它对传统的现代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它试图摆脱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和线性思维,以多元、混杂、相对和非层级性的观念来重新定义艺术和文化。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建筑和哲学等。
它强调主观性和相对性,认为真理和现实是多元和多样的,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真理。
后现代主义拒绝了大故事(metanarratives)的概念,即宏大的、普遍适用的解释框架,它认为所有的解释都是相对的,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正确”的解释。
因此,后现代主义也否定了现代主义的统一性和普遍性。
在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作品通常采用了碎片化、混杂和拼贴的手法,打破了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结构。
它融合了不同的艺术样式和流派,并探索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媒介。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作品强调观众的参与和互动,鼓励观众以自己的主观视角来诠释作品。
在建筑领域,后现代主义建筑摒弃了现代主义的简约和功能主义原则,追求更多的形式和装饰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注重与环境的融合和对历史建筑的回应,它常常借鉴传统的建筑元素和风格,并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相结合。
在哲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家强调语言的重要性,认为语言是塑造现实和知识的工具。
他们指出语言的局限性,认为语言无法准确地表达真实和事物的本质。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还关注权力和身份的问题,探讨了社会和文化中的权力关系和身份认同的建构。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的通俗理解可以归纳为一种对传统、统一和绝对真理的怀疑态度,它鼓励多元性、相对性和主观性,试图打破二元对立和固化的观念,以更开放和包容的方式来思考和表达。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
是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在设计宗旨、风格等方面向现代主义设计提出挑战。
后来逐渐扩展到美术等其他领域。
后现代主义以艺术的大众性反对艺术的精英性,以粗俗、生活化反对精雅的艺术趣味;主张艺术各门类、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艺术品不仅要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美学主张,以及艺术的目的是制造“整体情景”等等。
较有影响的流派有:环境艺术派、大地艺术派等。
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的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划分有争议,以前常常不分,“后什么现代还主义”。
区别特征和实质都不同,但是现在逐渐认可。
王岳川、张颐武都已“后”学闻名。
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美社会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是20世纪上半期现代主义的继续和延伸。
后现代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反理性精神,并把它推向极端,体现了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企图。
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19世纪以前的传统,而且反对现代主义的传统,这种情况实质是当代西方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形象反映,同时也体现了西方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两者的关系。
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继续反传统。
另一种认为,是决裂和反叛,表现了后现代作家抛弃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企图,因为在他们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不合时宜,连现代主义也变得日益陈旧。
现在普遍认为,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又判然有别,表现出新的文化倾向和文学思潮,无中心,平面化,零散化。
二、词源学解说(曾15)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首先出现在1870年,由美国画家查普曼提出。
后现代主义的提出如下:⏹1934年,奥尼斯《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选》首次使用Postmodernism一词。
⏹1957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用于《历史研究》⏹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理论家奥尔森经常运用。
⏹之后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哲学、文化、文学、文论等。
⏹(曾16)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范围多有争论,通常认为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正式出现是二战后50年代末,鼎盛时期是70-80年代,90年代声势大减,余波到20世纪末。
却在中国并存。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二战及战后的社会环境;科技与信息的迅速发展;当代哲学和心理学;表征危机的再认识1、二战及二战后劫后余生的社会环境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直接诱导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世界大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弹爆炸,600万犹太人被屠杀,给人们的思想以极大的震动。
人们对一贯尊崇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战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周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更加频繁。
欧洲的世界领袖地位失去了,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遍布全世界。
美国在战争中发了横财,一跃而成为世界霸主,但美国社会内部矛盾重重,如黑人的抗暴斗争,妇女解放运动,反对越战的学生运动,肯尼迪总统被刺……此起彼伏。
前苏联、东欧各国和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陈营的形成,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冷战局势。
两大阵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核威胁,由两个超级大国操纵的地区性战争接二连三。
这一切使战后的世界仍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在这种社会里,人们已丧失了政治改良世界的热情,变得被动、冷漠,传统的忠诚、社会关系的纽带都已松驰,人们没了信仰,精神崩溃,失去了精神家园,处于一种没有根基、没有依靠的世界中,既没有自主权,又没有信念。
随波逐流,玩世不恭成了当代西方人的基本生存态度。
当代人的这种心态成了后现代主义作家集中表现的对象。
相比现代主义,内心深处的基督也不复存在了。
2、科技与信息的迅速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战后迅猛的科学技术也是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战后迅猛起来的计算机工业被称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各种高科技、高智能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中,并取得巨大的成果。
人们已越来越相信科学的强大力量,它日渐成为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遍信仰的对象,并取代了传统价值体系的衡量标准,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上帝”。
当代社会中的各种科学化倾向,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使人类陷入严重的生存困境,诸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枯竭、交通拥挤、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
科学成果不断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已严重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精神健康,不断加重现代人的精神危面。
现代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四种基本关系上已发生了严重的分裂,造成了人与外在世界的严重离心倾向。
生存个体在科学编制的机械程序中成了由机器控制的动物,科学深入到生存的每一个领域,再也没有什么能逃脱这种秩序的控制。
作为社会文化思潮的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后工业社会是新保守主义的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首先提出的概念。
以文化作为切入点,深入剖析科技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影响,重建社会学理论。
贝尔认为:在工业社会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是所有权,而后工业社会的分层标准则是知识和教育,它以科技和信息为基础。
这样,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就被摧毁了。
信息时代,事物的真相与本质并不重要,主要的是事物焕发的刺激和之间的联系。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Aura,光晕。
复制技术的出现,从此不再有原作、个性和风格,原件不复存在,一切都成为类像。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符号,广告。
仿真,非神秘化。
内爆,平面化。
超真实。
后现代主义作家由对科学的失望逐渐上升为对一切理性主义的失望,促使他们从极端的形式主义中寻找答案,进行社会革命和科学更新。
3、当代哲学心理学后现代主义作家大都置身于哲学家的位置,其创作有鲜明的哲理色彩。
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叔本华、柏格森、尼采和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和学说,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根源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拉康)以及两者的交汇和合流。
把存在主义理论化、系统化的是德国的海德格尔。
主要著述:前期《存在与时间》(1927),《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后期《论真理的本质》(1943)、《荷尔德林诗的解释》(1944)、《林中路》(1950)、《通向语言之途》(1959)、《技术和转向》(1962)、《路标》(1967)、《面向思的事情》(1969)等。
1、此在。
打破主客二分。
传统形而上学追问全体存在者而忘记了存在,是“无根的本体论”,要回到“基本本体论”。
2、向死而生,烦劳和烦神,诗意的栖居(体验自身、领悟自身、筹划自身)。
3、反对技术的统治。
4、艺术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
(物-器具-艺术,真理的重新定义)。
5、诗思语。
“语言是存在的言说,而思(哲学)与诗(艺术)则是这种言说的两种基本的方式。
一切诗都是思,一切思都是诗。
语言是存在的家,人以语言之家为家。
思的人们和创作的人们是这个家的看家人。
”6、前理解。
不再把理解视为一种认识方法,而把它看成人的存在方式本身。
而理解又受制于先在的理解,即前理解,因而理解不可能是客观的,不具有普遍有效性。
海德格尔的观点,后经萨特宣扬、阐释,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极大的哲学流派。
萨特的存在主义强调了人的渺小、世界的荒诞以及存在的无意义。
虽然萨特也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自我,但他的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悲观主义。
萨特的哲学广泛地影响着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作家群,成为他们认识世界、体验自我和进行文艺创作的理论依据。
农鞋: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
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忍和滞缓。
鞋上沾着湿润肥沃的泥土。
暮色降临,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
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
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悔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
这鞋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
(孙周兴译)马丁·海德格尔(德语:Martin Heidegger,1889—1976)主要著述:前期《存在与时间》(1927),《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后期《论真理的本质》(1943)、《荷尔德林诗的解释》(1944)、《林中路》(1950)、《通向语言之途》(1959)、《技术和转向》(1962)、《路标》(1967)、《面向思的事情》(1969)等。
海德格尔与传统哲学的转向所谓传统哲学,指由柏拉图开其端,笛卡儿正式确立,黑格尔发展到极端的西方哲学传统。
它的基本特征是:把追问普遍最高的本质作为目的,把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要求主体认识和把握客体的本质,因而其思想方法是主客二分或主体性原则。
这一普遍最高的本质在柏拉图那里是“理念”,理念是人要认识的抽象本质,人则被抽象成思维者,他又把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对立起来,在一定意义下分离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而开创了以理性方式认识人的传统。
海德格尔看出了先前哲学的这一局限,认为传统哲学所追问的这个普遍最高的本质只不过是作为全体存在者的存在,或说“存在性”,而恰恰遗忘了“存在”本身,即使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那种东西,存在是使一切存在者得以可能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因此,只有先弄清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才能懂得存在者的意义。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须重新寻找理论的突破点,这也就是“此在”,即要揭示存在的意义须通过揭示人自己的存在来达到。
因为,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才能成为存在问题的提出者和追问者,只有人才能揭示存在的意义。
这样,“此在”就成了海德格尔突破传统哲学、建立其存在体系的逻辑起点,这被海德格尔称为基础存在论。
●海德格尔与传统美学的转向美学长期隶属哲学,而近代美学主要是一种认识论美学。
它一方面处在二元分裂的格局中,充当着类似知识论或认识论的角色,从主体与客体的镜像关系上来说明美与美感,或者以感性与理性分离为前提,把审美看作在感性与理性不同环节之间的反复循环;另方面,它又以形而上学的方式对待诸如“美的本质”、“审美”关系之类问题,撇开了美的现象去探索美的“本质”,去寻问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的根据,并把美的规定性当作实体看待,因而传统美学不可避免地把美抽象为理念或观念,又要让它在感性中显现,结果往往顾此失彼,最终就不能不通过一系列对立概念的组合对美进行说明,却恰恰又失落了美的真谛。
海德格尔美学有两个目的,一是要确定美学的本体论地位,想找到它的本源;二是想找到它的归宿,为美学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认识论关注美学只是在认识和反映的角度,认识论美学的人的二重性把人的现象与本体、感性与理性划分为截然对立的两极,美和真理无关。
而海氏的美学,是把人放在一个具有超越其他一切存在物和自身作为存在物进入存在状态的优先地位来考虑的。
人作为特殊的具有超越性的存在物,海氏也称之为此在,是一切科学的根据。
美学以及“各种科学都是此在的存在方式,在这些存在方式中此在也对那些本身无须乎是此在的存在者有所作为。
此在本质上就是:存在在世界之中”。
那么,美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如何具有此在的存在方式,或者说作为此在存在方式的美学的特性是什么?海氏认为,这是因为它和真理有关。
传统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美和真理无关,那种认识论的二重性把美和真理分隔在相互不可及的此岸和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