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13.60 MB
- 文档页数:25
田野调查一、什么是田野作业●田野作业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理论方法进入特定的文化群体中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
一般人解释为“实地调查”、“实地工作”、“实地研究”。
●安乐椅式的研究方法——弗雷泽●田野作业的鼻祖——马林诺夫斯基1、田野作业是成年礼田野作业是人类学的“通过仪式”,是每个学人类学的学生的必修课,自马林诺夫斯基在特洛布里恩岛的调查经历田野调查是一种实地观察和搜集资料的方法和技术,是一项涵盖面很广的复杂的文化活动,涉及到调查研究者和被调查研究者得主观世界语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多方位、多层次的逻辑结构过程,涉及调查者在思想观念和心理上对异文化的认识和适应过程,调查者往往在两个文化相撞中经受考验,作为外来者被夹在中间。
2、田野调查被认为是一种在书本中找不到的实地经验,他直接是在另一种文化中亲身的经历,积累在了自己的文化中。
3、田野作业是一种知识知识存在于文化承担者得意识之中,通过田野工作、田野工作者才可知道。
--他者知识的行为过程--他者知识进程的产品--他者通过内部知识进程所认识的事物4、田野作业是一种视角田野作业的能量表现为它能够从活态文化中,不断地提炼出新视角,它是视角的生长点,而现代田野作业的一个重要的新视角,是以自下而上的眼光解释民族志的性质和特征。
(例如:民俗学、人类学家对女性的研究,重视女性的自我解释,“特殊的小婚”)二、如何进行田野作业1、调查点的选定在原调查基地开辟新的调查点;对原调查基地进行回访调查;调查地方文献后选择调查点;实地考察确定地点。
2、前期准备学术理论准备:知识、语言、提纲精神思想准备:心态、挫折、吃苦技术物质准备:资料、记录、设备、生活保障等社会关系准备:社交档案、前期联系3、进入田野调查的过程①建立田野关系:田野关系是根据田野调查研究的需要所建立起来的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社会关系。
它的基础是双方自愿达成的学术合作关系,是介于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之间的对话空间。
在一定程度上,田野作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田野关系,学者通过田野关系获得他者文化的新知识。
田野工作发展史摘要:田野工作法作为社会学领域内的基本方法之一,是现代研究手段中所大力提倡的方法之一。
了解田野工作的发展历史,有利于把握历史,为将田野工作法引入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打下基础。
关键词:田野工作;发展史田野工作,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1.国外田野工作发展历程20世纪初,人类学家开始意识到,如果想要创造出任何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就必须像其他科学家研究他们的对象那样来研究自己的对象,即要系统的进行观察。
为了更准确地对文化进行描述,他们开始同所研究的民族生活在一起。
他们观察,甚至参与那些社会的一些重要事务,并向研究对象详细询问他们的习俗。
换句话说,人类学家开始了田野工作。
在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之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田野工作”,大量有关人类学的资料是通过非专业人类学家积累而来。
人类学的“先驱著作”是由“地理大发现”之后蜂拥来到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的航海家、冒险家、旅行家、地理学者、殖民者、传教士们留下的。
1874年,英国不列颠科学进步协会编印发行了田野工作的专业手册《人类学的笔记和询问》,这是人类学学科产生的一个标志。
人类学草创时期,学者便以收集资料为目的到民族地区考察,德国人类学者巴斯蒂安在旅行中度过自己生命的近三分之一,著有《民族学研究和资料的收集》(1871~1873)一书。
美国人类学者摩尔根与易洛魁人长期接触,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在人类学田野工作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美国历史学派创始人博厄斯非常强调田野工作,他也是质的研究方法中实地调查方法的始作俑者,生前在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担任系主任达50年之久。
从19世纪80年代起,他开始了对美国北部的科学考察旅行,1897~1902年又组织和领导了北太平洋沿岸科学考察的工作。
从1886年开始,博厄斯便经常到美国西北海岸的印第安部落去作实地调查,并想尽办法把自己的学生赶出图书馆,要他们从学者的安乐椅中站起来,走入实地进行实际调查工作。
浅谈“马林诺夫斯基革命”—田野调查摘要:田野调查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社区,通过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工作。
由于语言、生计活动、季节与社区周期等因素,成功的田野工作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以便深入和完整地了解当地社会。
因此,田野调查是民族志收集的主要途径,是人类学面对多样性文化建立比较理论的基础。
由于田野调查始于马林诺夫斯基,又被称为“马林诺夫斯基革命”。
英国功能主义大师马凌诺夫斯基( B?Malinowski )所创立的“参与观察法”,一直是人类学田野工作所强调的最重要的方法,是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一次革命。
它要求田野工作者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去观察当地发生的人和事,要求融入当地社会,尽量做出符合“客观实际” 的描述和记录。
自马林诺夫斯基开始,人类学有了方法论上的自觉,田野调查被从理论上提出其重要性来[1]。
关键词人类学;田野调查;解释;他者田野调查,顾名思义,在田野中做调查,所接触的大多是普通老百姓。
我是没有真正做过田野的,对调查对象的调查也是当天开始,当天结束,至多也就在调查对象家里吃顿午餐,还没得勇气去一个异文化社区,和一群不认识的人同吃同住同“聊天”。
现在却要来谈论田野调查,着实有些班门弄斧。
田野调查,英文名为Fieldwork,常被翻译为实地调查、野外调查以及现场研究等。
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
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
人类学的方法论基础是建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的,脱离了田野的基础,人类学的科学性就要受到挑战,作为人类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我们常常拿它同社会调查做比较。
从近代开始,学者们一直在讨论科学的本质。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早指出,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它的对象,而在于它的方法[2]。
在我们的历史中也有英雄不问出处。
好的调查报告或文章不拘泥于它是量化的还是质性的,而在于它的主旨。
定量还是定性,各有千秋,针对大范围的行为研究,定量有优势;针对特定人群的态度研究,定性更胜一筹。
《人类学概论》第四章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研究方法第一节人类学田野工作概述一人类学田野工作定义二人类学田野工作发展历程三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研究视角一、人类学田野工作定义田野工作(fieldwork)又可译为田野调查、现场调查、实地调查。
人类学田野工作(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住居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对人类学田野工作的认识(四点)1、一种跨文化的实地调查;2、调查时间要求要相对长且稳定;3、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4、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人类学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
二、田野工作的发展历程1、田野工作尚未形成2、田野工作初步发展3、田野工作日益完善4、田野工作新局面田野工作尚未形成二十世纪以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田野工作,资料搜集与理论建构相分离,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
这一时期的人类学家轻视实地调查,而将主要精力用于阅读前人留下的各种民族志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和写作。
田野工作初步发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田野工作研究方法出现,革新了人类学工作方式。
尽管学者们已经开始亲自去实地调查,但他们的调查方法还很不成熟。
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没有自己专业的学术规范,没有达到一定的科学标准。
田野工作日趋完善20世纪上半叶,田野工作方法得到完善。
使田野工作发生彻底改变的是所谓的“马林诺夫斯基革命”——开创了“参与观察”式的全新的田野工作模式。
马林诺夫斯基的著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田野工作进行田野研究的范本。
提出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三项原则1、调查者应与被调查者同住;2、应学习被调查者的语言;3、直接与被调查者沟通,不要依赖中间人。
田野工作新局面20世纪40一60年代人类学的范式转型,开创了人类学本土化的新局面。
这样田野工作者的身份就有了内外之别,“局外人”和“局内人”的论争成为本土化过程中论争的焦点之一。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一、概念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属于传播学范畴的概念。
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民族音乐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语言学,古生物学,社会学等,其英文名为Field work 。
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Bro nis ?aw Kasper Mali no wski )奠定的,在我国这方面卓有成绩的是著名社会学教费孝通先生。
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
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
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
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花费时间和精力,花费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如果方法运用有不得当的地方,那么其信度和效度也会大打折扣。
二、工作程序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
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一)准备阶段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
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1、选择调查点。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要选择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区。
选好调查点对成功地进行调查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中国地域辽阔,乡村数以万计。
总的来说,应选择具有特色或较典型的地区或乡村进行调查。
所谓“有特色”,就是该地的社会或文化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差异很大。
例如,类似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福建惠东人的长住娘家习俗, 都是很有特色。
多民族交错杂居地方的文化涵化,也是很好的研究对象,特别是两三种差别较大的文化交接地区,像甘肃、青海地区,是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汉文化交错地区,相互影响很大。
田野调查法概念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属于传播学范畴的概念。
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民族音乐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语言学,古生物学,社会学等,其英文名为Field work。
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Bronisław Kasper Malinowski)奠定的,在我国这方面卓有成绩的是著名社会学教费孝通先生。
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
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
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
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花费时间和精力,花费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如果方法运用有不得当的地方,那么其信度和效度也会大打折扣。
工作程序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
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注意事项题目的选择:个人兴趣;题目大小能否掌握;题目的发展性;语言、书目、财力、当地学者参与等。
研究的可行性:学术考量;政治(visa,题目政治敏感度)体能财力时间。
共同的特征:资料提供者(informant)或受访者(interviewee);——深度访谈者;音乐演出、文化仪式典礼记录;田野记录(略记、日记、记事本;包括时间金钱的安排)音乐录音照片影片摄影书籍、音响资料、乐器收集。
参与观察法:完全参与;边参与边观察;完全观察。
田野工作能力培养:人际关系(获得informant的信任)却除文化偏见(尊重对方文化的重要性)语言(对田野工作地方语言的运用)Interview的方法、练习:常犯错误——讲太多、插话、错误引导观察、记录、写作能力。
Recording/photography能力(对所有设备完全熟悉运用)田野常遇见的困难:田野地区的问题——社区的挑选(是否受欢迎)例:萧山楼塔细十番【(十首曲牌连缀的民间吹打乐)弦乐和敲打乐)】——个人资料、研究目的、停留时间——当地地方、中央政府的拜访与有关文件(文化馆、镇政府)文化生活冲击与适应:语言、饮食、天气、健康Informant寻找的问题——是否愿意提供资料——是否具代表性(是否是专研某一专业;不要问错人)——不同意见的人(一)准备阶段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
浅谈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过程及方法的思考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罗崇逵浅谈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过程及方法的思考摘要: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学科研究的重要方法,严格标准的田野调查方法是做好民族研究的必要条件。
但田野调查过程中是不能拘泥于固定模式的,在调查过程中会遇见诸如主位与客位的矛盾、对地点陌生与熟悉的矛盾、以及碰见观察方法的局限。
只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正确地运用恰当的方法,才能成功地做出一份优秀的田野调查报告。
关键词:人类学;田野调查;过程及方法人类学是一个关于人类研究的社会科学,其学科分支包括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以及语言人类学。
通常我们所讲述的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在欧洲大陆国家又叫做民族学,是一门研究异民族文化的学科。
文化人类学发端于18世纪中期,自摩尔根开始,田野调查就成为了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到现代的人类学研究中,田野调查是最基本的要求、最基本的研究途径。
田野调查又称为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通过参与观察和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而进行研究的工作。
早期的人类学家大多没进行过进行实地调查,只是根据阅读大量的文本、史料进行的人类学研究,因此,后人将早期的人类学者称为“摇椅上的人类学家”。
[1]美国传统上第一次田野调查,是由号称美国人类学之父的博厄斯于十九世纪末在爱斯基摩腹地的巴芬岛完成的,这次调查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博厄斯创立了一个传统,使参与观察成为美国人类学的基本要素。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参与观察”式田野工作的新局面,这是人类学田野工作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变革和飞跃,奠定了现代田野工作的基石。
田野工作是由进行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研究者所进行的,具有专门性和专业性,有具体的理论指导与方法指导。
下面是对具体的田野工作的一些简单介绍。
1田野工作的过程及方法田野调查是一个辛苦而充满思考的工作,作为一个受过专门训练的田野工作者,在进行调查之前要规划好调查的步骤。
对人类学研究方法———田野调查的几点思考对人类学研究方法———田野调查的几点思考作者:范正勇来源:青海民族研究①田野调查的历史田野调查,又称“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住居体验等方式与被研究者经过一段长时间的了解,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过程。
人类学中田野调查方法强调“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研究者要长期居住在当地,和研究对象共同生活,共同经历事件的过程。
最好能用当地语言和研究对象交流,在情感上取得对方的认同,才能真正获得真实的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去建构相关理论。
早期的人类学家的确不情愿进行实地调查,如古典进化论的几位代表泰勒、摩尔根、弗雷泽等,因此,后人将早期的人类学者称为“摇椅上的人类学家”。
除了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关于易洛魁人的重要著作以外,美国传统上第一次田野调查,是由号称美国人类学之父鲍亚斯(FranzBoas)于19世纪末在爱斯基摩腹地的巴福兰(Baffin Land)完成的,这次调查的意义非常重大,因此鲍亚斯创立了一个传统,使参与观察成为美国人类学的基本要素。
他经常花一至两年的时间住在他所研究的社会里,并以此培养学生,向新生的人类学社团证明:参入土著的习惯和语言构成的社会环境是研究西方社会的主要研究方法。
在20世纪60年代末,马林诺斯基开创了“参与观察”式田野工作的新局面,所谓“马林诺斯基革命”是指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创新,即这是人类学田野工作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变革和飞跃,奠定了现代田野工作的基石。
人类学者一般必须经历以下过程:接受理论与方法的训练———做田野调查———撰写民族志———最后获得认可,可见,田野调查在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性,“田野调查”又被戏称为人类学者的“成年礼”。
②中国传统的民族志民族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的人类学者运用马林诺斯基的功能主义思想,即“把整体内的各个部分视为有意义、有功能、有目的的元素。
论中国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历史”过程罗康隆;暨爱民【摘要】Anthropology, since its transfer from the West to China in the 1920s, has been enjoying its Chinese process. As the methodology guidanc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fieldwork has also been experiencing its Chinese process. Chinese anthropology fieldwork can be chronologically divided into 4 periods: the 1st period (before 1934), the 2nd period (from 1934 to 1949), the 3rd period (from 1949 to 1980) and the 4th period (from 1980 to the present). Each period show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人类学自20世纪20年代由西方传入中国后即开始了其“中国化”的过程,作为文化人类学方法论指导的田野调查,在中国亦同样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
大体言之,中国人类学田野调查按时序可分为4个时期:1934年以前为第一个时期;1934—1949年为第二个时期,1949—1980年为第三个时期,1980年到现在为第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皆有其特色。
【期刊名称】《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年(卷),期】2011(003)003【总页数】5页(P128-132)【关键词】中国人类学田野调查;“历史”过程【作者】罗康隆;暨爱民【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吉首416000;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5一、中国人类学田野调查之发轫自西方人类学理论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至1934年这一段时间内,虽然中国已引入了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但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却尚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