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农药知识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214.50 KB
- 文档页数:53
农药基础知识第一章农药的施用方法第一节、喷雾法一、农药制剂与稀释剂的计算以校准的喷雾器喷洒容量为600/hm2为例,介绍几种根据标签推荐用量计算农药和用水量的方法。
农药标签上的推荐用量可归为四类:①每公顷或每亩有效成分用量,ga.i/hm2或ga.i./亩;②每公顷或每亩制剂用量,g(ml)/hm2或g(ml)/亩;③稀释倍数;④用药浓度,每千克药液中有效成分的质量(mg),单位为mg a.i./kg。
1.根据每公顷制剂用量(g/hm2)或每亩制剂用量(g/亩),计算用药量和用水量。
农药制剂用量=推荐用量(g/gm2)×土地面积(hm2或亩)用水量=喷雾器喷洒容量(L/hm2)×土地面积(hm2)2.根据每公顷或每亩推荐有效成分量(ga.i/hm2或ga.i./亩)计算用药量和用水量有些农药标签的推荐用量是按有效成分计,这样要换算成制剂的量,然后按换算后的量来量取制剂。
制剂用量=推荐亩(或hm2)有效成分量/制剂浓度(g/亩或g/hm2)制剂总的用量(g或ml)=制剂用量×土地面积(hm2或亩)用水量=喷雾器喷洒容量(L/hm2)×土地面积(hm2)3.根据稀释倍数计算用药量及用水量在液剂或粉剂稀释配制中,稀释剂(水或填充剂)的量为原药或原药加工制剂的多少倍。
如10%氯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表示用10%的乳油1份,加水3000~4000份稀释后的药液。
在配制农药时,如果未注明按容量稀释,均系按重量计算。
实际应用时多根据稀释倍数的大小,用内比法和外比法来配药。
(1)内比法稀释100倍或100倍以下的,计算稀释量时,要扣除制剂所占的1份。
如稀释50倍,则用药剂1份,加水或稀释剂49份。
计算方法:稀释后药液浓度(g/L)=制剂浓度/稀释倍数若喷雾则药液需要量=喷雾器的喷雾容量(L/hm2)×土地面积(hm2)农药有效成分需要量=稀释后药液浓度(g/L)×药液需要量(L)农药制剂需要量=有效成分需要量/制剂浓度则农药制剂需要量=稀释液体积(喷雾液需要量)/稀释倍数需水量=药液需要量-农药制剂需要量(2)外比法稀释100倍以上的,计算稀释量时不扣除制剂所占的一份。
农药基础知识第一章农药基础知识一、农药的概念《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鼠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娄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二、农药的分类(一)根据用途分类1、杀虫剂用于防治有害昆虫的物质;2、杀菌剂用于防治植物病源微生物生物的物质;3、除草剂用于防除农田、林地和其他场所杂草的物质;4、杀螨剂用于防治蛛形纲中有害种类的物质;5、杀线虫剂用于防治植物病源线虫的物质;6、杀鼠剂用于防治害鼠的物质;7、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发育(包括萌发、生长、开花、受精、座果、成熟及脱落等过程)具有抑制、刺激和促进等到作用的物质。
二、根据原料来源分类1、无机农药这类农药是不含有机碳素的化合物。
主要由天然矿物原料制成。
如硫磺、波尔多液、硫酸酮、磷化铝、磷化锌等。
2、有机合成农药这类农药都是由有机碳素化合物构成的。
特点是浓度高,用量少,作用迅速,用途广,储存稳定性好,是当今农药的主体。
缺点是污染环境和农产品,易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有些品种特别是除草剂对作物安全性较差,对人畜健康危害较大。
目前生产上使用的杀虫剂主要胡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硫类等,杀菌剂主要有有机磷类、取代苯类、有机杂环类,除草剂主要有苯氧羧酸类、苯胺类、酰胺类、氨基甲酸酯类、取代脲类、三氮苯类、有机杂环类等。
3、植物源农药这类农药是从天然植物中撮而来的,所含有效成分是天然化合物。
优点是对植物无药害,多数对有害生物不易产生抗药性,但缺点是制剂浓度低,用量大,药效低,防治谱窄,速效性和持效性差,储存稳定性差。
4、微生物农药这娄农药是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
特点是药效高,对有益生物无害或杀伤力小,不污染环境,对有害生物也不易产生抗药性。
但缺点是防治谱比较窄,对有害生物的速效性较差。
主要产品有农用链霉素、农用硫酸链霉素、四霉素、多抗霉素等。
农药的基本知识农药一、农药的概念农药主要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二、农药的重要性农作物从播种、出苗、生长发育,到收获、贮藏,随时都会受到各种有害生物的危害。
为了保证农作物的丰收以及贮藏期不受危害,农药是与这些有害生物作斗争的有力武器。
实践证明,使用农药防治有害生物,对农业增产是有显著效果的。
据统计,德国使用农药的水平较高,受病、虫、草害的损失较小,约为20%;其次为日本,约为25%;美国为29%;拉丁美洲为33%;非洲为42%。
我国受病、虫、草害的损失约为30%。
一般每使用一元的农药,能使农业产值增加5-8元。
由此可见,农药的使用,对减轻有害生物的危害、提高产量、发展农林生产,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三、农药的发展概况解放后,我国农药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1950年开始研制有机合成农药,1952年陆续投产六六六、一六0五、西力生等农药。
目前,我国生产的农药品种已达100多个,原药产量也逐年增长。
近年来,我国在拟除虫菊脂杀虫剂、昆虫性诱剂、蜕皮激素、生物农药、内吸杀菌剂、抗菌素、除草剂及杀鼠剂等的研究、生产和应用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
在加工剂型方面,也有很大发展。
例如:胶悬剂、颗粒剂、缓释剂、超低容量喷雾剂等,已在生产上应用。
四、农药的分类按农药的防治对象分类(一)杀虫剂1、按杀虫剂对害虫的作用方式分类(1)胃毒剂。
药剂通过害虫的口器和消化系统进入虫体,起毒效作用。
如氟硅酸钠、敌百虫、功夫等。
适用于防治咀嚼式、虹吸式和舐吸式口器的害虫。
(2)触杀剂。
药剂与害虫体避接触渗入虫体,起毒效作用。
但对体避被有较厚的蜡层或骨化程度较高的害虫,效果不佳。
如对硫磷、西维因、溴氰菊脂。
适用于防治各类口器的害虫。
(3)熏蒸剂。
药剂在常温常压下能挥发成气体,并能通过害虫的呼吸系统进入虫体,起毒效作用。
农药基础知识及概念一、农药的定义和分类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农作物、森林、园林和其他作物病虫害以及一些草本植物的杀虫、杀菌、除草和抗生素化学或生物制剂的总称。
根据其用途和作用对象的不同,农药主要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杀线虫剂等几大类。
1.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或控制农作物、林木等的各种昆虫害虫。
2.杀菌剂:用于防治植物真菌、细菌和病毒引起的病害。
3.除草剂:用于防除或控制田间作物连带非作物的杂草。
4.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促进或控制植物生长的农药。
5.杀线虫剂:用于防治和控制土壤中的线虫害。
二、农药的作用原理农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对害虫、病菌或杂草进行控制,以达到防治和减轻害虫、病菌和杂草危害的目的。
不同类型的农药有不同的作用原理,如下所示:•接触作用类农药:主要通过害虫或病菌的体表接触杀死它们。
•胃毒作用类农药:主要通过害虫或病菌摄入后产生毒害作用,导致其死亡。
•内吸作用类农药:主要通过植物的根、茎、叶等部位吸收,进入植物内部,防治内寄生、内食性害虫或病菌。
•调节作用类农药:通过改变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理代谢过程,从而降低病菌或害虫发病、危害程度。
•复合作用类农药:具有多种作用机制的农药,综合利用多种作用方式对害虫或病菌进行全面控制。
三、农药的使用注意事项在农药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农药:根据作物的品种、病虫害的类型和发病程度选择合适的农药。
2.按照使用说明施用:遵守农药使用说明,正确计量、正确使用农药,严格控制施用剂量。
3.注意防护:使用农药时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皮肤接触、吸入和误食,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4.避免混用:不同类型的农药和不同农药剂型之间不能混用,以免产生毒性反应。
5.避开人畜饮水源:在使用农药时要远离水源,避免农药污染水体,影响人畜用水安全。
6.妥善保存和处理:农药应储存在干燥、通风和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禁止与食品、饲料一同存放,使用后的包装物应妥善处理。
一、什么是农药?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二、农药品种的分类:我们了解农药的分类,就能更好地掌握每一个具体农药品种的性能、防治对象、使用方法等知识,从而让农药发挥更多地积极作用。
农药品种很多,按照防治对象可以分成如下几类:(一)按主要用途分: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杀鼠剂、杀软体动物剂、杀线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气雾剂等。
1、杀虫剂(含杀螨剂):用于防治有害昆虫、螨类(蜘蛛).按作用方式又可分为:①胃毒剂:药剂通过昆虫口器进入体内,经过消化系统发挥作用使虫体中毒死亡。
例如,敌百虫是典型的胃毒剂,其药液喷在蔬菜叶片上,菜青虫、小菜蛾的幼虫嚼食菜叶吃进药剂,可引起中毒死亡。
②触杀剂:药剂通过昆虫表皮进入体内发挥作用使虫体中毒死亡。
大多数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以及很多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都具有强烈触杀作用,药液喷洒在虫体上即可发挥作用。
③熏蒸剂:某些药剂可以气化为有毒气体,或者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通过昆虫的气门及呼吸系统进入昆虫体内发挥作用使虫草体中毒死亡.如有机磷杀虫剂敌敌畏的熏蒸腹作用很强,可以在密闭的空间形成一定浓度而杀死该空间的昆虫.④内吸剂:药剂施用后通过叶片或根、茎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后被输导到其他部位,如通过蒸腾流由下向上输导,以药剂有效成分本身或在植物体内代谢为更具生物活性的物质发挥作用。
内吸剂主要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氧化乐果可防治蚜虫.2、杀菌剂:用于防治植物病害。
按作用方式又可分为:①保护剂:杀菌剂在病原菌侵染之前喷施在植物体表面,起保护作用,即使病菌再来也侵染不了植物。
如波尔多液,福美类和代森类及有机硫杀菌剂等。
②治疗剂:杀菌剂在病原菌侵染植株以后施用,可以抑制病菌生长发育甚至致死,可以缓解植株受害程度甚至恢复健康.有经典治疗作用的杀菌剂是内吸剂,如多菌灵、三环唑、三唑酮、井冈霉素等均具有很强的内吸治疗作用.而甲霜灵和三乙膦酸铝这样的内吸杀菌剂具有向顶性与向基基双向内吸传导作用。
农药基础知识学习第一节、农药基础知识1、农药定义农药,目前世界上统一的英文名为pesticide——即为“杀害药剂”,但实际上所谓的农药系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
以后,通过较长期的发展的生产和生活过程,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
到17类等)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
通常把用于卫生及改善有效成分物化性质的各种助剂也包括在内。
1.1农药的发展史农药,目前世界上统一的英文名为pesticide——即为“杀害药剂”,但实际上所谓的农药系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
以后,通过较长期的发展的生产和生活过程,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
到17类等)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
通常把用于卫生及改善有效成分物化性质的各种助剂也包括在内。
农药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
在古希腊,已有用硫磺熏蒸害虫及防病的记录,中国也在公元前7~5世纪用莽草,蜃炭灰、牧鞠等灭杀害虫。
而作为农药的发展历史,大概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以天然药物及无机化合物农药为主的天然和无机药物时代,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开始进入有机合成农药时代,并从此使植物保护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早期人类常常把包括农牧业病虫草害的严重自然灾害视为天灾。
以后,通过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
到17世纪,陆续发现了一些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农用药物。
他们把烟草、松脂、除虫菊、鱼藤等杀虫植物加工成制剂作为农药使用。
1763年,法国用烟草及石灰粉防治蚜虫,这是世界上首次报导的杀虫剂。
1800年,美国人Jimtikoff?发现高加索部族用除虫菊粉灭杀虱、蚤,其于1828年将除虫菊加工成防治卫生害虫的杀虫粉出售。
1848年,T.Oxley?制造了鱼藤根粉。
在此时期,除虫菊花的贸易维持了中亚一些地区的经济。
农药知识培训教材一. 农药1.农药概念与分类农药是指防治农林牧业生产中及卫生行业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病原菌、杂草、鼠类)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
1.1按用途分类分为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鼠剂、除草剂、杀软体动物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1.2按照剂型分类分为粉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乳油、颗粒剂、水分散粒剂、胶悬剂(悬浮乳剂、油悬剂)、水剂、可溶性水剂、水乳剂、微乳剂、泡腾片剂等。
农药剂型是不断发展变化,现大约有80多种剂型。
1.3 按来源分类分为天然农药、化学农药、生物化学农药。
1.4 农药按化学结构分类杀虫剂分为有机氯(六六六、DDT、硫丹)、有机磷(辛硫磷、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甲胺磷、敌敌畏、三唑磷、敌百虫、乐果、氧化乐果等)、氨基甲酸酯(灭多威、涕灭威、仲丁威、克百威、异丙威、残杀威等)、拟除虫菊酯类(高氯、来福灵、氰戊菊酯、敌杀死、甲氰菊酯等)、沙蚕毒素(杀虫双、杀虫单、杀虫磺、杀虫环等)、无机类(磷化锌、磷化铝)其他类如灭幼脲、氟铃脲、哒螨灵、米满、阿维菌素、溴虫腈(除尽)、氟虫腈(锐劲特)等。
杀菌剂分为无机类(石硫合剂、硫磺、硫酸铜)、有机硫类(代森系列、福美系列)、有机磷类(乙膦铝、稻瘟净)、有机砷类(福美砷)、有机汞类、有机锡类、取代苯类(百菌清、甲基硫菌灵、甲霜灵)、杂环类(多菌灵、叶枯唑、三唑酮、腈菌唑)、抗生素类(井冈霉素、多抗霉素、春雷霉素)等。
除草剂分为苯氧羧酸类(2,4-D,二甲四氯、高效盖草能、精喹禾灵、精稳杀得等)、二苯醚类(三氟羧草醚、虎威、克阔乐)、酰胺类(乙草胺、甲草胺、异丙草胺、丁草胺)、三氮苯类(莠去津、西玛津、扑草净)、磺酰脲类(苯磺隆、玉农乐)、有机磷类(草甘膦)、二硝基类(氟乐灵、二甲戊乐灵、地乐胺)、吡啶类(百草枯、毒溴啶)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参考其它有关书籍。
1.5 按作用方式分类可分为触杀剂、胃毒剂、内吸剂、熏蒸剂、保护剂、治疗剂、防腐剂、诱导剂、驱避剂、不育剂、灭生剂。
农药基础知识范文一、什么是农药?农药(Pesticide)是一种能够防治病、虫、鼠、草等具有害生物的化学或生物制剂。
在农业生产中,农药被广泛使用,可以增加作物收量,保护作物免受虫害、病害和杂草的侵害。
二、农药的分类根据作用对象和化学类型,农药可以分为杀菌剂、杀虫剂、杀草剂和杀鼠剂等。
杀菌剂是用来防治植物病害的农药。
杀虫剂是用来防治昆虫害的农药。
杀草剂是用来防治杂草的农药。
杀鼠剂是用来防治害鼠的农药。
根据农药的化学特性,农药可以分为有机农药和无机农药。
有机农药主要是由有机合成化合物制成,如杀虫剂滴滴涕、杀草剂草甘膦等。
无机农药是由无机物质制成,如杀菌剂硫黄粉。
三、农药的作用方式农药通过接触、食入或吸入进入害虫或病菌体内,通过作用于其特定的生理过程,产生杀灭、抑制或引起异常的效应,达到防治害虫或病菌的目的。
杀虫剂主要通过接触或食入进入害虫体内,作用于其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或呼吸系统,引起麻痹、中毒或窒息而达到杀虫的目的。
杀菌剂通过接触进入病菌体内,干扰其生物化学过程,抑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杀草剂通过吸入或接触进入杂草体内,干扰其生长和营养代谢过程,导致杂草死亡。
四、农药的使用原则1.合理使用农药:选择适当的农药品种,按照使用说明和农药剂量进行使用。
2.轮换使用农药: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轮换使用,以避免害虫或病菌对农药产生抗药性。
3.疏密结合使用农药:根据作物和害虫或病菌的发生情况,确定农药的使用频率和使用剂量。
4.正确储存农药:农药应储存在干燥、通风和防火防雷的地方,避免阳光暴晒和高温环境。
5.注意农药安全:使用农药时应戴上防护手套、口罩、工作服等防护装备,避免接触到皮肤或吸入到呼吸道。
五、农药的环境影响农药的使用可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农药可能通过农田的土壤、地下水和河流等途径进入水体,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农药残留也可能会对蜜蜂、鸟类和其他有益昆虫产生毒害。
为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避免过量使用和重复使用农药。
农药植保基础知识
一、农药的基本知识
农药,又称化学农药或化学农药,是一类特定的化学物质,可以控制
有害生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率和程度。
它是
生产、经营和使用农药时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
农药是一类特定的化学物质,它们可以有效地控制对农作物造成伤害
的有害生物,使农作物受到的伤害降低,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农作物
的品质。
农药具有解决农业问题的特殊功能,但是由于其具有破坏性,对人类、动物和环境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
农药的合理使用对于农业生产和保护环境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使
用农药前,我们必须了解它的性质、作用机理、使用方法以及危害和预防
措施。
1、农药的性质
农药主要包括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螨剂、
抗逆剂、抗病毒剂以及非农药类杀虫剂等多种类别,其形式可以是液体、
固体或气态。
这些农药按照使用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熏蒸剂、喷雾剂、灌溉
剂和洒布剂等。
2、农药的作用机理
农药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或毁灭有害生物的生理活动,如抑制抗
性酶的活性,阻碍其消化酶系统,毒死有害生物,阻断其代谢途径,使有
害生物消失,从而达到防治有害生物的目的。
3、农药的使用方法。
第一章农药知识概述第一节农药分类农药作为一类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发展农药等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大的作用。
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害和其他有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解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是用于防治为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等)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及生物药品。
在用途上,目前农药使用的目的和场所所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包括昆虫、蜱、螨)、草和鼠、软体动物等有害生物;二是预防、消灭或控制仓储病、虫、鼠和其他有害生物;三是调节植物、昆虫生;四是用于农业、林业产品防腐或保鲜;五是预防、消灭或控制蚊、蝇、蜚蠊、鼠和其他有害生物;六是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河流、堤坝、铁路、机场、建筑物和其他场所的有害生物。
农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药是农、林、牧、渔业及公共卫生等部门用与防治病、虫、草、鼠害以及调节农作物生长的化学品,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救灾物资。
农药的应用对保证农业丰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有关资料报道,全世界由于病、虫、草、鼠害而损失的农作物收获量相当于潜在收获量的三分之一,如果一旦停止用药或严重的用药不当,一年后将减少收成25~40%(与正常用药相比),两年后将减少40~60%以至绝产。
据农业部统计,由于使用农药,我国平均每年挽回粮食2500万吨、棉花40万吨、蔬菜800万吨、果品330万吨,减少经济损失300亿元。
近年来,由于许多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的出现,农药使用的投入产出比已高达1:10以上;一般农药品种的投入产出比也达1:4以上。
所以,农药的使用是保证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建设和工业用地的增加,耕地面积却在不断减少。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人口的需求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出路之一,而使用农药防治病、虫、草、鼠害是保证农业丰产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中国农药发展及现状中国是使用农药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公元前3~5世纪用牡鞠、芥草、蜃炭灰灭杀害虫,用含砷矿物杀鼠。
公元前32年用附子、干艾等植物防虫和储存种子。
公元25~200年,东汉用炼丹术制造白砒治虫,并记载用硫磺杀虫、治疥。
唐代有用砷化物防治庭院虫害的记载,明代的《本草纲目》中介绍了不少杀虫物质如砒虫、雄黄,《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述了如何用砒虫防治地下害虫、田鼠及水稻害虫。
后来还有用烟草、除虫菊、鱼藤等治虫的记载。
我国现代合成农药的研究始于1930年。
当年浙江植物病虫防治所建立了药剂研究室,这是最早的农药防治棉花、蔬菜蚜和红蜘蛛。
主要是植物性农药,如烟碱、鱼藤酮,这些药剂现在还在应用。
1943年,我国在四川重庆市江北建立了中国首家是、农药厂,主要生产含砷无机物——硫化砷及植物性农药,1946年开始小规模生产滴滴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农药工业才得以发展,1950年我国开始生产六六六,并于1951年首次使用飞机喷洒DDT、六六六灭蚊治蝗。
1957年,我国建成第一家生产有机磷杀虫剂农药厂——天津农药厂后,开始了有机磷农药对硫磷(1605)、内吸磷(1059)、甲拌磷(3911)、敌百虫等品种的生产。
在上世纪60及70年代,它是我国生产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等杀虫剂品种的主要基地。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农药产量已能初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年年成灾的蝗虫、粘虫、螟虫、蚜虫、地下害虫等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同时,杀菌剂和除草剂也得到了相应发展,生产了几十个品种;杀鼠剂和植物调节生长剂也有所发展。
1973年,我国停止使用汞制剂。
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高效、安全的农药新产品种不断得到开发。
1983年,我国停止了高残留有机氯杀虫剂六六六、DDT的生产,为保证国内农药供应,国家特抜资金支持农药项目的基建、扩建和技术改造工程,取而代之的是扩大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的产量,并开发了拟除虫菊酯类及其他杀虫剂。
同时,甲霜磷、三唑酮、三环唑、代森锰锌、百菌清等高效杀菌剂也相继投产,有效地控制了水稻、小麦、棉花各种作物的病虫害。
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用量以迅速增加,丁草胺、灭草丹、绿麦隆、草甘膦、灭草松、磺酰脲类除草剂及矮壮素、乙烯利等也投入市场。
随着改革开放和登记制度的实施,我国引进了一批当时比较先进的农药新产品和新技术,促使我国农药工业在80年代上了一个新台阶,初步形成了包括农药原药生产、制剂加工、配套原料中间体、助剂以及农药科研开发、推广使用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一体化农药工业体系。
二十世纪90年代后,我国农药登记制度+进一步完善提高,吸引了一批更新的农药产品和技术,并使之国产化,进一步缩短了和先进国家农药品种结构的差距,是我国农药工业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94年我国农药出口额首次超过进口额,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开始关注开拓国际市场,农药出口迅速增加。
近年来中国农药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农药产量几乎翻了一番,农药品种成倍增长。
2005年1~12月,我国农药制造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642.2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24.52亿元,同比增长30.21%2006年,我国农药总产量持续增加,全国化学农药原药累计产量(折100%)129.6万吨,同比增长20.2%。
其中,杀虫剂产量50.5万吨,同比增长10%;杀菌剂产量11.2万吨,同比增长11.7%;除草剂产量38.7万吨,同比增长29%,增幅较2005年提高4.2个百分点。
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共计729.5亿元,比05年增长18.81%实现利润总额41.58亿元,比05年增长25.1%。
2007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禁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在农业上的使用,2007年全面杀虫剂、杀菌剂需求总量约为7.55万吨和14.51万吨,需求同比基本持平;除草剂需求保持一定增幅,需求总量为7.28万吨,约比2006年增长5.11%;植物生长调节剂、杀鼠剂的需求也将保持持续增长,需求量分别为2938吨和769.59吨。
到2010年,高毒农药退出将给市场留下100亿元的缺口。
随着全球生物技术热量的兴起,无公害、无污染、无残留、成本低且不易产生抗性的优点使中国生物农药重获青睐,并以年销售额10~20%的增长速度迅速发展。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目前中国农药工业已形成了一个协同发展的体系,从活性结构的合成筛选、田间效应、环境评价、制剂加工、安全性评价到生产工艺设计等,形成了一支研究、生产、应用、检测和销售协同发展的队伍。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中国农药机遇与风险共存,我国庞大的农药市场使外国大公司斥巨资进入,竞争将更加激烈。
未来中国可能会成为全球的主要化工原料及制剂生产基地,农药进出口贸易经急剧增长。
第一节农药分类农药品种繁多,不同的品种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
大多数农药品种只具备一种功能,如杀虫剂不能用来除病害和杂草,反过来也是如此。
而且即使同为杀虫剂、杀菌剂或除草剂,各自的防治对象也存在很大差异,对一种害虫、病原菌或杂草有效的杀虫剂、杀菌剂或除草剂,对另一种害虫、病原菌或杂草不一定有效。
但是,也有少数品种特别是复配制剂常具有多种功能。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产品如果使用不当,不但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增加农民收益,甚至还会发生药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因此,我们必须熟悉和掌握各种农药的功能和用途,在此,拟从不同的角度对农药品种归类进行简单介绍,以便大家更好、更合理地使用农药产品。
1、根据原料来源分类(1)无机农药:大多数是由矿物质原料加工制成的。
这类农药品种较少,药效不高,目前还在应用的只有波尔多液、硫酸铜、磷化锌、磷化铝等少数几种。
(2)生物源农药:①植物性农药:该类农药是用天然植物加工制造成的,所含有效成分是天然有机化合物,如除虫菊、烟草和鱼藤等。
这类农药的优点是对人畜安全,对植物无药害,多数不易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但有些产品药效低,残效期短。
②微生物农药:即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造成的农药产品,如BT乳剂和井冈霉素等。
这些农药一般药效较高,对有益生物无害或杀伤力不大,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也不会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大力推广的农药品种。
(3)有机合成农药:即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农药。
这类农药在许多国家以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品种日益增多,成为了当今农药的主题。
其特点是药效高、见效快、用量少、用途广,可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
但是,这类农药污染环境,易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对人畜欠安全,有些品种残留量较高。
无极农药和有机合成农药又统称为化学农药。
2、根据防治对象分类根据防治对象分类,也即是按照产品用途对农药进行分类,主要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螨剂、杀鼠剂等类别:(1)杀虫剂:用来防止有害昆虫的化学物质。
该类农药在全世界农药销售额中居第二位,在我国居第一位。
(2)杀菌剂:用来防治植物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在全世界农药销售额中居第三位,在我国居第二位。
(3)除草剂:用以防除农田杂草的化学物质,在全世界农药销售额中居第一位,在我国居第三位。
(4)植物生长调节剂:用来促进或抑制农林作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
这类农药对植物能起到化学调控作用,使植物的生长发育按人们的意愿方向发展,如矮化植物、抑制生长、防止倒伏、增加产量;促进植株、插条生根,抑制烟草腋芽、马铃薯块茎芽;疏花蔬果防止采前落果。
催熟增糖;防腐保鲜。
(5)杀螨剂:用来防止蜘蛛冈中有害种类如螨类及其卵的化学物质。
(6)杀鼠剂:用来防治农田害鼠的化学物质。
(7)杀线虫剂:用来防治植物病原线虫的化学物质。
3、根据作用方式分类(1)杀虫、杀螨剂可分为:触杀剂:药剂接触害虫,通过体壁及气门进入害虫、害螨体内,使之中毒死亡,可用于防治各种类型口器的害虫。
其中有的单纯具触杀作用,如柴油乳剂和松脂合剂。
但多数具有触杀作用的有机合成农药,都兼有胃毒作用,敌百虫、敌敌畏、杀灭菊酯等。
胃毒剂:药剂通过害虫取食而进入其消化系统,使之中毒死亡,这类农药对具有咀嚼式或舔舐式口器的害虫非常有效。
其中有的单纯具有胃毒作用如杀虫双等,对具刺吸式口器的害虫无效。
但是,多数具有胃毒作用的有机合成农药也都兼有触杀作用。
内吸剂:药剂被植物的茎、叶、根和种子吸收而进入植物体内传到扩散或产生更毒的代谢物,使取食植物的害虫中毒死亡,如乐果、氧化乐果、久效磷等。
这类农药对具刺吸式口器的害虫特别有效。
熏蒸剂:药剂能够在常温下化为有毒气体,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害虫体内,使之中毒死亡,如敌敌畏、磷化铝等。
使用这类药剂要求有密闭的条件,不能使有毒气体从仓库、温室、大棚等四壁或门窗的缝隙中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