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损伤护理新进展
- 格式:pptx
- 大小:503.24 KB
- 文档页数:21
加速代码: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video')[0].playbackRate = 16特殊人群压力性损伤预防与护理答案1. 特殊群体压力性损伤预防关键护理措施解读系列-老年患者、肥胖患者1、老年人压力性损伤综合性评估应与MASD鉴别,下列鉴别要点正确的是(C)A、压力性损伤通常形状不规则B、压力性损伤通常边缘模糊C、MASD的发生,是由于长时间暴露于潮湿环境D、MASD一般发生于骨隆突处E、MASD通常范围弥散,边缘清晰2、肥胖患者计算BMI指数,对肥胖程度进行分类,建议手术治疗的是(D)A、BMI≥25B、BMI≥27伴有相关疾病C、BMI≥30无相关疾病D、BMI≥35伴有肥胖相关疾病E、BMI≥30伴有肥胖相关疾病3、老年人压力性损伤预防性护理,下列措施错误的是(C)A、使用隔离产品保护老化皮肤B、保持皮肤适当的温度和湿度C、失禁后要使用碱性肥皂清洗皮肤D、对于压伤风险个体要避免用力按摩皮肤E、制定并执行个体化失禁控制规划4、肥胖患者压力性损伤预防性护理,应为肥胖患者选择正确的支撑面,下列选择错误的是(C)A、带有强化压力分布B、降低剪切力C、能够控制微环境D、气垫床气室应<10cmE、气垫床功能正常无漏气5、老年人皮下组织变得更薄,对机械损伤的保护功能降低,细胞更新速率变慢,皮脂分泌降低,导致老年人(B)A、组织愈合延缓、发生炎症的风险降低B、组织愈合延缓、发生炎症的风险增加C、各皮层均比年轻人厚D、皮肤弹性增加E、皮肤撕裂风险降低6、老年人压力性损伤预防性护理,无法活动个体的体位变换,下列措施错误的是(E)A、避免将体位保持于骨突部位B、使用人工辅助器具或设备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C、不得将移动和搬运设备留置于个体下方D、避免直接位于医疗器械之上E、定时按摩已经发红的骨突部位2. 特殊群体压力性损伤预防关键护理措施解读系列-手术室患者1、手术体位摆放确保足跟不会碰触到手术台。
老年压力性损伤预防与护理研究进展【摘要】在临床上,压力性损伤发生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会增加患者痛苦。
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退化,新陈代谢比较慢,一旦发生压力性损伤,会严重威胁到患者身心健康。
本文对学者们关于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预防及护理研究报道进行总结,现做以下综述。
【关键词】老年、压力性损伤、预防、护理1.前言在临床上,压力性损伤发生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会增加患者痛苦。
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退化,新陈代谢比较慢,一旦发生压力性损伤,会严重威胁到患者身心健康。
因此必须要将患者出现获得性压力损伤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因素出发采用预见性的护理模式,降低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
2.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2.1内源性因素2.1.1年龄袁航等人[1]表示压力性损伤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但随着年龄越大,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就越高,尤其老年患者压力损失发病率极高。
究其原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皮肤变得松弛干燥、缺乏弹性、出现皱褶,皮下脂肪萎缩变薄,血流缓慢,对压迫的耐受力下降,加上老年人本身基础疾病较多(如糖尿病等),导致发生压力性损伤的机率增加。
李春玲等人的文献报道[2]中指出,有71%的长期卧床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多见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导致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威胁。
2.1.2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内在因素之一,也是直接影响压力性损伤愈合的重要因素。
孙霞[3]等人研究中表示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即被确诊为低蛋白血症,有报道显示,有低蛋白血症的患者中75%发生压力性损伤,而白蛋白水平正常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率只有16.6%。
陈娟[4]等人认为老年人常因吸收摄入不足,加之低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疾病原因出现全身营养障碍,造成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导致骨突处缺乏保护,继而发生压力性损伤。
2.1.3感知功能王珍等人认为由于老年人皮肤组织老化而导致感知觉能力较差,常常对因压迫过度而产生的疼痛刺激不敏感,从而不会自动更换体位。
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和护理进展摘要:现如今,我国医疗行业快速发展,医疗器械引起重视。
医疗器械的广泛使用导致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日益频发,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增加医疗保健系统的负担,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也越来越受关注。
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管理模式为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该文综述了预防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现状,并根据不同管理模式的特点给出实施的关键步骤,旨在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预防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疗器械;压力性损伤;预防;护理引言2016年,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发布声明,将压疮更名为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PI),并对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medical devicerelated pressure injury,MDRPI)作出明确定义:MDRPI是指由体外器械产生压力而造成的皮肤或皮下组织(包括黏膜)的局部损伤,损伤形状与器械形状一致。
目前国内外对MDRPI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正式明确定义后,才逐渐受到关注,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其发生的原因和预防干预方法,对风险评估的研究较少,识别MDRPI发生的高危因素,筛查高危患者,并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对MDRPI的危险因素及评估工具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护理实践有所帮助。
1重症患者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临床表现传统的PI好发部位是骶尾部等骨隆突处,研究显示MDRPI好发于头面部(包括耳廓、鼻翼、面颊部、颈部)、上臂、手指、股部等,骶尾部发生减少。
研究表明,MDRPI以1期和2期压力性损伤为主,还有一部分患者发生不可分期的压力性损伤和深部组织损伤,发生部位以耳廓为主,下肢和足跟次之。
研究显示,MDRPI多发生于头面部,以2期和3期压力性损伤为主,MDRPI的发现时间相对非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较迟,发现时多比较严重。
MDRPI中还常发生于留置人工气道的气道黏膜和留置胃管的鼻胃肠道黏膜,好发部位为唇、鼻等黏膜处,但深部黏膜损伤常难以观察与记录,难以分期。
压疮护理的研究进展关键词:压疮、评估、护理、管理、进展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NPUAP于2016年4月更新了压疮的定义:压力性损伤(以下简称压疮)是指皮肤和(或)深部软组织的局部损伤,通常发生于骨隆突部位或与医疗器械接触部位,并伴随有疼痛感[1]。
压疮的护理与管理水平,是医院护理质量管控的重要一环。
压疮的发生会给患者的身体和精神带来痛苦,影响生活信心,延长住院日,增加住院费用的和医疗资源的投入。
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归纳总结如下。
1.压疮评估运用压疮评估量表对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作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筛选出压疮的高危患者,从而进行护理干预。
对患者情况进行准确、有效评估是压疮护理与管理的首要一步。
目前国内外对于压疮的评估方法较多, 如Braden量表、waterlow量表等有些临床专科科室也会根据本科室患者情况制作专用量表。
但很多量表因适用范围局限,或未经过信效度的检验,或缺乏大样本数据支持,仍有待科研的探与检验,故推荐如下量表。
1.1Braden评估量表由美国学者Bergestorm于1987年提出,该评估表主要适用于内外科、骨科以及老年长期卧床的住院患者[2],目前在临床中使用最为广泛,也常被研究者用作其他压疮量表信效度检验的对照评估量表,Braden评估量表在各个科室患者中的预测率、灵敏度、特异度表现较为均衡,因其适用性广,可用于不同科室之间的连续性评估,故最为推荐。
1.2Norton评分表于1964年由法国学者研制,后经过两次修订,该评分表评估的相关因素包括:体力状况、精神、活动、运动、大小便失禁5个评分项。
汪佳丽和白琴[3]将此量表应用于不同科室的择期手术患者中,实验表明ROC曲线下面积为0.717,相较于Braden量表其预测率、特异度都是最好的,因而推荐在手术室使用Norton评分表。
2.压疮的护理干预措施很多压疮的高危人群伴有高龄或其他系统的疾病,压疮的发生反过来又会加重患者病情,因而通过护理干预预防或减少压疮的发生,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生存质量,对于已发生压疮的不同时期的患者,相应的给予科学学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干预。
·综述·手术中压力性损伤的研究进展谢芳萍赵莉DOI :10.13558/ki.issn1672-3686.2020.010.017作者单位:310006浙江杭州,浙江省中医院手术室2016年4月,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将压力性溃疡(压疮)术语正式更名为“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 ,PI )[1]。
据统计,欧美等发达国家住院患者的PI 发生率为4.7%~32.1%,我国住院患者的PI 现患率为1.58%~3.5%[2~4],PI 已成为全球卫生保健机构所面临的共同难题,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被称为20世纪花费最高的并发症之一[5]。
手术患者作为一类特殊人群,受体位、制动、手术时间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更容易发生PI 。
研究显示,56.5%的手术患者是PI 的高危人群,其发生率更是高达12%~66%,远远高于普通住院患者[6,7]。
目前,术中获得性PI 已经成为评价手术室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预防和降低其发生率一直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我国外科及手术室护士对手术相关PI 认知情况仅处于中等水平[8],普遍存在相关知识储备不足、观点理论更新较慢,对评估工具的认知以及精确的量化指标认知较为缺乏,部分护士单凭临床经验判断预期风险。
本文就手术中PI 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PI 的定义PI 又称压力性溃疡,俗称压疮,是指局部组织由于长期的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从而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溃烂、坏死[9]。
手术患者是发生PI 的高危人群,国内外关于手术中PI 的定义并不统一,而国内多以“手术压疮、急性压疮、术中压疮、术中获得压疮”进行叙述。
手术中PI 定义一般是指手术过程中发生的皮肤损伤,以术后1~3d 多见,也可能发生于术后6d 内[10]。
2手术中PI 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超过23%的院内PI 与手术相关,而患者一旦发生术中PI ,其死亡风险上升约4倍[11]。
湿性愈合理论在压力性损伤护理中的应用进展摘要:目前国内外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难题之一即压力性损伤,既往已有许多研究指出在压力性损伤患者的伤口护理中应用湿性愈合理论可取得十分明显的临床效果。
本文重点就湿性愈合理论在压力性损伤伤口护理中的应用进展,包括敷料优势以及湿性愈合理论在各期压力性损伤护理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综述。
关键词:湿性愈合理论;压力性损伤;伤口护理湿性愈合理论是指在患者局部伤口湿润的前提下不会结痂,而通过在护理过程中为其创造接近生理状态的湿性愈合环境,对其肉芽生长以及皮肤细胞分裂更加有利,从而可使其伤口愈合得到有效促进。
压力性损伤在临床被认为是有突出负面影响的健康问题之一[1]。
有相关资料记载,其在综合医院中约有3%-14%的发生率,且相比伤口愈合者,伤口未愈合者的病死率可提升约6倍。
由于该疾病常以并发症的形式出现,其受多因素互相影响,因此可明显延长其治疗时间,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并使其出现较难愈合的复杂性伤口。
面对此情况,全世界诸多的相关机构均加大了对压力性损伤患者伤口的护理重视,并开始将湿性愈合理论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现将结合相关资料综述如下:1、湿性愈合理论的背景研究Odland在1958年指出相比创面水疱破裂的压力性损伤患者,创面有完整水疱的压力性损伤患者可更快速的愈合伤口。
Dr. Winter(英国动物生理学家)在1962年发表于权威杂志《Nurture》中的研究也指出:在猪的伤口上覆盖聚乙烯膜可将其愈合率提升1倍,就此而诞生了湿性愈合环境理论。
Hinman等人在1963年的一项人体试验中应用密封湿润伤口,结果发现人体表皮的再生速度可提高40%左右。
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在2000年的行业指南中确定并颁布了伤口处理的标准方法为湿性疗法。
2、湿性愈合敷料的优势研究传统伤口敷料具有众多优点,比如可对渗液进行吸收,对创面进行保护,价格低廉等。
但由于其渗漏的速度较快,更换敷料的频率较高;伤口粘连,易使伤口结痂;为患者行敷料更换的过程中可对其创面进行破坏或二次损伤,因此相对而言患者伤口并不能够较快的愈合。
中西医结合护理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Nursing2022 年第 8 卷第 12 期Vol.8, No.12, 2022OPEN ACCESShttp :/ / 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及护理进展李冬燕(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耳鼻喉科, 北京, 100730)摘要: 本文就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护理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降低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降低医疗费用、保障患者护理安全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 术中压力性损伤; 手术体位; 评估工具; 集束化护理中图分类号: R 473.7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709-1961(2022)12-0126-07Influencing factors and nursing progress ofintraoperative pressure injuryLI Dongyan(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 , Beijing Hospital , National Center of Gerontology , Institute of GeriatricMedicin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Beijing , 100730)ABSTRACT :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raoperative pressure injury and theprogress of preventive nursing. This paper provides reference and guidance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traoperative pressure injury , improve patient comfort , reduce medical costs , and en⁃sure patient nursing safety.KEY WORDS : intraoperative pressure injury ; operative position ; evaluation tool ; care bundles 外科手术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在临床应用广泛,长时间手术或术中特殊体位的要求,部分手术患者会出现不同部位的压疮。
骨折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的护理干预应用进展摘要:本文通过参阅相关文献报道,对骨折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预防与护理进行了归纳综述,以期为相关护理人员提供参考,降低骨折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骨折;压力性损伤;预防;护理压力性损伤是指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刺激而造成的皮肤或深层组织受损,这种情况在骨隆突处比较常见,表现为病变部位的严重开放性溃疡,同时还会感觉到剧烈的疼痛【1】。
由于应激损伤的发生,会对病人的恢复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给病人带来更多的痛苦,在临床上将主要工作放在预防和护理上,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1骨折卧床患者防止压力损伤的相关措施1.1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护士可在患者入院8小时内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注意结合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多次评估,鉴别出风险较高的患者。
其中评估最重要的是对患者皮肤进行科学合理检查,注意做好评估内容的合理准确记录。
1.2健康教育预防应激伤害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健康教育。
护士要主动告知骨折病人及其家人注意预防应激损伤的重要性,以图文结合、宣传手册、录像、案例等形式,让病人和家属了解和掌握压力性损伤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
1.3翻身护理对于压力性损伤来说,最简便且高效的措施是及时对患者进行翻身。
通常情况下,一般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常规使用枕头作为支撑垫。
但当患者因为骨折等因素导致无法自主或者协助翻身时,对患者进行翻身操作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难以被患者接受,也增加了护理人员操作的难度。
对于颈椎损伤的患者,我们通常采用轴线翻身法,在交接班时采用轴线翻身的方法进行干预,余外时间每2-3小时采用侧臂法进行干预:一护士固定患者双肩,另一护士将患者适当翻侧,同时于下方垫一个枕头,效果更佳,可以减少工作量,增加患者的舒适度【2】。
据此,按患者疾病的实际病情,合理选择翻身方式以及合理工具,将翻身的间隔时间适当延长,能够降低对患者的刺激,使患者易于接受,增加患者舒适度,减少其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理•压力性损伤概述•压力性损伤预防措施•压力性损伤护理原则•特殊人群压力性损伤预防与护理•压力性损伤治疗新技术与新进展•总结与展望contents目录压力性损伤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分类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发病原因危险因素年龄(老年人皮肤弹性降低)、营养不良、水肿、肥胖、活动受限或长期卧床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临床表现诊断压力性损伤预防措施使用有效的评估工具,如Braden 评分表,对患者进行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
针对高风险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并加强监测。
定期进行全面的皮肤检查,特别是受压部位如背部、臀部、脚跟等。
风险评估与筛查体位调整与减压策略皮肤保护与清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潮湿和污染。
使用温和的清洁剂和柔软的毛巾进行皮肤清洁。
涂抹润肤剂以保持皮肤水分,防止干燥和裂纹。
提供均衡的饮食,包括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对于营养不良或饮食摄入不足的患者,给予营养补充剂或肠内/肠外营养支持。
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改善皮肤状况。
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压力性损伤护理原则清洗创面评估创面敷料更换030201创面处理与敷料选择疼痛管理与心理支持疼痛评估药物治疗心理支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压疮预防感染预防定期变换体位,减轻局部受压,使用减压垫等辅助器具。
营养支持家属参与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情感支持和生活照顾。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压力性损伤的相关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
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家庭护理技能,定期随访,关注患者恢复情况。
健康教育及家属参与特殊人群压力性损伤预防与护理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特点皮肤变薄、干燥、缺乏弹性01感觉减退02血液循环减慢03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预防措施定时翻身对于卧床患者,应定时进行翻身,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受压。
使用减压垫在患者骨突处放置减压垫,可以减少局部压力,降低压力性损伤的风险。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潮湿和污染,有助于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院内2期及以上压力性损伤的管理与持续改进一、压力性损伤评估所有患者入院时,护士对其进行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记录于入院评估单上。
Barden评分18分作为预测有压力性损伤发生危险的诊断界值,评分≤18分应填写《医院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表》。
评分≤14分,须在床头信息栏内插入“防压力性损伤”警示牌。
二、压力性损伤预防与处理(一)评分15〜18分提示轻度危险,每2周评估一次;如患者病情(含皮肤情况)有重要改变在24小时内再评估。
(二)评分13〜14分提示中度危险,每1周评估一次;如患者病情(含皮肤情况)有重要改变在24小时内再评估。
(三)评分10〜12分提示高度危险,每3天评估一次;如患者病情(含皮肤情况)有重要改变在24小时内再评估。
(四)评分9分以下提示极度危险,每天评估一次;(五)当估计压力性损伤难以避免时,护士长亲自查看,并将查看后意见记录在难免压力性损伤申报表上。
72小时内向医院伤口造口组提交《医院难免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申报表》。
医院伤口造口组接到报表后组织人员48小时内到实地察看,并对处理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
(六)申报难免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条件:Barden评分≤12分。
措施:经常评估患者情况,调整全身状态,加强营养,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健康宣教,不断增强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意识;做好减压护理∶合理应用气垫床、减压垫等;定时翻身,避免拖、拉、拽等动作,间歇解除身体各部位的压力,对高危部位有选择性地使用敷料保护,是预防压力性损伤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不可忽视低危险等级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重视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如导管、吸氧管、通气管道、颈托、支具等。
压力性损伤的治疗就"整体治疗"来说,应首先纠正原发疾病的同时,及时全面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常规评价患者体重及其营养摄入情况,积极纠正营养不良;同时做好家属及陪护人员压力性损伤预防的健康宣教,家庭护理亦甚为重要。
湿性愈合理念在压力性损伤护理中的应用新进展发布时间:2023-02-21T02:07:44.59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1期作者:徐金金[导读] 对压力性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湿性愈合理念相关内容等展开综述,徐金金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输液室 200030【摘要】:对压力性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湿性愈合理念相关内容等展开综述,以期临床医护人员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更为深入和全面,为针对性防治计划的制定作参考。
【关键词】:压力性损伤;湿性愈合理念;诱因压力性损伤是老年人、脊髓损伤患者、重症患者、长期卧床患者中的常见病症,疾病发生后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以往临床主张通过干性愈合理念为压力性损伤患者开展护理干预活动,伴随医疗水平提升以及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发现传统护理模式当中,压力性损伤护理相关内容有一定误区存在[1]。
湿性愈合理念为临床新型护理理念之一,且有研究表明,在压力性损伤患者的护理管理活动中,应用湿性愈合理念可以获得理想效果,认为该护理理念具有推广价值。
本文就压力性损伤的常见诱因、传统护理方法以及湿性愈合理念内容等展开综述,详细内容整理如下。
1、压力性损伤的主要诱因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以及排泄物刺激影响,可导致压力性损伤发生;皮肤长时间受垂直压力的影响,可提高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2];病症的发生同体温改变之间有密切关联,若患者有高热、组织受压等情况存在,极可能诱发病症;除此之外,水肿、肥胖等亦可诱发疾病。
2、传统护理方法和误区2.1 传统护理方法干性愈合理念为传统护理方法的核心内容,该模式下医护人员针对压力性损伤分级为Ⅱ期或以上者开展护理管理活动过程中,需要极大程度上维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度和干燥度。
在隔绝空气以后开展局部吹氧管理工作,利用纯氧抑制创面部位厌氧菌的生长,增加创面组织供氧量,促进有氧代谢状态改善,同时维持创面干燥程度,干纱布填充、烤灯照射等亦为常用措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