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戏曲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20
明朝的民间艺术明代的戏曲曲艺和民间舞蹈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辉煌的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民间艺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表现。
其中,明代的戏曲曲艺和民间舞蹈是最为突出的。
一、明代的戏曲曲艺明代戏曲曲艺是明代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其代表作品包括《西华山》、《汉宫秋》、《红头记》等,这些作品通过曲调婉转、唱腔抑扬,辅以精彩的演员表演,使戏曲曲艺在明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明代戏曲曲艺的特点之一是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明代戏曲曲艺中较为常见的曲调有西皮、太平鼓、弄堂、风度等,这些曲调都融合了北方和南方的音乐元素,既有北方的豪放和激昂,又有南方的婉转和柔情,形成了独特的明代风格。
明代戏曲曲艺的特点之二是其内容广泛丰富。
明代的戏曲曲艺涵盖了历史、文学、神话传说等多个领域,既有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戏曲,如《水浒传》、《西华山》等,又有以文学名著为基础的戏曲,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还有一些描述民间故事和日常生活的戏曲,如《吴仙戏》、《板板胡》等。
这些戏曲曲艺作品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明代的民间舞蹈明代的民间舞蹈是明代民间艺术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的民间舞蹈以其舞姿婉转、舞步优美而闻名于世。
民间舞蹈的内容广泛多样,既有以传统节庆活动为主题的舞蹈,如庆祝丰收的《跳小麦》、庆贺新年的《欢快舞蹈》等,又有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的舞蹈,如庆祝婚嫁的《彩衣舞》、娱乐休闲的《山歌舞》等。
明代的民间舞蹈在形式上也具有独特之处。
舞蹈动作优美流畅,舞者们以柔和的手臂、轻盈的舞步展示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幸福感。
同时,明代的民间舞蹈注重舞者和音乐的结合,通过舞者的动作与舞蹈音乐的节奏相呼应,营造出一种悦耳动人的舞蹈氛围。
明代的民间舞蹈也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这些舞蹈既是人们娱乐休闲的方式,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展示个人才艺的途径。
同时,明代的民间舞蹈也是社会交流的一种方式,各种庆贺新年、庆祝丰收等活动都少不了民间舞蹈的参与,舞蹈成为人们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桥梁。
明代戏剧的发展和演出形式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社会政治等多方面都十分繁荣的时期。
在明代,中国戏曲经历了一个从形式到内容、从表演到传播的全面升级和变革。
本文将重点探讨明代戏剧的发展和演出形式。
一、戏曲的普及在明代,戏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不仅民间有许多地方戏班子,贵族、文人官员也有自己的戏班子。
明代戏曲不仅形式丰富多彩,内容也十分丰富多样。
戏曲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戏班子,一般来说,戏班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贵族、文人官员设立的私人戏班子,主要为贵族内部娱乐、表演和文艺活动;另一种则是以营生为目的的民间戏班子。
明代的民间戏班子在种类和数量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继承和发扬元朝以来的汉剧、南戏外,又有了昆曲、京剧、秦腔、评剧、黄梅戏等多种不同风格的剧种。
二、表演形式的变化在明代,戏曲表演的形式有着明显的变化。
在元代,戏曲表演还需要靠说唱和奏乐的结合来完成,唱腔规则也没有完全固定下来。
到了明代,唱腔体系得到了完善,出现了很多唱腔,包括丝竹、雅乐、民乐、湘音、河南音等不同的音乐形式。
唱腔的丰富多样,使得演员可以有更多的技巧和手法来表达情感、刻画角色,更好地与观众交流。
同时,明代还出现了脸谱,即化妆打扮。
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化妆打扮,可以更好地表现角色的性格、地位和心理内在变化。
脸谱从元代开始使用,与唱腔和故事情节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戏曲的完整形态。
三、剧本的改进在明代,戏曲的发展也离不开剧本的改进和创新。
明初,戏曲剧本主要分为元杂剧和元曲两种,其中元杂剧多是陈淳、郑光祖等元人的遗作。
到了明代中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新创作,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白朴的《班姬》等。
明代的剧本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布局,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白朴的《班姬》中表现了忠诚、孝道等人性美好的精神,关汉卿的《窦娥冤》则关注的是正义的问题,呼吁社会大众尊重法律和人权。
四、演出形式的变化明代的戏剧表演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舞台的设计和制作方面。
明清戏曲发展过程
明清戏曲发展过程可以分为明代戏曲发展和清代戏曲发展两个阶段。
明代戏曲发展阶段:
明代戏曲的发展得益于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大量的文化艺术人才涌现出来,这为戏曲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明代的戏曲以南戏和北戏为主要流派。
1.南戏:南戏以杭州为中心,以“越剧”为代表。
越剧因其婉转悠扬的唱腔和细腻入微的表演技巧而著名。
2.北戏:北京以及周边地区的戏曲以“京剧”为代表。
京剧综合了元杂剧、明明杂剧和其他戏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唱腔、表演和化妆,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
清代戏曲发展阶段:
清代戏曲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剧种。
1.南戏:越剧继续发展,并成为最为重要的南方戏曲剧种之一。
2.北戏:京剧在清朝得到国家的扶持和鼓励,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戏曲的主要代表,演员进一步完善了唱腔、表演和化妆的技巧。
3.其他剧种:清代还出现了一些地方性的戏曲剧种,例如山东的豫剧、河北的晋剧、浙江的绍剧等,它们各具特色,对中国戏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戏曲发展过程是由于社会的繁荣和人才的涌现,各个剧种通过互相借鉴和学习,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为中国戏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代戏曲与文学的融合与发展一、引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其中的戏曲和文学作品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本文将探讨明代戏曲与文学之间的融合与发展,并深入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二、明代戏曲2.1 戏曲概述明代的戏曲有着丰富多样的剧种,如京剧、昆曲、越剧等等。
这些剧种在形式、表演方式和音乐等方面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2.2 明代戏曲特色•史诗性: 明代的戏曲作品往往以宏大的历史故事作为题材,呈现出史诗般的气势。
•大量使用白插子: 白插子是指在戏曲中插入纯文学元素进行表达,丰富了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重视言辞:明代戏曲注重对话语言的表达,既有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也有歌颂、讽刺等常见的表达方式。
2.3 戏曲与文学的关系在明代,戏曲与文学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并互相借鉴。
戏曲作品多以文学著作为基础改编,而文学作品也往往会被改编成戏曲。
三、明代文学3.1 文学概述明代的文学发展非常繁荣,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各个领域。
如杨慎《黄粱梦》、冯梦龙《喻世明言》等作品都是当时的经典之作。
3.2 明代文学特色•真人真事: 明代的一些文学作品倾向于揭示社会现实和展现生活百态。
•浪漫情怀: 明代的一些爱情诗歌和散文表达着浓郁的浪漫情怀,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成为其中一个重要主题。
•笔触细腻: 明代文人注重客观细腻地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心理活动,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3.3 文学对戏曲的影响明代的文学作品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情节,同时也推动了戏曲对于表达技巧和言辞的追求。
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被改编成戏曲后,进一步传播和受到观众的喜爱。
四、戏曲与文学的融合与发展明代戏曲与文学之间的融合与发展相互促进,使得两者都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许多重要的明代文学作品在被改编成戏曲后更加广泛传播,在演出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风格。
五、结论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戏曲和文学结合最为紧密、并取得较高成就的时期之一。
明代戏曲以宏大叙事、白插子等独特特点闻名,而明代文学则以真实揭示社会现实、浪漫情怀和细腻笔触为特色。
明代戏曲艺术的流派与发展1. 引言明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戏曲艺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明代,戏曲经历了多样化和繁荣发展的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对后来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就明代戏曲艺术的流派以及其发展进行详细介绍。
2. 明代戏曲流派2.1 京剧京剧是明代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戏曲流派之一。
它以北京方言为基础,并结合了其他地方戏曲元素,形成独特而饱含表现力的唱腔、动作和舞台效果。
京剧又被称为“国粹”,在明代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2.2 越剧越剧起源于浙江地区,也是明代一种重要的戏曲表演形式。
越剧以轻柔细腻、唱腔高亢激昂为特点,其演员需要具备极高水平的嗓音技巧和舞台表演能力。
越剧在明代以及后来的历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2.3 评剧评剧是明代广东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
评剧主要以对白为主,音调轻松活泼,快速敏捷,演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口技和表演功底。
评剧在明代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2.4 黄梅戏黄梅戏是湖北地区流传甚广的戏曲艺术形式,在明代也开始渐渐成型。
黄梅戏以其富有民间色彩、歌唱和舞蹈结合的表现方式而著称,深受民众喜爱。
3. 明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明代是中国戏曲艺术迅速发展并达到巅峰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不仅以上提到的几个流派相继兴起,并且大量新剧目被创作出来,衍生出各种音乐、舞台效果等创新手法。
同时,明代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为文化艺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4. 结论明代戏曲艺术的流派多样化和发展繁荣为中国戏曲艺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明代的京剧、越剧、评剧以及黄梅戏等流派,各具特色,并对后来的戏曲表演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流派不仅延续至今,而且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体现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卓越魅力。
明代戏剧史年表
明代是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里是一份关于明代戏剧发展的年表,希望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1368年-1402年
-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创了戏曲演出的基础。
- 此时,多以宫廷宴会表演和谐剧目为主,如《元命婚实剧》等。
1402年-1424年
- 明成祖朱棣继位,大力扶持戏曲发展。
- 传统故事和历史题材戏曲盛行,如《宇文皇后》等。
1424年-1566年
- 明英宗、明景帝、明宪宗时期,戏曲逐渐丰富多样。
- 兴起了以京剧、莲花落、红船戏等为代表的新戏曲流派。
1566年-1620年
- 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时期,戏曲进一步繁荣。
- 以本事剧和杂剧为主,如《破幽梦沙场倒》等。
1620年-1644年
- 明思宗、明后妃朱氏时期,戏曲受朝廷压制。
- 戏曲发展受到限制,演出活动大为减少。
总结
明代戏剧发展经历了起伏和变革,它的繁荣和发展有着广泛的
影响。
通过这份年表,我们可以了解明代各个时期的戏剧表演特点,以及随着朝代的变迁而发生的变化。
请注意,这份年表仅为简要概述,具体细节和内容请进一步参
考其他资源。
明代戏曲的发展演变
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戏曲艺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和繁荣。
明代戏曲的发展演变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元杂剧的继承和创新(1368-1435年)
明代初期,戏曲艺术主要是继承元代的杂剧,受到元杂剧的影响较大,但是在这个时期,戏曲剧种开始有所创新和改良。
比如从元代的故事中取材,加入了更多的宫廷故事和政治题材,同时对传统的元曲进行改编和注释,加强了剧本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第二阶段:豫剧的发展(1435-1573年)
随着戏曲剧种的不断发展,豫剧逐渐成为了明代戏曲的主流。
豫剧的特点是以说唱为主,音乐节奏明快,表现方式直接、感情真挚、笑料丰富。
该剧种的代表作品有《汉宫秋》、《牡丹亭》、《西厢记》等。
第三阶段:南戏的兴起(1573-1644年)
明代中后期,南方戏曲开始兴起,主要在江南地区流传。
南戏的特点是音乐节奏婉转柔和,表现方式细腻、抒情,内容多以民间故事和寓言为主。
南戏的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汉宫秋》等。
第四阶段:金戏、汉戏、青衣戏等新的剧种的出现(1644-1911年)
明朝末期,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动荡期,戏曲剧种也开始多样化。
金戏、汉戏、青衣戏等新的剧种相继出现。
这些新的剧种不仅保留了传统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而且在内容和题材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代表作品有《虎符记》、《柳毅传书》等。
总之,明代戏曲的发展演变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艺的魅力,而且为戏曲艺术的后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明朝的戏曲艺术京剧越剧与明代戏曲的发展明朝的戏曲艺术:京剧、越剧与明代戏曲的发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明代,戏曲艺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其中包括京剧和越剧。
本文将对明朝的戏曲艺术以及京剧和越剧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明代戏曲艺术的背景与发展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艺繁荣的时期,大量的文人、官员及富商等有钱有闲之人都对戏曲表演情有独钟。
明代的戏曲艺术吸收了元代和南戏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明代戏曲艺术主要分为南戏和北曲两大流派,南戏以金陵(今南京)为中心,而北曲以京师(今北京)为中心。
二、京剧:明代戏曲艺术的代表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代,起源于元曲和明代的杂剧,经过演化和改良,最终在清代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京剧以其严谨的表演技巧、精湛的唱腔和精美的舞台布景而闻名于世。
京剧的剧本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传统戏剧,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以武打、唱词和表演舞台动作为核心,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角色形象,如红、花、青等。
京剧舞台布景丰富多样,服装鲜艳,非常注重色彩的运用和造型的细节处理。
在明代,京剧被称为“南曲”,主要在南方流行。
它的发展与演员的技艺密切相关,明代的京剧演员注重对唱腔的培养和表演技巧的磨砺,为后来的京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三、越剧:逸雅温婉的明代戏曲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也是明代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
越剧以其逸雅、温婉的表演风格,感人至深的唱腔和优美的舞台艺术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越剧源于明代的杂剧,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唱腔,又有武打和舞蹈等元素。
越剧的剧目题材广泛,既有历史故事,也有现实题材,涵盖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容。
越剧还非常注重造型和化妆,在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上也非常考究。
剧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明代戏曲艺术的影响与传承明代的戏曲艺术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明朝的民间艺术明代的戏曲民歌和民间故事明朝的民间艺术:明代的戏曲、民歌和民间故事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戏曲、民歌和民间故事繁荣发展的时期。
在明代,戏曲成为了民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且影响深远。
与此同时,民歌和民间故事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传承和表达自我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下面将从明代戏曲、民歌和民间故事展开论述,探究明朝时期的民间艺术的特点和影响。
一、明代的戏曲艺术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类戏曲在明代得到快速发展。
其中,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汇集了明代以来的戏曲元素,同时融合了南北曲调、说唱艺术和舞蹈技巧。
京剧以唱腔优美、表演独特的程派为代表,通过唱腔、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戏剧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京剧在明代广为流传,成为民众群众娱乐、欣赏和表演的重要内容。
除了京剧,明代还有其他形式的戏曲艺术,如昆曲、越剧等。
这些戏曲艺术形式各具特色,都在明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
明代的戏曲艺术不仅在表演形式上有所创新,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和人才,为后世的戏曲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明代的民歌艺术在明代,民歌是人们表达情感,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民歌常常通过歌词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个人情感和关注重大事件。
这些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爱情、人生哲理、自然景观等各个方面,以优美的音乐旋律和婉转的歌词表达了人们的心声。
明代的民歌常常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因此有时会因地域而有差异,但总体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明代民歌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动态,还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风俗的演变。
同时,民歌也成为了明代人们内心世界的一抹亮色,让人们通过歌唱来释放情感,减轻生活压力。
三、明代的民间故事明代的民间故事是人们生活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这些故事多以寓言或传说的形式出现,既有抒发情感的功能,又有传递道德价值观念的作用。
许多明代的民间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
明代的民间故事涵盖了丰富的题材,如仁义道德、聪明才智、爱情婚姻等。
明代四大声腔名词解释明代四大声腔指南曲、北曲、海盐腔、弋阳腔。
其中北曲指元杂剧和散曲;南曲指明传奇及散曲;海盐腔,明代四大声腔之一,属弋阳腔系统。
(一)昆山腔1。
昆山腔又称昆腔,是明代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的地方戏曲声腔,同时也是明代的第一个戏曲声腔。
明代中叶,昆山腔传入北京,并在北京扎下根来,开始了全国性的传播,因此又叫“北昆”或“北杂剧”。
昆山腔一直在北方广泛流传。
随着南北各地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到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昆山腔也传入南方。
康熙五十四年( 1715)、乾隆五年( 1740)两次由官方组织人力,分别对苏州、扬州、江宁等地昆山腔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录音,整理出来《老郎神》、《山门转》、《三家店》、《游园惊梦》等100多折昆山腔戏,流传于世。
2。
昆山腔早期演出形式是:演员先扮好旦、净、末、外、贴、丑等角色的不同行当,后又穿上蟒、靠,并作相应的动作,边唱边表演。
在每折戏里,昆山腔演员都要用粗细两种嗓子演唱,以配合情节。
昆山腔演唱使用的乐器主要有笛子、箫、笙、琵琶、二弦、三弦、拍板、手鼓等。
最初的昆山腔表演重抒情,受话本影响,程式化比较严重,清人李调元将其归纳为“弋阳之调,而以其节之繁促,又过于弋阳”。
3。
这一演唱特点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滚调”。
在昆山腔早期传播的时候,艺人将曲牌联缀起来进行演唱,滚调的演唱,有助于故事情节的发展。
每一支曲牌,基本是一个自然的段落。
随着昆山腔演唱水平的不断提高,艺人开始注意唱腔与剧情内容的结合,逐渐形成了“滚”和“接”的方法。
4。
5。
昆山腔经历代艺人的继承、创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五个部分:做、念、打、唱、白。
每个部分既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
它从戏曲的功能和艺术形象的塑造两个方面去研究表演的规律。
艺人讲究举止文雅、姿态优美,动作利索潇洒,无不以典雅的台风与技艺见长。
这一时期,昆山腔所唱的故事题材内容大多取自民间口头创作的文学作品,即民间传说。
明代戏曲杂剧明代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这两大部类组成,但明杂剧的艺术地位和总体影响既不及蔚为主流的明传奇,与元杂剧相较也大为逊色。
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
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从而形成一个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
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其主要创作类型。
朱权(1378—1448)是明太祖第十七子,卒谥献王,世称宁献王。
作杂剧12种,今存两种。
代表作《卓文君私奔相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朱权还作有兼戏曲史论与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言谱》(1398年),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和品评了金、元、明初杂剧、散曲作家203人,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朱有燉(1379—1439)号诚斋,明太祖第五子之长子,袭封周王,谥宪,世称周宪王。
是明杂剧史上作品较多的作家,今存杂剧31种,总称《诚斋传奇》。
其中较好的有《香囊怨》.贾仲明(1343—1422),山东淄川(淄博)人,明成祖御前侍从,深受皇帝宠爱。
有人认为《录鬼簿续编》也系他所作,该书对研究中国戏曲史很有价值。
所作杂剧16种,今存5种。
其中《升仙梦》写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化成仙。
《萧淑兰》写少女初恋。
杨讷,字景贤,号汝斋,蒙古族人,写过杂剧18种,今存两种,其中《西游记》共6本24出,多数情节与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并不一致。
这一时期知名的作家尚有刘东生,浙江绍兴人,作品《娇红记》(2本8折)写申生和娇娘的恋爱故事,情深句丽。
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二、明中后期杂剧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万历前后更出现了以徐渭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一大批作品脱颖而出。
因此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创作有其连贯发展的历史。
在创作上倾向,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与神仙道化的偏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想逐渐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出现不少。
从艺术体式上看,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式从总体上看已经终结。
比较重要的作品,有王九思的《杜甫游春》,康海的《中山狼》,冯惟敏的《僧尼共犯》,徐渭的《四声猿》,徐复祚的《一文钱》等。
从整个明代戏曲大势来看,徐渭作为明杂剧的代表作家,汤显祖作为明传奇的代表作家,这是公认不争的事实。
王九思(1468—1551)字敬夫,号渼陂,陕西户县人,“前七子”之一。
代表作《杜甫游春》也名《沽酒游春》、《曲江春》,写大诗人杜甫在长安城郊春游时四顾萧然,触景生情,痛骂奸相李林甫,又与酒肆典质朝服买醉,拒受翰林学士之命,欲渡海隐去。
这分明是借老杜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骂当道之黑暗,感个人之不遇。
王九思还写了杂剧《中山狼》,开辟了明代单折短剧的体制。
康海(1476—1540)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县人,弘治十五年状元,也是“前七子”之一。
代表作《中山狼》(4折)取材于老师马中锡的《中山狼传》。
据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等书记载,此剧系影射李梦阳的负恩。
但康海罢官后与李梦阳的关系一直很好,有学者提出怀疑。
剧中所写,当是针对社会一般现象而发,是一种讽刺世情的寓言剧。
在明中期包括传奇在内的戏剧中,徐渭的杂剧《四声猿》是彻底摆脱封建说教的迂腐,闪耀着新的思想光彩的杰作。
《四声猿》语出于郦道元《水经注》。
“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四声则更属断肠之歌。
《四声猿》包含四个杂剧:《狂鼓史》一折,《翠乡梦》二折,《雌木兰》三折,《女状元》五折。
长短无定制,所用曲调,有时为北曲大套,有时为南北兼用,还采用《鹧鸪》等民间小调,在形式上就表现出不受陈规束缚的革新精神。
这已经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杂剧了。
《雌木兰》和《女状元》都是写女扮男装的故事:木兰代父从军,驰骋疆场;黄崇嘏考取状元,为官精干。
这两种剧都突出了女子的才能,“裙钗伴,立地撑天,说什么男子汉”,“世间好事属何人,不在男儿在女子”,对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提出针锋相对的挑战。
而且,剧中写木兰从军,只为了怜惜老父;崇嘏赴考,不过是不肯受穷,全出于平常的人情。
在《女状元》中,还对科举制度大加嘲讽调侃。
这些地方,都显示了作者“不受儒缚”的性格。
而另两种剧,思想锋芒更为尖锐。
《翠乡梦》捏合了传说中红莲和柳翠的故事,又借禅宗思想来表达对禁欲主义的厌恶和批判。
剧中写高僧玉通苦修数十年难成正果,却在一夕之间就被妓女红莲破了色戒;他的后身化为柳翠,沦落风尘,却一经点明,立时顿悟成佛。
剧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用禁欲的手段,决不可能达到道德完善,而且这种戒律脆弱不堪一击;倒是经历过人世的沉沦,反而能领悟人生的真谛。
所以高僧不能成佛,妓女却能成佛。
《狂鼓史》以历史上祢衡骂座的故事为素材,但把剧情改为曹操死后,在阴司由祢衡对着他的亡魂重演当日骂座的情景,因此可以直骂到曹操临终时“分香卖履”之事,更为痛快淋漓。
剧中的曹操实际象征着使他产生“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袁宏道《徐文长传》)的社会实体。
作者通过祢衡之口,宣泄由巨大的压迫所带来的精神痛苦和愤懑不平之气,表现出惊世骇俗、桀骜不驯的倔强个性。
这一剧作在当时受到许多文人的喜爱和高度评价,也正是因为它并不是就历史而写历史,或借历史讽喻现实政治;它的感人之处,是那种恣狂的个性和烈火般的激情。
《四声猿》中有不少戏谑的成分,如《女状元》中对科举制度的调侃讥笑,《翠乡梦》中对佛祖的嘲戏、对法僧的讽刺等等。
在“头巾气”弥漫于文学的时代,戏谑也会被看作是罪愆;随着某些神圣观念遭到破坏、日常生活情感受到重视,文学中戏谑的成分也不断地增加,徐渭甚至宣称“道在戏谑”(《东方朔窃桃图赞》)。
到了晚明文学,这一倾向将更为突出。
徐复祚(1560—1630后)的《一文钱》,塑造一位吝啬鬼卢员外的典型形象。
富翁卢员外认为“财便是命,命便是财”,为了积财保命,连家人都不免忍饥受冻。
他在赶会途中拾到一文钱后,生怕别人看见,买了点芝麻,偷偷躲到山上去吃。
此与元杂剧《看钱奴》中的贾仁一脉相承。
传奇明传奇作家,知名者三百余人,傅惜华《明代传奇总目》著录明传奇剧目950种。
其中有姓名可考者618种,无名氏所作332种。
一、明初传奇明初传奇带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
这与统治集团大力推行程朱理学息息相关。
朱元璋对表举风化的《琵琶记》赞不绝口:“《五径》、《四书》如五谷,家家不可缺,高明《琵琶记》如珍馐百味,富贵家岂可缺耶!”(明黄溥《闲中今古录》)上行下从效,成、弘年间,理学大儒、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邱濬,成为传奇的重要作者。
他有三种剧完整传世,其中《五伦全备忠孝记》最有代表性。
剧中写五伦全、五伦备兄弟孝义友悌的故事,其主旨如开场白所宣称的:“使世上为子的看了便孝,为臣的看了便忠……虽是一场假托之言,实万世纲常之理。
”把传奇创作径直视为“备他时世言,寓我圣贤言”,把审美趣味降为“若于伦理不关紧,纵是新奇不足传”。
剧中的说白唱词大段地抄录经书,充满封建说教的陈词滥调。
以邱濬的身份而染指于向来为正人君子所不屑的戏剧,可以看作是以道德理念为核心的台阁文学的强有力的扩展。
稍后宜兴生员邵灿作《香囊记》,是《五伦全备记》的翻版。
他把为臣为子为母为妻为兄弟为朋友的标准德行全部组织在一部剧中,煞费苦心。
此剧曲词讲究对偶、喜用典故,雕琢甚深;对白多用骈文,大讲经义,对于后代戏剧的骈俪化倾向有较大影响。
所以《南词叙录》批评其“以时文为南曲”,可谓一语中的。
二、明中期三大传奇明代传奇在嘉靖时期盛行起来,成为剧坛上的主流艺术。
在这方面带来一定改变的,首先是李开先。
李开先(1502——1568)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
嘉靖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
因上疏批评朝政,罢官居家近三十年。
在这期间,与友人结词社从事戏曲创作与研究,以消磨时光,发散郁闷。
所作传奇今知有三种,存有《宝剑记》、《断发记》。
《宝剑记》共52出,取材于小说《水浒传》,写林冲落草的故事,系李开先及其友人的集体创作。
由戏文中脱胎变化而来的各种新声腔调,其源总出一支,都是古老南曲声腔的变体,它们是南曲戏文在各地流传时不断吸收各地方言曲调而陆续演变的结果。
可统计到的南曲变体声腔一共有15种。
从明初到嘉靖约两个世纪内,在众多的声腔中,昆山、弋阳、海盐、余姚四腔脱颖而出,流播广远。
大约到了嘉靖中后期,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
他们借用海盐腔、弋阳腔的曲调,同时吸收北曲结构严谨的长处;在音乐伴奏方面,也把弦索、箫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集南北之所长。
这种经过改良的昆山腔,清柔而婉折,富于跌宕变化,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其声调“恒以深邈助其凄唳”(余怀《寄畅园闻歌记》),适宜于表达带有伤感色彩的内心情绪。
其后梁辰鱼首先将它推向戏曲舞台,创作了传奇《浣纱记》,对这种新腔的传布起了很大作用。
此后南戏的演唱,昆腔便占了主导地位,以至于万历后昆腔被称为“官腔”,而其他诸种戏文声腔被视作“杂调”。
以后的文人传奇一般都是为昆腔演唱而写的,诸腔所唱则为民间作品。
梁辰鱼(1521——1591)字伯龙,号少白、仇池外史,昆山(今属江苏)人。
他失意于功名,寄情于声乐,平生任侠好游。
他的散曲集《江东白苎》也是依昆山腔写作的,有较大的影响;戏剧方面除《浣纱记》外,尚存杂剧《红线女》。
《浣纱记》取材于《吴越春秋》,把勾践复仇灭吴的历史大事件与范蠡、西施的爱情传说结合在一起来写,剧中的中心人物实际是西施。
因西施与范蠡初以一束浣纱定情,故以此为名。
产生于隆庆年间的《鸣凤记》是一部关切当代政治事件的剧作,或谓是王世贞作,或谓是其门人作,均难确定。
作者把以严嵩父子及赵文华为一方的“奸党”和以杨继盛、董传策等人为一方的“忠臣”向两个方向作极端化的描绘,从而维护了嘉靖皇帝的“圣明”品性。
把复杂的政治矛盾解释成政治人物道德品质的对立,这是一种惯常的作法,作为历史事实的反映来看,其可信程度是有限的。
剧中的杨继盛等人是“忠义”的化身、“纲常”的代表,缺乏普通人的思想感情,显得很死板。
另外,此剧的语言骈俪雕琢,过多地引经据典,也是一弊。
但此剧由于其人物品格是极端化的,所以矛盾冲突显得格外激烈,在当时的戏剧中很少有。
王季思先生指出:“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到清代康熙年间,是我国从元代以后另一个戏曲史上的重要时期。
这时期古典戏曲现实主义精神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些把个人命运跟国家重大政治事件结合起来的历史剧上。
从《浣纱记》到《长生殿》,这是它发展的一个方面,它们同样是通过戏中男女主角的离合悲欢,串演前代兴亡的历史的。
然而这两部戏曲所根据的有不少是古代的神话传说,因此还不是比较严格的历史剧。
从《鸣凤记》到《清忠谱》,是它发展的另一方面。
这两部戏曲同样是表演当代政治上的派系斗争的,它们对于历史事实的表述比较忠实;而缺乏戏曲艺术上集中、提炼的工夫,尤其是《鸣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