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病人的肢体感觉功能恢复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脑梗塞康复训练计划引言: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在病发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脑功能。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脑梗塞康复训练的计划,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一、认识脑梗塞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堵塞造成的脑部缺血,导致脑细胞缺氧、死亡。
脑梗塞后,患者常常会出现肢体无力、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症状。
二、康复训练目标康复训练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受损的脑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具体目标包括恢复肢体功能、改善语言障碍、提高认知能力等。
三、康复训练计划1. 肢体功能恢复训练- 运动康复:通过物理治疗和运动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
常见的训练方法包括物理疗法、康复器械训练和功能性训练等。
- 日常生活训练:通过模拟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洗脸等,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 语言障碍改善训练- 言语康复:通过语言治疗和语言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
常见的训练方法包括语音练习、语言理解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等。
- 听力训练:通过听力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改善听力障碍,提高听觉感知能力。
3. 认知能力提高训练- 认知康复:通过认知训练,帮助患者提高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认知功能。
常见的训练方法包括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和问题解决训练等。
- 日常智力训练:通过解谜游戏、数学计算等智力训练,帮助患者提高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心理支持和社交训练- 心理辅导:针对脑梗塞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积极面对康复过程。
- 社交训练:通过社交活动和交流训练,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提高社交能力。
四、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1. 个体化定制:康复训练计划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定制,因人而异。
2. 渐进式训练:康复训练应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
3. 定期评估:康复训练中应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训练计划。
4. 持之以恒:康复训练需要患者长期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定期复诊和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四肢瘫痪的健康宣教四肢瘫痪是指因脑血管病引起的大脑皮质或半半脑的损害,导致肢体运动、感觉和协调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这种疾病对患者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打击,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对他们的心理和社交生活造成巨大的压力。
因此,对于四肢瘫痪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来说,了解这种疾病的相关知识至关重要。
首先,了解四肢瘫痪的常见病因是非常重要的。
脑血管病是引起四肢瘫痪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脑梗塞和脑出血。
其他常见的病因包括颅脑外伤、肿瘤、脊髓损伤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
了解病因有助于患者和家人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其次,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四肢瘫痪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治疗,因此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有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和身心健康。
此外,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对于患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四肢瘫痪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护理和照顾,他们的家人要学习一些护理技巧,如如何正确翻身、如何进行皮肤护理等。
此外,患者和家人还应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相互支持和理解,建立一个和谐和温暖的家庭环境。
最后,四肢瘫痪患者要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四肢瘫痪患者康复的关键环节,通过不断地锻炼和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部分肢体功能。
康复训练包括物理疗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
患者要配合医生和康复师的治疗方案,坚持锻炼,尽量恢复自己的肢体功能。
总之,四肢瘫痪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然而,通过了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建立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接受家庭的支持和关爱,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个挑战,恢复功能,重返社会。
同时,社会也需要加强对四肢瘫痪患者的关注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康复资源和福利保障,共同为构建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脑卒中偏瘫肢体的康复治疗【摘要】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肢体功能的恢复,减轻残疾的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肢体;康复治疗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05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162-02脑卒中,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他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1]。
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病,近年来有所上升。
此病致残率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随着现代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更多的肢体功能恢复已成为病人及家属的迫切要求。
为了减少和解除伤残病的痛苦,迫使我国康复医学迅速发展。
1 临床资料对我科2011年3月——2012年3月,为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训练,经头颅ct检查确诊脑出血4例,脑梗死2例。
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40-73岁,均为首次发病,发病即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活动障碍,经过14-120天的康复训练,均取得满意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患侧肢体的肌力。
2 康复治疗要领2.1 康复评定2.1.1 评定内容全身状况的评定,包括年龄、一般情况(意识、智力、言语、心理)、合并症、既往史、主要脏器功能状态、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患者文化程度、家庭条件、居住环境等状况;常用bru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肢体功能,见表1。
2.1.2 康复目标近期目标,从执行开始到最近一个月要达到的。
远期目标,及通过系统的康复治疗,最终恢复到什么情况,如独立生活、部分独立、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康复目标的制定因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谓“欲速则不达”,只有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家属的大力支持,康复训练才能完成取效。
2.2 治疗原则2.2.1 尽早进行,原则上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即可进行康复治疗,脑梗塞3天左右,脑出血两周后开始。
脑梗塞的康复治疗原则脑梗塞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90%的患者重新获得步行和自理生活的能力,其中30%的患者还能恢复一些较轻的工作。
相反,不进行康复治疗者,上述两方面恢复的百分率相应的只有60%和5%。
在病死率方面,康复组比不康复组也低12%。
,因此,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很重要。
本期专家观点特邀胥方元主任,为您详述脑梗塞的康复治疗原则.脑梗死患者只要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 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脑梗塞康复实质是“学习、锻炼、再锻炼、再学习",要求患者理解并积极投入.在急性期,康复运动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反射活动,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
脑梗死的特点是“障碍与疾病共存",采取个体化的方案,循序渐进.除运动康复外,尚应注意言语、认知、心理、职业与社会等的康复。
已证实一些药物,如溴隐亭等对肢体运动和言语功能的恢复作用明显,巴氯芬对抑制痉挛状态有效,由小剂量开始,可选择应用。
可乐定、哌唑嗪、苯妥英钠、安定、苯巴比妥、氟哌啶醇对急性期的运动产生不利影响,故应少用或不用.严密观察脑梗死患者有无抑郁、焦虑,它们会严重地影响康复进行和功效。
要重视社区及家庭康复的重要性。
脑梗塞的康复治疗一、主动活动:尽量让患者做主动运动,肌肉的收缩为减轻水肿提供了很好的泵的作用。
可让患者在患肢上举位做一些活动,如手指的抓握活动、抓握木棒、拧毛巾等。
二、床上训练:为站立和步行打基矗如:翻身,起坐,坐平衡三级训练,髋、膝、肩、踝等关节抗痉挛训练以及双或单腿搭桥训练,然后坐立位转换到立位三级平衡训练,重点是重心向患侧移位的训练。
三、保持良姿位:所谓良姿位即抗痉挛的良好体位,患者除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外,其余时间均应保持偏瘫肢体的良姿位.平卧位和患侧卧位时,应使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健侧卧位时肩关节屈曲约90°,肘关节伸展,手握一毛巾卷,保持腕关节的背屈。
脑梗塞病人肢体功能锻炼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局部脑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脑细胞缺血缺氧、功能障碍,严重的话甚至可造成残疾或死亡。
脑梗塞严重危害着病人的生命质量,因此在康复过程中,肢体功能锻炼至关重要,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恢复。
脑梗塞影响了病人的肢体功能,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肌肉功能紊乱等。
在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锻炼方案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动训练:针对患者运动障碍的特点,进行主动、被动和辅助性肢体运动训练。
可以通过活动、被动屈伸、踏步、及日常生活活动模拟等方式,逐步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
例如,可以逐渐引导患者进行手曲伸训练、下肢踏步训练,同时结合康复器械进行辅助训练。
2. 感觉训练:通过触觉、温度、震动等刺激,提高患者的感觉活动能力。
例如,可以进行刺激感觉带(Sensory Glove)训练,通过触觉刺激帮助患者提高手部感觉。
3.平衡训练:脑梗塞患者往往伴随着平衡能力下降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平衡训练有助于患者恢复行走和日常活动的能力。
可以进行单脚站立、侧卧抬腿、步态训练等,加强患者的平衡力和协调能力。
4.肌肉功能锻炼:脑梗塞患者常常肌力减退,进行适当的肌肉功能锻炼可以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提高日常活动的能力。
可以通过进行负重训练、肢体抗阻训练等方式,增加患者的肌肉力量。
5.活动能力训练:脑梗塞患者因肢体功能受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骤减,通过日常活动的模拟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例如,进行如穿衣、握笔、洗脸刷牙等日常生活动作的功能训练。
在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安全性:在进行锻炼过程中,要确保患者的安全。
要避免患者发生意外伤害,注意适度和适当的努力度,避免过度训练。
2.渐进性:在设计锻炼方案时要考虑患者的个体特点,灵活调整锻炼强度和时间,逐步增加适应性锻炼。
3.持续性:肢体功能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坚持,不能中断。
脑血栓的康复治疗有哪些方法1. 引言脑血栓,也被称为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它的发展过程往往会导致大脑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在脑血栓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 康复治疗的目标脑血栓的康复治疗旨在促进患者的症状缓解、功能恢复,减少残疾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恢复神经功能:通过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促进患者肢体运动、感觉、语言、认知功能等的恢复。
•预防并发症:预防脑血栓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发生,如肌肉萎缩、坠瘫、压疮等。
•提高生活质量:帮助患者重建社会和家庭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少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
3. 康复治疗方法3.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脑血栓的康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用于预防血栓再形成,减少动脉供血阻力,促进血液循环。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支持药物治疗:如抗高血压药物、降脂药物等,用于控制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减少脑血栓的发生。
3.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在脑血栓康复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通过以下方式帮助患者恢复功能:•运动训练:通过主动或被动的肌肉运动训练,促进肌肉力量和运动范围的恢复。
•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通过电刺激肌肉,促进神经回路的修复和肌肉的恢复。
•步态训练:帮助患者重新学习行走的技能,减少步态异常和平衡问题。
•热疗和冷疗:通过局部热敷或冷敷,促进肌肉松弛或收缩,减少疼痛和肌肉僵硬。
3.3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脑血栓康复治疗的核心,它的目标是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促进患者各方面功能的恢复。
常见的康复训练包括:•功能训练: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如穿衣、洗脸、进食等,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运动训练:通过肢体运动、平衡和协调练习,恢复肌肉力量、协调性和运动范围。
脑梗塞康复训练方法脑梗塞是由于脑血流不畅引起的脑部供血不足的疾病,病情严重时会导致神经功能受损。
康复训练是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介绍一些脑梗塞康复训练的方法。
1.运动治疗:进行一些适度的体力活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逐渐适应身体运动,增加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平衡能力,有助于恢复神经功能。
2.感觉训练:利用不同的感官刺激,如触觉、听觉、视觉等,进行感觉训练。
可以通过触摸、听力训练、视觉训练等方式,刺激神经系统,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
3.肌肉训练:通过一些特定的肌肉训练,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
例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肌肉拉伸和放松,进行手指灵敏度训练等。
4.平衡训练:平衡功能对于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单脚站立、步态训练等方式进行平衡训练,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稳定性。
5.认知训练:脑梗塞后可能出现认知功能受损的情况,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
通过一些认知训练,如解迷题、数独等,可以刺激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
6.功能性训练:根据患者康复的需要,进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性训练,如穿衣、刷牙、洗脸等。
逐步提高患者对日常生活的独立性,促进康复。
7.心理治疗:脑梗塞后可能伴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通过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等,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升康复效果。
8.家庭环境改造: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对家庭环境进行一定的改造,以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
如增加扶手、防滑垫等,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9.康复工具辅助训练:根据患者的康复需要,可以使用一些康复辅助设备,如助行器、假肢等,以提供必要的帮助,促进康复进程。
总之,脑梗塞康复训练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康复需求和个体差异。
上述方法只是一些常见的康复训练方法,具体的训练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在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与康复专家密切合作,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精品文档脑堵塞病人的肢体感觉功能恢复训练脑堵塞患者的身体运动功能能否恢复,各种治疗方法能否收到满意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觉功能能否正常。
感觉障碍阻碍运动功能的正常发挥,尤其是触觉、运动位置觉的障碍。
由于缺乏正常的感觉反应,患者很难正常的调节、控制其运动,致使丧失双手的协调运动。
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感觉训练和运动训练不能截然分开,必须建立感觉-运动训练一体化的概念。
脑萎缩病人感觉功能训练的具体方法为:1、利用坐位时患侧上肢支撑体重的方法,到达同时训练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目的。
在支撑手掌的下面,可以替换放置一些手感、质地不同的材料。
2、木钉盘活动也可以充分运用在感觉训练方面。
将制作的一些木块、木棒,在其周围分别缠绕一层各种不同的材料,如丝绸、纱布、海绵等,指导患者拿放。
3、患侧手指伸展平放在桌面上,向各方面滑动,会对手掌产生摩擦刺激。
为了便于手掌的滑动,可以在桌面上撒一些滑石粉。
4、在一个平阔的容器内放入细沙,指导患者用手指在细沙上写字、随意画一些图案,然后抹掉重来,如此反复屡次。
容器内还可以选择性的放入米粒、豆粒等,颗粒越大产生的刺激越粗糙,可根据患者需要进行选择。
5、区分物体的练习:最初从练习区分物体的一个特点开始入手。
具体方法是:遮住患者的视线,给患者提供需要区分的物体进行分辨。
治疗者可以通过调整区分物体的相似程度,来灵活掌握作业活动的难易程度。
脑堵塞患者手功能的恢复锻炼脑堵塞患者手功能的恢复可以通过训练手指抓握和精细动作的活动来进行,临床上训练手指的抓握能力的活动工程很多,几乎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动作都与手的操作有关系。
选择各种规格的木钉或铅笔等,拿在手中并将其上下或前后翻转,有利于提高手的灵巧性。
另外,市场上出售的儿童成套玩具,都含有手的捏、插、拔、拧、转等多方面的功能,具有一定得治疗意义。
棋类、扑克、麻将等活动既有娱乐的作用,又是训练手指对粗、细、大、小、方、圆等不同规格、不同形状的物体抓握的良好时机。
Brunnstrom技术治疗脑梗死偏瘫病人临床观察锁建军;杨红旗【摘要】目的探讨Brunnstrom技术治疗脑梗死偏瘫病人的肢体恢复情况及对临床疗效影响.方法收集脑梗死偏瘫病人3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康复技术治疗: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能力训练、下肢分离运动、牵张训练、神经促进技术、骨盆控制训练.每日2次,每次2 h.试验组给予Brunnstrom技术治疗,进行Ⅰ~Ⅵ阶段患肢(上下肢)康复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7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ADL的Barthel指数(BI)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病人NIHSS积分降低,FMA 评分及ADL的BI评分升高;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NIHSS积分较低(P<0.05),FMA 评分、ADL的BI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 Brunnstrom技术能有效提高脑梗死偏瘫病人的肢体康复疗效,降低致残率.【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7(015)011【总页数】4页(P1395-1398)【关键词】脑梗死;偏瘫;Brunnstrom技术;Fugl-Meyer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作者】锁建军;杨红旗【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三门峡 472100;河南省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R255.2脑梗死是一种脑组织损伤性疾病,由于脑组织血液、氧气供需障碍,致其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又称脑梗塞或缺血性脑卒中[1]。
脑梗死临床分型常分为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等,在脑卒中发病率中,脑梗死的发病率最高为80%[2]。
任何年龄段人均有可能发生脑梗死,脑组织损坏程度由血栓部位和大小决定[3],发生脑梗死病人以45岁~70岁的中老年人居多。
脑梗塞病人的肢体感觉功能恢复训练脑梗塞患者的身体运动功能能否恢复,各种治疗方法
能否收到满意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觉功能能否正常。
感觉障碍妨碍运动功能的正常发挥,尤其是触觉、运动位置觉的障碍。
由于缺乏正常的感觉反馈,患者很难正常的调节、控制其运动,致使丧失双手的协调运动。
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感觉训练和运动训练不能截然分开,必须建立感觉-运动训练一体化的概念。
脑萎缩病人感觉功能训练的具体方法为:1、利用坐位时患侧上肢支撑体重的方法,达到同时训练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目的。
在支撑手掌的下面,可以替换放置一些手感、质地不同的材料。
2、木钉盘活动也可以充分运用在感觉训练方面。
将制作的一些木块、木棒,在其周围分别缠绕一层各种不同的材料,如丝绸、纱布、海绵等,指导患者拿放。
3、患侧手指伸展平放在桌面上,向各方面滑动,会对手掌产生摩擦刺激。
为了便于手掌的滑动,可以在桌面上撒一些滑石粉。
4、在一个平阔的容器内放入细沙,指导患者用手指在细沙上写字、随意画一些图案,然后抹掉重来,如此反复多次。
容器内还可以选择性的放入米粒、豆粒等,颗粒越大产生的刺激越粗糙,可根据患者需要进行选择。
5、辨别物体的练习:最初从练习辨别物体的一个特点开始入手。
具体方法是:遮住患者的视线,给患者提供需要辨别的物体进行分辨。
治疗者可以通过调整辨别物体的相似程度,来灵活掌握作业活动的难易程度。
脑梗塞患者手功能的恢复锻炼脑梗塞患者手功能的恢复可以通过训练手指抓握和精细动作的活动来进行,临床上训练手指的抓握能力的活动项目很多,几乎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动作都与手的操作有关系。
选择各种规格的木钉或铅笔等,拿在手中并将其上下或前后翻转,有利于提高手的灵巧性。
另外,市场上出售的儿童成套玩具,都含有手的捏、插、拔、拧、转等多方面的功能,具有一定得治疗意义。
棋类、扑克、麻将等活动既有娱乐的作用,又是训练手指对粗、细、大、小、方、圆等不同规格、不同形状的物体抓握的良好机会。
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患者的抓握水平,将棋子的形状加以调节,在棋子上固定一些小钩子或小袋子。
更主要的是,必须要在有人保护下进行康复训练,每天坚持手和足的运动训练。
如左手练习握拳、伸指、屈指……训练左手捡黄豆、抓扑克牌、端茶杯、拧毛巾、扣衣扣等,练习双足长时间站立。
能站稳以后,再练单腿站立,平地行走;平地能行走后,可加练上下楼梯。
训练要循序渐进,运动量可逐渐加大,但每次不宜过疲劳,如有胸闷、头痛等
则应暂停。
康复锻炼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配合治疗。
3、半身不遂功能锻炼:1)坐卧练习:由家属扶病人反复作起坐、躺下动作;或在床的脚端拴一根绳子,让病人健康的手抓住绳子自行作起卧训练。
2)上肢锻炼:护理人员(或家属)站在病人患侧,一手握住患侧的手腕;另一手置肘关节略上方,将患肢行上、下、左、右、伸曲、旋转运动;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手腕,另一手做各指的运动。
3)下肢功能锻炼:一手握住患肢的踝关节,另一手握住膝关节略下方,使髋膝关节伸、屈、内外旋转、内收外展。
一手握住患肢的足弓部,另一手做个趾的活动。
也可让病人坐在凳子上,进行行走练习,进一步可搀扶病人行走练习。
4)日常生活动作锻炼:家庭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病人达到生活自理或协助自理。
逐渐训练病人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一些室外活动,由完全照顾过度到协助照顾,直至生活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