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诊治进展5
- 格式:ppt
- 大小:13.86 MB
- 文档页数:15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2021年第19卷第10期•综述*29 -综述.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研究进展韦容清,严冬,梁明,周传坚(桂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西桂平537200)[摘要]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
结肠息肉有癌变的风险,故此病患者的病情在得到确诊后需及时接受治疗。
现阶段,临床上常采用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
本文主要就用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关键词]内镜下切除术;结肠息肉;山田分型[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B结肠息肉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
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被称为结肠息肉。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定期进行体检的人数逐年增多,从而使得结肠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升高。
目前,临床上尚未彻底阐明结肠息肉的病因。
有研究指出,结肠息肉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存在肠道病毒感染、年龄增长、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不良及遗传因素等有关。
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间歇性便血、便秘、腹泻、腹痛等[1,o根据结肠息肉的形态,可将其分为有(无)蒂息肉、广基息肉、扁平状息肉等[2,o有蒂且直径较大息肉的癌变率较高[3,o根据山田分型法可将结肠息肉分为四型(山田I型息肉、山田n型息肉、山田皿型息肉和山田n型息肉),这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4,o近年来,临床上采用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取得了显著成效[5,o临床上治疗结肠息肉的内镜下切除术主要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等o在对此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根据其结肠息肉的直径、分型及病变特点等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以减轻其手术创伤,改善其预后[6,o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就用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肠息肉的病因治疗与预防息肉是一种从粘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组织,在确定病理性质之前通常被称为息肉。
一般来说,息肉是由起源于粘膜的细胞生长和聚集形成的。
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性比女性更常见。
(1)肠息肉的病因之一是遗传因素:一般认为,结肠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目前的研究,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子女,男女在遗传机会上是平等的,没有性别差异。
(2)肠息肉的病因之一是炎症刺激:肠粘膜长期受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粘膜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由于慢性炎症刺激,导致腺阻塞,粘液储存和疾病。
(3)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规律的生活也会导致体液酸化、肠细胞突变、增生等,导致肠息肉。
(4)肠息肉的原因之一是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与结肠息肉的形成有关,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息肉形成的基础。
(5)肠息肉的病因之一是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损伤: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等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导致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肠息肉。
结肠息肉的主要症状是间歇性便血、大便异常、腹痛、息肉脱垂。
大便血:间歇性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继发炎症感染可伴有粘液大便或粘液血大便,但内急后重,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加。
位置靠近肛门的人可以有息肉脱出肛门,也可能导致肠套叠。
大便习惯的改变:包括大便时间和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
尤其是便秘和腹泻反复交替,要警惕。
大便形状异常:正常粪便应为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排出时往往变薄或扁平,有时附着血痕。
腹痛:相对罕见,有时大息肉会引起肠套叠,甚至引起肠梗阻和腹痛。
2.直肠息肉的主要症状是便血、脱垂和肠道刺激。
大便血:无痛大便血是直肠息肉的主要临床表现。
息肉出血量较少。
如果息肉因排过程中的挤压而脱落,息肉体积较大,位置较低,则生大量出血。
大便血的特点是大便带血,无滴血。
肠息肉的防治与治疗一、肠息肉1、概述肠息肉指的是一组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部的隆起性病变,息肉并不是“肉”,指的是一类异常生长的组织,主要包括了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的病变,在未明确病理性质之前都统称为息肉。
息肉的大小与形态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可能有蒂,也可能因基底部比较广而无蒂,在确认病理性质之后,将会按照部位直接冠以病理性的诊断名称,例如结肠炎性息肉、结肠管状腺瘤等。
当肠道内广泛地出现数量多于100颗的息肉,并且具备其特殊的临床表现之时,则可以被称之为息肉病(即intestinal polyposis)。
2、疾病类型肠息肉可根据发生部位进行划分,主要包括直肠息肉、左半结肠息肉、右半结肠息肉、乙状结肠息肉、十二指肠息肉等。
临床上比较重视息肉的癌变可能性,所以常常将息肉分为以下两种类型,即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
3、病因因为息肉属于没有明确病理性质的一种异常生长组织,所以,对于不同类型息肉而言,其病因也会有所不同。
通常而言,肿瘤性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以及遗传因素等有着比较大的关系,炎性息肉通常都是由于受到了长期的慢性炎症的刺激而形成的。
肠息肉发病率将会随着年龄地不断增长而有所上升,除此之外,某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能会诱发肠息肉。
慢性炎症刺激。
异物、大便中粗渣的长期停留、某些炎性肠道疾病,例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都有可能会导致肠黏膜受到损伤。
另外还包括长期刺激肠黏膜的上皮,肠黏膜上皮出现凋亡,细胞的产生增加,都有可能会形成肠息肉状突起。
遗传因素。
在所有的结直肠癌患者当中,大概有10%的患者是有家族患癌病史的。
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当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家族中其他成员出现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也将明显的升高。
除此之外,若其他部位曾经患过癌肿,例如乳腺癌、子宫癌、消化道癌、膀胱癌的患者,患结直肠息肉的概率也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升高。
某些生活习惯。
例如吸烟、酗酒、便秘、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过度肥胖,缺乏运动等生活习惯,都有可能会导致息肉的发生率提升。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诊疗进展1、概述家族性息肉病又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r Adenomatius Polyposis FAP),为一种较为少见的遗传性疾病, 8000~10000个新生儿中可能有一例遗传,该疾病的特征是结肠中有成百上千枚息肉,本院有一例患者大肠中息肉达7500枚。
本病尽管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但是仍有20%的患者无家族史,这些病例一般认为由于基因的自发性突变引起。
本病在18世纪和19世纪即有大量的病例报道,但是Crisp是公认的第一个详细报道该综合征的人,20世纪初Handfort和他的同事在St.Mark医院成立了登记中心,使FAP 的登记和研究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Bussy等在1974年报道了第一个大宗的FAP家族,他共总结了300个St.Mark登记中心登记的FAP 家系,他强调应将FAP和普通的息肉分开,因为普通的息肉很少超过100枚,而FAP的息肉可以超过几千枚,他总结的未经处理的FAP 的自然过程为:25岁出现息肉、33岁出现症状、39岁诊断为结肠癌、42岁死于肠癌。
1951年,Gardner和Richard等发现在FAP家族中,有一部分患者除有结肠息肉外,还具有肠外的表现如骨瘤、上皮样囊肿、硬纤维瘤等肠外表现,他们认为是一种FAP的变异形式,称之为Gardner综合征。
1959年,Turcot等人报道了合并神经系统肿瘤的FAP,现在认为是一种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特殊类型,该病在遗传上有隔代遗传的现象,类似于隐性遗传,称之为Turcot综合征。
另外,还有一种具有家族性的结肠息肉,其结肠息肉少于100枚,通常在结肠内有20~30枚息肉,称为息肉稀疏型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ttenuated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AFAP),又称遗传性扁平腺瘤综合征(hereditary flat adenoma syndrome ,HFAS)。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11卷第21期 中华医学·辨证施治•中医辨证 -3-大肠息肉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polyposis with Chinese andwestern medicine张志杰余静芳马高峰陈峭叶剑王文圣韦金秀(柳州市中医医院,广西柳州,545001)中图分类号:R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9)21-0003-证型:ID【摘要】大肠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之一,内镜筛查及早期干预是防治大肠癌的重要手段,但对于大肠息肉,本文从病因、中西医治疗、预防复发等几方面综述大肠息肉病的中西医诊治现状。
【关键词】大肠息肉;中医药;预防复发【Abstract】Colorectal polyps are one of the precancerous lesions of colorectal cancer, endoscopic screening and early intervention are important mean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arge intestine polyposis by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summar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etiology, treatment by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prevention of recurrence.【Keywords】Large intestine polyp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currence prevention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9.21.002大肠息肉是一种起源于肠黏膜上皮层的突向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可以发生与结直肠任何部位的常见疾病。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2019 年版)一、大肠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腺瘤样息肉(ICD-10 :D12.6 ),直肠腺瘤样息肉(ICD-10 : D12.8),直肠息肉(ICD-10 : K62.1 ), 结肠息肉(ICD-10 : K63.5 ),行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ICD-9-CM-3 :45.42 )。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第2 版); 《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年,第15 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 年,第2 版); Colorectal polypectomy an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Endoscopy, 2017 ,49(3): 270-297.]; 《中国大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摘要)》[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编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2): 61-64.] 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 钡剂灌肠造影存在充盈缺损,提示结肠和(或)直肠息肉。
2. 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和(或)直肠息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第2 版); 《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年,第15 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 年,第2 版); Colorectal polypectomy an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Endoscopy, 2017 ,49(3): 270-297.]; 《中国大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摘要)》[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编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2): 61-64.] 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2021大肠息肉临床路径一、大肠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腺瘤样息肉(ICD-10:D12.6),直肠腺瘤样息肉(ICD-10:D12.8),直肠息肉(ICD-10:K62.1),结肠息肉(ICD-10:K63.5),行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ICD-9-CM-3:45.42)。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2版);《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 Colorectal polypectomy an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Endoscopy, 2017,49(3): 270-297.];《中国大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摘要)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编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2): 61-64.]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钡剂灌肠造影存在充盈缺损,提示结肠和(或)直肠息肉。
2.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和(或)直肠息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2版);《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 Colorectal polypectomy an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Endoscopy, 2017,49(3): 270-297.];《中国大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摘要)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编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2): 61-64.]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大肠息肉的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432-01大肠息肉系指结肠和直肠隆起型病变的总称,是消化系统的多发病、常见病,其中占主要比例的腺瘤性息肉已公认为癌前病变。
随着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与大肠癌关系密切的大肠息肉防治引起了广泛关注,现就近年来大肠息肉的治疗临床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一中医的辨证治疗中医学中无大肠息肉的病名称谓,但对其病证却有详细的描述和记载。
根据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特点,将其归属于“便血”、“息肉”、“肠覃”、“肠瘤”、“积聚”、“垂珠痔”、“葡萄痔”等范畴。
目前,中医大多认为“脾虚”是本病的病机重点,而湿热、寒湿、湿浊、痰浊及由此而引起的瘀浊、瘀血是本病的中医学病因[3]。
由于多数大肠息肉早期临床表现无特殊症状,中医诊断大肠息肉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因而以往病例数少,中医治疗本病不多。
近年来大肠息肉发病率逐渐增高,但诊断及治疗多采用内镜下治疗,专门针对本病的中医治疗的报道较少,目前中医对大肠息肉的治疗研究辨证论治仍是其主要途径,如黄文东[4]治疗直肠息肉摘除术后,认证为湿热壅滞;韩玲[5]按照中医证侯划分86例大肠息肉患者发现按照肾虚夹瘀型>气滞血瘀型>气阴两虚型>脾虚湿热型>湿热瘀阻型分布。
刘添文,陈延[6]通过对109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析发现,血瘀内停证的患者有80例,涵盖率73.4%,大肠湿热证71例,涵盖率65.1%,脾胃虚弱证66例,涵盖率60.5%,肝郁气滞证11例,涵盖率10.0%未发现寒邪内阻证。
谭玮璐[7]通过聚类分析97例患者的中医证侯分型及所占比例为脾虚夹瘀型(占43.3%),湿热瘀阻型(占26.8%),脾虚湿热型(占18.6%),气滞血瘀型(占8.2%),气阴两虚型(占3.1%)。
杨炜,徐进康[8]探讨多家医家研究乌梅用于大肠息肉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薛晶,林帆等[9]探讨结肠息肉及生物学特征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得出结论脾肾阳虚证发生率高、息肉大、分化差、癌变多,易复发,中医阳虚体质是大肠息肉的重要病因之一,温阳散结为主的治疗应是大肠息肉的重要防治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