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的土地权属问题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20.50 KB
- 文档页数:1
基本农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摘要:在土地整理项目中,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是最重要的项目,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介绍规划的主要内容以及依据原则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当前规划设计受到的制约因素,最后在分析这些制约因素的同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土地整理;土地整理规划;制约因素;对策我国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广阔,但人均土地面积偏低,所以就需要协调好我国的人地矛盾及相关的占有量的关系,使其能够保持平衡,并且让我国的农田土地得到合理的规划与利用。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在实施开展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复杂繁多的专业知识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土地整理工作在我国的实施与开展,我国现已经积累了很多的土地整理的经验与措施,整理的水平与技术也随之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但是,现今我国在基本农田土地整理方面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以及制约性的因素,进而导致农田土地整理项目的设计规划及实施过程不能按时按量的完成,农田土地整理工作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一、基本农田土地整理的概念与特征1.相关概念。
基本农田土地整理,是指对特定农村区域里的田、水、路、林、村等进行土地关系调整,从而改善土地用途,促进产出率和利用率提升的活动。
基本农田建设,即在土地上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或其他能促进产出效益提升的设施,促进农田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持续利用。
国家对基本农田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即经过整理后的耕地及时划定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2.基本农田土地整理的特征(1)先导性。
土地规划设计是土地整理项目设施的前提和基础,土地规划在整个基本农田整理过程中发挥着先导性引导作用,土地规划主要用来确定被整理土地的整理理论、性质、选址、工程量、投资量、工期和土地利用等要素,只有制定合理高效的土地规划,才能让基本农田整理有序进行。
(2)统筹性。
土地整理工作是一项涉及政策文件、工程建设等多方面要素的系统工作。
在基本农田土地整理的现实情况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基本农田整理工作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只能通过规划设计来对各项建设进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
规划设计中把握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张建华何芳军辽宁省化工地质勘查院(121000)zhang0393@ hfjunjj@摘要: 在土地开发整理中,打破了旧的土地产权关系,重新确认了土地产权,保护好土地所有者、使用者、承包者、耕作者等各种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处理好土地产权问题,关系到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的成败。
本文以我院多年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及其实践,就如何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出有效可行的土地权属调整方案,保证土地开发整理事业的顺利进行做出探讨。
关键词:土地权属 土地产权 调整方案 规划设计1. 引言我国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整理是从1999年开始的。
这是贯彻落实新的《土地管理法》,实现全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需要,也是贯彻“保护资源”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几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有效补充了耕地数量,提高了耕地质量,优化了利用结构,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但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打破了旧的土地产权关系,重新确认了土地产权,保护好土地所有者、使用者、承包者、耕作者等各种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处理好土地产权问题,关系到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的成败。
本文以我院多年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及其实践,就如何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出有效可行的土地权属调整方案,保证土地开发整理事业的顺利进行做出探讨。
2. 土地权属现状问题我院多年来多次受辽宁省规划设计院的委托,对朝阳市喀左县南公营子镇、朝阳市建平县马场镇等土地项目作规划设计,总结这些地区和收集的有关资料,发现各项目区在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方法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较好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土地管理法》规定,城市市区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土地除有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自留地和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浅谈土地整理工作中的权属调整问题摘要:本文首先对土地整理过程中的权属调整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在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此项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土地整理权属调整土地占用在工程项目正式开始施工之前,一般都要根据项目规划对施工范围内需要进行权属调整土地的面积、范围、土地所有者、使用者、承包者经营权的实际数量、宗地的质量、类型、数量、准确位置等指标进行调查和测量,以便对有关方案进行调整和明确,因此,对于土地权属的调查工作就成为了工程项目初期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工作能否顺利完成。
不过就目前的工程实际来看,跟踪登记工作大多比较滞后,对于施工区域内土地的质量、数量、道路、田块、插化地、沟渠等的变化情况往往无法及时的进行掌握,导致土地权属的调整方案在项目的竣工阶段与实际施工区域发生冲突,进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和争议。
1 建设用地权属调整中农民权益的保护问题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建设用地的土地整理主要分为对废弃用地的整理和对居民点的整理两类,而对于居民点的整理则是其中的主要部分。
在整理过程中所遇到的权属调整问题主要是宅基地问题以及农民权益的保护。
1.1 居民点整理过程中的宅基地问题根据我国继承法的有关规定,农村的住宅是可以被合法继承的,同时,受“地随房走”政策的影响,宅基地的使用权也在住宅的继承中被继承,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存在着一户拥有多处宅基地的情况。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带来的土地压力也随之增大,为了降低新增人口对宅基地的压力,我国的《土地管理法》中明确提出了宅基地应该坚持“一户一宅”的原则,宅基地的继承权与“一户一宅”的矛盾由此产生。
1.2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集体土地的调整模式问题在对城中村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土地权属调整的问题,其中,包括对集体建设用地的权属调整和对宅基地的权属调整两部分,这一调整过程是土地的集体所有向国家所有的转变,是一个不可逆的单向过程。
土地开发整理权属调整的调查报告土地开发整理权属调整的调查报告1一、土地整理项目及权属调整概况项目规模:该项目区总面积为247.78亩,土地利用现状为未利用地和旱地,主要进行土地开发,以期达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根据测算,项目建设完成后,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壹五4.39亩,新增耕地率79.84%,具体规模为:项目区位于茅田乡,项目区面积247.78亩,开发后新增耕地壹五4.39亩。
项目预算:项目预计总投资:47.00万元,亩均投资:2430.54元。
建设工程内容: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
该项目根据恩施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主要控制指标分解方案,建始县土地利民体规划具体目标(20xx-20xx年),本项目的实施是贯彻落实《建始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始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现建始县耕地面积动态平衡的具体措施。
茅田乡位于恩施州建始县东北部,属大巴山脉南沿分支巫山东延部分,地处北纬30°38′至30°51′,东经109°46′至109°56,与重庆市巫山县接壤。
平均海拔1250米左右。
该项目区位于建始县茅田乡三道岩,仅涉及茅田乡1个行政村。
项目区总面积为247.78亩,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为荒草地和有林地,主要进行土地开发,预期达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最终目的。
根据测算,项目建设完成后,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壹五4.39亩,新增耕地率79.84%。
二、权属调整方案1、权属调整原则(1)坚持依法、公开、公正、公平、效率和自愿的原则;(2)依法保障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土地开发整理的权属管理工作应实行公告制度,广泛征求各有关权利人的意见,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调整不得造成相关权利人的利益损失;(3)因地制宜,有利于稳定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参与整理各方原有位置基本不变”的原则;(4)有利农业生产,方便群众,生活,尽量保持村界的完整性;(5)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
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土地整理在优化土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及改善生活、生产条件等方面均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土地整理在我国的开展十分有必要。
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仍存在出一些问题和弊端,影响着其应有作用的发挥。
下面,本文就对其发展中的现状、问题及相应对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土地整理;现状;问题;对策;分析我土地整理发展至今,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土地持续利用及“三农”问题的解决上都表现出积极的促进作用,且成就显著。
在经济发展中土地整理所表现出的巨大价值使其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农民的普遍欢迎。
土地整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
土地整理主要针对改变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的土地现状,进行水利设施配置、道路的建设,进行渠道合理布局和硬化,整理后的农田灌水排水能耗降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有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但是,因此我国土地整理起步较晚,在了解深度和制度的完善性上都有所欠缺,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直接制约了我国土地整理事业长足健康的发展。
当前时期,研究我国土地整理现状,探索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的现状技术方面,主要包括坡改梯、土地平整、耕层熟化、加深耕层、土壤培肥地下排灌、防护草建设和生态村建设等,来对水、田、林、路村得一项或几项实施整理;运作方面,包括政府运作和产业化运作两种方式,政府运作的主体是政府,各级政府为投资主体,乡镇政府为实施主体,资金来源主要为土地使用费。
产业运作方式是以发展高效农业等方式来获得土地整理收益,是我国土地整理未来运作方式的发展方向;理论技术方面,确定了土地开发整理的重大工程和重点区域,建立了潜力与效益的评价方法评价和体系,开发了项目预算的方法体系和指标体系;实践方面,土地整理自97年被提出以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绩斐然。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众所周知,我国土地资源丰富,为了有效的进行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设计策略,重视研究设计过程存在的不足,通过科学的进行实践总结与分析,从而不断提高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技术水平。
希望通过本文的进一步阐述,能够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有效技术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对策引言从土地整治的实施实践来说,实现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作用,优化了区域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区域的生产环境。
不过在土地整治项目运营实际反映出各类问题,尤其是规划设计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完善和改进,进而推动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
现结合具体实践研究进行如下分析。
1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目标(1)通过对土地整理功能特性及项目自身情况的综合考虑,关注科学规划,可为农田生态环境状况及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提供专业支持,保持土地资源良好的利用状况;(2)加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建设,实施好相应的工作计划,可使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影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土地整理工作质量;(3)在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及丰富的规划设计方法等要素的支持下,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为农业生产活动的高效开展打下基础,也能丰富生态环境科学保护方面所需的参考信息。
2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的原则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工作中,要针对土地资源的实际开发利用情况及环境条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整治规划原则,确保土地整治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并进一步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全面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且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还要遵循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相统一,基于生态效益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制定科学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方案,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确保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方案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并进一步提升生态效益。
3土地整治在规划设计上存在的问题3.1规划设计未结合实际情况由于地形因素的限制,严重影响到我国土地的改革,例如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会影响周边部分区域的交通,同时,由于土地整改施工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减少施工成本和调查时间,在前期的土地调查工作中并不能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使该项工作只是走走形式,不能对地形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给后期施工无法充分掌握施工地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