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菌药物溶媒的选择
- 格式:ppt
- 大小:3.99 MB
- 文档页数:11
抗菌药物溶媒的合理选用钱萍【摘要】随着抗菌药物品种和使用数量的不断增加,输液治疗在临床应用中较为普遍.为了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该文针对目前抗菌药物溶媒使用情况,结合本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抗菌药物医嘱处方中存在的溶媒选择不当问题,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从输液的pH值、渗透压、溶媒的用量和抗菌药物的稳定性等方面分析常用抗菌药物溶媒的合理选择,以减少不良反应和事件的发生.【期刊名称】《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5)002【总页数】3页(P141-142,46)【关键词】抗菌药物;溶媒选择;输液性质;稳定性;不良反应【作者】钱萍【作者单位】六安市中医院制剂中心六安 237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作者单位:六安市中医院制剂中心六安 2370062015-11-29收稿,2016-01-09修回通过静脉滴注给药的抗菌药物都必须选用合适的溶媒配制成输液后才能输注到患者体内。
但在实际临床过程中,医师多注重治疗方案,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性质以及溶媒对抗菌药物的稳定性的影响不够重视,忽视了溶媒选择。
溶媒不当可导致抗菌药物与溶媒混合后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稳定性降低、浑浊、变色等结果[1],不但不能正常发挥疗效,甚至发生各种不良反应。
本文针对本院静配中心抗菌药物医嘱处方中部分溶媒选择分析,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从输液的pH值、渗透压、溶媒的用量和抗菌药物的稳定性等方面探讨常用抗菌药物溶媒的合理选择。
大输液通常是指容量大于等于50ml并直接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液体灭菌制剂。
不同的输液pH值不同,而抗菌药物性质多不稳定,对pH值范围都有一定的要求。
临床常用输液溶媒主要有0.9% 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等。
它们的pH值见表1。
1.1 青霉素类青霉素类药物分子中存在着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在干燥状态下稳定,遇湿加速分解,在pH值为6~7的近中性溶液中稳定,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稳定性降低[2],并且配制成输液后稳定性降低与放置时间成正比。
常用抗菌药物稀释和配制方法药物溶媒配制方法青霉素N.S? 一次阿莫西林舒巴坦N.S,5%G.S, 5%GNS 一次阿洛西林(1.0) 5%GNS,5-10%G.S 二次,每g先用10ml注射用水溶解阿洛西林(2.0) 5%GNS,5-10%G.S 一次?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G.S,NS 一次头孢噻肟钠N.S,5%G.S?适当溶剂二次.先1.0g用3ml注射用水溶解头孢呋辛无? 一次,0.75g至少用6.0ml注射用水溶解头孢替唑N.S,5%G.S 一次头孢孟多N.S,5-10%G.S, 5%GNS 二次,每g先用10ml注射用水溶解头孢他定N.S,5%G.S 二次,每1.0g或2.0g先用10ml注射用水溶解头孢曲松N.S,5%G.S 二次,先用注射用水、N.S、G.S配成0.1g/ml??头孢哌酮舒巴坦N.S,5%G.S,5%GNS 一次?头孢吡肟N.S,5-10%G.S,5%GNS 一次亚胺培南西司他汀N.S,5-10%G.S,5%GNS 一次美罗培南N.S,5-10%G.S 二次,可先用合适液体配制??氨曲南N.S,5-10%G.S 二次,1g先用至少3ml注射用水溶解,终浓度不超过2%阿奇霉素(0.25)(0.5)N.S,5%G.S 二次.先用注射用水稀释成0.1mg/ml,再稀释成终浓度为1-2mg/ml 红霉素N.S,G.S 二次,每0.5g先用10ml注射用水溶解注:G.S溶液稀释时必须每100ml溶液中加入4%碳酸氢钠1ml克林霉素无一次万古霉素N.S,5%G.S 二次.先用10ml注射用水溶解,再加入至少200ml溶液中。
滴注>1小时。
左氧氟沙星N.S,G.S 一次磷霉素N.S,5%G.S 先用注射用水溶解。
慢滴1-2小时。
?总结:1. N.S溶解:青霉素、氨苄西林类、阿莫西林类、奈夫西林、头孢硫脒、帕珠沙星(阿青安怕牛来)2. G.S溶解:培氟沙星、氟罗沙星、曲伐沙星、依诺沙星、两性霉素B/利福霉素(两粒)3. 需二次配制的:青霉素类:阿洛西林、美洛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阿美卡拉);头孢类:唑啉、噻吩、曲松、哌酮舒巴坦(他唑巴坦);两粒霉素B、磷霉素、多西环素、阿奇霉素、洛美沙星(20多哈罗)、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氨曲。
临床常用药物输液配伍建议
临床输液配伍中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选择合适溶媒配伍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及相关参考文献,充分了解药物的性能,以利用药安全,保障治疗有效。
以下是一些常用药物(以抗菌药物为主)的输液配伍宜忌情况,供参考。
注:(1)各输液宜现配现用;(2)左氧氟沙星(左克、来立信)、洛美沙星(奥美星)、培氟沙星(万辅)、氟罗沙星(筠菲、惠博)、加替沙星(奥维美、利欧)等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注射液宜单独输注,若治疗需要,须在其使用前后以相宜溶媒冲洗输液管道;(3)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不宜与氨基糖苷类药物混合使用,若治疗需要,须在其使用前后以相宜溶媒冲洗输液管道。
注:中药输液宜单独输注,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包括KCl、NaCl等)。
附:本资料主要参考文献为(1)各药品使用说明书;(2)临床输液用药指南(抗菌药物分册)第一版;(3)新编药物学(第15版);(4)2005版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分册);(5)实用临床用药监护等。
药剂科
2006年8月2日。
常用抗菌药物静脉给药时应注意的问题1.溶媒的选择:(1)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药物在酸性的葡萄糖溶液中有一定程度的分解,甚至产生集合物,因此这类药物应选用中性的0.9%氯化钠注射液做溶媒。
(2)头孢哌酮配制时要求先用注射用水溶解后再缓慢加入适量的液体中,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省略这一步,使得出现白色浑浊的现象。
(3)头孢曲松及含有碳酸钠的头孢拉定等不能与含钙输液共用。
(4)红霉素不宜用低PH值的葡萄糖注射液做溶媒,也不能直接用氯化钠注射液溶解,以免形成结晶,应先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后再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
(5)亚胺培南是用碳酸氢钠作为缓冲剂的,溶媒中不能含有乳酸盐。
2.输液量的选择:输注药物的浓度过大,药物刺激加大,药品的稳定性下降;例如亚胺培南0.5g,至少要溶入100ml溶媒中,并迅速摇动,直至溶液澄清方可使用。
3.输液的稳定性:很多药物在原液或粉针状态时是稳定的,但是配制成溶液后,因受溶液的PH、极性、渗透压的诸多因素的影响,稳定性下降。
所以,输液宜在临用前新鲜配制,以保证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给药间隔:抗菌药物的给药间隔由其半衰期及最小抑菌浓度决定。
(1)β-内酰胺类药物、部分大环内酯类、糖肽类、克林霉素等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
其杀菌作用与药物同细菌接触的时间密切相关,而与峰浓度关系较小。
此类药物可通过增加给药次数来增加疗效。
(2)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阿奇霉素等属于浓度依赖性药物。
其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例如氨基甙类在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位给药较一日多次给药明显提高抗菌效果,且日剂量单次给药可降低耳肾毒性的发病率,减少耐药菌的出现。
5.给药速度及用药顺序:一般情况下,医嘱中很少注明滴注速度和用药的先后顺序,往往由护士凭经验而定,患者更不了解控制滴速的意义,常自己随意调控,造成不良反应。
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静脉推射速度过快可引起静脉炎,应作徐缓静脉推注或快速静脉滴注。
常用抗菌药物溶媒的选择
随着抗菌药物品种不断增多,由于溶媒选择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正确合理地选择溶媒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使临床用药趋于安全、有效、合理。
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
在制剂中,葡萄糖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入盐酸,成品溶液PH多为3左右,而生理盐水稍高,一般为4~5。
比如β-内酰胺类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易使β-内酰胺环开环,失去抗菌活性,故应选盐做溶媒。
本文总结了我院常用的抗菌药物的溶媒选择及配制注意事项,供临床参考。
作者简介:王维欣,硕士,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执业药师,山东省泰山医院主管药师。
常用抗菌药物稀释和配制方法药物溶媒配制方法青霉素N.S 一次氨苄西林N.S 一次氨苄西林氟氯西林N.S 一次氨苄西林舒巴坦N.S 一次阿莫西林氟氯西林N.S 一次阿莫西林舒巴坦N.S 一次阿莫西林克拉维酸N.S 一次奈夫西林N.S 一次阿洛西林5%GNS,5-10%G.S 二次,每g先用10ml注射用水溶解美洛西林5%GNS,5-10%G.S 一次美洛西林舒巴坦N.S,5%GNS,5-10%G.S 二次,先用适量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溶解羧苄西林5%G.S 一次替卡西林克拉维酸5%G.S 二次,先用10ml注射用水溶解哌拉西林无一次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G.S,NS 一次哌拉西林舒巴坦5%G.S,NS 一次苯唑西林N.S,G.S 一次头孢唑啉N.S,G.S 二次,先用注射用水溶解五水头孢唑啉N.S,5%G.S 二次,先用注射用水溶解头孢硫脒N.S 一次头孢噻吩N.S,5%G.S 二次.先4g用20ml注射用水溶解头孢呋辛无一次头孢美唑N.S,G.S 一次头孢替安N.S,G.S 一次头孢替唑N.S,G.S 一次头孢尼西N.S,5-10%G.S 一次头孢西丁N.S,5-10%G.S 一次头孢孟多N.S,5%G.S 一次头孢他定N.S,5%G.S 一次头孢曲松N.S,5%G.S 二次,先用注射用水、N.S、G.S配成0.1g/ml头孢哌酮G..N.S 一次,终浓度为5-25mg/ml头孢哌酮舒巴坦N.S,5%G.S 二次,1g—水溶后总量4ml,再用同一溶媒溶解。
头孢哌酮他唑巴坦N.S,5%G.S 二次.先用注射用水、N.S 5-10ml溶解拉氧头孢N.S,5%G.S 一次’.头孢米诺N.S,5-10%G.S 一次头孢唑肟N.S,10%G.S 一次头孢地嗪N.S,林格,5%G.S 一次头孢甲肟N.S,G.S 一次头孢匹胺N.S,G.S 一次头孢吡肟N.S,G.S 一次头孢匹罗N.S,G.S 一次亚胺培南西司他汀N.S,G.S 一次美罗培南N.S,5-10%G.S 二次,可先用合适液体配制氨曲南N.S,5-10%G.S 二次,1g先用至少3ml注射用水溶解,终浓度不超过2%阿奇霉素N.S,5%G.S 二次.先用注射用水稀释成0.1mg/ml,再稀释成终浓度为1-2mg/ml依替米星N.S,5%G.S 一次多西环素N.S,5%G.S 二次.先用注射用水或其他溶液稀释成10mg/ml,再溶解成0.1-1mg/ml克林霉素无一次万古霉素N.S,5%G.S 二次.先用10ml注射用水溶解,再加入至少200ml溶液中。
抗菌药物的正确注射途径和注射溶媒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用药目的、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常采取不同的给药方法施药于患者,注射给药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抗菌药物在注射时,选择正确的注射途径和注射溶媒是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防止用药失误,笔者针对此问题阅读了大量的药品说明书和有关药物书籍及检索了有关文献,现总结归类如下:1 选择正确的注射途径注射途径选择失误,有时会给患者造成伤害,甚至出现致命危险.1.1 不宜静脉推注的注射药品[1] 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等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B、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直接静脉推注可发生神经肌肉接头阻滞,引起抑制呼吸;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静脉推注易增加药品的不良反应率如“红颈综合症”、血栓性静脉炎、低血压等;氯霉素为非水溶媒,更需禁止静脉推注;乳糖红霉素、磷霉素静脉推注易发生静脉炎,故采用静脉滴注并控制滴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严禁静脉推注给药;氟喹诺酮类注射液不可静脉推注。
1.2 不宜静脉给药的注射药品[1] 青霉素类: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氨基糖苷类:链霉素、核糖霉素、小诺米星、阿司米星、利维霉素、大观霉素。
1.3 不宜肌注的注射药品[1] 氯霉素、盐酸四环素、乳糖酸红霉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磷霉素、呋苄西林,因对肌肉组织的强烈刺激,可引起局部剧痛和组织坏死,多采用静脉滴注;氟喹诺酮类注射液不可肌注。
2 选择正确的注射溶媒2.1 用于静脉注射不宜以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的药品2.1.1 青霉素类青霉素的最佳溶媒为中性溶液作溶剂,如:等渗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青霉素(pH为5.0~7.5)与弱酸性葡萄糖注射液(pH为3.2~5.5)配制后,2h分解破坏10%,4h分解破坏20%,青霉素的过敏反应是其分解产物引起的,因此出现过敏反应的机率就越来越大[2]。
10%氨苄西林钠水溶液、1%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水溶液、10%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水溶液的pH都为8.0~10.0,在弱酸性葡萄糖注射液中分解较快,宜用中性溶液作溶剂[1,3,4]。
抗菌药物溶媒的选择对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溶媒的选择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方法:抽取我院2009年与2013年剖宫产术病历各100份,研究其溶媒选择与溶媒体积大小对药物稳定性与疗效的影响。
结果: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做为头孢唑林钠的溶媒时,术后切口感染率为3%,而选用0.9%生理盐水做为溶媒,术后切口无1例发生感染,切口愈合率100%。
【关键词】抗菌药物溶媒的选择;抗菌药物溶媒体积的大小;抗菌药物的疗效在临床用药过程中,由于不适宜溶媒的选用,极易导致药物疗效的改变及不良反应的增加。
临床上绝大部分全身性抗菌药物的使用都是借助于使其充分溶解的载体(溶媒)到达可能发生的感染部位而发挥其抗菌活性的。
因此溶媒的选择与溶媒体积的大小直接可影响到药物作用的发挥。
根据我院近3年来大量临床实践数据显示,剖宫产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与否,疗效的好坏,与溶媒的选择与溶媒体积的大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目前医生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3年前我院剖宫产术后用药疗程为3-6天,病人切口感染率却居高不下,现在剖宫产手术用药疗程仅为24小时,却无1例感染发生。
足以证明溶媒选用得当与溶媒用量正确,会使抗菌药物疗效得到最好的发挥,从而大大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方法:抽取2009年与2013年我院剖宫产手术病历各100份,观察病人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溶媒的选用与用药疗效的关系。
1.溶媒的选择1.1抗菌药物溶媒的选择根据药物的 PH值选择适宜的溶媒药物的抗菌活性依赖于稳定的化学结构,而溶媒PH值的大小直接会影响抗菌药物的稳定性.选择不当会使药物降解而失活.药物降解途径主要为水解与氧化反应易发生水解的抗菌药物有酰胺类和内酯类(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及大环内酯类)因此,药物最终选择什么样的溶媒是由该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病人的身体状况来决定的.1.2常用抗菌药物及溶媒的PH1.2.1 青霉素类及其酶抑制剂在 PH值6-7的溶液中稳定,在酸性或碱性增强时均可加速β-内酰胺环水解失活,还可产生高聚物而增加过敏反应,如5%的葡萄糖注射液PH值3.2-5.5,氨苄西林加入其中会发生沉淀,变色。
常用抗生素溶媒选择那天被教授问了句,为什么头孢大多用盐水而不用糖水配制?结果很囧地回答了三个字,回来查了一下,共同学习哈哈。
p.s. 有的地方说大环内酯类要用糖水配制,但查了查阿奇霉素的说明书上面表示糖水和盐水都可以用,还是查说明书比较给力。
常用药物溶媒选择药物配制溶媒的选择临床药物溶媒主要有:糖盐水、生理盐水、糖水、复方氯化钠。
盐水主要用于电解质的调节,而糖水则主要补充能量。
5%葡萄糖、10%葡糖糖注射液pH为3.2~5.5(临床上所用的葡萄糖注射液为防变色,其pH常调在3.8~4.0),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pH 为3.5~5.0,0.9%氯化钠注射液的pH为 4.5~7.0,复方氯化钠注射液pH为4.5~7.5。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根据病人的原发病及其并发症而定:根据病人的原发病及其并发症而定:(1)如果病人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好,应减少盐水的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 (2)如果病人有糖尿病但心肾功能尚可,可以用盐水,但用糖时可加胰岛素兑调(一般是按糖:胰岛素4:1配对). (3)如病人肾功能不好,要减少盐水的摄入,减轻钠水储溜. (4)如病人休克,应先给于盐水补充血容量再给于糖补能. (5)患者为肺性脑病(2型呼吸衰竭)时候,最好用生理盐水带抗生素,因为使用葡萄糖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潴留,加重肺性脑病。
根据病人的化验结果:1)如电解质结果.看是否有低钠血症,则给予盐水,反之用糖. .. 2)根据心肌酶等评测心功能,来决定盐糖的选择.溶媒的选择原则按药品说明书上明确规定配液要求的配制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
在制剂中,葡萄糖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入盐酸,成品溶液PH多为3左右,而生理盐水稍高,一般为4~5。
青霉素类青霉素G 混合于pH 值为4.5 的溶液中4h 损失10%,而在pH3.6 时,1h 即损失10%,4h 损失40%的效价。
阿莫西林钠在含葡萄糖的输液中会变色和降效,并与温度和时间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