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校歌及注释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公元2008年,时值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成立70周年校庆。
为缅怀联大精神,纪念70校庆,兹翻译62年前冯友兰先生所撰联大纪念碑碑文,与师大校友并所有缅怀西南联大及关心中国高等教育者共勉。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冯友兰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
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满江红》诗词经典《满江红》,是中国古代的词牌名。
满江红是一种浮水植物,秋冬时节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作满江红。
在北宋时期,《满江红》主要被词人们用来写羁旅行役、闺怨闲愁,但是并未产生什么经典的词作。
南宋时期,岳飞以《满江红》写抗金,于是名声大震。
此后《满江红》就成为了中国第一爱国词牌名,历代以《满江红》写爱国情怀的词作数不胜数,而且名篇辈出。
这些词都以岳飞的《满江红》为宗,形成了一个体系。
本文就介绍一下从古到今的最出色的12首《满江红》。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是南宋时期,中国著名的抗金民族英雄,该词大约写在1132年或者1134年,正是岳飞从事抗金期间。
其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功业未立,岁月不待的概况,可谓“无心买酒谒青春,对镜空嗟白发新”。
下片写家仇国恨,以及对自己的赤诚之心。
全篇慷慨激昂,神完气足,响遏行云,是古代爱国词中的第一名篇。
古人评价到“胆量、意见、文章悉无今古。
”岳飞还有一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下。
辛弃疾《满江红·暮春》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
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豪放词坛领袖,不过他写起婉约词来也让其他格律派的词人自愧不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满江红》就是婉约词的代表作。
辛弃疾南渡江南后,郁郁不得志,“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在闲愁之余,辛弃疾就写下了这首《满江红》,写暮春时节的离愁别绪。
全词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堪称佳作。
《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简释常竑恩译作编者按:今年是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建院60周年。
12月1日,是联大师院即今云南师大校庆日,届时,附中校友合唱团将与师大“师之声”合唱团同台演唱《西南联大校歌》。
为此,我们特向广大校友介绍何予先生新编的联大坟歌合唱曲谱(见第二版),并发表刘琨校友根据常竑恩老师1992年6月28日在附中校友合唱团的演讲整理的《〈西南联大坟歌〉歌词简释》及陈天权校友编写的《关于〈西南联大校歌〉的史料》。
西南联合大学于1938年5月4日在昆明正式上课,8月6日便成立了校歌校训委员会,聘请冯友兰、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闻一多诸名师为委员进行创作。
最后由罗庸教授完成校歌歌词,由联大中文系张清常教授谱曲(张先生亦是联大附中校歌的曲作者和联大附小校歌的词曲作者)。
1939年7月11日,《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正式公布,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它记录了西南联大从卢沟桥事变到抗战胜利的奋斗历程,歌词悲壮激昂,曲谱悠扬曲折,师生传唱,催人奋进。
一、校歌产生的历史背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衅燃起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火。
当时,我是北大二年级学生;正与几位同学在京郊活动,就听到这罪恶的枪声,有位同学的腿上还中了日本强盗的子弹。
至此,华北沦亡已为期不远。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奉命南迁长沙,合组新校,取名“长沙临时大学”,分理、工、文、法商4个学院,于11月1日分别在长沙和南岳(今衡阳)上课。
年底,南京、上海相继失陷,武汉岌岌可危,长沙动荡。
1938年2月20日,经教育部批准,三校师生千余人又告别长沙,奔赴云南继续办学,这便是歌词所云:“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于质”:…”其中,有几百名体魄较好,思想坚定的师生是徒步长征的(其间也搭乘过便车),他们终于在4月20日胜利进入昆明,学校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祖国的这批栋梁之材(桢干)于5月4日在遥远的边疆(绝徽)昆明(理工学院)和蒙自(文法学院)开始上课了。
七载云烟——汪曾祺天地一瞬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六年。
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了七年。
昆明以外,最远只到过呈贡,还有滇池边一片沙滩极美、柳树浓密的叫做斗南村的地方,连富民都没有去过。
后期在黄土坡、白马庙各住过年把二年,这只能算是郊区。
到过金殿、黑龙潭、大观楼,都只是去游逛,当日来回。
我们经常活动的地方是市内。
市内又以正义路及其旁出的几条横街为主。
正义路北起华山南路,南至金马碧鸡牌坊,当时是昆明的贯通南北的干线,又是市中心所在。
我们到南屏大戏院去看电影,——演的都是美国片子。
更多的时间是无目的地闲走,闲看。
我们去逛书店。
当时书店都是开架售书,可以自己抽出书来看。
有的穷大学生会靠在柜台一边,看一本书,一看两三个小时。
逛裱画店。
昆明几乎家家都有钱南园的写得四方四正的颜字对联。
还有一个吴忠荩老先生写的极其流利但用笔扁如竹篾的行书四扇屏。
慰情聊胜无,看看也是享受。
武成路后街有两家做锡箔的作坊。
我每次经过,都要停下来看做锡箔的师傅在一个木墩上垫了很厚的粗草纸,草纸间衬了锡片,用一柄很大的木槌,使劲夯砸那一垛草纸。
师傅浑身是汗,于是锡箔就槌成了。
没有人愿意陪我欣赏这种槌锡箔艺术,他们都以为:“这有什么看头!”逛茶叶店。
茶叶店有什么逛头?有!华山西路有一家茶叶店,一壁挂了一副嵌在镜框里的米南宫体的小对联,字写得好,联语尤好:静对古碑临黑女闲吟绝句比红儿我觉得这对得很巧,但至今不知道这是谁的句子。
尤其使我不明白的,是这家茶叶店为什么要挂这样一副对子?我们每天经过,随时往来的地方,还是大西门一带。
大西门里的文林街,大西门外的凤翥街、龙翔街。
“凤翥”、“龙翔”,不知道是哪位擅于辞藻的文人起下的富丽堂皇的街名,其实这只是两条丁字形的小小的横竖街。
街虽小,人却多,气味浓稠。
这是来往滇西的马锅夫卸货、装货、喝酒、吃饭、抽鸦片、睡女人的地方。
我们在街上很难“深入”这种生活的里层,只能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这是生活!我们在街上闲看。
西南联大的校歌、校训、校徽、校旗一、校歌产生的历史背景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被迫流亡。
南迁长沙成立了长沙临时大学,由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芩组成校常委会,主持学校工作。
12月13日南京陷落,震动武汉,学校被迫于1938年初再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正式开课。
1938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命令,要求全国各高校制订校歌和校训呈报教育部。
7月20日,西南联大以“因学校创业未久,俟编成后再呈报”回电教育部。
而教育部再次以“训令”催促,并限一个月内呈报。
于是,学校常委会于10月6日开会决定:聘请冯友兰、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闻一多等教授组成了校歌校训制作委员会,指定冯友兰为召集人。
制作委员会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讨论和广泛征集,征得了冯友兰、罗庸先生各写的校歌歌词一份,马约翰、沈友鼎、张清常先生的曲谱三份。
校训拟为“刚健笃实”一并呈报学校常委会。
经常委会讨论研究,校歌采用了罗庸教授《满江红》词,张清常先生谱写的曲。
校训改订为“刚毅坚卓”,向教育部呈报。
1938年12月12日,学校常委会将“刚毅坚卓”的校训在学校正式公布。
校歌也开始在学生中演唱,全校各院系组成“联大校歌队”,由张清常先生指导,在全校性集会上做示范性演唱。
《满江红》词: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冯友兰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称:“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
”新生入校,首先要学唱的就是这首《满江红》校歌。
1945年5月4日,西南联大的全体师生在学校图书馆前广场上唱起最后一次校歌。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现在仇寇已经驱除,马上就要复神京,还燕碣了!师生们唱得特别带劲,唱得荡气回肠,余音袅袅,曲终时,几乎所有的人眼里都充满了泪水。
SHISHIBIANXI史实辨析西南联亦核騙词作者究竟是i隹◎刘志渝国有国歌,军有军歌,厂有厂歌,自然学校也有校歌。
校歌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外的形象展示和宣言。
国内外著名大学都有其传唱不衰的校歌,比如,浙江大学校歌《大不自多》(创作于1938年),展示了学校求是求真的办学宗旨,很有特色,被网友评为国内校歌之首。
这首校歌的词作者为当代学者、诗人、书法家马一浮先生,其歌词读来让人荡气回肠,一咏三叹。
那么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大校歌的词作者是谁呢?西南联大校歌在战火中诞生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点块钢,在最凶恶的敌人皮鞭下,在任何权贵者的狞笑声中,在伪装成为真理的真理面前....你是春风里最温柔不过的一池水,在无边芳草的绿雾弥漫间,在枝头嫩蕊的细语商量中,在可爱的孩子们的笑隔里边....你一生追随真理的脚步,但要审视一下这真理有多少真多少假,你无有一点媚骨和奴颜,绝不为五斗米哪怕只是稍稍把腰一弯〉所以你只会历尽坎坷,在滚油与冰窟里忍受熬煎,燃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火,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不久,北平、南京相继沦陷,北大、清华和私立南开大学先后南迁至长沙,数月后长沙也岌岌可危。
1938年,三校又相继南迁至云南昆明,并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继续教学和科研。
三校共同选举产生了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决策机构是联大常委会。
遵照当时教育部要求各校编制校歌校训的命令,同时为了激励学子们不忘国耻的爱国热情,联大常委会决定成立编制校歌校训委员会,郑重聘请联大文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冯友兰为主席,朱自清、罗常培、罗庸和闻一多等4人为委员。
委员会成立不久,中文系教授罗庸就写了一首调寄《满江红》,纵然是街头卖艺混吃混喝,也未曾动播你对未来的信念。
历史终于作出大声的宣告:鲁迅精神你真诚在继承,逝去的只是肉体的萧军,你的灵魂,依然屹立如山!我读了方冰的这首诗,感到很震撼!他无愧是我们新时代的伟大诗人。
如今斯人已去,愿方冰的灵魂依然屹立如山!(方朔根据作者口述整理)责任编辑赵晓帆邮箱zxf2014@2019.06.±/文史精华I 57史实辨析SHISHIBIANXI联大常委们认为形式太旧,不适宜作联大校 歌歌词,于是委员会主席冯友兰写了一首白话体诗《西山苍苍》。
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于抗战时期的大学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抗战时期的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平津陷落。
8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陆续南迁。
1938年,三校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抗战胜利后,联大“胜利关闭”,三校各自北归复校。
在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是什么造就了西南联大的传奇?1 三所名校,怎么管?北大前校长蒋梦麟回忆说:“在困难时期,执掌一所大学是件令人头疼的事。
而在战乱中的年代,与两所不同校风的大学及性情各异的教授合作,无异难上加难。
”西南联大由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组成常务委员会共同管理校务,三校校长轮任常务委员会主席。
后因蒋梦麟、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只有梅贻琦长期留于昆明,故一直由梅贻琦任主席,主导校务。
三所大学的教学单位组成文学院、法商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四个学院共十七个系。
“清华严谨,北大自由,南开活泼”,而将三校学风熔为一炉的西南联大,则兼具“清华和南开的严谨教学的精神,及北大自由研究的传统”。
2 投笔从戎:抗战的生力军西南联大师生欢送从军抗日同学在今天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背面,镌刻着1946年5月4日立碑时所能收集到的832位(共刻有834个名字,有两人重复刻名,实为832人)从军学生不完整名单。
由于当时条件所限,长沙临时大学时期295人从军学子绝大多数未列入。
两者相加共有1100多人,从军人数比例高达14%。
也就是说,每一百位学子里便有14人投笔从戎。
连校长梅贻琦的一儿一女也投军,分别加入中国抗日远征军和空军,一时传为佳话。
贡献有多大?我国著名翻译家,后来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联大就读时,为飞虎队准确翻译了一份情报,粉碎了日军对昆明的一次空袭。
梅贻琦的独子梅祖彦对火焰喷射器准确翻译,对其在缅北战场上投入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田文军(),男,湖北鹤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与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第25卷第2期2009年2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 AL OF SH ANG Q I U TEACHERS C OLLEGE Vol .25 No .2Februa r y .2009国立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作者考辨———重读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田 文 军(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冯友兰是当年参与西南联大建设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
在西南联大期间,冯友兰不仅长期主持联大文学院工作,参与西南联大的管理与建设,而且在西南联大期间写成“贞元六书”,建构了自己的“新理学”思想体系,为国家的学术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冯友兰先生还为西南联大填写了气势恢宏的校歌歌词,并在西南联大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的时候,总结西南联大的历史与经验,为人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无论是歌词、碑文,还是“贞元六书”,都已成为西南联大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成为中国教育和学术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关键词:西南联大;冯友兰;校歌歌词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9)02-0007-06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曾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集聚中国的学术精英,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术人才,创造出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
冯友兰即是当年参与西南联大建设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
在西南联大期间,冯友兰不仅因为胡适不能到校履职而代理文学院院长职务,长期主持联大文学院工作,参与西南联大的管理与建设;而且在西南联大期间,写成“贞元六书”,建构自己的“新理学”思想系统,探求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化道路,为国家的学术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的时候,总结西南联大的历史与经验,为人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回忆那段艰苦的岁月“万里长征,辞却了五史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绝檄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校歌耳畔回响起这首雄浑悲壮的旋律,我又再一次地想起了那所存在8年的西南联大,那所世人永不会忘记的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当年,这三大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用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感动了我们很久很久``````曾经在战火硝烟中,他们书写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曾经在山河破烂下,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
他们是一群代表了国家最出色的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境界。
为此,我敬仰他们——那些乐观进取的学生汪曾琪说过,联大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呆在茶馆里看书自习,他们在那里“养其浩然之气”,能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
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
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
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培养出了邓嫁先、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
从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
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中,我已深刻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刚毅坚卓、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学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然而我们不仅没有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而且时常为生活锁碎和小困难烦恼。
满江红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逐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简注:
1、五朝宫阙……指北京。
辽、金、元、明、清5个朝代都以北京为都城,辽代称上京,金代称中都,明、清两代都称北京,宫阙,古代帝王居住的宫殿。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见宫阙甚壮,怒。
”阙,宫门两边的望楼。
2、衡山湘水……衡山即南岳(今衡阳),湘水指长沙,都是长沙的临时大学所在之地。
3、绝徼……绝,远;徼(音叫),边界,边陲。
绝徼指遥远的边疆云南。
4、桢干(或干桢)……桢(音真),坚硬的木头;干(音赣),树干。
桢干,古时筑墙所用的木板和立柱,喻具有真才实学,能胜重任的人才,比栋梁更优。
5、九州……《尚书、禹贡》称冀、兖、青、徐、扬、荆、豫、粱、
雍为九州。
这里的九州泛指中国。
6、黎元……黎,众多的;元,人类;黎元即黎民百姓。
7、尽笳吹,弦诵……尽(音紧),纵然,尽管;笳,即胡笳,古代塞北和西域流行的管乐器,笳吹,泛指音乐活动或文化生活;弦诵,古代学校里用弦乐器和歌唱配合学生朗诵诗词,泛指学校的教学活动。
8、山城……当时系指昆明。
解放后才称昆明为“春城”,称重庆为“山城”。
9、情弥切……弥,更加;指联大师生虽然生活在环境安定的昆明,但报国之情更加迫切。
10、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便,即使。
成,古时称方十里之地为一成。
三户,犹言只有几户人家。
此句的意思是:即使战斗到只剩几里土地,几户人家,我们打败日寇的雄心壮志仍不折服动摇。
11、多难殷忧新国运……殷,深切的、深情的;殷忧,即深忧。
新,更新(动词)。
此句含义是:祖国灾难无穷,忧患深重,我们一定要更新祖国的命运。
12、动心忍性希前哲……动,打动,激励,振奋;动心,激发理想,振奋精神。
忍,克制;忍性,行事时能控制情绪,不任性,喻目标坚定。
动心忍性,精神振奋而行事坚定。
希,通睎,仰慕,崇敬;哲,志士仁人,才能识见超常之人。
此句含义是:值此国家危亡,人民多难之秋,必须振奋精神,坚定方向;学习前辈志士仁人,踏着他们的足迹,跟敌人斗争到底。
13、复神京……复,收复,光复;神,神圣的;神京,指北京。
14、燕碣……燕(音烟),北京附近的燕山;碣,天津附近的碣石山。
燕碣,代表京津地区。
在恃才傲物,不可一世的同时,刘文典对搞新文学创作的学者又分外轻视,并放言“文学创作的能力不能代替真正的学问”。
有一次警报响起,他挟着一个破布包,从屋里蹿出来就往郊外的山野方向逃窜,路上正遇联大文学院的副教授、著名小说家沈从文夺路而奔。
刘文典顿时火起,停住脚步侧过身对沈从文大声骂道:“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为学生讲《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跟着跑什么跑啊!”
沈从文出身穷乡僻壤的湘西,仅念过小学,及长后又以当兵谋生,属于自学成才的“土包子”学者和作家,没有西洋与东洋“海龟”的神气,在校中颇为东西洋大小“海龟”轻视,沈氏在文章中也不断地称自己为“乡下人”。
在昆明时的沈从文由于辈分较低,加之生性腼腆,不轻易与人叫劲儿。
此时见瘟神一样的东洋“海龟”兼“国宝”刘文典气势汹汹地向自己逼来,未敢计较,索性来了个逃之夭夭。
刘氏仍不知趣,望着沈从文的背影继续嘟囔叫骂不止。
由于刘文典对新文学与现代作家的蔑视,当他得知学校当局要提拔沈从文由副教授晋升为教授时,勃然大怒,对众人大叫道:“在西南联大,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沈从文该拿4块钱。
可我不会给他4毛钱!如果沈从文都是教授,那我是什么?我不成了太上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