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
- 格式:ppt
- 大小:860.50 KB
- 文档页数:83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新诗】(第三个十年)第三个十年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一)抗战初期的新诗的特征(1)抒情内容:忠实地纪录了抗战初期的民族情绪:战斗性、宣传性写实主义诗风,记录抗战初期昂扬乐观的民族情绪。
诗歌题材领域的扩大。
健康浅露的抒情内容,宣言式直书胸臆,议论式陈词,描摹再现的叙写方式。
(2)抒情方方式:大多是直抒胸臆的宣言式呐喊与大量的议论式陈词。
民族化、大众化旧瓶装新酒:用民间形式来宣传抗战的热潮。
如老舍的《剑北篇》诗朗诵运动:主张使诗重新成为“听觉艺术”,以服务于抗战。
如高兰的《我的家在黑龙江》,光未然(张光年)的《屈原》等。
(3)叙述方式:回到了直接描摹、具体再现的简单粗陋的形式上。
散文化自由诗体田间被称为“时代的鼓手”,《给战斗者》创造了鼓点式的诗。
自由形式而有节奏。
(二)相持阶段的的新诗1.关于新诗发展方向问题的论争:有人认为,诗需要政治内容,不是技巧;诗人必须是人民的号手与炮手,时代的发言人。
讲求诗歌的艺术规律,向古典传统学习就是“开倒车主义”。
有人认为,文学应有独立的价值,主张“为文学而文学”。
也有人认为,诗歌应注意如何丰富和提高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表现力,推动现实主义诗歌走向成熟。
如力扬《我们的收获与耕耘》现代诗学的雏形:他的长篇叙事诗《射虎者及其家族》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另如艾青,为扩大现实主义诗歌思想艺术的容量,就向象征主义诗歌艺术借鉴,追求语言的暗示性和总体象征抒情手法的运用。
李广田《论新诗的内容和形式》《诗的艺术》艾青《诗论》朱自清《新诗杂话》朱光潜《诗论》卞之琳《十年诗草》多方面尝试引起诗坛的讨论和总结。
2.个性化的自觉追求1)臧克家《泥土之歌》洗净铅华的朴素美,更生活化,更纯净。
2)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沉感情的外化,舒缓中悲壮的情思。
3)王亚平《火雾》以具体形象表现诗人战士的性格与情操。
3.七月诗派艾青影响下,胡风为中心。
1)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重要诗歌流派。
第十九章40年代诗歌创作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40年代诗歌创作的不同流派及其艺术特色,了解代表作家的主要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田间等的抗战鼓动诗的特点,艾青诗歌的两大母题,七月诗派及“九叶诗人”,民歌体叙事诗的创作。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七月诗派“七月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阵地而形成的文学群体。
除丘东平和路翎以小说创作为主外,其余成员大多是诗人。
强烈的革命激情,鲜明的政治倾向和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是“七月派”创作的基本特征。
“七月派”的主要诗人有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化铁、方然和牛汉等。
“七月派”诗人既是战斗的民族诗人,又是革命的政治诗人。
因此,发掘并歌颂民族的生命强力和倾向鲜明的政治抒情,是他们创作的主要内容;而不论是在民族颂歌还是在政治抒情中,他们都注意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群体的统一,以具有鲜明个性的歌唱,表达普遍的时代情绪和人民群众的心声。
这使他们的抒情诗有一种史诗般的悲壮与力度。
“七月派”追随艾青,倾向于散文化,对自由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绿原是“七月派”成就较大的诗人。
从充满浪漫憧憬的《童话》集,到振聋发聩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等政治抒情诗,既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成长,也标志着他在诗艺上的进步。
《终点,又是起点》、《伽利略在真理面前》、《你是谁》都是传诵一时的名篇。
这些诗视野开阔,感情激越,形象繁复,富于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
鲁藜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等。
他的诗大多是朴实而清新的短诗,抒写了诗人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鲜感受。
《泥土》是表现新的人生哲学的名篇。
其他如阿垅的《纤夫》、冀汸的《跳动的夜》、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和化铁的《暴雷雨岸然轰然而至》,都是充满力度和激情,足以显示“七月派”风格的代表作。
阿垅从人、诗、现实相互关联的视野中系统地阐述了“七月派”的诗学主张。
第二节九叶诗派除了辛笛和陈敬容在抗战前就已开始创作外,“九叶派”的其他诗人杜运燮、穆旦、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和袁可嘉,大都是战时西南联大或西北联大的学生。
穆旦诗歌研究综述内容摘要:本文对1946年至今这一段时间内的穆旦诗歌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1946—1948年,1979—1988年,1989—1997年,1998年至今,对各个阶段内穆旦诗歌研究情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介绍,最后指出穆旦诗歌研究有待深入的方面。
关键词:穆旦诗歌综述穆旦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共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他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对穆旦诗歌的研究从1946年开始,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我将穆旦诗歌研究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46—1948年,这三年的研究是穆旦诗歌研究的初期。
这一时期穆旦诗歌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介绍穆旦及其创作,对其诗歌的艺术手法进行了研究,在他的“辨证”观念、艺术风格、思想内容和精神气质方面进行了赏析。
第二个时期是1979—1988年,以198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穆旦学术讨论会”为阶段性标志。
在这一时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穆旦作品研究和生平研究两类,最重要的成果是《穆旦诗选》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三个时期是1989—1997年,在这个时期以纪念诗人逝世二十周年而出版的三本书《穆旦诗全集》、《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和《蛇的诱惑》为阶段性标志。
在这一时期对穆旦的研究在诗歌创作和生平方面的论文数量继续增加,收获成果斐然。
第四个时期是1998年以来至今,1998年4月,广西的青年学者、诗人韦政峰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穆旦研究学术网站,标志着穆旦研究将在网络时代翻开崭新的一页。
下面我将针对每一个时期对穆旦诗歌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概括性的介绍。
首先是第一个时期,即1946—1948年,1946年王佐良的《一个中国诗人》是最早研究穆旦诗歌的评论作品。
在文中介绍了国立西南联大的学生穆旦,指出了穆旦诗歌创作中的与众不同,他不同于普遍中国作家的冷淡,“政治意识闷死了同情心”,“穆旦并不依附任何政治意识”“他已经超越过这个阶段,而看出了所有口头式政治的庸俗”。
第三个十年诗歌依然是两股潮流,写实主义和纯诗。
但是普遍水平都很高,已经很成熟了,不会有特别偏废瘸腿的样子。
前者的成熟代表是七月派诗人群,领导是胡风,后者则是中国新诗派。
还有解放区的歌谣型诗歌,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代表。
|受到政治影响的国统区激进诗歌一开始随着抗战的爆发,诗歌进入了同声歌唱的时代,有大量宣传性的诗歌,其代表是时代鼓手田间。
但是这波运动对于诗艺的方面有所忽略,于是在对其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出现了七月派的诗歌。
到了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时期,汹涌澎湃的学潮又掀起了一波激进讽刺诗的浪潮。
①同声歌唱的时代抗战爆发以后,诗人不约而同在爱国激情的感染下,写起了战斗宣言式的诗歌,其情感总是昂扬乐观的,抒情方式多半是直抒胸臆式的呐喊,同时加入大量的议论陈词,忠实记录抗战初期的事件和民族情绪。
其又开始追求起诗歌的政治宣传作用,吸纳民间形式的尝试,诗朗诵运动(“让诗歌成为听觉艺术”)的尝试是其中比较极端的做法。
不过大部分都还是追求通俗化和散文化的诗体的,于是自由诗体在中国诗坛再次崛起,成为抗战时期诗歌形式的主流。
抗战初期最受欢迎的诗人是田间,其正是这样一个时代鼓手,其成名作是《给战斗者》。
其诗歌被称为鼓点式的诗歌,将铺垫和过渡加以省略,直接展示富有激情的特写画面,诗句精干短促,以反复出现来渲染感情,形成暴风雨般的感情和闪电般的节奏。
②对于艺术审美性的忽略之后逐渐引发诗歌评论界的思考,有力扬的《我们底收获和耕耘》,还有李广田的《论新诗的内容和形式》等文章,还有艾青《诗论》,朱自清《新诗杂话》,李广田《诗的艺术》、朱光潜《诗论》等成熟的诗评诗论著作问世,于是产生了现代诗学的雏形,等到卞之琳《十年诗草》出版,诗学的发展就激发了自觉创作的发展。
这时的诗人们又重新拾起了自己的创作个性,臧克家有《泥土的歌》,戴望舒有诗集《灾难的岁月》,其中《用我残损的手掌》被认为是他最成熟的作品。
王亚平有《火雾》而影响最大的诗派则是七月诗派。
①相关论述主要有:程波《新诗现代性的特殊生态——西南联大诗人群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四期)从中国现代诗歌内在的现代性冲动切入,描述西南联大诗歌现代性特征。
王燕《西南联大外文系的文化精神——外文系与联大诗人群》(《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一期)、《再论西南联大外文系的文化精神——外文系与中文系》(《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两篇文章从联大外文系的文学教育,特别是中外教师对西方文学、诗歌的讲授入手,集中探讨了文学教育怎样介入当时的文学创造。
刘青怡的系列论文《论“西南联大诗人群”诗歌的知性美》(《文教资料》2006年第三十六期)、《论“西南联大诗人群”诗歌中的意象——一种客观化抒情策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四期)、《论“西南联大诗人群”诗歌的戏剧化——客观化抒情策略之一》(《电影评介》2008年第二十期)从客观化抒情策略的总体角度切入,分别论述了西南联大诗人群知性化、意象化、戏剧化的抒情策收稿日期:2015-01-09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51014)作者简介:邓招华(1976-),男,湖南邵阳人,博士,河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文学场域”视阈下的西南联大诗人群再考察[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5.04.034邓招华(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摘要:目前,“现代主义”诗歌阐释框架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西南联大诗人群具体的诗歌实践及特殊的诗学构想。
借助“文学场域”研究视阈,可以突破既有的研究范式对历史复杂性的简化与涂抹,深入考察西南联大诗人群如何占据着20世纪40年代“文学场域”中一个独特的结构性位置,从而发展出自我的文学立场与独立的文学活动策略。
关键词:文学场域;西南联大诗人群;现代主义;惯习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5)04-0180-05作为一个校园诗人群体,西南联大诗人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开掘,逐步确立了其作为20世纪40年代一个独立诗人群体的重要地位。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和思考题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晚清文学革命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关系、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5.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是什么?第二章鲁迅(一)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容。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第三章小说(一)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1.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的流派特征。
第五章郭沫若《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原则。
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战乱中的校园诗人:西南联大:前辈朱自清,闻一多,卞之琳,李广田英国现代派文学理论家与诗人威廉燕卜逊,热情敏感的年轻诗人:穆旦(查良铮)郑敏杜运燮袁可嘉俞铭传王佐良赵瑞蕻——中国新诗派的佼佼者成型和未成型的诗人一起进入沉潜状态 1.丰富生命体验与个人与人类本位形而上色彩生命思考的生命沉潜2。
艺术的沉潜:吸收西方20世纪现代派诗歌与内在生命适应的诗观念与形式,进入艺术的沉潜状态 1.观念的改变:经验内化为生命体验的主观化进而深层感悟底蕴即知性与感性的融合(思与诗)沉思的诗。
30年代现代新月派诗歌是大时代幻灭的产物逃避现实浪漫的感伤强调,而40年代校园诗人则直面现实人生自我矛盾为主要追求与特点,上升为个体独特又普遍超越人类经验的形而上的生命体验,同时对现代诗的思维与语言的探讨与实验转化为审美形态,知性的提升与融合与文本实验的自觉是其特色。
学生诗人集中在东青社文聚社新诗社《文聚》杂志与《大公报.星期文艺副刊》共同阵地。
冯至:情感的内敛和规范,朴素具体简洁的语言形式与深层的哲理凝思的结合,实现校园诗歌理想并具鲜明个性特征《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深夜又是深山》所有关于生死转化生的美妙与死的庄严关于生命的孤独与交流都是对身边事物个人化新的发现。
七月派在战争中是叙写阶级与民族感骄傲的活着与不屈的死去生命价值的思考,冯至则是转化为关于个体与人类生存状态人的生命形而上的体验与思考,是刻骨生命体验到哲学层次的。
《十四行集》:27首诗组成表现生命主题沉思者的歌形而上的品格,与传统思想的联系有东方哲学的底蕴。
诗人的美学理想:试图将自然流动的美(自由无拘)凝定(有形的感兴呈现形式的规范与定型)为一种有法度的美,意象有传统原型且与生存关系有关,现代白话口语将这种外来诗体达到内在诗情哲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整体庄严单纯与从容表明中国诗人有思想艺术力量消化外来形式转化为民族新诗。
以后校园诗人到了北平天津继续发表诗作与诗论。
超星之第18章_穆旦第二次拷的第18章穆旦、九叶诗派与四十年代其他诗人穆旦在许多文学史上都没有适当的评价。
如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十年》也只是在讨论四十年代诗歌这一章谈及中国新诗派(九叶)时,用了大约两三千字评价。
着重讲述“异质性”和“叛逆性”,特别是“残缺的自我”,对“非诗意”写法的追求,等等。
一个现象:90年代以来,穆旦的“地位”迅速提高,特别得到大量“圈子内”读者的欣赏。
这种现象值得研究。
一般看法是过去由于时代、政治等原因,穆旦这种学院派、叛逆性的诗人理所当然被排斥在主流之外。
但是即使在穆旦写诗的高潮时期,他也并没有引起大的注意。
(抗战,随后是内战,解放后。
所谓被埋没、后来又重新发现的,如张爱玲、钱钟书,都是四十年代出现。
但张爱玲毕竟红过一阵,真正大红,从上到下,那还是90年代)所以,原因是两方面:一是时代审美需求;二是穆旦的确走得太远,他的异质性、独创性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接受。
穆旦说到底,是比较高雅的、深刻的、独立的,他绝对不属于流行。
所有在零落几十年后才又仿佛重新被发现,这符合规律。
当某种作品形成“热点”,研究者就要思考为什么会“热”,这里可能有复杂原因。
切忌用扬此抑彼的态度。
比如,研究徐志摩,就把浪漫呀、抒情呀说得无比好,到了穆旦,为了证明他的所谓现代性品质,又把徐志摩贬得很低。
这种非历史的眼光其实也非文学。
起码不能解释:现在的“一般”阅读中,徐志摩可能仍然大大超过穆旦。
文1学的功能其实多种多样的。
文学研究很重要的就是要有历史感,要能欣赏了解不同的风格体式。
研究生中常常有“喜欢什么研究什么,研究什么喜欢什么”的现象。
也许评论还可以。
关于穆旦的创作生平以及对他的研究评论状况。
至今还没有一部比较完备的传记。
本名查良铮,1918生,天津,祖上为望族,到父亲为小职员。
中学阶段开始创作,多发表在《南开高中生》(其实传播有限,此时作品现在都收文集,一般化,新文学腔)。
1935进入清华外文系,(有人说是地质学系转到外文系,其实就是外文系,选过理科的课)也有一些作品。
西南联大诗人群研究作为一个校园诗人群体,西南联大诗人群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
甚至连命名都没有获得学界的一致认可。
多数研究者将西南联大诗人群视为“九叶诗派”或“中国新诗派”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
在某种意义上,西南联大诗人群依然是一个被遮蔽的诗人群体。
本文力图在历史情境的还原中,厘清、界定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具体存在;在对既有的诗歌研究范式的突破中,分析、阐释西南联大诗人群的艺术成就,从而使西南联大诗人群从被遮蔽的状态中凸显出来。
在战争的非常环境之中,是西南联大这个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大学校园的存在,促成了西南联大诗人群的产生。
其诗歌创作与西南联大的文化氛围、精神传统、文学传承等文化精神要素密切相关。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西南联大诗人群界定为:在西南联大这个相对自足的学院空间中产生,并且与西南联大独立的学院文化密切相关的一个校园诗人群体。
正是这学院文化精神要素在诸多方面构成了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独特存在,使其成为1940年代的一个特殊的诗人群体。
这样,对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研究需要我们首先进入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对西南联大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精神传统、师承关系、文学讲授、创作活动等方面做出一个基本的历史描述。
这既是通过历史细节的刻画和具体场景的展示来接近文学真实的一次尝试和努力,也将为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探讨和研究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同时,本文对西南联大诗群的探讨落实到现代新诗自我生成的层面上,将宏观的诗学课题与微观的文本分析相结合,在现代诗学的意义上考察西南联大诗歌创作的独特价值和贡献。
第一章考察西南联大诗人群生成的历史情境。
这主要从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学院文化背景以及西南联大的精神、文化氛围等两个方面展开。
战争的艰难岁月里,西南联大坚持“学术独立、精神自由”的文化理念,在严峻的现实环境中生成、保持了一种独立的学院文化。
正是在这种学院文化的浸染、孕育之下,促成了西南联大诗人群的诞生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