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和顾颉刚

  • 格式:doc
  • 大小:18.19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和顾颉刚

胡适和顾颉刚

2008年06月18日14:22 《人物》杂志

胡适晚年顾颉刚文/潘光哲

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舞台上,胡适(1891—1962)与顾颉刚(1893—1980)都是一代学术巨子,各有独特的影响。双方之间的交谊故事,亦堪称学林嘉话。

胡适与顾颉刚之缔缘,始于1917年秋。那时胡适甫自美国求学归来,任教北京大学,在哲学门(即哲学系)第一与第二年级讲授“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等课程,顾颉刚正是“中国哲学史”的选课学生之一。胡适教授这门课程的思路甚为独特,“截断众流”,直接从《诗经》取材,让一班上课的同学“舌挢而不能下”。已在中国传统学术天地里用过功的顾颉刚,对之大为佩服,从此相知。1920年,顾颉刚从北大毕业,任职于北大图书馆,所得薪资不足以安居,胡适伸出援手,给予经济上的支持,令顾感念不已。双方往来,愈臻密切。

就胡适的学术研究来说,曾得顾颉刚的不少助力。当胡

适要开展《红楼梦》的研究时,顾颉刚便提供了不少材料;顾颉刚编的《清代著述考》稿本,也是胡适长期借阅以备考查的资料。相对的,胡适对顾颉刚的学术研究与生活情况,始终关注。他嘱咐顾颉刚校点清儒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认为这既有利于他的经济状况,也是“于后学有益”的事。未几,顾颉刚因家庭因素离开北大,胡适即介绍他为商务印书馆编纂初中本国史教科书,月支酬金50元。甚至于胡适也

不吝借款给顾颉刚,以济其不足。上海亚东图书馆主人汪孟邹,是胡适的老同乡,胡适早期的多种著作都归亚东图书馆出版,所以胡适曾嘱汪孟邹汇款200元给顾颉刚。结算起来,顾颉刚积欠胡适之债,一度高达220余元。

胡适对学生的照拂之情,对顾颉刚的为人处世影响很大。日后当顾颉刚在学界亦自成一家之时,也屡屡照顾学生辈的生活经济状况,甚至于让学生以他的名字为各刊物写稿,盖如此稿费较高,学生藉此可得济助。例如,1947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史学》,是总结当时中国史学研究成果的名著,

即署名顾颉刚,实际上,这部书是弟子方诗铭和童书业联手完成的。至于胡适乐于提携栽培学界后进,顾颉刚亦法式师道,亦步亦趋。他屡屡向胡适建言,推荐学界新血,如推荐杨向奎入北大研究所整理明代档案,也荐高去寻为研究所考古学会的助理。他又请胡适帮周一良的忙,认为胡适“能提拔这人一定是值得的”。

1926年,顾颉刚编辑的《古史辨》第一册出版,从此

他的名声开始显扬于中外史学界。随着《古史辨》各册的陆续出版(全书7大册,收入350篇文章),“古史辨学派”之名

亦不胫而走,蔚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的一大流派。回

源溯流,在顾颉刚个人与“古史辨学派”方始萌生的学术成长

历程里,胡适是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之一。对于错综复杂但却真假难辨而又众说纷纭的中国古代史事,该如何认识与理解,顾颉刚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点,有如石破

天惊之声,顿时引发不少批判性的响应。胡适则站在支持顾颉刚的一方,非仅在北大学术研究会演说时,公开声言《古史辨》的出版是他“有生以来未有之快乐”,也强调顾颉刚“用历史演进的见解来观察历史上的传说”乃是“颠扑不破”的治

学方法/观念。盖胡适本人治学,向来强调的便是这样的路数,他考证《水浒传》故事的演变以及井田制度之历史形成等等研究成果,更为顾颉刚初期往辨伪治史之路的大步迈进,提供了示范。

为着解决生活上的困窘,顾颉刚从1926年起漂泊于厦

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之间,至1929年秋始返北平任教燕

京大学,总算可以安定下来了。约略就在这个时候,胡、顾师生对中国古史的看法,开始萌生分歧。胡适不再全盘“疑古” ,对于傅斯年领导下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展的考古事业,尤三致意,他的《说儒》等著作,更具体表现

出他吸收傅斯年“重建古史”信念的心态。相形之下,顾颉刚在把“伪史清了出去”的方面,仍努力不懈。

胡、顾双方的学术道路虽然已有歧异,但两人多少保持着还算密切的关系。胡适于1931年重返北京大学出任文学院长等职,即拟邀顾颉刚离开燕京大学,重返母校历史系任教;顾颉刚仔细考虑之后,婉拒此议,推荐钱穆以代。胡适对待顾颉刚,亦可称热诚,他会留心顾颉刚没有的书,知道他没有《挂枝儿》一书,即于买到两本后,分送一本给顾颉刚。同时,面对19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节节进逼,知识分子忧心忡忡,思以言论报国,在学术文化领域致力于反日抗日的斗争,胡、顾各有擅长,但共有一致的语言。胡适集结友人创办了《独立评论》,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论坛之一,顾颉刚也为之写稿,表示支持。顾颉刚创办《禹贡》半月刊,专刊中国历史地理与边疆史地之论著,象征知识分子以史学经世的志向,也刊出胡适的父亲胡传在清季考察边事的遗稿。凡是可见,即使两人学术意见已显趋异,胡适与顾颉刚之间的关系,并未完全疏离;只是,相较于1920年代初期彼此论学往来不辍的密切情谊,双方确实已有一段距离了。

特别是重回北平之后的顾颉刚,在学术界大展拳脚,在华北学界的影响所及,更渐与人脉及学术资源都相当丰厚的胡适和傅斯年并肩,以致郑振铎告诉顾颉刚说,“沪上流言,

北平(北京)教育界有三个后台老板,一胡适之,一傅孟真,一顾颉刚也。”顾颉刚认为自己执教于北平城外的燕京大学,“屏息郊外,乃亦有后台老板之资格耶?”对此等“流言”深不以为然,更以为“可怕”。然而,他既参与北平研究院的发展,又创办了《禹贡》等刊物,身边有一批青年朋友,影响愈来愈大,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1937年,卢沟桥畔战火突起。未几,胡适便远赴美国,复任驻美大使,为国事奔忙;顾颉刚则漂泊于中国西疆,仍致力于学术,并为推展自身志业,渐与现实政治挂钩。师生相隔万里,彼此不通音信达6年之久。一直到1946年7月5 日,胡适自美返国,双方始重见于南京中研院。遗憾的是,师生双方情谊,愈趋淡薄。

就胡适而言,既与顾颉刚分离已久,他对于顾涉足的世界,难说甚有所知;甚至于胡适对于顾颉刚的学术成就,都未予肯定。如胡适在1947年5月22日发出《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选举‘人文组’的‘人文’部分拟提名单》,洋洋洒洒,充分展现了他对于谁可以享有这份学术荣誉的认知,顾颉刚却“名落孙山”,就是一例(不过,顾颉刚终究还是得膺院士桂冠之荣光,不赘)。

相形之下,顾颉刚对于胡适,还是执弟子礼甚恭。当时顾颉刚主要的职务之一是大中国图书局的总经理,即有意重新出版胡适的《胡适文存》等著作。1948年8月30日与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