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顾颉刚与古史辨(11.14)(1)
- 格式:ppt
- 大小:4.07 MB
- 文档页数:62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课件试题文档免费下载-清风教育资源网出处:网络更新时间:2007-12-26 13:31:50民国时期的学界,流传有这样一句话:"我的朋友胡适之",用来谐戏那些以认识胡适(1891-1962)为荣、并将他常挂在嘴边炫耀的学人。
这句话一方面显示胡适名望之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胡适的为人。
的确,胡适之交游,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马弁,在同类学者中,并无几人可及。
但其实,真正能成为胡适朋友的人,也实在没有想像的那么多。
而在他们当中,顾颉刚绝对是很重要的一位。
1917年,胡适自美归国,任教北京大学。
虽然在回国以前,他已经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博得一些名声,但要想在北大立足,并采用新的研究手段与角度,将中国传统的经学史研究,扩大和转变为类似西方的哲学史研究,则仍然让他感到是一种冒险,因此心存不安。
胡适的这种不安也十分自然,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批比他小不了几岁,自幼便受到传统学问熏陶的学生。
在他们当中,顾颉刚是突出的一位。
出身苏州世代书香、其家族曾被康熙誉为"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的顾颉刚,在去北京念书以前,不但已经熟读了那些所谓的"经书",而且还旁涉各类书籍,并培养了对历史研究的兴趣。
可幸的是,胡适的新方法、新态度不久即为顾颉刚所认可,顾还为他在同学中说项:"他虽没有伯弢(陈伯? --胡适的前任)先生读书多,但在裁断上是足以自立的"。
更重要的是,顾还拉了另一位旧学底子厚、而又能"放言高论"的同学傅斯年(1896-1950)去听胡适的课。
由于傅和顾的认可和支持,年轻的教授胡适才在北大站稳了脚跟。
与他的老师胡适相比,顾颉刚虽然没有"暴得大名",但成名也不可谓不早。
他于1920年北大毕业,由胡适介绍入图书馆工作,并协助胡适编书。
在工作中,他很快就发现了古史传说之可疑,因此追根寻底、顺藤摸瓜,发现了一连串的问题,由此而发起了"古史辨"的争论。
顾颉刚“古史层累说”探研作者:李正辉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5年第9期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立项课题“现当代中国文献辨伪学(1912—2012)研究”(课题编号:13BTQ035)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02—26作者简介:李正辉(1980—),男,河南汝南人。
郑州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目录学与经学。
李正辉(郑州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08)摘要:顾颉刚提出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论战。
古史层累是顾颉刚学术的根本观点,他的研究工作几乎都是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
“古史层累说”的形成与顾颉刚所处学术年代以及个人的学术性格和人生际遇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古史层累说”进行客观的认知,有助于对顾颉刚学术以及上古史的研究。
关键词:顾颉刚;疑古;辨伪;“古史层累说”DOI:10.16083/ki.22-1296/g4.2015.09.060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138—03顾颉刚(1893~1980),本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现代神话学、民俗学的奠基人。
他1906年入地方公立高等小学,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毕业。
先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任教。
创办过民俗学会、禹贡学会、中国边疆学会等学术团体以及《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责善》半月刊、《民众周刊》等杂志。
还主编过《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史学集刊》《文讯》《老百姓》旬刊等刊物。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科院历史所研究员,还担任过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务。
先后主持《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校点工作。
一、“古史层累说”解析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这封信中提出“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它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意思:一者,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古史辨》第一册自序顾颉刚两年前,我在《努力周报》附刊的《读书杂志》里发表辨论古史的文字时,朴社同人就嘱我编辑成书,由社中出版。
我当时答应了,但老没有动手。
所以然之故,只因里面有一篇主要的辨论文字没有做完,不能得到一个结束;我总想把它做完了才付印。
可是我的生活实在太忙了,要想定心研究几个较大的题目,做成一篇篇幅较长的文字,绝不易找到时间,这是使我永远怅恨着的。
去年夏间,上海某书肆中把我们辨论古史的文字编成了《古史讨论集》出版了。
社中同人都来埋怨我,说:“为什么你要一再迁延,以致给别人家抢了去。
”我对于这事,当然对社中抱歉,并且看上海印本错字很多,印刷很粗劣,也不爽快,就答应道:“我立刻编印就是了!“哪知一经着手编篆,材料又苦于太多了,只得分册出版。
现在第一册业已印刷就绪,我很快乐,我几年来的工([说明] 此《自序》写于1926年。
《古史辨》第一册于同年11月由北平朴社出版。
此序后收入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周作人编选之《散文一集》 (《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六集)。
1988年5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之《顾颉刚选集》、1988 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之《顾领刚古文论文集》第一册都曾收入。
又台湾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11月出版,改题《定在历史的路上》。
1931年,荷兰莱顿的布利尔出版公司出版美国学者恒菇义(A.W.Hummel)的英文译本,题为《一位中国历史学家的自传——中国古代史论文集(古文辨)序》。
1940年6月,曰本创元社出版平冈武夫的日文译本;经译音改译后,1953年9月由岩波书店出版,题为《ぁる历史家の生ぃ立ち——古史辨自序》,1987年6月再版。
作得到一度的整理了。
这第一册分做三编。
上编是在《读书杂志》中作辨论以前与适之、玄同两先生往返讨论的信札,是全没有发表过的。
这些信札只就手头保存的写录,当然遗失的还有许多。
在这一编里、可以知道《杂志》中文字的由来和我对于怀疑古史一件事所以有明了的意识的缘故。
论中国古史“‘历史记忆’的层累式整合”———兼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是非与启示◎李禹阶内容提要 20世纪初的“古史辨”思潮提出了百年之问,当代古典学、历史学中的疑古、辨古、信古思想均是对其的回应。
顾颉刚先生的“古史层累说”是该学术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着巨大的学术启示意义,同时亦存在方法论、认识论的局限。
实际上,早期中国具有丰富而“多元”的上古历史,由于传统史学“史以载道”所含蕴的“助流政教”的“资治”功能,古代史家所塑造的文本书写的历史主要是以中原国家“礼义”文化为中心的历史,而少见上古时遍及我国各区域聚落先民的社会活动的史迹记载。
“历史记忆”是人类早期史迹的遗留,但是“历史记忆”成为历史文本则有一个被后代史家再加工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往往是史家的史学理念对“历史记忆”进行“层累式整合”的结果。
我国传统经典所载上古史正是“历史记忆”在“层累式整合”中完成的,它既使史前丰富多彩的各区域文化被融入早期中原国家礼乐文明的历史中,同时也在这种历史书写中保留着中国上古真实史迹的痕迹。
关键词 “古史层累说” “历史记忆” “层累式整合” 历史文本书写〔中图分类号〕K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7-0036-1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顾颉刚先生提出“古史层累说”后,在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直到10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其强烈的时代批判精神。
“古史层累说”之所以至今仍有这么持续的影响,是因为它对中国的古典学、历史学等问题仍然有巨大的学术启示意义,或者说我们今天仍然有诸多“古史辨”中曾探讨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学界的共识。
因此,在当今大量考古材料基础上反思顾氏的“疑古”及古典学思想,对于理解与评价顾颉刚先生“疑古”与“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点,构建中国文明起源的独特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中国学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一、顾颉刚“疑古”说的是非与启迪顾颉刚(1892—1980),作为现代史学家,是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史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古史辨·自序》顾颉刚予自少时治经,深信古文之《易》、《书》、《诗》、《春秋》与制度之出于古文家者,实伏汉之绝学,高过晚周诸子百倍。
辛亥革命,虽以汉族付之优胜者,而实非吾族之幸福也。
予又以彼西人社会之进,始于今日吾国之昔,彼有文艺复兴,我岂不可以有学术复兴?当明之初,永乐勒修《五经四书大全》,颁行天下,定为取士之本,于是科举成习,以空疏为万能,以剽窃为合例。
士皆委靡不振,以从时好。
予念学术盛衰,岂无因缘时会。
然必有人焉发之者。
予自丁丑以来,惟恐速死。
然若终不免于一死,则亦终不免于《辨伪丛刊》之刊行也。
戊寅冬,得旧籍若干种,草《辨伪书札》。
次年春,因得读《永乐大典》影印本,《大典》中多古书逸文,足补正宋元以来之缺文。
乃决意续纂《辨伪丛刊》。
所集材料,视前增多。
因又得读日本刻本《经义述闻》,乃知戴氏所得尚不止此。
又见严氏《伪书考》,虽多非难古文家言,然实有可以订补戴氏之处。
乃重定体例,先成《尚书辨伪》一册。
此册所辨,不止百篇。
然每证一义,必具师承,不剿说以炫新奇。
前人成书,虽见取于一时,亦非草率可成者。
故述所从来,使人不忘其功之所自生。
己卯夏,集印第一册。
秋冬间始加修正。
庚辰正月,集印第二册。
《尚书》之文,《孔传》已不可信,《正义》亦不足据。
然魏晋以下所引《尚书》,多今文家说,当参以证真。
故疏证既毕,又将魏晋以下所引《尚书》之文遍检史志及诸家丛书、类书、笔记、杂说等类书,旁及释典及西文译本等书中所引古文《尚书》,皆录其全文而辨其出于魏晋以前之后人增益者凡若干条。
又考秦焚书事与汉复出《尚书》事,各为疏证一篇。
皆先取两汉诸儒说遍考之,然后折衷其间,存其是者,弃其非者。
若两汉无说及此者,则采魏晋以后善说聊存其说而已。
辛巳冬尽癸未春初,始加整理定稿。
自序予于乙丑之冬,始成《自序》一篇。
记述研究此书之动机及其经过,不无草创之痕,然其叙述固较《五千年史势鸟瞰》为详。
其时虽已属稿,然以所记事实,多有出于予意料之外者,故未即发表。
《东方教育》杂志投稿顾颉刚疑古辨伪思想起源顾颉刚(1893―1980年),本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史考辨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现代神话学、民俗学的奠基人。
本文主要针对顾颉刚疑古辨伪思想起源进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东方教育》杂志投稿的文章范文。
摘要:顾颉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神话学家和民俗学家,是古史辨派的领军人物,对于古史的考辨成就卓著。
他之所以走疑古辨伪的道路,主要是受到郑樵、姚际恒、崔述、胡适、钱玄同、康有为和王国维等人的影响,当然也和他自身的学术性格有着莫大的关系。
关键词:顾颉刚,疑古,辨伪作者简介:李正辉(1980―),郑州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众所周知,顾颉刚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对于古史的考辨,学界对此研究极多,至于顾颉刚如何走上疑古辨伪的道路,鲜有见到专门研究。
顾颉刚曾说:“我的学术工作,开始就是从郑樵和姚、崔两人来的。
崔东壁的书启发我‘传、记’不可信,姚际恒的书则启发我不但‘传、记’不可信,连‘经’也不可尽信。
郑樵的书启发我做学问要融会贯通,并引起我对《诗经》的怀疑。
所以我的胆子越来越大了,敢于打倒‘经’和‘传、记’中的一切偶像。
我的《古史辨》的指导思想,从远的来说就是起源于郑、姚、崔三人的思想,从近的来说则是受了胡适、钱玄同二人的启发和帮助。
”[1]其实除此五人外,顾颉刚的疑古辨伪思想也颇受康有为和王国维的影响。
1913年顾颉刚进入北大,逐渐走上专门研究的道路。
他在读了刘勰的《文心雕龙》、刘知几的《史通》、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之后,认为文学、史学都应该走批评的路子,于是他又找到郑樵的《通志》来读。
顾颉刚是这样评价《通志》的:“这部书不仅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而且很有批判精神,所以在过去的封建社会里一直给人们斥骂,只有章学诚替他辩护。
章学诚认为著书有两种方向:一种是钞集资料加以编排的,这种书不能启发人们的思想;能启发思想的书一定是要有独创见解的,而郑樵就是有独创性的一个,所以他说《通志》这部书好。
顾颉刚(1893—1980年),“古史辨”派的领袖,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
江苏苏州人,出身于读书世家,天资聪慧,素有悟性,自幼在祖父、父亲的严格指点下苦读《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读了石印本《二十二子》、《汉魏丛书》,16岁时他正在读中学二年级,祖父又给他讲授《礼记》、《周易》、《尚书》等,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古史的知识基础。
在中学时代,顾颉刚就养成了喜欢买书的好习惯,常常把家里给的零钱节省下来到书市去买书,久而久之,对书籍的版本、目录也发生了浓厚兴趣,反复翻熟了《四库总目汇刻书目》、《书目答问》一类的目录书,了解了中国历史典籍的有关知识。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来转读哲学门。
入学后由于毛子水同学的影响,参加章太炎主讲的“国学会”,聆听了太炎先生的国学系统讲演,深受启发,这可能影响了他一生所走的治学道路。
对顾颉刚批判传说古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还有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与胡适讲授的《中国哲学史》。
从《孔子改制考》中使顾颉刚知道了很多古史材料是靠不住的,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认为这时的传说史料不可靠。
受到这些启发,使大学时代的顾颉刚萌生了用个人的力量去“整理国学”的“野心”。
1920年毕业被留校做助教,从此踏上了潜心研究中国古史的学术道路。
由于他的学术志趣,对富于批判精神的郑樵和崔述的学术深感兴趣,于是在研究的基础上,也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志,先后撰著了《郑樵传》、《郑樵著述考》、《清代著术考》,标点校定了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标点补辑了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等。
这些工作为顾颉刚后来的考辨古史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同时也为他启发了思路、增加了智慧。
1923年顾颉刚在《读书杂志》第9期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对中国的传说古史进行怀疑,认为“古代的文献可征的很少,我们要否认伪史是可以比较各书而判定的”。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读书笔记《顾颉刚古史辨自序》是顾颉刚先生所著的一本有关古代史学研究方法和思路的书籍,书中详细介绍了古代历史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对一些常见历史事件的解读。
以下是我根据这本书的内容所写的读书笔记及相关参考内容。
读书笔记:《顾颉刚古史辨自序》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历史学研究指南。
在这本书中,顾颉刚先生告诉我们,进行古代史研究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一些重要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不应该轻易确信自己的观点。
其次,我们应该尽量多方面的考察,不要局限于某个特定的角度或者资源。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受传统观点的束缚,去看待古代历史。
顾颉刚先生在书中指出,研究古代史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历史背景,我们应该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
其次是历史文献,我们应该对古代史书进行仔细的阅读和研究,从中寻找历史真相。
此外,还应该关注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了解他们之间的动机和目的,推测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
最后,我们还应该关注历史的发展趋势,注意历史事件的链条和脉络,从中看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这本书中的观点和方法都非常实用,对于古代史学研究的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研究古代史的方法和途径,并了解到历史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原则。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们可以更加有自信地进行古代史的研究,并能够在其中发现一些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相关参考内容:1.《中国古代史研究方法论》这本书是古代史学研究方法方面的经典著作之一,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古代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提高古代史研究的精度和深度非常有帮助。
2.《史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现代性的建构》这本书是对史学发展和史学研究方法的系统阐述,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古代史研究方法的讨论也有涉及。
试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首发)黄海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史学家,贯通经史,著述等身,学术思想包罗宏富,在诸多学术研究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①顾颉刚史学思想也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未来的学术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古史辨派”主要代表的顾颉刚,其古史学观点与思想在民国初年的社会、政治和学术背景下产生,继承传统,融会创新,从已是危机重重的传统学术研究中脱颖而出,开创了古史研究领域内的史学革命。
顾颉刚的古史学说在解放前有两个主要的课题:前期古史学说的重心是“古史层累说”;后期古史学说的重心是“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与历史”。
“古史层累说”是顾颉刚古史学说中最先提出,是主要核心与灵魂,也是最为重要的方法体系。
就具体的古史研究而言,顾颉刚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提出了“古史层累说”,这既是一种历史观,又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可以说这是在“层累地造成古史”观支配下的方法论体系。
在顾颉刚具体的古史研究中,无论他运用何种具体的史学方法,实际上都是从“古史层累说”演化出来的,或者说某一种具体的方法都是“古史层累说”方法论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为其“层累地造成古史”观所服务的。
他所提出的“古史层累说”估定了传统经学的价值,开创了新的古史研究方法,成为二十世纪古史研究领域中的主要范式之一,其余响至今仍在古史学界内回荡。
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中国考古学发展与成熟,地下出土材料的纷纷涌现,使过去被认为是伪书的古籍得以重新认识,过去模糊的古史认识也日益清晰,自宋代以来的疑古思想则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长期致力于出土文献和传统文献的相互证明,以求对上古史再认识的一部分学者们纷纷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等口号。
②而另一部分学者则一直以来都坚持认为:搜集和考辨史料,这样的工作在任何时代的历史研究中都必不可少。
从这个意义上说,“疑古时代”又是走不出去的。
③这样不可避免地在围绕如何看待“古史辨”与顾颉刚古史学说的学①顾颉刚作为一位博通的学者,不仅在历史学方面涉猎极广,横跨上古史、历史地理学和历史文献学等领域,同时他还对戏曲、歌谣和民俗学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在这些方面,他都有极为丰富的著述。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的现代意义作者:顾颉刚文章来源:浏览:2997 次顾颉刚(1893—1980年),“古史辨”派的领袖,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
江苏苏州人,出身于读书世家,天资聪慧,素有悟性,自幼在祖父、父亲的严格指点下苦读《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读了石印本《二十二子》、《汉魏丛书》,16岁时他正在读中学二年级,祖父又给他讲授《礼记》、《周易》、《尚书》等,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古史的知识基础。
在中学时代,顾颉刚就养成了喜欢买书的好习惯,常常把家里给的零钱节省下来到书市去买书,久而久之,对书籍的版本、目录也发生了浓厚兴趣,反复翻熟了《四库总目汇刻书目》、《书目答问》一类的目录书,了解了中国历史典籍的有关知识。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来转读哲学门。
入学后由于毛子水同学的影响,参加章太炎主讲的“国学会”,聆听了太炎先生的国学系统讲演,深受启发,这可能影响了他一生所走的治学道路。
对顾颉刚批判传说古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还有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与胡适讲授的《中国哲学史》。
从《孔子改制考》中使顾颉刚知道了很多古史材料是靠不住的,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认为这时的传说史料不可靠。
受到这些启发,使大学时代的顾颉刚萌生了用个人的力量去“整理国学”的“野心”。
1920年毕业被留校做助教,从此踏上了潜心研究中国古史的学术道路。
由于他的学术志趣,对富于批判精神的郑樵和崔述的学术深感兴趣,于是在研究的基础上,也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志,先后撰著了《郑樵传》、《郑樵著述考》、《清代著术考》,标点校定了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标点补辑了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等。
这些工作为顾颉刚后来的考辨古史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同时也为他启发了思路、增加了智慧。
1923年顾颉刚在《读书杂志》第9期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对中国的传说古史进行怀疑,认为“古代的文献可征的很少,我们要否认伪史是可以比较各书而判定的”。
再释顾颉刚“古史辨”运想——站在历史文本解读者后面的思考周忆霖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文将就历史文本、历史文本解读及历史文本解读者,这三重联系进行一个互动的思考“跳跃”,目的当然是希望通过对历史文本的再解读与历史文本解读的分析来揣摩与思考历史文本解读者在解读历史文本时的“误会”。
本文的写作主要参用两本书:王汎森的《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一个思想史的分析》和顾颉刚的《古史辨》第一册自序。
需要说明一下两者之间的关系。
前者在分析顾颉刚层累造成说的特质时,主要引用的史料就是后者(顾氏长达10万字的自序;它实际上充当了顾氏自传的角色),也因而同时产生了对后者的解读作用。
这样看来,前者与后者便很自然地建立起解读与被解读的关系。
换句话讲,前者成为了后者的历史文本解读,后者充当了前者解读的历史文本(虽然并非唯一)。
我愿望尝试的是对照比较的方法,将历史文本解读者的“误会”(当然是我主观认为的,这一点不应回避,不过,我会尽量详尽我的理由),通过历史文本的再解读与历史文本解读的分析,这样比照的方式进行揣摩与思考。
在做了以上说明后,便可以进入正题的着墨了。
作者全书第一章名为“顾颉刚层累造成说的特质与来源”。
他认为,“顾颉刚在《古史辨》中最突出的论点是…层累造成说‟”[1],然后,他说,“我们检视散布在顾颉刚早期著作中的一些零散的文字,正可以充分发现他的层累造成说有一个相当大的特色”。
[2]作者所以为的特色即为“伪造”,“我们得注意:他(顾氏)在这里用的是…伪造‟二字”。
[3]他引用的是《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以下简称自序)中的这句话,“这是一个大问题,它的事实在二三千年以前,又经了二三千年来的乱说和伪造”。
[4]显然,作者是把层累造成说与伪造之间牵上了关系,认为后者是前者的“一个相当大的特色”。
我们先从“历史文本”的解读做起。
实际上,作者在解读引文时,只取了“伪造”二字之意,并以此作为层累造成说的特色。
但自序中的原文似乎并未论及层累造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