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潜能未定及生长活跃的子宫平滑肌瘤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不能确定恶性潜能的子宫平滑肌肿瘤临床病理分析罗巧明;邵少慰;梁少姬;郑芳【摘要】目的探讨不能确定恶性潜能的子宫平滑肌肿瘤(STUM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分析8例STUM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STUMP患者肿瘤直径为5.5~11.0 cm,镜下肿瘤细胞梭形,核分裂象(2~10)个/10HPF.3例可见凝固性坏死,细胞核无或轻度不典型性;5例细胞核弥漫性中到重度不典型性,未见凝固性坏死.8例p16呈局灶阳性、PR呈弥漫强阳性,1例p53弥漫强阳性.随访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STUMP的组织病理学介于平滑肌瘤与平滑肌肉瘤之间,免疫组织化学对其辅助诊断或预后评估可能有帮助,STUMP具有复发或转移风险,需密切随访.【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6(045)022【总页数】3页(P3081-3082,3085)【关键词】子宫肿瘤;诊断;预后;不能确定恶性潜能的平滑肌肿瘤【作者】罗巧明;邵少慰;梁少姬;郑芳【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 526060;广东省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 526060;广东省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 526060;广东省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 526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5多数子宫平滑肌肿瘤诊断并不困难,根据组织形态学特征可明确诊断为良性(平滑肌瘤)或恶性(平滑肌肉瘤)。
但有少数子宫平滑肌肿瘤按照普遍应用的标准不能肯定诊断为良性或恶性,被称为不能确定恶性潜能的子宫平滑肌肿瘤(STUMP)。
这些肿瘤有时给诊断造成困难,而且其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测,容易造成医疗纠纷。
本文总结8例STUMP,并复习相关文献,就其诊断及预后进行讨论,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STUMP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大体所见,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进行诊断,包括是否存在凝固性坏死、核分裂象的多少及是否有细胞不典型性。
目前STUMP诊断尚无完全统一的组织学标准,本组诊断参照第九版《外科病理学》梭形细胞分化的STUMP诊断标准:(1)有凝固性坏死,核分裂象小于或等于10个/10 HPF,无到轻度细胞不典型性;(2)无凝固性坏死,核分裂象大于10个/10 HPF,局灶性细胞中到重度不典型性;(3)无凝固性坏死,核分裂象小于或等于10个/10 HPF,弥漫性细胞中到重度不典型性。
子宫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发布时间:2021-02-03T07:44:23.862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30期作者:刘曙[导读] 分析子宫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肿瘤(STUMP)的临表现及病理特征。
(兴化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江苏兴化 225700)【摘要】目的:分析子宫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肿瘤(STUMP)的临表现及病理特征。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60例患子宫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肿瘤患者,进行一般病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且经手术治疗后实施随访。
结果:术后随访患者60例,随访率达100%;患者临床表现近似于典型子宫平滑肌瘤,采取辅助检查亦无较大差异;治疗后随访后发现,患者恢复效果理想,按时复诊未有复发表现。
结论:STUMP病理学变化通常介于良性平滑肌瘤及恶性平滑肌肉瘤间,采取一般指标对其良恶性无法确诊,且易增加复发风险,需重视其术后随访。
【关键词】子宫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肿瘤;临床病理分析;预后【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30-0072-02在临床上,绝大多数平滑肌肿瘤属良性肿瘤,无典型细胞异型性特征,亦无凝固性坏死表现,核分裂像不足5个/10HPF,有别于平滑肌肉瘤。
然而,部分平滑肌肿瘤拥有一定的形态学特征,其临床体征一般介于子宫肌瘤和平滑肌肉瘤间,难以准确鉴别,认为有恶性潜能表现,临床将这一病理过程称为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肿瘤(STUMP),此疾病较为罕见,其隶属子宫平滑肌肿瘤范畴,依据2003年WHO相关标准,STUMP并非能够按照既往诊断、鉴别子宫平滑肌肿瘤的方式实施诊断,且当下该病复发风险及进展至子宫平滑肌肉瘤风险均在探究阶段,而这种不确定性使此病诊疗陷入“死胡同”,尤其是确诊后仍需保留生育功能者[1]。
所以,强化STUMP术后管控效果,确立随访时间极为重要。
本此研究分析60例病理特点,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奠定基础。
不能确定恶性潜能的子宫平滑肌肿瘤临床病理观察发布时间:2021-08-30T06:47:48.65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1期作者:宋冬梅俞旭[导读] 目的:观察子宫平滑肌不能确定恶性潜能的肿瘤(SMTUMP)的临床病理特征宋冬梅俞旭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病理科, 浙江湖州 313000【摘要】目的:观察子宫平滑肌不能确定恶性潜能的肿瘤(SMTUMP)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以12例SMTUMP患者做随机研究,病例所选均为2018年1月-2021年1月之间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随访疗效和预后。
结果:本组12例患者主要表现为盆腔包块、经期周期缩短、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出血等。
采取次全及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术后确诊为SMTUMP。
其中3例年龄较大者1年内复发,2例肿瘤直径>5cm,为绝经后发病。
从病理特点上看,复发肿瘤仍确诊为SMTUMP,行切除术后半年无转移或复发。
结论:临床上SMTUMP与平滑肌瘤的具体表现无显著差异,无病理确诊标准,可列为交界性肿瘤,复发风险较高,手术切除后需注意随访。
【关键词】子宫平滑肌肿瘤;不能确定恶性潜能;病理特征在临床上,子宫平滑肌肌瘤较为常见,此类肿瘤按病理特点绝大部分可确定良恶性,但因通常的标准仍无法对部分肿瘤确定性质,所以则定义为子宫平滑肌不能确定恶性潜能的肿瘤(SMTUMP),对于此类患者,充分了解和分析病理特征尤为关键[1]。
因此本文以12例SMTUMP患者做随机研究,病例所选均为2018年1月-2021年1月之间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即探讨了SMTUMP的临床病理特征,现做下述阐述:1.资料与方法1.1资料以12例SMTUMP患者做随机研究,病例所选均为2018年1月-2021年1月之间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经统计年龄区间均为34-53岁,均龄为(43.5±3.4)岁,其中3例绝经,患者表现为盆腔包块7例、经期周期缩短5例、经期延长6例、不规则阴道出血4例。
子宫平滑肌瘤恶性潜能由于子宫肌瘤多发生在妇女雌激素水平较高的阶段,当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时,却又伴随子宫同时萎缩,故有人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可能和雌激素水平过高或长期刺激有关,有人在阉割豚鼠身上长期注射大量雌激素,发现其子宫上生长出类肌瘤,停止注射后,类肌瘤便逐渐萎缩,若在注射雌激素的同时,加用睾丸素或孕激素,则可防止类肌瘤的发生,此外,子宫肌瘤还常和内膜增生。
同时存在,后者已确定为雌激素过度刺激所致。
2.子宫肌瘤病理表现子宫肌瘤为良性实质性肿瘤,呈球形,单发或多发,肌瘤体积的大小不定,可发生于子宫的任何部位,有的很小,可能从发生后一直不生长,有的生长很大,充满全腹腔,由于卫生知识水平普遍提高,以防癌为主妇女病普查普治,当前巨大肌瘤已属罕见,一般多为妊娠2~4个月大小,肌瘤与被压迫的子宫肌纤维之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称为假包膜,假包膜是有压缩的纤维组织及平滑肌组织形成的,使肿瘤极易剥制,与正常肌壁有清楚的分界线,包膜内有丰富血管,小肌瘤血液供应丰富,随着肌瘤的长大肌瘤中心的血液供给越来越不足,致使大肌瘤中心部位特别容易发生退行性变,典型的肌瘤切面可见平滑肌与纤维组织交错排列,形成漩涡状纹理,新鲜标本切开时,即可见到子宫正常的肌组织退缩,显示瘤面突出,且颜色较淡,质地较硬,肉眼很容易识别肿瘤轮廓。
3.肌瘤恶性潜能肌瘤恶性变多发生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及生长较快的大肌瘤,如绝经后原有的肌瘤出现疼痛则肌瘤有恶变的可能,应引起注意,肿瘤切面脆软,呈灰黄色,如生鱼肉样,并见有充血性液体的囊腔,显微镜下基本成分为梭形细胞肉瘤,只有对可疑区域作好仔细的组织学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平滑肌肉瘤在肌瘤中的发生率约为0.15%,由于不是所有肌瘤都经过显微镜检查,所以发生率很不确切,关于子宫肌瘤的肉瘤问题一直有争议,但现已基本认为恶变,并不属于退行性变而是肌瘤与肉瘤早已合并存在,一旦受到某种刺激肉瘤即可发展,特别是多细胞肿瘤过去常被误诊为肉瘤,通过超微结构的研究已提出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肿瘤。
子宫平滑肌瘤的病理分析高鹏【摘要】目的:对子宫平滑肌瘤病理特点进行分析。
方法回顾分析48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病理特点。
结果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表现为存在腹部包块、腹痛、阴道出血不规则。
瘤细胞类似于正常的子宫平滑肌细胞,呈漩涡状、束状与梭形排列,细胞核两端钝圆,呈长杆状,胞浆红染,核分裂较为少见,不具备特异性,正常组织与肿瘤之间边界清晰。
结论作为子宫体多发的良性肿瘤,子宫平滑肌瘤发生机制与雌激素的分泌有关,对于普通类型病例,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诊断无难度,而对于特殊类型的病例应注意加强鉴别诊断。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2页(P26-26,27)【关键词】子宫平滑肌瘤;病理诊断【作者】高鹏【作者单位】河南 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子宫平滑肌瘤可在子宫的任意位置出现,一般位于浆膜下、肌壁间与黏膜下,大小悬殊,可单发也可多发。
据报道,30岁以上女性发生子宫平滑肌瘤的几率高达70%,20岁以下的病例较为罕见。
奚政君[1]在研究中指出,雌激素有利于肿瘤生长,女性绝经后肿瘤会逐渐萎缩,说明子宫平滑肌瘤发生机制与雌激素的分泌直接相关。
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收集的48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探讨其组织形态、病理特点与鉴别诊断,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2014年2月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收集的48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0.57±3.44)岁。
其中,20~30岁3例,30~40岁12例,40~50岁20例,50~60岁9例,60岁以上4例。
临床表现:经期延长、下腹疼痛、血量增多、有压迫症状与继发性贫血。
8例患者无自觉症状,在健康体检中发现。
根据B超提示与临床症状,合理选择手术方案。
手术范围:37例全子宫切除术,11例子宫肌瘤剔除术。
随访1~2年,未见复发病例。
网络出版时间:2420-11-6310:23网络出版地址:https://dn neWhcms/dewU/34.173.R.24241123.4941.413.htwi 子宫平滑肌肿瘤的病理学研究进展谢淦,张帆,陈吉,陈亚红,刘海艳摘要:子宫平滑肌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疾病之一,WHO(2214)平滑肌肿瘤分类将子宫平滑肌肿瘤分为平滑肌瘤及其特殊亚型、不确定恶性潜能的平滑肌肿瘤及平滑肌肉瘤。
了解子宫平滑肌肿瘤各亚型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对临床、病理医师均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子宫平滑肌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子宫肿瘤;平滑肌肿瘤;平滑肌肉瘤;不确定恶性潜能的平滑肌肿瘤;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41-7369(2222)11-1324-44dol:1.13315/dn cjcep.2424.11413子宫平滑肌肿瘤好发于育龄期女性,根据恶性程度可大致分为良性、恶性潜能未定及恶性三种类型。
绝大多数子宫平滑肌肿瘤为良性,但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激素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具有重要意义4一7。
1病因、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子宫平滑肌肿瘤的病因多样,激素被认为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⑷。
对其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发现〔一3-2,子宫平滑肌肿瘤患者病变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iu receptor,PR)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ue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e, 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提示ER,PR及VEGF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性激素也可能通过调节生长因子介导局部微环境发生变化,从而诱导子宫平滑肌的形成。
另有研究认为,炎症细胞可能在组织重塑、平滑肌生长中起一定作用。
不同的研究中得出结果有明显差异,因此平滑肌肿瘤的发病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恶性潜能未定及生长活跃的子宫平滑肌瘤
【关键词】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肿瘤,部分可以发生不同病理类型的变性,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子宫肌瘤共458例,其中恶性潜能未定及生长活跃的平滑肌瘤30例,占6.55%。
下面就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年龄、婚育患者,年龄33~50岁,平均43.8岁,均为已婚生育年龄妇女,孕次2~4次,平均
2.58次,产次1~2次,平均1.2次。
放置宫内节育器19例,绝育1例,无避孕措施10例。
均无内科合并症。
1.2 临床表现主要临床症状见表1。
有症状28例,无症状2例,有症状者以月经异常最常见,出现月经异常的时间1个月~3年,平均8.3个月。
贫血9例,其中为中、重度贫血者5例。
触及腹部包块就诊2例。
腰腹坠、痛经2例,均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
尿频4例,大便不畅1例,其子宫增大均未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
无症状2例因发现子宫肌瘤3年,每年复查子宫增大,入院手术。
为治疗月经异常,1例曾服避孕药,3例曾口服安宫黄体酮治疗。
表1 30例可见核分裂像的平滑肌瘤的临床表现(略)
1.3 子宫肌瘤数目及分类、大小子宫肌瘤单发者7例,占23.33%,多发23例,占76.67%。
肌瘤生长位于肌壁间7例,占23.33%;肌壁间合并浆膜下或粘膜下(混合型)21例,占70%;粘膜下1例,占3.33%;阔韧带1例,占3.33%。
子宫肌瘤大小0.5cm~13cm,其中肌瘤最大直径≤4cm14例,占46.46%;4cm~6cm6例,占20%;>6cm10例,占33.33%。
子宫大小:最小如妊娠40天大小,为单发粘膜下肌瘤脱至宫颈口外。
如妊娠50天1例,因不规则出血就诊,超声检查子宫肌瘤直径1.5cm,3个月后复查肌瘤达3.2cm。
如妊娠2~3个月大小23例,如妊娠4~6个月大小者5例。
1.4 病理结果 30例子宫肌瘤呈多细胞,核分裂1~8/10HPF,个别局部生长活跃,其肌核大小2cm~11cm,平均5.725cm。
子宫内膜表现:子宫内膜囊性增殖4例,增生期宫内膜8例,分泌期宫内膜18例。
1.5 手术方式按一般子宫肌瘤手术指征:全子宫切除20 例,全
子宫及一侧附件切除8例,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1例,子宫粘膜下肌瘤摘除1例。
2 讨论
2.1 发病特点发病年龄:子宫肌瘤多发生在生育年龄妇女,据报道发生年龄范围广泛,尤其是年龄在40~50岁的妇女。
子宫肌瘤可出现继发性变,大多为良性变,恶性变主要为肉瘤变,约占子宫平滑肌瘤的0.41%~0.64%。
子宫肉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围绝经期,一般为43~56岁,平均年龄为50岁。
本组患者年龄33~50岁,平均4
3.8岁。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月经异常。
经期延长并血量增多或月经不规则占80%,细胞生长活跃或见核分裂象与子宫大小及肌核大小无关,但肌核短时间内增长迅速应引起注意。
2.2 病理诊断大体检查与一般良性平滑肌瘤不易鉴别。
显微镜检查根据WHO肿瘤国际组织学新分类女性生殖道肿瘤组织学分型1994年所定的诊断标准,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瘤诊断标准为:①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象2~4/10HPFs;②核分裂≥15/HPFs,但无细胞密集和异型性;③核分裂象较以上2种少,但有不正常核分裂和坏死的肿瘤细胞。
细胞性平滑肌瘤:细胞密集,但核分裂象≤5/HPFs,也称为生长活跃的平滑肌瘤。
子宫肌瘤发病因素不清,多认为与雌激素有关,但本组18例子宫内膜为分泌期。
曾有研究发现,子宫肌瘤内孕激素受体的含量高于临近的肌组织;在月经周期的分泌期,子宫肌瘤内的核分裂象明显高于增殖期及月经期;使用孕激素后,肌瘤内的有丝分裂指数增加
[1],本组4例近期曾用孕激素。
2.3 处理恶性潜能未定及生长活跃的平滑肌瘤大体检查与一般良性肌瘤不易区别,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可指导手术范围的确定。
手术指征同一般子宫肌瘤,但对不规则子宫出血、肌瘤短期内增长迅速者,如3个月内增长1倍或以上,即使出血不多,肌瘤不大,也有手术指征。
本文30例患者目前观察,无复发表现。
本病为子宫肌瘤与子宫肉瘤的中间阶段或为肌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尚待研究证明。
参考文献
1 糜若然.妇科疾病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735.
(收稿日期:2004-04-10)
(编辑一坤)
作者单位:300120天津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作者:杨炳春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