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审美效果的再现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115[摘 要] 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内容,还要表现出原文的艺术与美。
基于此,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
[关 键 词] 文学翻译;翻译美学;审美再现;《匆匆》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刘子琪一、引言文学是语言层面的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吸引无数文学工作者为之不断探索。
一直以来,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翻译界关注的热点,亦是研究的难点。
如何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效地输入另一语言系统和文化环境中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近年来,文学翻译的审美性质备受重视,成为热门话题,翻译美学的出现也将文学翻译研究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本文拟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框架,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层面探析译文的审美再现。
二、文学翻译与翻译美学文学作品在创作之时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美学价值,这一独特性也正是文学作品吸引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因此翻译与美学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而文学翻译作为翻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需要传达原文的艺术审美信息,是对原作品的艺术再创造。
正如茅盾先生所言:“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1]如果忽视了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翻译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无法给读者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学翻译。
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指出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表现在语言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
具体而言就是首先理解形式系统的审美信息,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及句法三个层面,从表象要素切入;然后进入非形式信息,包括情志和意象两个方面,着眼于内在美学介质。
作为翻译学学科下的一个子学科,翻译美学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功能[2]。
翻译的审美再现和美学分析作者:王彩苹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19期(一)翻译中审美再现一般遵循以下的规律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的理解(了悟)→对理解(了悟)的转化→对转化结果的加工→对加工结果的再现。
1.理解(Comprehension)理解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认识。
审美心理过程中的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理性认识。
就翻译审美而言,认识具有以下特征:融合性。
第二,层次性。
第三,反复性。
2.转化(Transformation)转化的基本机制是“移情感受”(empathy):主体必应孜孜于移客体之情于己,移客体之志于己,移客体之美于己,使达致物我同一,也就是《易经》中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在孜孜以求的反复努力中,孕育着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常常会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灵感产生于融耐心与信心于一体的求索和执着,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彼岸玄虚。
3. 加工(Improvement)翻译者在前两个步骤中获得的审美感受可能是形形色色、复杂纷繁的,不应也不可能将这些感受全部加以再现,而必须对之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改造,其中的关键在于“选择”(selection),或者也可以说是“优选”(optimization)。
4. 翻译审美再现(Representation)“再现”就是将原语转换为目标语,它是翻译审美体验的昀后一个环节,这时主体要将他的全部审美活动的成果赋形于译文,可见也是一个昀见功夫的关键工序。
翻译艺术再现的本质是将内省的理解( SL)内涵转化为外显的直观形式(TL),也就是为原语找到昀佳的艺术表现式。
(二)美学分析如何运用到翻译中去呢?我们首先是对原文的美学分析,其次是对译文的美学分析。
1. 对原文的美学分析: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这是《红楼梦》第一回的目录,是一个对偶句,对仗工整,寓意深刻丰富。
“甄士隐”的谐音是“真事隐去”,“通灵”是“灵性已通”的补天顽石,就是说甄士隐在梦中见识了灵性已通的补天顽石—贾宝玉。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故都的秋》一、本文概述翻译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以及审美标准,以揭示翻译活动的审美本质和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出发,对张培基英译的散文《故都的秋》进行深入分析。
张培基先生作为著名的翻译家,其译文以准确、流畅、优美著称,对原文的韵味和意境有着独到的理解和再现。
通过对其译文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美学在散文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保持原文韵味的基础上实现跨文化的有效沟通。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郁达夫的一篇代表作,通过对北京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之情。
张培基的英译本成功地将这种情感传递给了英文读者,展现了翻译美学在再现原作情感和艺术魅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美学的理论与实践,也对提升我国散文的英译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翻译美学理论概述翻译美学是一门研究翻译过程中美学现象和美学规律的学科,旨在探索翻译如何在保持原作美学价值的实现目标语读者的审美需求。
翻译美学理论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审美的再现。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原作的美学内涵,通过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将原作的美学价值传递给目标语读者。
翻译美学理论的核心在于“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指的是翻译要传达原作的思想情感和意境韵味,保持原作的精神风貌;音美指的是翻译要注意原作的音韵节奏和韵律美,尽可能在目标语中再现原作的音韵之美;形美则是指翻译要关注原作的句式结构和修辞特点,使目标语的译文在形式上与原作保持一定的相似性。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如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以实现“三美”原则。
译者还需要注意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审美习惯,以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翻译美学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论,有助于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和翻译实践的不断提高。
翻译美学视角下白先勇自译作品《游园惊梦》的审美再现〇冯智强赵冰洁(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87)摘要:文章以白先勇的《游园惊梦》自译本为研究对象,借助翻译美学中审美再现的相关理论,从英汉 语比较的角度出发,从词语、句段和篇章结构等层面,探讨了汉译英过程中,审美主体对原文的理解和对 原文审美信息的再现与创造以及审美客体所涵盖的原语之美。
关键词:游园惊梦;翻译美学;审美再现中图分类号:H 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012(2015)05—0093—06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of Bai Xianyong’s Self-translation WorkWandering in the Garden,Waking from a Dream,F E NG Z h i -q ia n g ,ZH A O B in g -jie(Collegeof Foreign Languages,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Abstract : Thepresent paper a nalyzes Bai Xianyong’s self - translation work W andering in theG a rd e n ,W aking fro m a D ream at tiree levels ---words,sentences and discourse in virtue of relatedtheory of aestetic representation . Under t 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 it mainly discusses how aesthetic subject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represented and created the beauty of aesthietic object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source text .Key words : W andering in thie G a rd e n ,W a k n g fr o m a D ream & tanslation aestietics ; aesthietic rep resentation所谓“翻译美学”,指的是将翻译与美学 相互结合,以语言审美及表现进行研究的一 门理论指导性科学。
翻译美学视角下审美效果的再现摘要: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采用平行语料对比的方法,从语言关、意象(境)关和哲理关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欧阳修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旨在通过对比两个英译本如何从这三方面进行艺术再现,以及是否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关感。
研究结果表明,两位译者在重现原文美感的过程中,调动了“移情之态”,让译文读者更能欣赏到原文的关。
关键词:翻译美学散文翻译醉翁亭记一、引言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中,散文是与诗歌、戏剧和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随着世界文明的演变而得以不断进化,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继五四运动后,相继涌现了一大批致力于散文创作的散文家以及他们优美的散文篇章,其中不少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吟诵。
这种现象和散文本身的文体特征息息相关。
就散文来说,它选材广泛,结构灵活,表现手法多样,如叙事、抒情、议论等,主要特点是“体物写志,行散神聚”(杨玉兰,2020)。
因此散文“重神轻形”、“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为古代文人墨客创作优秀的散文提供了最佳的施展舞台。
本文选取的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散文大师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是创作于他因上书替范仲淹等好友分辩,被贬到滁州时期。
尽管当时他内心抑郁,但还写下了《醉翁亭记》。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的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风光和当地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
全文虽以一个“乐”字贯穿,但还暗示出一个地方长官一方面能“与民同乐”,另一方面则在哿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的哲理情怀。
本文选取《醉翁亭记》以及它相应的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实现哲理散文在其英译中的审美再现。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笔者希望可以通过对哲理散文英译的实践摸索和分析两位译者对此的不同翻译处理中,探讨原文中的美学因子如何在译文中很好地再现。
希望本文的研究对哲理性散文翻译的审美效果的再现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三、中国翻译的美学渊源在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典》中,翻译美学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从翻译美学看游戏翻译中的审美再现摘要: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游戏翻译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翻译也有其审美与再现的问题。
本文运用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探讨游戏翻译中存在的审美再现问题。
首先,阐述了游戏翻译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然后,从对游戏文化和游戏体验的关注出发,分析了游戏翻译中审美再现的必要性。
接着,以游戏角色名、剧情文本以及游戏界面等方面为例,探讨了游戏翻译中的审美再现方法。
最后,总结了游戏翻译中的审美再现问题,并指出今后游戏翻译中需要注重审美再现的重要性。
关键词:游戏翻译;审美再现;语言特点;游戏文化;游戏体验从翻译美学看游戏翻译中的审美再现一、引言随着游戏产业的迅速发展,游戏翻译也成为了一项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
游戏翻译是一项将游戏内容翻译为其他语言的工作,这种翻译工作涉及语言、文化和游戏体验等诸多方面,因此,游戏翻译的质量对整个游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游戏翻译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
例如,如何在翻译中准确传达游戏的文化内涵、如何在翻译中再现游戏的情节和剧情等问题。
审美再现是翻译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强调了翻译作品在语言形式、文化深度、感受智慧等方面与原作保持一致,以尽可能地还原原始的艺术价值。
因此,在游戏翻译中,审美再现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游戏是一种具有独特文化特点和对用户体验要求很高的艺术形式,游戏翻译中的审美再现问题是十分迫切的。
因此,本文将运用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探讨游戏翻译中存在的审美再现问题,以期为游戏翻译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游戏翻译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策略游戏翻译中存在着很多与其他领域翻译不同的语言特点。
首先,游戏中的语言多为非正式表达,包含许多俚语、口语和方言等。
其次,游戏中大量采用了特定的游戏术语,和科技行业中独特的表述方式。
这些特点要求游戏翻译者对语言的熟练度和应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游戏翻译者需要根据游戏的特点和玩家的需求,综合运用贴近原版、自由翻译、逐字翻译等多种翻译策略,寻找适合游戏翻译的最优解。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审美效果的再现
作者:韩晓晓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7期
摘; 要:本文以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平行语料库对比的研究方法,以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个《仲夏夜之梦》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美、意境美和文化美等多个维度再现艺术之美,旨在研究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最大化展示原文之美。
经过研究对比,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个译本各有特色,从不同角度体现原作全方位的美感。
关键词:朱生豪;梁实秋;《仲夏夜之梦》;翻译美学
作者简介:韩晓晓(1994-),女,汉,河南省焦作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1
一、翻译美学理论
翻译美学概念是刘宓庆教授在1994年提出的。
起初,是将美学和翻译结合起来审视古诗词翻译的美感。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中具体阐释翻译审美的一般过程和具体策略。
刘宓庆认为,“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和命题基本上来源于我国古典哲学美学,特别是古典文艺学”。
此外,他也强调“中国译论的理论命题和方法论都能在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中得以追根溯源”,美学作为翻译的理论基础,使得翻译不仅止于语言层面,更注重翻译过程中译本的神韵要和原文本的神韵契合,要尽可能的展示原文本的美。
二、《仲夏夜之梦》汉译审美再现
2.1 朱生豪和梁实秋翻译思想和风格对比
《仲夏夜之梦》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喜剧之一,主要描述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梁实秋的翻译思想一直注重以“存真”为第一要旨,追求“忠实”。
在翻译实践上,“我翻译中首先要注意只是忠于原文,岁不能逐字翻译,至少尽可能逐句翻译,绝不删略原文,同时还金科能保留沙氏的标点。
”(梁实秋,1989:84)。
他追求的翻译美学风格是一种雍容尔雅,温和内敛的美学风格。
朱生豪在译莎士比亚时曾言,“第一在于求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在《仲夏夜之梦》两个译本中,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翻译之美。
2.2《仲夏夜之梦》两译本对比
莎士比亚的语言被称做为“诗化的语言”,讲究押韵和修辞的运用,译者不得不需要很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学功底。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的原则紧扣莎士比亚戏剧题材,注重戏剧的舞台效果,读者很容易进入角色和情感;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尽量采用比较地道的表达使得目的语读者能够最大化的感受原作读的感受;保持原作的神韵,这样才能将莎士比亚的灵魂翻译呈现给目的与读者。
“Lovers and madmen ... How easy is a bush suppos ’d bear!”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仲夏夜之梦》的经典台词,莎士比亚由提西阿斯口中说出爱情中的爱人、诗人和疯子进行了对比和比较。
朱生豪译文“情人们和疯子们都富于纷乱的思想和成型的幻觉……一株灌木一下子变回变成一头熊。
”
梁实秋译文“情人与疯子都是头脑滚热,想入非非所以能窥见冷静的理智所永不能明察的东西……那么一棵树是多么容易的背后看做为一只熊啊!”
两个译文各有特点:(一)从语言维来看,朱生豪译文简单易懂,选词简洁,“富于纷乱”四个字就将情人们和疯子们的思想描绘的生动;梁实秋译本“一个人……疯子”读起来似乎要比朱生豪“疯子……容纳”流畅的多。
朱生豪的译本读起来更有日常生活的氛围,朗朗上口,梁实秋的译文选词较文学化;(二)从文化維方面来看的话,这段台词中有一个例子“ a brow of Egypt”,朱生豪将其翻译为“埃及人”,直译较多,梁实秋译本“吉普赛女人”是将此情景带入到源语的文化当中去,这样目的语读者就更能理解源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On the ground, sleep sound:I’ll apply to your eye, gentle lover, remedy. When you wak ’st” 这段台词押韵,梁实秋的译文“在地上,睡得香,在你眼上,我要地上,温柔的情人,一点药浆。
”他的译文对仗工整,在形式上符合原文本的风格,韵脚也和原文本的契合,选用的词汇简单明了。
而朱生豪的译文就很有意思“梦将残,睡方酣,神仙药,祛幻觉,百般迷梦全消却。
”从译文的形式上就可以看出来,朱生豪译文更诗意,有意象美,不论是押韵还是对仗很工整,字字珠玑,意蕴浓郁。
戏剧应该是注重舞台效果,梁实秋的译文在舞台上字词简单更好地抒发演员的内心情感,更能带动观众。
而朱生豪译文较之则更加有诗意,对抒发情感和渲染氛围更加有感染力。
三、结语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进行英译汉的过程中会受到文化差异的阻碍。
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举例对比《仲夏夜之梦》的台词翻译,朱生豪先生更注重译文的神韵和形式美,梁实秋先生更多追求最大化的忠实原则,两个译文各有亮点。
笔者希望通过对比这两个译本,能够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翻译美学的作用和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修订本)[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莎士比亚.四大喜剧[M].梁实秋,译.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5]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文集[M].朱生豪,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