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客家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5.87 MB
- 文档页数:22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
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
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
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
、客家饮食风俗古风浓密。
探究客家菜系和客家饮食习俗,就会发觉,非论是其烹饪身手诸如“捣珍”、“酒”之类古法的秉承和演变,仍是日常习俗外诸多礼仪礼规,都证了然客家人将古代外本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根底流近流长;印证了客家平易近系历尽沧桑,多次变化的历史。
2、奇巧的烹饪手艺是客家人勤恳、聪慧的结晶。
糊口的动荡,情况的不竭变化,使客家人正在取天然斗让外,考验出了顽强的保寄望志和创制夸姣糊口的奋斗精神。
客家菜讲究功取法,以法求奇,以功求妙,于奇奥外穷其食物之甘旨。
“平易近以食为天”,客家人注沉烹饪之术,反是其保留不雅观的表现。
3、客家饮食习俗反映出浓密的保守文化不雅观念。
其一简朴好客。
客家人平昔饮食俭仆,不事奢华,而待客则十分风雅,讲究“六碗八盆十样”,菜肴实惠量脚,盛器多用盆、钵、大碗,无古平易近遗风;其二卑老知礼。
客家人设筵用八仙方桌,依辈份排座次,席间礼规繁多,吃鸡以鸡头敬老,上座留空位于未故先祖,以示敬礼,席间小辈给长辈敬菜敬酒等等;其三逃求吉利。
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鸡,无“无鸡不成筵”之说,既取“鸡、吉”谐音,又取鸡为掌管人世吉利之鸟之意。
过年吃“团方饭”,元宵吃汤丸,都为取“团方”的好兆头。
4、客家饮食风俗外的摄生客家饮食文化保健认识尤为较着。
客家菜用料讲究新颖,讲究野生、家养、粗类;加工讲究煮、煲、炖,讲究粗刀大块,不破坏食物养分取纤维;烹饪讲究本汁本味,不使过浓佐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伙食讲安搭配,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度阳阳,清降补泻,并按照时令删减食物品类。
宁化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
除把中原的文明礼俗带入新地方之外,在与当地人相互问不断交往、磨合中。
还形成了宁化客家特有的礼仪风情。
他们从小孩一出生开始,其宴席就不断:出生三天,有做三朝饭的汤饼之庆,周岁有周星之庆。
接着是十岁之庆、二十岁之庆;三十岁有而立之庆、四十岁有强士之庆、五十岁有五秩(杖村)之庆、六十岁有杖乡(花甲)之庆、七十岁有古稀(杖国)之庆、八十岁有杖朝(耋龄)之庆、九十岁有耄龄之庆、百岁有期颐之庆。
此外,结婚有新婚之庆,再娶有续弦之庆,满月(30天之庆称为小满月;60天之庆称为大满月)有弦月之庆。
架屋有轮奂之庆。
迁居有乔迁之庆。
兄弟分家有添灶之庆。
女儿出嫁有于归(出阁、添箱)之庆。
安葬有牛眠(还山)之庆。
此外还有入学之庆、升学之庆、夫妻圆满六十年之庆。
兄弟共合三百岁之庆等等。
以上种种之庆,有的设宴人数较少,有的设宴人数较多。
因而对各种的宴席其宾客入席也各不相同。
宁化客家人使用的桌子是四方桌,也称八仙桌,即一个桌子只坐8个人(特殊情况除外),即使是同样的八仙桌,其入席也有不同的坐法。
一、不同的厅堂有不同的入席方法:如是上梁厅或上厅下廊的厅,其坐法是——对子席。
如是楼下厅的(即厅上有加层的厅),其坐法是——一字席。
二、不同的宴席有不同的坐法。
如小孩子做三朝或周岁,由其小孩的外公或小孩母亲的兄弟坐首席。
如女孩出嫁,由女婿坐首席。
宁化客家人认为女婿一辈子在岳父母家只有这次娶媳可坐首席,”半边细郎半边子”,以后女婿就像自己儿子一样了。
操办任何宴席就得在场帮忙了。
孩子结婚,由新婚媳妇的兄弟(即送嫁的)坐首席。
如男人做寿,由本村叔伯长者坐首席;女人做寿,由女方娘家长者坐首席。
如上梁、乔迁,由本村叔伯长者坐首席,木匠或泥水师傅坐第二席。
清明扫墓做清明。
若有请外房长者,由外房长者坐首席;若没有请外房长者的,由本房长者坐首席。
丧事,因这天厅堂门上写着比例为1:3的“当大事”三个大字。
要以死者为大,因此丧事是随便坐的,没有请人坐首席的风俗。
客家历史为什么在这里会产生具有如此强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呢?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这里是一块四周被大山包围的丘陵山地,在它的西面是罗霄山脉,东面是武夷山与九连山脉,南面是南岭,在罗霄山脉的中段还有一条雩山山脉与武夷山相连结,从而把江西的南部与中部隔开,形成一个对外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
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是与赣、闽、粤、浙等南方地区同一族属的百越民,他们“各有种姓,互不统属”。
秦汉以后,由于北方汉子不断进入该地区,使得百越民,有的成批汉化,有的被强制迁往江淮地区,有的则退出平原,进入深山老林,成了历史上曾经名藻一时的“山越”民,所以,从总的方面看,这里早已是一块人烟稀少的地方。
两晋之际,尤其是唐宋之际,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农村经济凋敝,因而使得大批难民渡江南下,另求生计。
在经过不断辗转迁徙之后,部分移民来到了这块被大山屏蔽的赣、闽、粤三角地区,与当地土著相互杂居,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与土著民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一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
所以,组成该文化的原始基础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汉唐风韵的中原汉文化,而推动该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唐宋以来大批进入赣、闽、粤三角地区的北方移民。
故有学者称其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移民文化,亦不为过。
正是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
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
同时,也正是由客家人有很长一段漂泊流离的经历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锤炼出客家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及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
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需要。
社会调查报告调查题目:关于研究宁化客家文化的报告调查时间:2013年8月10日—8月16日小组成员:所属班级:指导老师:目录引言 (3)一.调查背景 (3)二.调查目的 (4)三.调查方法 (4)四.客家和客家文化的概述 (4)五、宁化客家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关系 (5)六、宁化客家文化的演变 (8)1、农业生产习俗 (8)2、饮食习俗 (9)3、婚姻习俗 (10)4、丧葬礼俗 (10)5、服饰 (10)6、语言 (11)七、对于保护客家文化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2)八、小组关于保护客家文化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2)1、政府角度 (12)2、政府与组织合作角度............................. (12)3、组织与组织合作角度.......................... (12)参考文献 (13)附:照片访谈提纲关于研究宁化客家文化的报告引言:宁化客家文化由来已久,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同时又受到宁化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南方土著文化的影响,形成为一种有着鲜明特色的多元文化。
本文从农业习俗、教育、语言文字、饮食、建筑、婚丧习俗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调查背景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也包括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同样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资源是当地人们长期生活积累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大部分学生对各自的地方文化不甚了解,甚至对部分文化产生怀疑和抵制,无意学习、继承和发扬。
这就要求我们寻找教育的新支点来引导我们加深对各地文化的认识、思考。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而育好一方人就要用好一方土,暑期时间我们通过对宁化客家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和研究,提高审美欣赏能力,促进了我们走出教室与课本的学习,走进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学习。
宁化客家祖地习俗与客家精神客家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支优秀民系,客家精神是客家人的优秀思想、伦理观念与文化习俗的集中表现。
客家民俗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凝聚力,不仅在历史上为民系的诞生、生存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而且在今后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中将再放光芒。
宁化是世界客家人的总祖地。
在漫长的中原汉民大迁徙中。
客家先民为了躲避战乱,灾荒,为了生存,他们一批批南迁,原先他们还指望能够有朝一日北归,可是等来的却又是无情的战乱、抢动、放火、杀人如麻,实事告诉他们:北归无望。
唯一的出路是疲于奔命地南迁,再南迁,去寻找战争的避风巷“世外桃源”——石壁。
自唐末到北宋、南宋、元初,石壁接纳了大批的南迁汉民,先民们来到这块安乐宝地,垦荒拓殖,泛伐于吴。
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地与地方土著、越民、畲民交流、沟通、磨合,文化互相渗透,风俗互相影响,相互融合,优胜劣汰,逐渐地便形成一种新的语言,新的民间风俗,新的思想意识,规范着、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这样一个新的民系――客家民系便在这里孕育催生了。
一种支撑这个民系的脊梁、潜在意识成了这个民系赖于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客家民众精神即客家精神也在逐步形成和发展着。
随着客家民系的逐渐成长、成熟、发展壮大,人口总量的不断增加,居住地的不断拓展,客家精神也随之完善、升华,在支撑整个民系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因此2008年12月,国家文化部,根据宁化及其石壁民风习俗丰富淳正,催人向上、生命力旺盛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而获得了第一批“中国民间(客家祖地习俗)文化艺术之乡”荣誉。
客家祖地习俗与客家精神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笔者想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客家祖地习俗?什么是客家精神?客家祖地习俗,是指以石壁为中心的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定居和生产生活中,通过磨合、发展所形成的习俗和习惯,即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文化诸领域,民间文化现象和活动的总称。
它包括婚丧习俗,饮食习俗,生产习俗,岁时习俗,信仰习俗等等。
因地制宜设置地域考题潜移默化渗透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指我们出生、成长处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因地制宜设置乡土文化考题,可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
近年来,我根据本地的乡土文化,设置了许多具有乡土特色的考题,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地域特色例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
宁化客家文化是一种有着鲜明特色的多元文化。
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又溶入了南方土著居民后yì( )文化,同时也受到近代文明的影响。
据考证,北方汉人自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开始大规模不断南迁,自唐后期大批涌进宁化及其石壁,然而又在客家民系诞生之后南迁,大批自宁化外迁,使宁化及其石壁成为客家之那时期的聚散中心。
北方移民原系在宁化及其石壁休养生息,建家立业,垦荒拓殖数百年间,与当地原住民进行文化乃至血缘的融合,而产生客家文化与客家民系。
因此,石壁被学者称为客家民系的“胎盘。
”客家民系形成之后,又以石壁为基点,往闽西南部、粤东、赣南等地迁xǐ( ),而最后扩散到世界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亿多人口。
石壁客家祖地这一历史丰碑,使世界各地的客家人有了心灵上的慰藉和寄托。
1、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有错的一顶是()(2分)a、宁化被许多专家学者誉为“客家祖地”、“客家摇篮”、“客家民俗形成初期的中心地域”等。
b、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又溶入了南方土著居民后yì文化,同时也受到近代文明的影响。
c、因此,石壁被学者称为客家民系的“胎盘。
”d、客家民系形成之后,又以石壁为基点,往闽西南部、粤东、赣南等地迁徙。
2、按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4分)(1)后yì()(2)畲族 ()(3)迁xǐ() (4) 慰藉()3、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海西客家始祖文化园(客家祖地)项目简介
自西晋永嘉(公元四世纪初)始,为躲避战乱,大批中原先民辗转迁徙到以石壁为中心的闽赣结合地,至唐宋间,石壁已汇聚了数以万计的南迁汉民,他们在这里开疆拓土、生息繁衍,逐步形成客家民系,并以此为中心向国内外迁徙,而今遍布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1.2亿人口之众。
世界客家人大部分一始祖来自宁化石壁,石壁被公认为“客家祖地”、“客家摇篮”,2008年被文化部列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1992年,宁化县投资430万元,在石壁兴建客家公祠及配套建筑,公祠1995年落成后,每年举办一次“世界客属石壁客家祖地祭祖大典”,目前该大典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客家祭祖大典规格不断提升,2009年第十五届世界客属石壁客家祖地祭祖大典升格为由三明市政府主办。
目前,我县正积极实施省级重点项目海西客家始祖文化园(客家祖地扩建)项目,项目总占地面积680亩,近期380亩,远期300亩;空间布局为“一轴五区”,即:客家文化轴,迎宾服务区、祭祖活动区、迁徙纪念园及远期项目客家会馆区、客家民俗村。
项目总投资1.82亿元,近期投资7300万元。
近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旅游步行道、生态停车场、东入口仿古门楼、祭祀广场、游客服务中心、客家博物馆、旅游公厕,扩建祭祀大道,生态绿化,场地平整,以及电力、通信、消防、垃圾处理设施等。
项目建设期限:2009-2012年。
目前,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设初步设计,正抓紧施工图纸设计,进行土地征用。
宁化客家文化宁化客家文化简介宁化纯属客县,与唐开元年间建县。
客家人的历史决定了客家文化肇固于移民生活,移垦社会孕育了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人的特性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客家文化的各个领域中。
正是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
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
客家的文化习俗,继承了中原汉民族的优点,又与南方山区的特殊环境相适应,演进为一种具有个性特点的客家文化。
如重孝梯、讲仁义、重教育、讲卫生、重节俭、讲礼仪、热情好客等等风气,不仅宁化及其石壁人长期承袭下来,而且还有许多具体习俗流传到各个客家地区宁化多山,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最。
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
皆以水车灌水入田。
农家肥料,以"沤粪"或"沤火炉灰"作粪种,参上石灰肥田。
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 约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割水稻。
这叫“帮工”等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工。
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在教育上,宁化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始为儒学,明嘉靖十一年(1532)为社学六所,二十九年(1550)创设书院。
从唐至清,宁化科目题名举人152名、进士50名、特奏名30名。
汀州的第一位进士便是唐代的宁化人伍正已。
在51名进士中,宋代占30名。
宋时宁化教育兴旺略见一斑。
古现代知名人士就有伍正已、雷宏、李世熊、雷羽上、张显宗、伊秉绶、郑文宝、黄慎以及陈宗表、邱晓华、张启舜等。
在建筑上,宁化有“九井十三厅”、“四扇三植”、“上厅下廊”等,与闽西、粤东北的乡村的居民房子大致一样。
香港的三栋屋的房子结构与家具摆设与宁化完全一样。
宁化石壁客家祖训译文
宁化石壁客家祖训原文是:
“人往四方,励志名扬。
崇宗敬祖,恋土爱乡。
孝悌忠恕,笃守伦常。
尊师尚学,修身勤上。
宜习正业,奋发农桑。
端行正品,和睦礼让。
戒赌戒淫,惩恶扬善。
法礼不违,伦理不乱。
毓德垂后,千古相传。
谨遵祖训,世代隆昌。
”
客家先民特别执着、特别坚韧地坚守中华文化的传统疆域,造就了光华四射的客家文化、备受瞩目的客家精神。
宁化石壁是“客家摇篮”,体现客家文化、精神的历史遗存相当丰富,客家祖训是其中结晶之一,源远流长,不绝如缕。
响彻千年时空的客家祖训,教诲了无数子孙,励志正品,成就人生,光前裕后;引领着客家民系,渐行渐远,历尽坎坷,终成坦途。
宁化石壁客家祖训的译文如下:
人往四方,励志名扬,崇宗敬祖,恋土爱乡,孝悌忠恕,笃守伦常,尊师尚学,修身勤上,宜习正业,奋发农桑,端行正品,和睦礼让,戒赌戒淫,惩恶扬善,法礼不违,伦理不乱,毓德垂后,千古相传,谨尊祖训,世代隆昌。
这些客家祖训反映了客家人坚韧不拔、勇于开拓、溯本思源、崇文重教的客家精神。
在客家祖地石壁,每年都会举办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吸引大量海外客家人回祖地寻根祭祖。
宁化习俗作文千百年来,宁化客家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创造的绚丽多姿的客家民俗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源远流长。
她不仅保留了古老汉民族目前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还吸收了畲、瑶等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风俗,从而使客家民俗文化风情万种,独具特色,成为汉民族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页。
一、宁化木活字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至今有 800 多年历史。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传统的木活字印刷术几近销声匿迹。
2010年中国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目前所发现的木活字印刷术仅存于福建的宁化县与温州瑞安的东源村。
2011年,宁化木活字被列入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化的木活字印刷术之所以能得以传承至今,与客家人重视族谱修订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本族谱记载着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包含与传承了客家宗族文化,另外,宁化特产玉扣纸也为木活字印刷提供极大的便利。
宁化目前保存有木活字近四十万枚,既有祖传的,也有新刻的。
“谱师”年纪最大者八十多岁,年纪最轻的三十二岁,他们各自以“堂”为单位,一般四五人一堂,最少两人一堂,有堂号,现存留有“印心堂”“衍冀堂”“文林堂”等。
艺人多能熟练掌握木活字的反字毛笔书写、制刻、拣字、排版校对、装帧等技艺。
二、神秘的夏坊古“游傩”在安乐乡夏坊村,至今流传着神秘的古“游傩”习俗。
夏坊古“游傩”是祭祀活动中的仪式舞蹈,属“梅山七圣”崇拜。
“七圣”源于《封神演义》,分别指袁洪、常昊、朱子真、杨显、戴礼、金大升和吴龙。
在夏坊,村民认为他们分别是猿猴、猪、羊、狗、牛、长蛇和蜈蚣这七种动物的形象代表,因此,“七圣”面具被村民虔诚地供奉于七圣庙中。
夏坊“游傩”的来历颇为神秘。
传说这里的吴姓祖先到湖南经商时,因乘船从湍急的河流中捞起两个箱子而避免了翻船的危险。
这两个箱子,一个装有9副面具,一个装有法器。
后来,吴姓人将这两个箱子运回夏坊村,存放在吴姓屋内,每年正月十三拿出来供人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