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85.50 KB
- 文档页数:2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6例临床治疗作者:王文臣苑丽娟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25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年龄58~75岁,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1]。
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
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
脑梗死是指局部组织由于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和或严重低血压发作或暂短性心脏骤停,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供血区域内神经组织坏死引起的病理过程[2]。
患者急性心梗时合并脑梗死加重病史,预后欠佳。
1 临床资料11 患者男性,68岁。
入院时心悸,心前区疼痛,大汗,意识模糊13 h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血压维持165~170/100~115 mm Hg,心电图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肌钙蛋白921 ng/L,心肌酶示 CK 1632 mmol/L,CKMB 224 mmol/L,LDH 587 mmol/L,HBDH 673 mmol/L,体格检查:血压100/60 mm Hg,心率92次/min,见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急检头部CT示无出血,梗塞灶未显影。
分析患者合并脑梗死。
治疗给予硝酸甘油10 mg,苦碟子40 mg,疏血通6 ml等药物静点。
治疗7 d心绞痛明显好转,但肢体障碍加重无好转,给予生脉注射液100 ml静点,血压升至140/100 mm Hg,继续治疗3 d后肢体瘫开始恢复。
12 患者男性,72岁。
因入院时心悸,心前区疼痛,大汗,恶心,呕吐7 h入院。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险组)8年,血压平素170/100 mm Hg, 2型糖尿病病史4年,患者自服中药治疗,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肌钙蛋白121 ng/L,心肌酶示 CK 2248 mmol/L,CKMB 324 mmol/L,LDH 597 mmol/L,HBDH 653 mmol/L。
浅析脑梗塞合并心肌梗死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脑梗塞合并心肌梗死的并发因素及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脑病科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并发心肌梗死组和无心肌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
结果并发心肌梗死组患者梗死部位出现在心尖部比例较无心肌梗死组患者高,心律失常情况较无心肌梗死组严重,两组临床特点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脑梗塞发病初期(2个星期内)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危险期,应根据临床症状尽早检查明确诊断,通过合理的治疗手段可有效控制病人心肌梗死的发生,减少患者致残率及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并发症;临床分析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ncurrent factor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5 to November 2017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myocardial infarction group and non-myocardial infarction group.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the infarct site in the apex of the patients with MI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atients without MI,and the arrhythmia was more serious than that in the patients without MI.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Early onset of cerebral infarction(within 2 weeks)is a dangerous period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Early diagnosis should be made according to clinical symptoms. Reasonable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reduce the disability rate and mortality rate of patients,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life of patients.[Key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cerebral infarction;complications;clinical analysis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各种突发因素导致冠状动脉破裂血块阻塞管腔,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现象。
【经验交流】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的临床分析张淑芳,岳喜进,藏 鑫,杨丽宁(山东省聊城市复退军人医院,山东 聊城 252000)【摘要】 目的: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并发脑梗死的易患因素及发病率。
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 I)并发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发病率为9.8%(36/352),其中合并糖尿病占37.8%,房性心律失常占39.6%,而单纯AM I组分别占14.8%,17.6%。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 M I)并发脑梗死的发病与糖尿病、房性心律失常及梗死部位等有关。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中图分类号] R542.22;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369(2008)03-0231-02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治疗病人,且经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为A M I者,共352例,其中单纯A M I316例(发病率89.7%),男224例,女92例,年龄在39~80岁,AM I并发脑梗死36例(发病率9.8%),男27例,女9例,年龄39~78岁。
AM I的病变部位及合并症情况见表1、表2。
表1 AM I的病变部位及发生率病名前壁例数发生率下壁例数发生率侧壁例数发生率其他部位例数发生率AM I1013211536.4319.86921.8 AM I并发脑梗死1952.8513.9925.0925.0 P<0.05<0.05<0.05 前壁包括前间壁、前壁、前侧壁、广泛前壁。
表2 合并症及发生率糖尿病例数发生率心力衰竭例数发生率休克例数发生率房性心律失常例数发生率窦性心律失常例数发生率AM I5015.810332.6309.55216.510132 AM I并发脑梗死1336.12158.39251130.5513.9 P<0.05<0.05<0.05<0.05<0.05 脑梗死发生的时间及发生率:第1~3天21例(58.3%),第4~7天10例(27.8%),第8~14天4例(11.1%),第15~18天1例(2.8%)。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病例救治分析尹素萍1 张启福2(1昌邑市人民医院山东昌邑 261300;2昌邑市监督大队山东昌邑 261300)【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1-0192-02急性心肌梗死(AMI)和脑梗死是两种比较常见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疾病。
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休克等较为常见,但并发脑梗死不常见,有关AMI并发脑梗死的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现将收治AMI患者并发脑梗死病例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为老年女性,因“发作性胸痛1年,加重10余小时”入院。
既往糖尿病病史20年。
查体:血压140/70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心浊音界左下扩大,心率72次/分,节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示V1-5ST段抬高,心肌酶结果示: AST93.7U/L,CK921.1U/L,CK-MB190.4U/L,LDH454.6,HBDH417.4U/L。
入院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Ⅱ型糖尿病”。
入院后应用药物抗凝、抗血小板、改善心肌供血及代谢、调脂、稳定血压、血糖等治疗,症状有所缓解。
于住院第5天时,突然出现言语不利、吞咽困难,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后行颅脑CT示“右侧基底节梗塞软化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应用药物抗凝、改善脑供血及代谢及降颅压治疗后,病情进展,考虑梗死面积大,且梗死位置偏下,后行颅脑MR证实为脑干梗死,经一系列治疗措施后,病情好转,出院。
患者王某某,老年男性,患者因“上腹部胀痛不适半年余,加重伴呕吐1月余”以“食道癌”住我院外科,住院后第二天出现胸痛,持续不缓解数小时,转入我科。
以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心电图示“V1-5ST段弓背向上抬高”。
入院查体:血压130/75mmHg。
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罗音。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和脑出血1例作者:骆付丽黄文金来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年第01期【摘要】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临床诊治。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脑出血【中图分类号】R7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01-01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脑出血均为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三者同时发生并不常见。
现将近日收治的1例进行回顾。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心电图、心肌酶谱、头颅CT、急诊CAG检查1.2调查方法病理调查患者男,68岁,因“突发意识障碍4小时”来诊。
患者入院前4小时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呼之不应,入院前1小时神志好转,诉胸痛剧烈,持续不能缓解,仍烦躁不安,伴呕吐,为胃内容物。
家属送至我院急诊。
患者3天前于外院行腹股沟疝修补术。
体格检查:体温37.5℃,脉搏45次/分,呼吸14次/分,血压87/56mmHg。
神志模糊,表情痛苦,右侧瞳孔缺如,左侧瞳孔直径约2.0mm,对光反射迟钝,颈软。
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双肺底闻及湿性啰音。
心率45次/分,律齐,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广泛前壁心肌缺血、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KillipI级。
于介入导管室行急诊CAG提示:LM未见狭窄,LAD粗大,近段狭窄40%,中远段未见狭窄;LCX未见狭窄,RCA中远段完全闭塞,伴血栓影。
并给与血栓抽吸术及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术中发现脑部血栓影,且患者神志模糊,烦躁不安,脑血管科急会诊后建议行头颅CT,结果回示:左侧颞顶叶大片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大脑镰、小脑幕出血。
2.结果脑血管外科会诊后建议积极降颅压治疗。
考虑该患者病情较重,经ICU会诊后转ICU继续治疗。
给予降颅压,醒脑,冠心病二级预防,营养心肌等治疗,患者自主心律恢复后拔除临时起搏器,好转出院。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临床分析
标签:心肌梗死;脑梗死;合并
急性心肌梗死(AMI)常并发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和心源性休克,而并发急性脑梗死(cI)相对少见,但AMI合并CI者死亡率和致殘率均增加。
本文回顾1995年1月至2006年8月我院21例AMI并发c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的506例AMI无CI对比分析,以探讨其发病机理,以提高其防治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995年1月至2006年8月我院共收治AMI527例,其中21例(4%)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CI,为a组。
无CI的AMI 506例,为非a组,两组患者基本情况见表1。
1.2 AMI资料:所有病人AMI诊断由临床表现、心电图演变和心肌酶学证实。
cI组AMI位于广泛前璧8例,下壁合并正后壁4例,前间壁3例,前壁合并侧壁4例,下壁2例。
AMI发病后出现低血压5例,新出现房颤6例,其中14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严重三支冠脉病变8例,二支冠脉病变6例。
非CI组广泛前璧98例,下壁合并正后壁45例,前间壁150例,前壁合并侧壁40例,下壁146例,右室27例。
其中312例行急诊或择期介入治疗。
1.3 CI资料:21例患者在AMI后约3-14天(平均8天)发生cI。
cI诊断均由头颅CT或MRI证实。
CI部位基底节区8例,大脑中动脉5例,大脑前动脉4例,分水岭区4例。
其中8例在发病后4~16天死亡。
1.4 CI组AMI发病前有高血压8例,糖尿病6例,高脂血症4例,永久性房颤(AF)11例,有心绞痛史5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非CI组ANI发病前有高血压186例,糖尿病89例,高脂血症155例,永久性房颤113例,有心绞痛史432例。
1.5 CI组与非CI组两组病人临床情况及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应用的比较见表2。
2讨论
本组AMI并发cI的病人与无CI的病人比较,永久性房颤的发生比例显著增高,而入院前服用ASA和入院后应用肝素抗凝的比例又明显减低,结果表明,永久性心房纤颤、入院前未服ASA抗血小板治疗及入院后未充分肝素抗凝治疗者,可能是AMI并发CI的主要原因。
AMI并发CI的可能原因:(1)由于两者在共同的致病环境下通过相似的发病机理,所以由一个脏器发病,导致另一个脏器继而发病的序贯现象;(2)心梗后在血小板,血管活性物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高凝状态,特别是对于未用抗血小板药的病人,发生继发性血栓事件的危险增大。
对于房颤的心梗病人,由于未充分抗凝治疗,心腔内附壁血栓的脱落认为是脑源性栓子的来源;(3)老年人动脉硬化严重,基础病变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机率高,并发脑梗死比例明显增加;(4)AMI后低血压,心衰导致血流缓慢,脑缺血易导致脑血栓形成;(5)发生AMI时,通过心脏神经反射引起脑血管痉挛,导致血流缓慢,内皮系统损害,致血管内血栓形成。
通常认为AMI并发cI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
本组8例(39%)AMI并发cI病人死亡,年龄均在70岁以上,AMI并发cI不仅死亡率高而且住院周期延长。
因此,为了预防AMI并发cI,在治疗上使用抗凝、降压和控制心衰等措施,应据患者个体差异权衡利弊。
在发生AMI后2周内,尤其是老年人应监测血压,纠正心律失常,纠正心衰,有效抗凝,以预防并发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