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病例救治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59.17 KB
- 文档页数:1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卒中现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为冠状动脉血管壁的斑块化、狭窄或阻塞等,导致局部心肌缺血、缺氧、坏死和纤维化等。
而脑卒中(stroke)则是一种由于大脑血管的阻塞或破裂而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和功能障碍的疾病。
AMI和脑卒中都是造成心、脑相关死亡和致残率高的疾病,在临床上的并发频率也比较高。
本文将重点讨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卒中的现状以及防治策略。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卒中是一种受到关注的临床问题,据报道,AMI患者并发脑卒中的发生率在1%~5%。
而AMI伴发的脑卒中常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多为大脑半球的中动脉分支区域、颞-顶区或颞-枕区受累;二是发生在AMI1周内的脑卒中多半属于心源性或微小血管病性脑梗死;三是AMI后发生的脑卒中预后不良,死亡率高,残留神经功能障碍的危险性增加。
该现状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AMI和脑卒中的共同危险因素:AMI和脑卒中都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相关。
这些危险因素可能共同作用,导致AMI患者更容易发生脑卒中。
(2)心源性栓子:AMI时,心肌坏死区释放的血浆成分可以促进血小板活化、凝聚和释放凝血因子,从而形成心源性栓子。
栓子可从心腔进入循环系统,导致脑卒中。
(3)血管病变:AMI和脑卒中都是血管病变引起的疾病。
AMI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斑块破裂或脱落、血栓形成等均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和脑卒中。
随着近年来心血管疾病诊治水平的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卒中的防治也有了更加细致和系统的探索和实践。
其主要防治策略如下:(1)早期干预一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症状,应及时给予急救和治疗,包括维持呼吸道通畅、输氧、控制血压、纠正排出血栓等。
此外,对于AMI患者,应早期进行STEMI(ST 段抬高型AMI)的再灌注治疗和NSTEMI(非ST段抬高型AMI)的抗血小板、抗凝等治疗,以减少心源性栓子的形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
汤庆宾;程岳雷;张宪静;周亚东
【期刊名称】《中国急救医学》
【年(卷),期】2015(035)0z2
【摘要】目的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治疗及预后情况,为分析此类患者发病机制,总结治疗经验,提高治疗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1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对其进行临床诊断、药物治疗、预后护理等措施,观察梗死部位,发病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急性脑梗死一般发生在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后1到7天的时间内;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结
果总有效率为94.7%.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要做到预防为主,早期药物干预和预后护理,利于治疗有效率的提高,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
【总页数】2页(P102-103)
【作者】汤庆宾;程岳雷;张宪静;周亚东
【作者单位】271000山东泰安,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271000山东泰安,泰
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271000山东泰安,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271000
山东泰安,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2.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临床治疗分析
3.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合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的血管再
通率分析4.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药物进行临床治疗的效果分析5.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药物进行临床治疗的效果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脑梗死与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比较分析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与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对比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000例脑梗死患者和350例心肌梗死患者,将其分为A组(心肌梗死组)和B组(脑梗死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溶栓治疗的疗法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A组溶栓治疗55例,B组溶栓治疗12例,两组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除此之外,在治疗结束2h之后,其中2例脑梗死患者溶栓之后,肌力明显增加,而10例心肌梗死患者表现为血管再通现象,两组对比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都出现了2例颅内出血患者,两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比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要差很多,同时本次研究中发现脑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很好,但由于例数较少,因此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标签:急性脑梗死;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效果;并发症;比较分析急性脑梗死与心肌梗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老年疾病,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常规的治疗已经无法达到高效治愈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开始找寻新的治疗方法来治愈急性脑梗死与心肌梗死的患者,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收治的2000例脑梗死患者和350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溶栓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从而探讨观察急性脑梗死与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效果。
通过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收治的2000例脑梗死患者和350例心肌梗死患者,将其分为A组(心肌梗死组)和B组(脑梗死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溶栓治疗的疗法进行治疗。
A组350例患者中,其中采用溶栓治疗患者的有55例,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是55~75岁,平均68.1岁。
B组2000例患者中,其中采用溶栓治疗患者的有12例,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8.2岁。
一、预案背景心梗和脑梗是两种严重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当患者同时发生心梗和脑梗时,情况危急,需立即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本预案旨在制定一套针对患者心梗突发脑梗的应急预案,以提高救治效率,降低患者死亡率。
二、预案目标1. 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2. 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
3. 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应急能力。
三、预案内容1. 早期识别与评估(1)医护人员应具备心梗和脑梗的基本临床表现识别能力,如胸痛、胸闷、头晕、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症状。
(2)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包括意识、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2. 紧急救治措施(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医护人员、护士、医生及相关部门。
(2)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
(3)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阿司匹林、溶栓药物等。
(4)对患者进行心电图、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5)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介入治疗或手术。
3. 心理支持(1)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恐惧等情绪。
(2)告知患者及家属治疗方案及预后,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4. 转诊与交接(1)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医院进行转诊。
(2)在转诊过程中,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确保患者安全。
(3)与接收医院进行有效沟通,交接患者病情、治疗措施及药物使用情况。
5. 后期随访与康复(1)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及康复情况。
(2)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四、预案实施与评估1. 实施预案时,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预案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2. 定期对预案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案内容,提高预案的实用性。
五、预案总结患者心梗突发脑梗应急预案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救治效率,降低死亡率。
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预案内容,提高应对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应急能力,为患者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第21卷第6期281投稿邮箱:sjzxyx88@·病例报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术后并发脑梗塞的病例分析汪小英,武东(阜阳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安徽 阜阳 236000)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脑梗塞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21.06.120本文引用格式:汪小英,武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术后并发脑梗塞的病例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06):281.1 病例分析患者,男,70岁,系“阵发性胸闷、胸痛5年,再发加重10天”于2020年6月27日入院。
患者10天前晚餐后散步突发胸痛,伴剑突下针刺样疼痛,自行服用硝酸甘油后,症状无明显好转。
门诊以“急性冠脉综合征”收住入院。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3年;脑梗塞史6年,未遗留肢体活动障碍;5年前行膀胱肿瘤切除术。
辅助检查:CYP2C19基因型检测提示快代谢型,入院第8天心脏彩超提示左心增大,左室收缩功能减低,左室壁心肌节段性运动紊乱,LVEF 27%。
入院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病,脑梗塞”。
治疗经过:入院后考虑患者高龄,左主干及三支病变,心脏扩大,LVEF 偏低,SYNTAX 评分较高,有搭桥手术指征,但家属拒绝。
入院第7天试行前降支血运重建,但患者钙化严重,无法成功置入支架。
术后7小时,患者出现胸闷,伴全身大汗,血压82/62mmHg,给予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疼痛仍不能缓解,立即行心包穿刺引流术,抽出520 mL 血性液体,同时给予输红细胞悬液、补液等治疗。
术后10小时,心电监护提示短阵室速,继以出现心房扑动,半个小时之后自动转为窦性心律。
入院第11天18:00左右,患者突发不能言语,口角歪斜,不能伸舌,考虑急性脑梗塞,立即予甘露醇注射液125 mL 降低脑内压、前列地尔注射液10 µg 提高血液流动性,改善微循环、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 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神经等治疗。
一例急性心梗合并脑梗患者的病例分析患者基本情况:患者为一名58岁的男性,无明显基础疾病史,过去健康状况良好。
突然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出冷汗等症状,紧急送至急诊科就诊。
主诉:患者主诉剧烈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出冷汗。
病史:患者突然发作剧烈胸痛,疼痛呈持续性,伴有呼吸困难、恶心、出冷汗等症状。
无既往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呼吸急促。
生命体征:心率125次/分钟,血压130/85mmHg,呼吸频率25次/分钟,体温37℃。
辅助检查: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
初步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治疗过程:1.患者立即收入冠心病ICU,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2. 静脉通入川芎嗪50mg,进一步扩张冠状动脉。
3.立即开始急诊溶栓治疗,静脉注射尿激酶40万U负荷量,然后持续静脉泵入尿激酶每小时1000U。
4.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降低心肌的氧耗。
5.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保持心率在60~70次/分钟,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6.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
7.予以抗血小板治疗,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使血小板聚集抑制。
8.教育患者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包括健康饮食、戒烟、减轻体重、适度运动等。
9.门诊复诊,定期随访监测。
随访及预后:患者经过治疗,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心电图恢复正常。
患者于出院后3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
定期随访时,患者坚持生活方式改变,未再出现心绞痛发作,心脏运动耐力有所增强。
讨论:本例患者患有急性心梗合并脑梗,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检查显示明显的急性心肌梗死特征,应及时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措施。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能够迅速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减少心肌梗死范围。
控制血流动力学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心率过快或过慢。
除此之外,抗血小板治疗及生活方式改变也是治疗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在患者的随访及预后过程中,定期进行复查,随诊监测病情发展,指导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控制病情发展。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临床分析标签:心肌梗死;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常并发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和心源性休克,而并发急性脑梗死(cI)相对少见,但AMI合并CI者死亡率和致殘率均增加。
本文回顾1995年1月至2006年8月我院21例AMI并发c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的506例AMI无CI对比分析,以探讨其发病机理,以提高其防治效果。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5年1月至2006年8月我院共收治AMI527例,其中21例(4%)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CI,为a组。
无CI的AMI 506例,为非a组,两组患者基本情况见表1。
1.2 AMI资料:所有病人AMI诊断由临床表现、心电图演变和心肌酶学证实。
cI组AMI位于广泛前璧8例,下壁合并正后壁4例,前间壁3例,前壁合并侧壁4例,下壁2例。
AMI发病后出现低血压5例,新出现房颤6例,其中14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严重三支冠脉病变8例,二支冠脉病变6例。
非CI组广泛前璧98例,下壁合并正后壁45例,前间壁150例,前壁合并侧壁40例,下壁146例,右室27例。
其中312例行急诊或择期介入治疗。
1.3 CI资料:21例患者在AMI后约3-14天(平均8天)发生cI。
cI诊断均由头颅CT或MRI证实。
CI部位基底节区8例,大脑中动脉5例,大脑前动脉4例,分水岭区4例。
其中8例在发病后4~16天死亡。
1.4 CI组AMI发病前有高血压8例,糖尿病6例,高脂血症4例,永久性房颤(AF)11例,有心绞痛史5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非CI组ANI发病前有高血压186例,糖尿病89例,高脂血症155例,永久性房颤113例,有心绞痛史432例。
1.5 CI组与非CI组两组病人临床情况及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应用的比较见表2。
2讨论本组AMI并发cI的病人与无CI的病人比较,永久性房颤的发生比例显著增高,而入院前服用ASA和入院后应用肝素抗凝的比例又明显减低,结果表明,永久性心房纤颤、入院前未服ASA抗血小板治疗及入院后未充分肝素抗凝治疗者,可能是AMI并发CI的主要原因。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病例救治分析尹素萍1 张启福2(1昌邑市人民医院山东昌邑 261300;2昌邑市监督大队山东昌邑 261300)【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1-0192-02急性心肌梗死(AMI)和脑梗死是两种比较常见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疾病。
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休克等较为常见,但并发脑梗死不常见,有关AMI并发脑梗死的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现将收治AMI患者并发脑梗死病例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为老年女性,因“发作性胸痛1年,加重10余小时”入院。
既往糖尿病病史20年。
查体:血压140/70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心浊音界左下扩大,心率72次/分,节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示V1-5ST段抬高,心肌酶结果示: AST93.7U/L,CK921.1U/L,CK-MB190.4U/L,LDH454.6,HBDH417.4U/L。
入院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Ⅱ型糖尿病”。
入院后应用药物抗凝、抗血小板、改善心肌供血及代谢、调脂、稳定血压、血糖等治疗,症状有所缓解。
于住院第5天时,突然出现言语不利、吞咽困难,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后行颅脑CT示“右侧基底节梗塞软化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应用药物抗凝、改善脑供血及代谢及降颅压治疗后,病情进展,考虑梗死面积大,且梗死位置偏下,后行颅脑MR证实为脑干梗死,经一系列治疗措施后,病情好转,出院。
患者王某某,老年男性,患者因“上腹部胀痛不适半年余,加重伴呕吐1月余”以“食道癌”住我院外科,住院后第二天出现胸痛,持续不缓解数小时,转入我科。
以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心电图示“V1-5ST段弓背向上抬高”。
入院查体:血压130/75mmHg。
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罗音。
抢救心梗案例分析报告心梗,即心肌梗死,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需要迅速抢救来挽救生命。
下面将对一例抢救心梗的案例进行分析。
患者是一位56岁的男性,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的病史。
当天早上,患者突然出现剧烈的胸痛和气短,表现为典型心梗的症状。
他立刻被家人送往附近的医院急诊科就诊。
医护人员立即进行急诊处理。
首先,患者进行了心电图检查,发现ST段抬高,确认为心肌梗死。
然后,他们立即开始给予患者硝酸甘油和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急救治疗以减轻胸痛和预防血栓形成。
接下来,患者被转到心血管科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经过评估,医生决定给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和可能的支架置入术,以恢复梗死的冠状动脉的通畅。
在手术室中,医生成功地进行了冠脉造影,并发现患者的左前降支完全堵塞。
随即,医生立即采取了支架置入术,成功地恢复了梗死冠状动脉的通畅。
术后,患者被送往加护病房继续观察和治疗。
在加护病房,患者继续接受相关的药物治疗,包括抗凝、抗血小板和降压药物等。
此外,医生还对他的心脏功能进行监测,并进行必要的护理和康复训练。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胸痛减轻,呼吸也变得更加顺畅。
患者的心电图也恢复正常,并且他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了。
最终,患者康复出院。
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抢救心梗的过程中,时间非常关键。
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康复率。
此外,心电图、冠脉造影和支架置入术等检查和治疗技术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帮助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当然,在抢救心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的经验和技术水平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需要快速决断和行动,确保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抢救。
因此,定期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对于医护人员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而言之,抢救心梗需要医生和护士的紧急处理和团队合作,并且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通过早期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相关的药物和手术干预,心梗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可以获得有效的保障。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护理对策探讨王会秋(吉林省白城市洮南神经精神病医院,吉林 白城)摘要:目的探析对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应用价值。
方法取笔者所在医院综合内科收治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大面积脑梗塞患者13例为分析对象,诊疗时间为2014~2018年,所有患者均接受本院针对性护理措施并对其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归纳其内容及应用效果。
结果经对症抢救护理后患者有12例存活,1例死亡。
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大面积脑梗塞属于临床危急重症,应该保持足够重视,在进行积极抢救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科学的护理措施配合,最大程度提升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大面积脑梗塞;护理;临床体会中图分类号:R542.22; R743.3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49.252本文引用格式:王会秋.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护理对策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9):362,364.0 引言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心肌区域由于供应的冠状动脉出现闭塞导致血流中断,其长时间处于缺血状态最终导致组织发生坏死变化的情况,在综合内科中属于发生率相对较高且危害极大的重症,此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1],少数患者会并发脑梗塞,至于大面积脑梗塞即脑梗塞面积侵袭超过2个脑叶的状况更是少见。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大面积脑梗塞患者除了存在典型心脏并发症外,还会出现如呼吸停止、心跳停止、肢体活动障碍和脑疝等情况,致残、致死率高[2]。
临床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大面积脑梗塞不但少见且治疗护理难度极高,为更系统梳理对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应用价值,将本院近年来收治此类患者相关临床数据进行梳理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取笔者所在医院综合内科收治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大面积脑梗塞患者13例为分析对象,诊疗时间为2014~2018年,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在59~82岁,平均为(64.8±2.4)岁。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