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一课
- 格式:doc
- 大小:263.5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一历史1到12课主要知识点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1. 人类起源和早期社会- 原始社会的特点- 石器时代的出现2. 农业革命与古代文明的兴起- 农业革命的意义与影响- 早期文明的代表:埃及、巴比伦、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等3. 秦汉时代的统一与繁荣- 秦朝的建立与统一- 汉朝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课:欧洲中世纪1. 罗马帝国的灭亡与封建社会的形成- 罗马帝国的分裂与灭亡- 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2. 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形态 - 封建君主制的特点- 领主经济的特点3. 教会的权威与信仰的传播- 教会在中世纪社会中的地位- 十字军东征与宗教改革第三课:大航海时代与文艺复兴1. 大航海的开启与地理大发现- 15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历史的影响2. 文艺复兴的起源与影响-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与特点- 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的影响3. 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与领袖- 宗教战争对欧洲的影响第四课:近代欧洲的启示1. 工业革命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 - 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2. 法国大革命与近代政治思潮- 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近代政治思潮的兴起与传播3. 近代国际关系与帝国主义- 近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帝国主义的兴起与扩张第五课:中国近代史概述1. 清末社会的困局与灾难- 清朝政治与经济问题- 内患与外侮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 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3.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意义-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第六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发展 - 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与结果2. 《凡尔赛和约》与战后的国际关系-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与内容- 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建立- 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的发展与影响第七课:第二次世界大战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战场- 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与进程2.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联合国的成立-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与意义- 联合国的成立与发展3. 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的起因与特点- 两极格局对世界的影响第八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1. 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发展 -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思想2. 农村包围城市与土地革命-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土地革命的意义与影响3. 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的胜利- 全面抗战的爆发与进程-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革命的发展第九课: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政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背景与成立- 新中国的初步政治建设2. 社会主义建设与文化大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与特点3.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起因和目标- 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与发展第十课:冷战与中国的对外关系1. 冷战与国际关系重心的转移- 冷战时期世界的两极格局- 世界国际关系的重心逐渐转向亚洲和中国2. 中苏关系的嬗变与三个世界理论- 中苏关系的冷却与破裂- 中国对世界格局的贡献与主张3. 中美关系的重塑与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 中美建交与两国关系的发展-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第十一课: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分裂1. 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探索-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建立-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和建设2. 东西方社会主义的分道扬镳-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改革与后果- 中国与苏联的分裂与对立3. 世界社会主义的衰落与挑战-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困境- 资本主义的复辟与社会主义的挑战第十二课:当代世界格局与发展趋势1. 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合作- 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趋势- 国际经济合作的机制与组织2. 当代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 世界主要大国的力量变化与较量- 地缘政治格局的新特征和趋势3. 新世纪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的主要挑战与问题- 新世纪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以上是高一历史1到12课的主要知识点梳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笔记
第1课商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朝的政治制度
(1)王权传承:实行王位世袭制,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2)概况
①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3)影响:①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②后期: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3.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推行嫡长子继承制,形成相对的大宗和小宗。
(3)地方官制:推广郡县制
①在春秋战国基础上全面推行。
②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设若干县。
③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响
(1)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和完善。
①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②职责: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③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高一上学期历史每课的知识点第一课:古代文明与人类起源1. 人类的起源和演化:包括人类起源地、直立行走的进化过程、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等。
2. 文明的定义与特征:讲解文明的定义和文明的特征,如农业经济的产生、城市的兴起、文字的出现等。
3. 河流流域的古代文明发展:介绍古代黄河流域、亚洲河流流域等地区的古代文明发展,如古埃及、古巴比伦等。
第二课:古代东亚文明1. 夏朝的建立与社会制度:了解夏朝的建立和夏朝的统治者禹,探究夏朝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2. 商朝的兴起与商代的社会变迁:介绍商朝的兴起、商代的社会变迁,包括商朝的都城和统治者等。
3. 周朝的建立与封建制度:讲解周朝的建立及封建制度的兴起,包括宗法制度、天子的权力等。
第三课:古代印度文明与佛教的兴起1. 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了解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包括哈拉帕文明的发现、城市规划和生活方式等。
2. 犍陀罗的创立:介绍犍陀罗的创立者釋迦牟尼、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佛教在印度的发展。
3. 佛教对印度和世界的影响:讲解佛教在印度和其他地区的传播,以及对印度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影响。
第四课:古代希腊文明1. 希腊城邦的兴起与民主制度:了解希腊城邦的兴起和民主制度,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特点。
2. 古希腊的文化与艺术:介绍古希腊的文化和艺术,包括哲学、戏剧、雕塑等方面的成就。
3. 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与文化融合:讲解亚历山大大帝国的扩张和征服,以及在征服过程中的文化融合和传播。
第五课:古代罗马文明1. 共和制与帝国制:介绍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包括共和制和帝国制的特点和变迁。
2. 罗马法律与宗教:讲解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和宗教信仰,包括法律的特点和影响以及宗教的发展和影响。
3. 罗马文化的传播与衰落:了解古罗马文化的传播和衰落,包括拉丁语的传播和影响以及西罗马帝国的瓦解。
第六课:古代非洲文明1. 埃及文明的兴起与发展:了解埃及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包括法老王的统治、金字塔的建造等。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夏商政治制度”和第二章“西周政治制度”。
具体包括夏商的政治制度特点、西周的宗法制度、分封制度以及早期的政治制度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认识到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使学生理解西周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内容、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对政治制度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内涵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西周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主要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夏商时期的文物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如世袭制、神权政治等,再分析西周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内容、意义及其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设定一个夏商时期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当时的社会生活,从而加深对政治制度的理解。
4. 例题讲解:解答关于夏商政治制度和西周宗法制度、分封制度的典型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板书设计1. 夏商政治制度:世袭制神权政治2. 西周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2)分析西周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 答案:(1)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有世袭制、神权政治等。
(2)西周宗法制度主要包括宗族组织、宗法观念和宗法制度;分封制度主要包括诸侯国的设立、分封原则和分封制度的影响。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新学期历史课新认识亲爱的同学们,欢迎进入城阳三中校园开始你的高中生活。
快乐的暑假已经结束,充满希望和挑战的高中学段如期而至。
新学期,新校园、新开始,新生活,新起点!新的一年里,让我们跟上高中的节奏,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努力一点,你会发现高中梦想围【高中历史学法指导】————方法明确有的放失1.你知道历史课在高中学习中的地位吗?2.结合初中历史的学习,和同学们聊聊该怎么学习高中历史?3.通过你的了解,你知道我们高中需要学哪几册历史教材吗?三册之间有何关系?4.查看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写下教材目录?5.你能写出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歌吗?和同学们交流下,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历史故事。
6.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为例说明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预习学案---课堂学案---巩固学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法制和分封制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写出中国古代的社会更替和朝代顺序。
社会更替:朝代顺序:二、第一目: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在课本上用铅笔划出关键点1.夏朝起止时间?政治制度是什么?结合P2第一段归纳2.商朝起止时间?政治制度是什么?有何特点?结合P2第二、三、四段归纳三、第二目:封邦建国1.什么是分封制?结合P2最后一段归纳2.分封制有哪些内容?结合P3第一至六段大字归纳3. 分封制有哪些作用?结合P3第四至六段大字归纳1.宗法制的目的及含义?2.宗法制有哪些特点?结合P3最后两段和P4第一、二段大字归纳3.宗法制有何影响?P4第二段大字归纳关键点4.礼乐制度的含义及实质?P4第三段大字归纳→→→一、预习反馈,纠正基础(C 类)(注意归纳概括,把握关键词)二、合作探究,共同提高探究一:夏商分别实行什么政治制度?有何特点?探究二:1.分封制的含义?目的?内容?影响?2.结合西周分封形势图总结重要封国有哪些?3.简单画一周王与诸侯国之间关系的示意图?探究三:1.宗法制的目的?实质?特点?影响?【事例探究】西周时期,有一个诸侯王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他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
数十年后,这位诸侯王死去,请问他的王位和家业应该由谁继承?如果是现在,这位诸侯王的遗产又该怎样划分?2.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及体现?时至今日,宗法制虽然早已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如祖宗祠堂、祖坟祭奠、城隍庙中的牌位、家族的礼仪,家庭中嫡长子地位的责任、家族大盘聚餐的习俗等,结合上述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些传统习俗的看法。
探究四:礼乐制度的含义及实质?探究五: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之间有何关系?探究六:归纳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巩固案1、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起源于()A.宗法制度B.古代地名 C.西周分封 D.汉初封国2、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抵抗周部落进攻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3、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不能表明....A .幽王荒淫无道B .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C .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D .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4.《荀子·儒教》记载,周初“立七十二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说明了①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居多②利用血缘纽带跟分封制相配合,团结同姓贵族③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④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A.①②B.①③C.③④D.④5.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
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
这种对祖先的膜拜源于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三公九卿制6、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血缘关系,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材料是()A.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B.《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C.《左传》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D.《左传》载:“故王臣公,公臣大夫7、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妻妾称谓妻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妾一C.大哥(25岁)妾二D.二哥(22岁)8、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够成为大宗的是()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9.上图形象的反映了西周时期两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①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②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③前者在政治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④前者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分配制度,后者是属于政权组织制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0.请你阅读下面三段材料: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请回答:(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间的什么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封制与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近代学者从欧洲引进“封建社会”这一概念,把中国古代“分邦建国”的西周划入“奴隶社会”,将战国时期到晚清这段历史时期成为“封建社会”,以符合五种社会形态规定。
由此可见,“封建”一词在中国不同时期,因历史环境不同产生不同含义,我们使用时应充分了解产生的语境。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分封制确立了统治秩序,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①神权与王权的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5.宗法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直至今天,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的形成。
(2)后世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宗法制对今天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是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多少有点违背。
[答案](1)分封制。
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
(2)臣属关系。
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3)周天子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
由于一些诸侯国实力的强大,使得王室衰微。
夏商周政制建公权力①王位袭内外服神权浓分封制等级列宗法制血缘亲②嫡长子是核心礼乐制来维系③神王族部族浓④31.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迹;夏商周的王被称为“天子”;据殷墟出土的大量的甲骨文卜辞表明,当时的商朝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
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据史料记载,“巫”是早期国家中最重要的职官之一。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材料二:(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
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一国之君……总之,宗法制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应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材料三:早期的国家是从部落制中脱胎出来的……王权不可避免的受到各方面的制约。
“夏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之黎东之薮,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
”……王国维在谈到早期国家权力时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天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这段材料反映了我过早期政治制度存在怎样的特点?材料四:孔子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据史籍载,夏朝存在了400多年,商朝存在了600多年,周朝则存在了800年之久,时间之长,远远超过了以后的仁和一个封建王朝。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过早期政治制度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