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
- 格式:docx
- 大小:17.79 KB
- 文档页数:2
2024年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中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历史教材《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第一章“文明的开端”,内容包括:中国历史的起源、夏商西周的更迭、春秋战国的变革、秦朝的统一及其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等重要历史时期的基本史实。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3.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等重要历史时期的更迭及历史影响。
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各个时期的重要史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2024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果,引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各个时期的重要史实,以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历史问题中的应用。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一个历史场景,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体验感。
4. 例题讲解: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为例,分析争霸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和意义。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史发展脉络2.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重要史实3.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历史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和意义。
答案: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有: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发展、军队强大、民族融合等。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后世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 拓展延伸:请查阅资料,了解秦始皇的生平事迹,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
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中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一章“文明的开端”,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史前时期”和第二节“夏商西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掌握史前文明的基本特征。
2. 掌握夏商西周的历史更迭,了解这三个时期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夏商西周的历史更迭及特点。
难点:史前文明的特征,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文化成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阅读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史前时期的遗址图片,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介绍史前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引导学生了解史前文明的基本特征。
3. 例题讲解:以夏商西周的历史更迭为例,分析这三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与史前时期和夏商西周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7. 课堂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与史前时期和夏商西周相关的课外资料,拓展知识面。
六、板书设计1. 史前时期生产、生活状况文明特征2. 夏商西周历史更迭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史前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文明特征。
(2)分析夏商西周的历史更迭及其影响。
2. 答案:(1)史前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以狩猎、渔猎、采集为主,逐渐向农耕、畜牧过渡。
文明特征: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组织形式简单,文化成就有限。
(2)夏商西周的历史更迭:夏朝建立,商朝取代夏朝,西周取代商朝。
影响:政治制度逐渐完善,经济发展,文化成就丰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认识历史课程课件人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第一单元第一章“历史的召唤”,内容包括:历史的价值与意义、历史的学习方法、历史的基本要素。
具体涉及1.1节“历史,是什么?”和1.2节“如何学习历史”,通过这两个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历史课程,了解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历史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历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历史的价值与意义,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和新闻,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导入新课。
a. 展示秦始皇兵马俑、圆明园遗址等图片,提问:“这些历史遗迹给我们什么启示?”b. 播放新闻片段,涉及历史事件,提问:“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历史?”2. 新课内容讲解:a. 讲解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b. 介绍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史料分析、历史比较、历史归纳等。
c. 分析历史的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3.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历史的价值与意义2. 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a. 史料分析b. 历史比较c. 历史归纳3. 历史的基本要素a. 时间b. 地点c. 人物d. 事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三个你认为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并说明原因。
b. 请运用史料分析方法,分析教材中的案例。
2. 答案:见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课程。
最新版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必修教案最新版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必修教案
愉快的暑假马上就要结束了,为了使自己的在开学过的好,小编特别为大家制定了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必修教案,谢谢查阅。
开学第一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基本内涵,认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什幺是历史?、为什幺学习历史?以及怎样学习历史?这些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习到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历史学习方法,如历史比较法、阶级属性分析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鲜活生动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难点:本课是学生的第一节历史课,难点在于引起学生对历史的重视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克服传统的说教式教学。
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中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周的更迭》,内容包括夏商周的历史背景、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更迭过程及其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夏商周的历史背景,掌握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归纳历史规律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
重点:夏商周的更迭过程及其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历史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夏商周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更迭过程及其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夏商周更迭的原因及影响。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夏商周更迭的高考题,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几道关于夏商周历史的选择题,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夏商周的更迭2. 内容:夏商周历史背景夏商周政治制度夏商周更迭过程夏商周更迭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夏商周的历史背景。
(2)分析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及演变。
(3)论述夏商周更迭的原因及影响。
2. 答案:(1)夏商周历史背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国家。
(2)夏商周政治制度特点: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3)夏商周更迭原因:统治者的暴政、社会矛盾的激化、周边部族的侵扰。
夏商周更迭影响:推动历史发展,促进民族融合,为国家制度演变奠定基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深入了解夏商周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部分;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及答案;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第一课教案5篇The first lesson of history in Senior High School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第一课教案5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范文一:高中历史第一课2、篇章2:范文二: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3、篇章3:范文三: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4、篇章4:范文四: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岳麓版)5、篇章5:范文五: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篇章1:范文一:高中历史第一课一、概念与定位1、何谓“历史”?(1)语源:“历史”一词最早见于四大名注之一的裴松之《三国志注》,仅指对过去事实的记录。
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历史”一词来自日语,近代日人用“历史”来翻译西文history,为旅日华人介绍回国。
可见,近代以前,中国是日本的老师;近代以后,日本是中国的老师。
(2)定义:①大陆:以华东师大吴泽教授为例。
广义的历史,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狭义的历史,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②台湾:以xxx大学张元教授为例。
“历史”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往事;一是指对往事的记录、认识和解释。
③海外:以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和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为例。
克罗齐——“从观念形态上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或“每一部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的历史”。
强调当代性是全部历史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每一代、每一本史书都掺入了每一代、每一位作者个人的立场、观点和情感的因素,而立场、观点和情感会因时因人而异。
历史开学第一课优质教案高中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第一章《史前时期》,详细内容为第1节“史前文明与传说时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史前文明的发展脉络,掌握相关传说时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史前文明的基本情况,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点。
2. 掌握传说时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如黄帝、尧舜禹等。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史前文明时期的划分及各个时期的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传说时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史前时期的文物图片,引发学生对史前文明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史前时期的划分,介绍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点。
3. 传说时代:详细讲解黄帝、尧舜禹等传说时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史前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5. 例题讲解:解答关于史前时期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史前时期2. 内容: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传说时代:黄帝、尧舜禹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点。
(2)列举传说时代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2. 答案:(1)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特点:以打制石器为主,生产力水平低,生活方式以狩猎、采集为主。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点:以磨制石器为主,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出现农业、畜牧业,开始过上定居生活。
(2)传说时代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黄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发明了许多生产工具,为后世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尧:推行“禅让制”,选拔舜为继承人。
舜: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尧的政策,使国家繁荣昌盛。
禹:治理洪水,划分九州,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中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章“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具体内容为第1节“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详细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中华文明起源的传说、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发展、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2. 使学生掌握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发展。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黑板。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华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2. 讲解新课:(1)中国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
(2)中华文明起源的传说。
(3)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发展。
(4)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地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
(2)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4. 例题讲解:(1)分析商朝的建立与发展。
(2)探讨周朝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5. 随堂练习:(1)简述中国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
(2)列举夏商周时期的重要事件。
七、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地理环境起源传说夏商周时期古代中国社会特征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发展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中国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
(2)谈谈你对夏商周时期历史发展的认识。
(3)分析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2. 答案:(1)中国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东临大海,西靠高原,南濒丘陵,北接沙漠。
(2)夏商周时期历史发展:夏朝建立,商朝发展,周朝分封制与宗法制。
(3)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农耕经济为主,家族制度为核心,等级制度分明。
开学第一课
今天是大家高中生涯的第一节历史课,我们今天不讲课本上的内容,我们来聊一聊高中历史。
一、什么是历史?
初中大家已经上了三年的历史课,无论是对古代史还是近代史,中国史还是社会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是历史?
History,过去发生的事情。
Story,故事。
前缀是his,主语是他,他指的是?人类或者说自然。
所以的广义的历史包含了自然史、人类史。
而狭义的历史研究的则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及内在的规律。
我们现在学习的就是狭义的历史。
二、为什么学历史?(学生先说)
历史讲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是在不断地向后看。
我们为何要向后看,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学习历史的意义何在?
1、鉴往知来
学习历史最重大的意义就是鉴往知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了解过去的事情,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明白以后要走的路。
2、增闻广智,开拓视野,提高自信心
3、历史能塑造个人和民族
大家听说过韩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争吗?韩国人拿端午节申遗,把孔子归为韩国人,把中医说成韩国人发明的,甚至说汉字也是韩国人发明的。
他们为什么不断地编造历史呢?因为历史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就是因为他浸淫在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和历史当中。
中国的历史造就出来中国人,英国的历史造就出英国人。
没有过去的历史就没有现在的我们,而没有我们每个个体,民族和国家也不复存在。
所以清朝学者龚自珍说过:“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
”
所以历史重要吗?太重要了。
4、考试需要
而且,学习历史还有非常紧迫的理由,那就是考试需要。
一个平常的期中期末考试,一个是高考。
包括现在的自主招生,看到也是每次大考成绩和学业水平成绩,如果因为历史让自己丧失了自主招生或考取好大学的机会,会十分可惜的。
因为历史相比较很多学科来说还是容易的。
学好历史对其他学科也有帮助,最明显的是语文作文,我看很多高中同学用到的材料都来自于历史中的人或事。
三、怎么学历史
我们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有同学翻过教材,感觉教材上的东西都学过啊,是不是可以偷点懒?吃点初中的老本?我们姑且不论你们在开卷考试下还能学到多少知识,如果你初中历史学得很扎实,那恭喜你入门了。
1、初高中历史的区别
在这,我先跟大家说说初高中历史教材的差异,虽然都是历史上那点儿事,但差异还不小。
首先呢,教材的编排是不一样的,初中是按照通史的体例,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等,而高中教材在编写时,编者们认为大家通史学得都很不错了,不能再耽误大家时间,于是就编成了专门史,也就是单独拎出一块来编写,因此你会看到我们高中教材的3本必修,分别是政治制度史、经济史和文化史,还有4本选修更细致一些,改革史、人物史、战争史、民主发展史。
所以你翻看我们必修一的时候,会看···,这就是所谓的古今中外,兼容并包,还外加异同比较。
建议大家翻阅课本130页中外历史大事年
表。
其次,在学习的内容上,初中历史更强调识记历史过程和现象,而高中则在此基础上要求你理解历史为什么会发生?发生后会有怎样的影响?也就是更强调背景和影响。
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两点。
而学习高中历史最难的一部分在哪儿呢?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把材料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的能力。
因为现在的题目从选择题到材料题,全部都是材料。
所以大家一定要学好语文呐。
说不定到你们这一届语文就成180分了。
2、历史学习方法
知道了初高中历史的差异,我们就不能再照搬初中的方法,要有所调整。
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1)读书看报:读什么?明朝那些事、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大学历史学专业教材,杂志报纸、三联、商务、中华书局出的专业性更强一些。
指导书每节后面有推荐书目,教材最后有历史学习网站。
还可以看看视频,百家讲坛系列的,世界历史,大国崛起,百年中国,BBC出品的纪录片等等。
(2)勤考好问:思考什么?思考指导书上列出的AB两部分问题或者你读书产生的新问题。
交流研讨:生生研讨,你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进来,即便不站起来发言,你的思维要参与进来,这样就做到了课堂上的多想多问。
精讲:针对大家在前两个环节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和重难点老师进行精讲。
精讲的时间不长,就15-20分钟,但是这十几分钟是精华,一定要打起12分的精神。
与主体课堂配套的有三本资料,学生俗称三件套。
课堂上用到的是指导书,精讲和习题课后看,精讲最好在你思考了之后再看。
(3)学好其他相关学科,文史哲不分家,史地不分
比如需要语文培养的阅读理解能力(非常重要)和古文功底,政治学科的基本原理,高中经常用到的两个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举例现在郑州经常会有一些明星的演唱会、话剧、歌剧、钢琴演奏等,你们去看过没?为什么没去?没钱。
钱是经济基础,艺术属于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主要的经济活动就是采集、狩猎,以打猎为例,那时候采用什么工具?棍棒、石块,他们会选择一个人去还是一群人?为什么?打来的猎物比较少,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吃的很饱,那么怎么分配呢?平均。
为什么平均分配?这里劳动工具体现的是生产力,分配方式体现的是生产关系。
比如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和读图能力,古人治史左图右史。
举例(2014新课标二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四、作业。
中国历史朝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