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菌群与微生态失调
- 格式:ppt
- 大小:11.64 MB
- 文档页数:73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名词解释1、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与周围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9、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
30、宏基因组:出生后才驻入人体,尤其是肠道内1000 种左右的正常菌群——共生微生物群的总基因组,即宏基因组。
31、微生态学:以微生物学和实验动物学为基础,研究正常微生物菌群与其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新兴边缘学科。
32、微生态系统: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由个体20〜200卩m不同种类组成的生物群与其环境组成的整体。
34、微生态失调:正常的微生物群之间和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
35、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
37、微生态制剂:用于提高人类、畜禽宿主或植物寄主的健康水平的人工培养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或促进宿主或寄主体内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制剂之总称。
可调整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
38、益生菌剂:通常是指一类分离自正常菌群,以高含量活菌为主体,一般以口服或粘膜途径投入,有助于改善宿主特定部位微生态平衡并兼有若干其他有益生理活性的生物制剂。
39、益生元(双歧分子):专指一类人类不能消化吸收的低聚糖类食物成分,通过选择性的刺激一种或几种细菌的生长与活性而对寄主产生有益的影响,从而改善寄主健康的物质。
41、悉生生物:凡已人为地接种上某种或某些已知纯种微生物的无菌动物或植物,即已知其上所含微生物群的大生物称为悉生生物。
52、混菌培养(混合培养):混菌培养又叫混合培养,也称混合发酵,是在深入研究微生物纯培养基础上的人工“微生物生态工程” ,指将两种或多种微生物混合在一起培养,以获得更好效果的培养方法。
细菌在人体的分布
(一)人体正常菌群
1.正常菌群: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各种微生物。
人类与自然环境
接触密切,因此正常人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
尿生殖道等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菌群。
2.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致病,只有当
机体免疫力下降,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时方可致病。
这些菌群称
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这些细菌在体内引起的感染又称为内源
性感染。
(二)生态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1.概念:生态失调就是宿主、正常微生物群与外环境共同适应过
程中的一种反常状态,在正常菌群表现为种类、数量和定位的改变,
在宿主表现为患病或病理变化。
微生态失调是指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及
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
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2.菌群失调的诱因
(1)不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
(2)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3)医疗措施影响及外来菌的侵袭。
3.菌群失调的常见菌类
(1)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
(2)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如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3)厌氧菌:产气荚膜梭菌、艰难梭菌、类杆菌等。
(4)真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等。
4.实验室检查法原则
(1)细菌总数的测定。
(2)各部位正常菌群的检测。
重要的名词解释1.Bacterial L form细胞细胞壁缺陷型:某些药物作用于细菌,可抑制的肽聚糖的合成或破坏细胞壁的结构,在高渗环境下,细菌仍可存活,成为细胞壁缺陷型。
某些L型仍有一定的致病力,通常引起慢性感染。
2.plasmid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具有自主复制能力。
3.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疏水性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4.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长5~20μm,直径12~30nm。
5.侵袭力(invasiveness):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 (粘附因子:G-:菌毛、外膜蛋白,G+:磷壁酸、菌膜多糖)6.菌毛(pilus或fimbriae):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
7.芽胞(spore):某些革兰阳性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8.Obligate aerobe 专性需氧菌:该类细菌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只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
如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
9.Facultative anaerobe 兼性厌氧菌:兼有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不论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占细菌的大多数。
10.Obligate anaerobe专性厌氧菌:该类细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为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
有游离氧存在时反而受其毒害甚至死亡。
如破伤风梭菌,脆弱类杆菌。
11.bacteriocin 细菌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本质为蛋白质。
微生态失调名词解释微生态失调是指微生物在一个特定稳态下,发生突变,细菌量发生变化,造成微生物组成异常,其中容易有害细菌数量占比过高,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许多慢性病,包括过敏、痛风、艾滋病和肠道病等等。
微生态失调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因素:1.得不健康:微生物的组成是受到饮食的指导的,也就是说,我们的饮食影响了微生物的变化,在失去抗菌特性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摄取了抗菌剂,还有产品和谷物,这种营养不均衡会导致微生态组成失调。
2. 不良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也会影响微生态组成,包括受过创伤的人格特征,慢性精神压力,熬夜,过劳,绝经,甚至空气污染,生活在污染的环境中,都会降低免疫力,并使细菌组成失衡。
3. 使用动物营养品:动物营养品的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微生态组成,其中有些产品含有抗生素,会抑制腹泻,改变大肠杆菌的种类和数量,这会影响肠道菌群的活性,使微生态失调发生。
关于微生态失调,可以分为一种正常的、一种异常的微生态,具体表现如下:1.常微生态:正常的微生态由多种宿主和细菌组成,其中友好菌类在大多数情况下占主导地位,有利细胞在肠道中会产生有益成分,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维持健康的肠道水平。
2.常的微生态:异常的微生态指的是,宿主和细菌组成不正常,有害菌类大衰减,耐药性菌类增多,有利细胞不足,会导致肠道的局部或全身的功能失调,从而影响身体的生理功能,出现许多慢性疾病。
因此,为了改善微生态失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食调整:多吃新鲜有机蔬菜,少吃加工食品,少吃抗菌物质,如抗生素,抗霉素,和防腐剂;特别是服用药物要严格遵照医嘱,而不是自行服用,以免造成过度抗生素的服用。
2.活作息:增强免疫力,改善心理健康,适当锻炼,改善生活习惯,适量休息,以充分休息取代熬夜,积极改善工作环境。
3.期健康检查:定期健康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微生态失调,以便及早采取措施,避免疾病恶化。
4.免使用有毒化学物质:避免使用汽油等污染物,在生活中最好不要用含有有毒化学物质的物品,以防止肠道病毒的污染。
医学微生态学的平衡与失调贾文祥:《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医学微生态学是一门与临床各科联系都非常密切的医学基础课程,是研究与人类生存有关的微生物的组成、性状、功能及其与人体相互关系的学科,具体地说,医学微生态学是研究寄居在人体体表和腔道粘膜表面的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人体,以及维生素和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学科,是研究微生态平衡(eubiosion)、生态失调(dysbiosis)和生态调整(ecological adjustment)的一门新兴学科。
本文重点阐述的是寄居在人体体表与腔道粘膜表面的微生物群,其中在机体健康时无致病性者称为正常微生物群。
他们既能拮抗病原菌生长,又对人体免疫系统有激活作用。
但是,由于使用抗生素等因素使他们生长受抑,则出现微生态失调,甚至引起微生态失调症(二重感染)。
另外,在使用激素类药物、病毒感染、外科手术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会导致感染,故将其称为机会致病菌。
机会致病菌引起的感染,目前有日益增多的趋势,是当前临床医疗实践中必须引起重视的课题。
一、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自然界中的生物极少单独存在,常以种群形式出现。
各种不同的生物种群与周围环境共同形成系统。
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以下不同的关系。
1. 共生(symbiosis):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处于同一环境生存,按生物间的得失关系,分为下列几种:(1)中生(neuralism):亦称无关共栖,指两种生物间不发生任何相互影响。
常见于对营养要求根本不同的微生物,如人体上呼吸道各种微生物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就是中生关系。
(2)栖生(commensalism):亦称偏利共栖,指两种生物共同生长时,一方收益,另一方不受任何影响。
兼性厌氧菌在生长过程中消耗氧,使氧气压力下降,从而为专性厌氧菌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生活环境,专性厌氧菌从对方受益。
专性厌氧菌在氧占优势的地方如口腔,就是靠这种栖生关系得以生存的。
鼻咽部的正常菌群
鼻咽部的正常菌群是指生活在鼻咽部的一些正常细菌,它们在人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维持鼻咽部的微生态平衡,防止有害细菌的过度生长,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这些正常菌群主要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棒状杆菌、奈瑟菌、梭杆菌、嗜血杆菌、乳杆菌和放线菌等。
它们在鼻咽部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系统,通过互相制约和协作来维护鼻咽部的健康。
如果这些正常菌群受到干扰或破坏,就会导致微生态失衡,容易感染疾病。
因此,保持鼻咽部正常菌群的平衡和多样性,对于维护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鼻咽部的正常菌群主要包括以下种类:
1.葡萄球菌:这是鼻咽部最常见的正常菌群之一,包括金黄色葡萄
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2.链球菌:包括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丙型链球
菌等。
3.棒状杆菌:例如白喉棒状杆菌和阴道棒状杆菌等。
4.奈瑟菌:包括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
5.梭杆菌:例如口腔梭杆菌和韦荣氏梭杆菌等。
6.嗜血杆菌:例如副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嗜血杆菌等。
7.乳杆菌:例如乳杆菌属等。
8.放线菌:例如放线菌属等。
这些细菌在鼻咽部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系统,对维持鼻咽部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