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理论:正常菌群和机会性致病菌
- 格式:doc
- 大小:1.36 KB
- 文档页数:1
《医学微生物学》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练习题及答案【知识要点】1.掌握:(1)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菌群失调及产生原因。
(2)感染、传染、LD50、ID50的概念。
(3)细菌致病性、毒力、微菌落、生物膜的概念;细菌致病性的各种因素及其特点。
(4)内毒素和外毒素的概念、作用特点及二者的主要区别。
(5)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以及带菌者的概念。
(6)抗菌免疫机制。
(7)医院内感染的概念。
2.熟悉:(1)超抗原的概念、基本特征及所致疾病。
(2)感染的来源、方式与途径、类型。
(3)抗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机制。
(4)医院感染及医院感染的分类、预防、控制。
3.了解:(1)细菌的数量、侵入门户及其与致病的关系。
(2)微生态平衡与微生态失调的防治【课程内容】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一、正常菌群二、机会致病菌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第二节细菌的致病作用一、细菌的毒力(一)侵袭力(二)毒素(三)超抗原与疾病二、细菌侵入的数量三、细菌侵入的途径第三节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一)屏障结构(二)吞噬细胞(三)体液因素二、特异性免疫(一)体液免疫(二)细胞免疫(三)黏膜免疫三、抗细菌感染免疫的特点(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第四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二、感染的类型三、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第五节医院感染一、医院感染的基本特点二、医院感染的微生态特征三、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五、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应试习题】一、名词解释1.ID50(半数感染量)2.LD50(半数致死量)3.毒血症4.脓毒血症5.内毒素血症6.败血症7.菌血症8.感染(infection)9.致病微生物10.毒力因子11.侵入12.外毒素13.内毒素14.隐性感染15.显性感染16.特异性免疫17.血脑屏障18.自然杀伤细胞19.胞外菌20.完全吞噬21.溶菌酶 22.调理吞噬作用23.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24.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25.正常菌群(normalflora)26.二重感染27.医院感染28.内源性医院感染29.外源性医院感染30.微生态平衡31.微生态失衡二、填空题1.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和_______。
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的关系
人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包括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
正常菌群是指在人体内生活并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维持肠道健康等。
而机会致病菌则是指在人体内生活并不一定对人体有害,但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感染和疾病的微生物。
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
正常菌群可以通过占据生存空间、产生抗菌物质等方式抑制机会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保持人体健康。
同时,正常菌群还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增强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然而,当正常菌群受到破坏或机会致病菌数量过多时,就会导致机会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引起感染和疾病。
例如,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机会致病菌就有机会侵入人体,引起感染。
此外,长期使用抗生素、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也会破坏正常菌群,增加机会致病菌的数量,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正常菌群的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饮食调节、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等方式来维护正常菌群的平衡。
同时,在必要时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也应该注意保护正常菌群,避免破坏正常菌群,增加机会致病菌的数量。
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
保持正常菌群的
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注意保护正常菌群,避免破坏正常菌群,增加机会致病菌的数量。
芽孢;某些G+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休眠体称为芽孢S层:某些细菌的特殊的表层结构它完整的包裹菌体,由单一的蛋白质亚单位组成,规则排列,呈类晶格结构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霉菌孢子在内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消毒: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仅要求达到消除传染性的目的,而对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孢子并不严格要求全部杀死阮病毒:没有核酸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颗粒噬菌体:感染细菌支原体螺旋体放线菌蓝细胞等的一类病毒。
关系:溶菌反应和溶原化毒力岛:是指病原菌的某个或某些毒力基因群,分子结构或功能有别于细菌基因组,但位于细菌基因组之中,因此称之为岛毒性噬菌体能在敏感细菌中增殖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感染敏感细菌后不增殖,不引起宿主菌裂解,而是噬菌体的基因整合于细菌染色体中,这样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致病性: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致病性毒力: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其毒力不一样,因此,毒力是菌株的特征半数致死且 (LD50)是指能使接种的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半数感染且 (ID50)某些病原微生物只能感染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但不引致死亡,可用ID50来表示其毒力侵袭力: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和扩散,这种能力称为侵袭力遗传:细菌同其它生物一样,也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生命特征。
子代与亲代之间生物学特征(形态、结构、免疫原性等)的相似性,称为遗传螺旋体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的运动活泼的单细胞原核生物支原体又称类菌质体,是介于一般细菌与立克次氏体之间的原核微生物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衣原体:是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一类原核微生物生长曲线:将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以培养的时间为横坐标,以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得出的曲线荚膜:一部分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在细胞壁的外面产生一种粘液样的物质,包围整个菌体,称为荚膜;保护细菌免受有害环境因素的影响,与细菌毒力有关,荚膜具有抗原性毒素:某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对动物机体呈现毒性作用的物质,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菌落与菌苔:单个或多个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单个,肉眼可见的细菌细胞集聚体称为菌落。
什么是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人类与自然环境接触密切,因此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甚至有益,是人体正常微生物群,通称为正常菌群。
人体各部位的正常菌群,离开原来的寄居场所,进入身体的其他部位,或当机体有损伤和抵抗力降低时,原来为环境或人体正常菌群的细菌也可引起疾病,这些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栖居于人体皮肤和黏膜的兼性厌氧菌(如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厌氧菌(如类杆菌、梭菌等)以及广泛存在于外环境中的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等细菌属于条件致病菌。
从微生态学角度出发,正常菌群属于一群处于人体微生态平衡、稳定状态的菌群,有口咽部菌群、小肠腔内菌群、结肠菌群、阴道菌群等,一旦这些菌群的微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菌群发生异常变化(即菌群失调)时,就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群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或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L型细菌:在某些情况下,细菌细胞壁受损后,细菌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去除诱因后可回复为原菌。
代时(generation time):细菌分裂数量倍增的必须时间。
包涵体(inclusion boaies):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斑块,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
转化(transformation):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将其整合于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特性的过程。
转导(transdution):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接合(conjugation):是供体菌和受体菌通过直接接触,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受体菌。
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在入侵局部生长繁殖,未进入血流,但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全身症状.。
菌血症(bacteremia):在局部生长繁殖的病原菌一过性或间歇性进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全身中毒症状轻. 。
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中毒症状.。
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细菌随血液播散,在全身多个器官引起多发性脓肿.。
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在敏感细胞内增殖时可引起特有的细胞病变,常见的病变有细胞变圆、胞质颗粒增多、聚集、融合、坏死、溶解和脱落,形成包涵体等。
传染性免疫/有菌免疫(infection immunity):常见于某些胞内寄生菌的感染,机体特异性免疫的建立与维持有赖于病原菌在体内的存在,一旦体内病原菌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的关系随着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微生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微生物是指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其中最为广泛的是细菌,它们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包括水、土壤、空气、动植物体内等。
细菌在人类的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些细菌可以帮助人类进行食品加工、医疗、环境保护等,而有些细菌却会引起人体的感染和疾病。
本文将探讨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的关系。
一、正常菌群正常菌群是指人体内共生的一些细菌,它们在人体内生活,与人类互利共生。
正常菌群主要分布在肠道、皮肤、口腔等部位。
正常菌群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乳酸菌、肠道菌群、口腔菌群等。
1.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是指分布在人体肠道内的一些细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
有益菌是指对人体有益的菌群,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它们可以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力,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有害菌是指对人体有害的菌群,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它们会引起肠胃炎、腹泻等疾病。
2.皮肤菌群皮肤菌群是指分布在人体皮肤上的一些细菌,包括表皮菌、毛囊菌等。
它们可以维持皮肤的健康状态,抑制有害菌的生长,防止皮肤感染。
3.口腔菌群口腔菌群是指分布在人体口腔内的一些细菌,包括牙菌斑菌、口腔链球菌等。
它们可以维持口腔的健康状态,防止龋齿和牙周炎的发生。
二、机会致病菌机会致病菌是指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或身体受到外界刺激时,可以引起感染和疾病的一些细菌。
机会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机会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疾病,只有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才会引起感染和疾病。
三、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的关系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状态,称为微生态平衡。
正常菌群可以抑制机会致病菌的生长,维持人体内的微生态平衡。
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正常菌群的数量和种类会发生变化,机会致病菌的生长就会得到促进,引起感染和疾病。
1.肠道菌群和机会致病菌的关系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正常菌群之一,它们可以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力,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一)概念:正常寄居在人体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的、对人无害的细菌称为正常菌群。
(二)生理作用(正常菌群的生物学意义)
1.生物拮抗作用:防御感染的生物屏障作用。
2.营养作用:参与宿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物质的代谢及合成维生素。
3.免疫作用: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成熟。
4.抑癌作用。
5.抗衰老作用。
(三)人体正常菌群主要分布
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偶尔少量侵入血液、组织和器官,则被机体的天然防御作用能迅速消灭。
二、机会性致病菌
(一)概念
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之间,通过营养竞争,代谢产物的相互制约等因素,维持着良好的生存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可成为致病菌,称这类细菌为机会性致病菌,也称条件致病菌。
(二)致病条件
1.定居部位改变某些细菌离开正常寄居部位,进入其他部位,脱离原来的制约因素而生长繁殖,进而感染致病。
2.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正常菌群进入组织或血液扩散。
3.菌群失调。
三、菌群失调
(一)概念
指机体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平衡被打破,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二)发生和后果
发生多见于使用抗生素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菌群失调时,多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即在原发感染的治疗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的感染。
(三)菌群失调症概念
当正常菌群在组成和数量上出现明显改变而产生菌群失调时,这种状态进一步发展,机体出现一系列临床病症和体征,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