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1.2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三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172.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3、电负性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1、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3、电负性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复习法、延伸归纳法、讨论法、引导分析法1. 可以以问题思考的形式复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征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 对于电离能和电负性概念的教学,应突出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在了解电离能概念和概念要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元素电离能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第3课时元素周期律(二)一、电负性1.有关概念与意义(1)键合电子:元素相互化合时,原子中用于形成化学键的电子称为键合电子。
(2)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电负性越大,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越大。
(3)电负性大小的标准,以氟的电负性为4.0作为相对标准。
2.递变规律(1)同周期,自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2)同主族,自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应用(1)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①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②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
(2)判断元素的化合价①电负性数值小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弱,元素的化合价为正值。
②电负性数值大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强,元素的化合价为负值。
(3)判断化合物的类型如H的电负性为2.1,Cl的电负性为3.0,Cl的电负性与H的电负性之差为3.0-2.1=0.9<1.7,故HCl为共价化合物;如Al的电负性为1.5,Cl的电负性与Al的电负性之差为3.0-1.5=1.5<1.7,因此AlCl3为共价化合物;同理,BeCl2也是共价键形成的共价化合物。
特别提醒电负性之差大于1.7的元素不一定都形成离子化合物,如F的电负性与H的电负性之差为1.9,但HF为共价化合物。
例1(2018·北京朝阳区期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ⅠA族元素的电负性从上到下逐渐减小,而ⅦA族元素的电负性从上到下逐渐增大B.电负性的大小可以作为衡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C.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D.NaH的存在能支持可将氢元素放在ⅦA族的观点【考点】元素的电负性【题点】电负性的含义及变化规律答案A解析同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电负性逐渐减小,A项不正确;电负性的大小可以作为衡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B项正确;电负性越大,原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越大,C项正确;NaH中H为-1价,与卤素相似,能支持可将氢元素放在ⅦA族的观点,D项正确。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4.1.2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该课时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深入研究两个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通过该课时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于同主族元素性质有较清晰的认识,对于常见的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对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性质的研究来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能够知道金属和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在新教材的编排中,更加注重概念理论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
核心教学活动凸现了概念理论的建构过程,更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能够给出主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学生也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决定的,能够明确主族元素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第二章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金属钠和非金属氯的基本性质。
但是,学生没有清晰的元素变化规律的认识,还不能将周期表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以及元素性质相联系。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和递变的简单模型,为今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探讨-总结的教学环节,初步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总结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
2.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通过对同主族元素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评价目标】1.通过对碱金属及卤族元素性质递变性的实验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和定量水平)。
2.通过对原子结构影响化学性质的分析及总结,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元素“位-构-性”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本章说明本章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原子结构,简述了构造原理及运用构造原理进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运用电子云的概念,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原子轨道。
在比较系统而深入介绍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易成为学习难点。
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材分析本章教材充分考虑了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必修)中的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注意知识的衔接与深化。
本章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等知识,教材以原子结构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推演元素的性质。
本章的内容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第一节“原子结构”中,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核外电子的能层(即“电子层”)和能级(即“电子亚层”)两个概念,给出每一能层有几个能级,每个能级最多可以容纳的电子数,并在能级的基础上引出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以及原子光谱。
有了能层和能级的概念,教材直接给出构造原理,并根据构造原理进行核外电子排布。
这样一来,教材中没有出现四个量子数的概念,降低了学习难度。
构造原理是一个经验规律,构造原理直接给出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次序。
该节在描述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时,借助电子云的概念,形象地引出了原子轨道。
有了原子轨道的概念,运用原子轨道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作进一步研究,进而介绍了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以及能量最低原理。
在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中,首先,从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系的角度说起元素周期表,然后,根据构造原理得出的核外电子排布,解释了元素周期系的基本结构,再通过“探究”栏目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关于元素周期律,教材重点讨论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另外,多样化的图表是本章在呈现方式上的特点。
《原子结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鼓励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出大千世界无所不有。
师:同学们,决定这千变万化世界最基本的微粒是什么呢?生:原子师:对,现在我们一起回答有关原子的几个小问题。
回忆:1. 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什么?2. 原子能否再分呢?原子如何构成?3. 原子核的构成如何?4. 质子、中子、电子的特点如何?【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师:这节课的内容有三部分:1、原子的诞生2、能层与能级3、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一原子的诞生师:现在在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
目前我们已发现90多种天然元素,请问它们是怎么诞生的?生:氢、氦原子通过核聚变逐步熔合而成。
【小结】宇宙大爆炸促使氢、氦原子合成其它原子!师:这些原子的结构又是怎样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几代科学家的原子结构模型发展吏。
【展示】原子结构理论模型发展史:1805年道尔顿的原子模型: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1904年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正电荷像流体一样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电子就像葡萄干一样散布在正电荷中,它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
1911年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高速的绕核运动。
二能层与能级1、什么是能层?能层是将核外电子按电子能量差异分成的2、每一能层容纳最多电子数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符号K L M N O P Q 、、、容纳最多电子数2 8 1832 5、、、、、、、、、【小结】:每一能层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为2n2(n为能层序数)。
1.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
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2.了解元素的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
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3.理解元素原子半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4.了解元素的“对角线规则”,能列举实例予以说明。
细读教材记主干1.元素的周期序数与原子结构有何关系?如何确定主族元素的主族序数? 提示:周期序数=电子层数=能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
2.每一周期(第一周期除外)都是从碱金属元素开始到稀有气体元素结束,外围电子排布从 n s 1――→递增n s 2n p 6(He 为 1s 2)。
3.各区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
s 区:n s 1~2;p 区:n s 2n p1~6;d 区:(n -1)d1~9n s 1~2;ds 区:(n -1)d 10n s1~2。
4.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提示:(1)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最高正价:+1―→+7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2)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5.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同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变小,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但第ⅡA 族与第ⅢA 族、第ⅤA 族与第ⅥA 族之间出现反常。
6.电负性是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的。
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小。
[新知探究]1.元素周期系(1)碱金属和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对比周期碱金属价电子排布稀有气体价电子排布二锂2s1氖2s22p6三钠3s1氩3s23p6四钾4s1氪4s24p6续表周期碱金属价电子排布稀有气体价电子排布五铷5s1氙5s25p6六铯6s1氡6s26p6每一周期从碱金属元素开始到稀有气体元素结束,价电子排布从n s1递增到n s2n p6,结论但元素周期系的周期不是单调的,每一周期里元素的数目并不总是一样多①形成②原因:元素周期系的形成是由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发生周期性的重复。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选修三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应用视频、图片、类比和归纳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形成,认识人们研究原子结构的发展过程。
2.进一步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层状排列。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4、了解电子排布式,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简单元素(1~18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5、让学生感受到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
2、核外电子排布式。
三、教学方法视频和图片观察、讲解、归纳、练习。
四、教学用具录播教室、本节课ppt。
五、教学过程:导入:原子是怎样诞生的呢?视频:地球的起源宇宙大爆炸_标清讲解:(展示三张宇宙大爆炸图片)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
大爆炸后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H、少量的He及极少量的Li,然后经过长或短的发展过程,以上元素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的合成了其它元素。
一、开天辟地—原子的诞生思考与交流: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那一种?宇宙年龄有多大?地球年龄有多大?讲解:氢元素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占88.6%(氦约为氢的1/8),另外还有90多种元素,它们的原子总数加起来不足1%。
宇宙年龄距近约140亿年,地球年龄已有46亿年。
地球上的元素绝大多数是金属,非金属仅22种。
建议课外阅读:一颗原子的时空之旅——从大爆炸到生命诞生的故事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图片讲解)1、古希腊原子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
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无数原子从古以来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构成万物。
原⼦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教课标版(优秀教案)《原⼦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设计单位:农垦九三分局第⼀中学执教:刘培波地点:会议室时间:年⽉⽇适⽤年级:⾼⼆教材:普通⾼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说课过程:各位评委、⽼师⼤家好:我说课的题⽬是《原⼦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教材选⾃⼈教版普通⾼中化学教材选修第⼀章第⼆节。
我按以下五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说教学分析(两个分析)⼆、说教学⽬标三、说教学策略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评价⾸先,我说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分析教材本节课是在必修第⼀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第⼀章第⼀节《原⼦结构》基础上进⼀步认识原⼦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在复习原⼦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核外电⼦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结构的关系。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较系统⽽深⼊地介绍了原⼦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结构奠定了基础。
尽管本节内容⽐较抽象,学⽣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的学习兴趣。
(⼆)分析学⽣、知识技能⽅⾯:学⽣已学习了原⼦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属性与⾮⾦属性变化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奠定了⼀定的知识基础。
、学法⽅⾯:在必修第⼀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定的学习⽅法基础。
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标如下⼆、教学⽬标:(⼀)知识与技能⽬标、了解元素原⼦核外电⼦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进⼀步认识元素周期表与原⼦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法⽬标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法──结构决定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学⽣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融⼊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法上都得到提升。
教案
○4对角线规则:元素周期中处于对角线位置的元素电负性数值相近,性质相似。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手段、师
教学步骤、内容
生活动
[复习]1、什么是电离能?它与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有什么关系?
2、同周期元素、同主族元素的电离能变化有什么规律?
[讲]元素相互化合,可理解为原子之间产生化学作用力,形象地叫做化学
键,原子中用于形成化学键的电子称为键合电子。
电负性的概念是由美国化
学家鲍林提出的,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如图
1—22)。
电负性越大的原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越大。
[投影]
[板书]3、电负性
(1) 键合电子:元素相互化合时,原子中用于形成化学键的电子称为键合电
子
孤电子:元素相互化合时,元素的价电子中没有参加形成化学键的电子的孤
电子。
[讲]用来表示当两个不同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吸引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
鲍林给电负性下的定义是“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
标度”。
[板书](2)定义: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3)意义: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
强;反之,电负性越小,相应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弱。
[讲]鲍林利用实验数据进行了理论计算,以氟的电负性为4.0和锂的电负
性为1。
0作为相对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稀有气体未计),如图l—23
所示。
[板书](4) 电负性大小的标准:以F的电负性为4.0和Li的电负性为1.0
作为相对标准。
[思考与交流]同周期元素、同主族元素电负性如何变化规律?如何理解这些规律?根据电负性大小,判断氧的非金属性与氯的非金属性哪个强?[讲]金属元素越容易失电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小,电负性越小,其金属性越强;非金属元素越容易得电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大,电负性越大,其非金属性越强;故可以用电负性来度量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
周期表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周期表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小。
[投影]
[讲]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电负性逐渐增大,表明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电负性逐渐减小,表明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板书](5) 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1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小,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大。
○2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递增;同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电负性递减,对副族而言,同族元素的电负性也大体呈现出这种变化趋势。
[讲]电负性大的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电负性小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左下角。
[科学探究]根据数据制作的第三周期元素的电负性变化图,请用类似的方法制作IA、VIIA元素的电负性变化图。
[投影]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示例
[讲]元素的电负性用于判断一种元素是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以及元素的活泼性。
通常,电负性小于2的元素,大部分是金属元素;电负性大于2的元素,大部分是非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
例如,氟的电负性为4,是最强的非金属元素;钫的电负性为0.7,是最强的金属元素,
[板书](6) 元素电负性的应用
○1元素的电负性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关系
[讲]金属的电负性一般都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都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讲]利用电负性可以判断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电负性大的元素易呈现负价,电负性小的元素易呈现正价。
[板书]○2电负性与化合价的关系
[讲]电负性数值的大小能够衡量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大小。
电负性数值小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弱,元素的化合价为正值;电负性数值大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强,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价
[板书]③判断化学键的类型
[讲]一般电负性差值大的元素原子间形成的主要是离子键,电负性差值小于1.7或相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主要是共价键;当电负性差值为零时,通常形成非极性键,不为零时易形成极性键。
当电负性差值大于 1.7,形成的是离子键
[点击试题]已知元素的电负性和元素的化合价等一样,也是元素的一种基本性质。
下面给出14种元素的电负性:
元素Al B Be C Cl F Li Mg N Na O P 电负性 1.5 2.0 1.5 2.5 2.8 4.0 1.0 1.2 3.0 0.9 3.5 2.1
已知:两成键元素间电负性差值大于1.7 时,形成离子键,两成键元素间电负性差值小于1.7时,形成共价键。
①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可推知元素的电负性具有的变化规律是。
②.判断下列物质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
Mg3N2BeCl2 AlCl3SiC
解析:元素的电负性是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
据已知条件及上表中数值:Mg3N2电负性差值为1.8,大于1.7,形成离子键,为离子化合物;BeCl2AlCl3SiC电负性差值分别为1.3、1.3、0.8,均小于1.7,形成共价键,为共价化合物。
答案: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与原子半径一样呈周期性变化。
2.Mg3N2;离子化合物。
SiC,BeCl2、AlCl3均为共价化合物。
[板书]○4对角线规则:元素周期中处于对角线位置的元素电负性数值相近,性质相似。
[科学探究]
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性质有些相似,被称为“对角线规则”。
查阅资料,比较锂和镁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铍和铝的氢氧化物的酸碱性以及硼和硅的含氧酸酸性的强弱,说明对角线规则,并用这些元素的电负性解释对角线规则。
[讲]Li、Mg在空气中燃烧产物分别为Li2O、MgO,Be(OH)2、Al(OH)3均为两性氢氧化物,硼和硅的含氧酸均为弱酸,由此可以看出对角线规则的合理性。
Li、Mg的电负性分别为1.0、1.2,Be、Al电负性均为1.5,B、Si的电负性分别为2.0、1.8数值相差不大,故性质相似.)
[讲]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电离能和电负性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第一电离能大的主族元素电负性大,但IIA族,VA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分别为ns2,ns2np3,为全满和半满结构,这两族元素原子第一电离能反常大。
[小结]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趋势),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