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777.00 KB
- 文档页数:18
合肥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2012年4月1日2011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合肥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不断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升效益,改善民生,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新的突破,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国函〔2011〕84号)精神,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新增庐江县和(县级)巢湖市,现辖四区五县(市),土地面积114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60平方公里。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3636.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4%。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8563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7519美元。
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08.2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002.2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1426.2亿元,增长11.4%。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7:55.1:39.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2.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 生产总值3636.6 15.4 第一产业208.2 3.5 第二产业2002.2 19.8 工业1560.4 22.4 建筑业441.7 10.8 第三产业1426.2 11.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48.4 10.2 批发和零售业281.6 16.9 住宿和餐饮业48.9 11.3 金融业179.6 5.1 房地产业219.1 9.4 营业性服务业301.0 11.5 非营业性服务业247.6 13.0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7%。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9%,烟酒类、居住类价格均上涨5.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5.2%,衣着类价格上涨2.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0.4%。
2011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绍兴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绍兴调查队2011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按照“致力转型促发展、强化宗旨惠民生、创先争优开好局”的工作基调,积极实施“十二五”规划,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呈现经济增速稳中有升,转型升级逐渐加快,民生事业积极推进,社会更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一、综 合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3291.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5%。
经济总量居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九位,全省第四位。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4892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美元,达到11595美元。
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万美元的县(市、区)4个,比上年增加2个,绍兴县19678美元、市区12780美元、诸暨市10694美元、上虞市10377美元,新昌县和嵊州市分别为8792美元和6765美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172.1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843.64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1275.44亿元,增长12.0%。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3∶56.9∶37.8演变为5.2∶56.0∶38.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完成省政府下达服务业年度双目标任务。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
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26.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9.69亿元,同比增长22.1%和24.0%,完成年度预算的101.4%和101.6%。
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56.2%,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14.0%、22.6%、36.3%和18.9%。
2011年大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大同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大同调查队(2012年3月2日)2011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和“三名一强”奋斗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实施“十二五”规划,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42.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50亿元,同比增长9.4%;第二产业增加值428.54亿元,同比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367.55亿元,增长10.3%。
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9%、61.2%、31.9%。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5∶50.9∶43.6。
人均GDP为25301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计算达3918美元。
价格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9%。
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2.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7%,居住类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3.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5%,衣着类上涨1.8%,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4%。
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1%。
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5.5%。
就业: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1551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688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人数7231人。
转移农村劳动力28320人,创业就业人数14098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二、农业播种面积:全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319.5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39千公顷。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6.82千公顷,增加1.22千公顷;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夏粮播种面积1.98千公顷,减少3.50千公顷;秋粮播种面积274.83千公顷,增加4.72千公顷;全市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6.2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46千公顷;蔬菜面积15.3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08千公顷;饲草作物种植面积2.1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23千公顷。
周口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社会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民生和社会事业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二五”经济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14.69亿元,同比增长10.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9.83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673.40亿元,同比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351.46亿元,同比增长8.9%。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9.8:45.4:24.8变化为27.6:47.6:24.8。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2.4%,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同比上涨5.1%。
其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2.6%;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5.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 2.5%。
表1:2011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二、农业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725.32万亩,同比增加30.05万亩,增长1.8%;总产量747.19万吨,同比增加23.49万吨,增长3.2%,粮食产量实现8连增。
其中:夏粮播种面积980.4万亩,同比增加6.86万亩,增长0.7%;亩产量492.4公斤,同比增产2.91公斤,增长0.6%;总产量482.75万吨,同比增加6.2万吨,增长1.3%。
亩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丰产丰收。
秋粮播种面积744.92万亩,同比增加23.18万亩,增长3.2%;亩产355.0公斤,同比增加12.5公斤,增长3.6%;总产量264.44万吨,同比增加17.27万吨,增长 7.0 %。
棉花产量11.07万吨,同比减产11.3 %;油料产量35.98万吨,同比减产0.2%。
肉类总产量67.39万吨,同比增长1.6 %;禽蛋产量24.59万吨,同比增长1.6%;生猪出栏580.30万头,同比增长3.2%,存栏483.87万头,同比增长1.9%;羊出栏291.93万头,同比下降4.5%,存栏244.12万头,同比下降20.0%;家禽出栏8356万只,同比增长4.3%,存栏4890.45万只,同比增长4.1 %,牛出栏58.48万头,同比下降0.9%,存栏72.3万头,同比下降5.6%,水产品产量5.31万吨,同比下降8.1%。
泽州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泽州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泽州县统计局2011年3月15日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县“1553”年度工作重点和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思路、新要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统一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全县经济运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各项经济指标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泽州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6.1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
从三次产业增速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77211万元,增长17.3%,同比提高11.7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074537万元,增长13.38%,同比提高0.38个百分点。
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1047682万元,增长13.47%,同比提高0.3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09361万元,增长11.43%,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为4.95:68.83:26.22,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比去年上涨了0.14和0.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去年下降了0.73个百分点。
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246905人,比2009年末增加3209人。
年末农村从业人员216456人,同比增长15.19%;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0449人,同比下降0.1 %。
其中,在岗职工人数30233人,同比下降0.35 %。
全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550人,完成全年目标(4500)的101%。
下岗再就业人数达到603人,完成全年目标(595)的101%,其中安置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56人,完成全年目标(149)的105%。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低于3.5%的控制目标。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8185公顷,比上年增加1858公顷;棉花种植面积38.7公顷,增加了9.6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30公顷,减少203.7公顷;药材种植面积277公顷,减少26.1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515公顷,减少43.9公顷;果园面积698公顷,增加了104公顷。
2011年吕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吕梁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吕梁调查总队山西省统计局吕梁市调查监测中心(2012年3月7日)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保投资、促转型、惠民生”的基本要求,紧紧抓住全省加快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强力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发展局面,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13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亿元,增长4.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第二产业增加值834亿元,增长16.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3.8%;第三产业增加值249亿元,增长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
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29.5亿元,增长8.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3.6亿元,增长6.6%;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3.8亿元,增长1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224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4679美元。
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276.9亿元,比上年增长41.15%。
一般预算收入100.5亿元,增长37.76%。
税收收入248.2亿元,增长42.31%,其中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共计完成税收234.7亿元。
一般预算支出189亿元,比上年增长27.35%。
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35.28%,教育支出增长23.1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00.86%,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93.83%,节能环保支出增长281.6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70.8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116.14%。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9.8%。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5%,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4%,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0.9%。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6.9%。
全年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902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920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51021人;职业技能鉴定人数8640人。
2011年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9.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4.58亿元,比上年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529.29亿元,比上年增长22.4%;第三产业增加值265.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24.4:48.5:27.1调整为22.8:51.4:25.8。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606.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比GDP增幅高出3.5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102.08亿元,比上年增长3.6%;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372.38亿元,比上年增长25.3%;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13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民营经济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0.3%。
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9.0%,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6.4%,涨幅比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8%。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5%。
物价上涨情况见表1。
表1: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情况单位:%指标城镇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106.4 105.8#食品114.2 112.8烟酒及用品106.5 100.5衣着102.5 102.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02.4 99.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102.4 103.3交通和通信101.0 99.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0.8 100.1居住103.6 107.7 2011年第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122.5点,比上年同期下降6.2点。
企业景气指数125.9点,比上年同期下降6.0点。
其中企业生产景气指数102.9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9.9点;企业利润景气指数114.3点,比上年同期下降9.8点;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114.3点,比上年同期上升14.3点。
二、农业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0.17万公顷。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1.8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6%。
0405-山西省晋城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晋城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晋城市统计局2011年5月13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2279151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16098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18167人,增长5.47%。
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 662708户,家庭户人口为211311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4人减少0.35 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153983人,占50.63%;女性人口为1125168人,占49.37%。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03下降为102.56。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86162人,占16.94%;15-64岁人口为1750584人,占76.81%;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2405人,占6.25%。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1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7.5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58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5465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364970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08327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515962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资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市委、市政府组织和动员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全省“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按照“巩固提升、跨越发展”的要求,继续坚持“充分开放、融入成渝,工业主导、三化联动,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发展路径,突出“产业发展年”工作主题和“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着力重点,全市经济继续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经省统计局审定,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6.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5.0亿元,比上年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460.2亿元,比上年增长22.7%;第三产业增加值19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74.7%、20.1%,拉动GDP分别增长0.8、12.0、3.3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0:53.0:24.0调整为22.1:55.0:22.9,继续保持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
在“工业主导、三化联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全市工业化程度持续提高,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2%,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持续增长。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73.1亿元,比上年增长19.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1亿元,增长0.7%;第二产业增加值317.4亿元,增长24.4%;第三产业增加值82.6亿元,增长15.7%。
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6.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8%,拉动GDP增长10.4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快。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同比上涨5.9%。
其中,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五涨三跌”,涨幅最大的食品价格上涨14.1%。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2%。
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8%,生活资料价格上涨8.5%。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7.2%。
晋城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线,全力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895.0亿元,增长13.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 8.8亿元,增长7.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第二产业增加值585.8亿元,增长16.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5.5%;第三产业增加值270.3亿元,增长9.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2%。
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增加值30.1亿元,增长6.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3.9亿元,增长8.9%;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8.3亿元,增长16.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0.8亿元,增长10.0%;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9.7亿元,增长10.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205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6070美元。
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81.8亿元,增长18.6%,其中增值税完成85.9亿元,增长12.6%;企业所得税43.5亿元,增长24.8%;个人所得税8.5亿元,增长28.9%;营业税13.5亿元,增长21.1%;资源税2.5亿元,增长1.6%。
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7.9亿元,增长22.4%。
一般预算支出113.2亿元,增长26.5%。
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22.2%,教育支出增长26.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9.4%,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7.6%,节能保护支出增长57.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38.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7.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7.1%。
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4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2%。
二、农业全年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21.7万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0.6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0.34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0.04万公顷。
在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8.6万公顷,小麦种植面积6.5万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92.0万吨,增加0.6万吨,增产0.6%。
其中,夏粮22.9万吨,减产7.0%;秋粮69.1万吨,增产3.4%。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3万公顷,增长33.8%;经济林面积0.52万公顷,增长7.9倍;全年木材产量8054立方米,增长2.1倍。
全年全市肉类总产量11.3万吨,增长13.5%。
其中,猪肉产量10.1万吨,牛肉产量2179吨,羊肉产量4598万吨。
年末生猪存栏90.0万头,增长53.3%;生猪出栏144.4万头,增长22.1%。
牛奶产量3488.1吨,增长2.3%;禽蛋产量6.5万吨,增长84.2%;水产品产量1375吨,增长11.3%。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34.0万千瓦,增长3.9%。
机械耕地面积15.5万公顷,下降0.7%;机械播种面积12.2万公顷,下降0.1%;机械收获面积9.9万公顷,增长19.2%。
全市农机化经营总收入14.7亿元,增长7.4%。
三、工业和建筑业2011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6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0%。
全社会原煤产量9140万吨,增长8.4%;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191亿千瓦时,下降5.2%;水泥139万吨,增长22.6%;化肥实物量435万吨,增长17.3%;合成氨26 7万吨,增长14.8%;钢材205万吨,增长35.4%。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51.5亿元,增长30.7%。
其中,煤炭、炼焦、冶铸和电力工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4.9亿元、15.1亿元、128.7亿元和64.8亿元,分别增长28.1%、5.2%、46.2%和-1.5%;新兴产业中,煤层气开采、建材工业、化学工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工业和食品工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5亿元、8. 9亿元、99.4亿元、98.4亿元、1.6亿元和11.1亿元,分别增长34.0%、26.6%、4 0.2%、63.9%、13.8%和13.1%。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74.0亿元,增长26%;实现利润180.2亿元,增长26.7%。
年末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71家,完成总产值43.4亿元,增长27.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2.0万平方米,增长10.8%;签订合同额为67.6亿元,增长41.4%。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4.1亿元,增长29.5%。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完成148.9亿元,增长0.4%。
从登记注册类型情况看,内资企业投资484.4亿元,增长31.4%;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投资19.1亿元,增长0.1%。
从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投资14.8亿元,增长89.9%;第二产业投资289亿元,增长41.6%;第三产业投资200.4亿元,增长12.9%。
在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289. 0亿元,增长41.6%。
其中,煤炭工业投资130.4亿元,增长75.5%;非煤产业投资1 58.5亿元,增长22.2%。
传统产业(煤炭、焦炭、冶金、电力)投资合计126.9亿元,增长31.3%,新兴产业(非煤焦冶电行业)投资合计162.1亿元,增长50.8%。
全年全市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51个。
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57个,计划总投资945.0亿元,本年完成投资164.6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2.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7.5亿元,增长15.9%。
其中,住宅投资完成30.0亿元,增长11.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4.5亿元,增长40.0%。
五、能源全年全市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6678.9万吨,增长8.8%;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324.3万吨,下降2.3%。
全年全市向省外运输煤炭5711万吨,下降9.2%,外运煤炭占原煤产量的比重为62.5%;向省外输送电力168.5亿千瓦小时,下降5.3%,外输电量占发电量的比重为88%;向省外运输焦炭46万吨,增长41.0%,外运焦炭占焦炭产量的比重为52.5%。
固定资产投资中,能源工业投资完成198.8亿元,增长63.6%。
其中煤炭工业投资130.4亿元,增长75.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40.2亿元,增长160.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投资0.36亿元,下降49.0%;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27.8亿元,下降10.4%。
全年全市全社会用电总量136.5亿千瓦小时。
其中,第一产业用电1.3亿千瓦小时,占全部用电量1.0%;第二产业用电120.6亿千瓦小时,占全部用电量88.4%,其中工业用电119.8亿千瓦小时;第三产业用电8.5亿千瓦小时,占全部用电量6.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6.1亿千瓦小时,占全部用电量4.4%。
六、国内贸易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5亿元,增长17.5%。
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 10.4亿元,增长18.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4.1亿元,增长7.4%。
七、对外经济全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11.35亿美元,增长113.4%。
其中,进口额8.53亿美元,增长166.3%;出口额2.82亿美元,增长33.2%。
全年出口煤炭19万美元,下降38.2%;出口钢材4234万美元,增长58.1%;出口电器及电子产品19857万美元,增长2 8.1%;出口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产品15178万美元,增长30.4%。
全年进口铁矿砂25801万美元;进口集成电路14834万美元,增长66.7%;进口机械设备24945万美元;进口电子技术产品18116万美元,增长49.1%;进口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产品17206万美元,增长187.9%。
全年全市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家;按全口径统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1798.6万美元,增长66.5%。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年末全市公路线路里程8599.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86.9公里。
各种运输方式的作业量保持稳定增长。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22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2.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7.9%,其中私人汽车17.4万辆,增长15.5%。
本年新注册汽车3.3万辆,减少19.4%。
年末轿车保有量10.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2.5%,其中私人轿车9.5万辆,增长25%。
全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4亿元,下降49.6%。
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2亿元,下降23.3%;电信业务总量15.3亿元,下降50.9%(电信业务总量下降系移动本年扣除折扣和折让费所致)。
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5.7万户,年末达到157.6万户。
全市宽带接入用户25.1万户,增长7.3%。
年末全市共有成规模的旅游景区(点)42处,其中有1个国家级5A级景区,6个国家级4A级景区,5个2A级景区,7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共有星级饭店2 8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11家、三星10家、二星级6家。
全年全市接待海外旅游者6.8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1167.0万人次,分别增长32.7%和11.5%;旅游外汇收入2695.9万美元,增长62.6%;国内旅游收入89.1亿元,增长18.1%;旅游总收入90.9亿元,增长18.9%。
九、金融、证券和保险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98.3亿元,比年初增加172.8亿元,增长13.0%。
各项贷款余额633.4亿元,比年初增加110.5亿元,增长21.1%。
年末全市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157.3亿元,比年初增加30.9亿元,增长24.4%。
年末全市共有证券营业部3家,从业人员63人。
年末开户数39978户,累计存入资金20.5亿元,下降49.0%,入市资金15.1亿元,下降52.6%。
全年营业收入52 84.8万元,下降38.2%,利润总额3205.4万元,下降41.4%。
全年全市保费收入29.8亿元,增长6.8%。
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21.3亿元,增长3.7%;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0.75亿元,下降3.8%;意外险业务保费收入0.38亿元,增长15%;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8.5亿元,增长14.7%。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年末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成人高等学校1所。
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2%。
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结业职工和农民共计28.9万人次。
全年全市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60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7项、市级23 0项)。
在国家级项目中,列入国家中小创业创新基金项目1项,成果计划1项,星火计划1项;在省级项目中,列入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科技重大专项3项,火炬计划5项,星火计划4项,农业攻关与社会发展1项,成果推广7项,工业攻关2项,软科学及基础平台建设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