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武夷山区域中心城市与闽北崛起
- 格式:pdf
- 大小:348.41 KB
- 文档页数:5
目录前言1第一章发展基础4第一节区域现状4第二节有利条件6第三节重要意义9第二章总体要求11第一节指导思想11第二节基本原则11第三节战略定位12第四节发展阶段与目标14第三章城市发展15第一节区域统筹15第二节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16第三节城市发展格局17第四章基础设施19第一节交通19第二节给水23第三节电力通信23第四节垃圾污水处理25第五章产业发展26第一节旅游业26第二节机械电子产业28第三节资源深加工业29第四节新兴产业29第五节现代服务业31第六章启动开发区域33第一节基本情况33第二节功能分工及重点34第三节重点发展片区35第四节先行建设项目36第七章生态环境建设与文化保护39第一节生态建设39第二节环境保护41第三节历史文化保护42第八章防灾减灾44第一节防洪排涝44第二节地质和地震灾害防治44第三节人防和消防45第九章保障措施47第一节规划先行47第二节项目带动48第三节投融资政策48第四节用地保障49第五节实施环保政策50前言南平市地处闽浙赣三省结合部,闽江上游,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为福建省面积最大的设区市,下辖一区四市五县,即延平区、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建阳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
2009年户籍人口306万。
南平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中的定位是:海峡西岸绿色腹地、南接北联战略通道、连片发展前锋平台。
武夷新区包括武夷山市全境和建阳市的部分区域,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涉及邵武市、建阳市、光泽县的部分乡镇。
本次规划范围主要涉及武夷山市的崇安、新丰、武夷、吴屯、星村、兴田、五夫和建阳市的潭城、童游、将口、崇雒、莒口等5个街道办事处、7个乡镇,土地面积1939平方公里,2009年末总人口33.29万人。
武夷新区地处闽北地理中心,自然条件优越、品牌优势突出、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较大,辐射对接闽东北、赣东南、浙西南等地区。
、武夷风格建筑20世纪80年代初,建筑学家杨廷宝教授在深入考察闽北民居特点后,进行武夷山建筑规划,在利用自然的基础上,坚持“宜土不宜洋、宜低不宜高、宜藏不宜露、宜散不宜聚、宜淡不宜浓”的原则,把自然山水缩于壶天之地,小中见大。
在整体建筑的实施过程,把周围的环境与游客心理有机统一起来,建筑物与园林生态统一协调,单体建筑与群体建筑、建景与意境统一协调,形成优美的人工环境。
设计、建造的武夷山庄、幔亭山房、碧丹酒家,以及山中众多的亭、台、楼、阁,都依据当地的地形特点,高低错落,疏密相间。
整个建筑群采用仿木结构,挑廊挂柱,使其样式、色彩都与风景区地貌、水文、植被、景观统一协调。
柱、梁、墙、梯、屋顶与台阶的设计,都具有浓厚的武夷地方风格。
注重借鉴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巧妙地运用借景、框景、漏景等手法,使建筑物与天然景物相互映衬,幔亭山房的水院借大王峰的倒映,虚实隐现;借门、窗、廊、柱的空间,以框聚景,把自然界中的竹丛、树木聚于漏窗之中,恰似天然图画之外露端倪,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武夷韵味。
武夷宫仿宋古街建筑群,格调统一,形式多样,无一雷同。
古街长约300米,建有醮楼、城门、茶肆、银庄、武夷宫、仙姿馆、彭祖居、碧丹酒家等。
建筑物的格局、格调、体量与山、水、桥统一和谐,同时注重林荫道周围的绿化空间,对整体环境起到“锦上添花”与“拱云托月”的作用。
漫步其间,诗情画意、鸟鸣蝉噪,武夷山尤如一颗明珠在闪烁。
武夷山的建筑群凭据“各抢地势,钩心斗角”原则,把风景区内各个分散的建筑、景物配置连结起来,互相衬托,相互映照,衔连向背,建筑物相通相凑,如同兽角相斗。
武夷山庄、幔亭山房等都建有式样不同的长廊、曲廊、水廊等,形成建筑群体中的脉络,不但填补群体中的空间,还串连和组合部分景物,错落有致,曲折迂回,引人入胜。
在游廊的弯曲处,多设有“美人靠”,供人小憩;其周围建有假山、水池等,多植名花、异草,十分雅致。
幔亭山房和武夷山庄的桌椅多用杂木杆、根制作,吊顶彩灯罩仿制成竹构件,极具武夷山区自然韵味。
武夷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武夷山风景区,制定了一份总体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
一、开发规划1、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
提出要从自然、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开发旅游产品,包括景点、乡村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等,力求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规划要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餐饮、住宿、交通、导游等方面的服务,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3、项目协调发展。
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在不破坏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合理分配旅游项目,达到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效果。
二、生态保护1、科学规划旅游区域。
考虑武夷山独特的地形、气候和植被等条件,合理安排旅游区域,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2、生态保护措施。
规划要求建立健全的生态保护体系,包括治理山水林田湖、防火、防污染和环保教育等方面,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
3、古建筑保护。
武夷山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不少是古建筑。
规划要求通过加强文物保护、修缮和管理,保护这些古建筑,同时也要考虑向游客开放的问题。
三、交通规划1、交通配套设施。
规划要求完善旅游交通配套设施,包括公路、机场、港口等,提高游客到达的便利性。
2、交通出行方式。
通过合理规划公共交通和自驾游路线,减少车辆拥堵和环境污染。
3、大力发展旅游交通。
要求开发景区周边的交通资源,包括航线、客运和旅游专线等,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交通选择。
四、产业发展1、挖掘旅游发展潜力。
通过发掘武夷山的独特文化、特色产品等,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2、发展本地经济。
要求将旅游业与本地农业、手工业等有机结合,促进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3、提高旅游产业质量。
规划要求加强管理和监督,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保证游客的安全和利益。
总之,武夷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的制定,旨在全面发扬武夷山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和保护的有机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证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南平市所辖8个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5.26•【字号】闽政文〔2024〕192号•【施行日期】2024.05.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南平市所辖8个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南平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批准八个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南政综〔2024〕58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省自然资源厅审查通过的《邵武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武夷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建瓯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顺昌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浦城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光泽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松溪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政和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统称《规划》)。
《规划》是县(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你市指导所辖县(市)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紧扣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重要使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推动邵武市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工业经济强市,推动武夷山市打造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建瓯市打造绿色产业强市、文旅融合城市,推动顺昌县打造森林康养基地、生态园林城市,推动浦城县打造现代农业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闽浙赣省际重要节点城市,推动光泽县打造现代农业和生态食品产业集群、山水垂钓城市,推动松溪县打造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绿色生态旅游城市,推动政和县打造茶竹产业集群、生态文旅城市。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
批复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闽政文[2012]221号
【发布部门】福建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2.06.26
【实施日期】2012.06.2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1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批复
(闽政文[2012]221号)
南平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请求批准〈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请示》(南政综〔2012〕102号)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武夷新区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世界遗产地、绿色生态城”为目标,推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强化“双世遗”整体性保护,逐步把武夷新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
1 / 1。
改革开放以来武夷山取得的伟大成就习作改革开放40年来,武夷山市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城市和加快绿色发展目标,走环保立市、旅游兴市、经济强市、开放富市之路,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民生水平明显提升。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40年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迅速增加。
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64.49亿元,比1978年的5107万元净增加163.98亿元,是1978年的321.1倍(不考虑物价因素,下同),年平均增长11.5%。
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6.82亿元、66.66亿元、71.02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10.5倍、551.7倍和474.0倍。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13元提高到2017年的69848元,增长222.2倍,年均增长10.7%。
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10.93亿元,比1978年增长250.3倍,年均增长15.2%,地方财政收入8.02亿元,比1978年增长183.3倍,年均增长14.3%。
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使武夷山市在全省的经济地位明显提高,2005、2006年连续被评为“福建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名列第4。
1978-1990年,武夷山从传统农业县向旅游业发展转变,特别是1989年武夷山撤县设市,给武夷山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78年47.1:23.6:29.3调整为1990年的46.2:22.1:31.7;1991-2000年,市政府正式开始实施“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三产比重提高最快,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3:23.5:51.2;2001-2017年,全市实施“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发展战略,二产比重提高较快,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3:40.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