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言文单元复习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8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基础知识巩固复习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巩固和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勤于记忆、不断积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知识竞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勤奋学习的优良品质。
学习重点:1.背诵、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学习难点文言句式和文言文翻译学习内容与过程一.课前背诵检测(检查四个组,每组3个小题一起背诵,展示小组实力)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6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7.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8.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9.然秦以区区之地,,,百有余年矣。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10.是故,,,师之所存也。
11.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如是而已。
二.文言基础知识巩固(包括通假字、重点实词和古今异义词)——小组挑战40题,挑战小组每个组员必做一个题。
●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1)直.不百步耳通: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4)涂.有饿莩通:,(5)輮.以为轮通:,(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通:,(7)知.明而行无过矣通:,(8)君子生.非异也通:,(9)合从.缔交通:,(10)倔.起阡陌之中通:,(11)赢粮而景.从通:,(1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13)或师焉,或不.焉通:,●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14)河内凶.:()(15)不违.农时:()(16)数罟..不入洿池..:()()(17)涂有饿莩..:()(18)非我也,岁.也:()(19)谨庠序..之教:()(20)申之以孝悌..之义:()(2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2)金就砺.则利:()(23)不积跬步..:()(24)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5)氓隶..之人:()(26)然秦以区区..之地:()(27)句读..之不知:()(28)君子不齿..:()●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29)寡人..之于国也古义:今义:形影孤单之人。
- 让每一个人同等地提高自我教课课题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课设计1.掌握并累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教课目的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别文言句式。
教课要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等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七课时讲课时间教学过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活动改正、备注活动第课时指南录后序【要点梳理】、文言实词1.通假字( 1)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
作副词,全,都。
)师生互动.( 2)层见错出(见,通“现”。
)达成.2.古今异义( 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义:没有依靠今义:单一,没存心义( 2)初至北营,抗辞大方..古义:十分强烈今义:大方( 3)为巡船所物色..古义:找寻今义:找寻需要的人材或东西( 4)以致于永嘉..古义:抵达今义:表示退步的副词( 5)几徘徊死..古义:穷途末路今义:踌躇不定,不知往哪里好3.词多义( 1)间得间奔真州(jiàn,名词,时机).(2)靡(3)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 àn,动词,夹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动词,倒下)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副词,无,不。
靡及,达不到).如扬州,过瓜洲杨子桥(动词,往.......去,到.......去).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表面上)/则直前诟虏帅失期(上前)/..予分当引决(按名分)/ 草行露宿(在野草间,在露天里)/ 日与北骑....相出没(每日)- 让每一个人同等地提高自我(2)名作。
道海安、如皋(取道).二、文言虚1.而( 1),表承接。
而求国之策/死而死矣..( 2),表折。
而不在使者之目/而幸生也何所..2.以(1),表承接,相当于“当”。
但是忍以行.( 2),表目的,来。
挟匕首以不.( 3),因。
几以捕系死.( 4)介,用。
意北亦尚能够.口舌也( 5)介,凭。
以政殿学士行.( 6)介,依靠。
将以有也.3.(1),表承接,就。
直前失期.( 2),表折,却。
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学案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学案(七)一、陈情表1、通假字①夙遭闵凶(通“悯”,凶丧,忧虑,指可忧虑的事,多指疾病死丧)②零丁孤苦(同“伶仃”,孤独的样子)2、古今异义词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能行走)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成人自立)③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申诉)④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辛酸苦楚)⑤臣欲奉诏奔驰(急速赶路就职)3、文言实词(1)矜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动词,怜悯)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动词,顾惜,珍重)③愿陛下矜愍愚诚(动词,怜悯)④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动词,夸耀,自得)(2)悯①祖母刘悯臣孤弱(动词,同情,怜悯)②愿陛下矜愍愚诚(动词,同情,怜悯)(3)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夺:动词,强行改变)(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形容词,少)(5)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名词,子女)(6)而刘夙婴疾病(动词,缠绕)(7)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副词,不久。
除:动词,授予官职。
)(8)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动词,听任)(9)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庶:副词,“或许”,表示可能或期望。
)(10)夙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名词,早,早年)②而刘夙婴疾病(副词,平素,一向)4、词类活用①臣具以表闻(使动,使……知道,上报,汇报)②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形名,指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③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名动,做官)④则刘病日笃(名状,一天天地)⑤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状,像犬马那样)⑥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形名,指卑微低贱的人)⑦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名状,在外面,在家里)5、文言句式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状语后置)②臣少仕伪朝(省略句,状语后置)③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④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6、其他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指代性副词,偏指第一人称,我)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无以:固定句式,没有办法用来……)③皇天后土:古人对天地的尊称。
学案3 必修三(一)——《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学案目标] 1.把本专题四篇文言文分散的语言点集中归类,重点掌握“其”、“因”、“则”等虚词。
2.从本专题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出发,重点掌握“类聚法”积累实词、辨识文言偏义复词以及利用对称特点推断词义的方法。
1. 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间⎩⎪⎨⎪⎧得间.奔真州机会间.以诗记所遭有时,间或②按⎩⎪⎨⎪⎧ 按.诛五人追究,查办缇骑按.剑而前握③殆⎩⎪⎨⎪⎧殆.例送死接近于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④视⎩⎪⎨⎪⎧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看,观察⑤治⎩⎪⎨⎪⎧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理得好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治理⑥易⎩⎪⎨⎪⎧以乱易.整,不武代替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容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改变⑦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授官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治⑧已⎩⎪⎨⎪⎧ 无能为也已.通“矣”亦已.众矣太,极学不可以已.停止⑨请⎩⎪⎨⎪⎧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请示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申告 ⑩诚⎩⎪⎨⎪⎧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诚.能见可欲如果 ⑪相⎩⎪⎨⎪⎧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互相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他 2. 解释下列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①则⎩⎪⎨⎪⎧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连词,就北虽貌敬,实则.愤怒连词,却 ②其⎩⎪⎨⎪⎧ 吾其.还也副词,表婉商,还是其.可忽乎副词,表反问,难道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大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肯定,一定3. 注意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译文:在贾家庄(我)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句式:被动句。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现在(情况)紧急却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句式:判断句。
③夫晋,何厌之有?译文:晋国,(它的欲望)有什么满足?句式:宾语前置句。
1. 用类聚法记实词。
通常,对于实词,尤其是多义词,采用的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引申义扩散的辐射法。
必修3文言文复习教案【课型类别】复习课。
【教学目标】1. 熟悉课文并掌握课文中主要实词意义、主要虚词意义及用法;2.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以及的古代文化常识;3. 准确翻译课文内重点语句或文段。
【教学重点与难点】1. 课文中出现的实词意义、通假活用等现象及特殊句式;2. 训练语句翻译的准确流畅。
【教学方法】1. 自行复习课文;2. 以分课练习形式检测相关知识掌握情况;3. 订正练习中的错误;4. 以再练习形式巩固。
【信息技术运用】重点知识投影讲解订正。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寡人之于国也》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一)通假字1.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 无.失其时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二)古今异义词1.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2. 弃甲曳兵而走.3. 请.以战喻4.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5.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6. 王无罪..岁(三)多义词1. 直直.不百步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2. 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闾左適戍渔阳(《陈涉世家》)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3. 以申之以.孝悌之义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斧斤以.时入山林4. 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而耻学于.师(《师说》)不拘于.时(《师说》)(四)词类活用1. 填然鼓.之2. 树.之以桑3.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 谨.庠序之教5. 王无罪.岁6. 然而不王.者7.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五)文言句式及翻译1.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申之以孝悌之义。
3.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 非我也,岁也。
【布置作业】自读《劝学》并完成复习练习。
【板书设计】见投影内容。
第二课时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赤壁赋》复习练习。
必修3第三单元复习预习学案使用班级:授课人:学生姓名:授课时间:一.复习篇目:《贾谊过秦论》二.复习目标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四.预习内容:自学释疑(一)自学释疑1、识记下列生字词膏腴.(yú)陈轸.(zhěn)遗镞.(zú)孝公既没.(mî)鞭笞.(chī)蒙恬.(tián)藩.篱(fān)俯首系.颈(xì)召.滑(shào)墨翟.(dí)瓮牖..(wâng)(yǒu)度长絜.大(duï)劲.弩(jì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蹑足行.伍(háng)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约从离衡()(2)合从缔交()(3)制其弊()(4)陈利兵而谁何()(5)倔起阡陌之中()(6)赢粮而景从()(7)百有余年()3、讨论并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③陈利兵而谁何。
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结合注释,通译全文。
5,熟读课文,背诵默写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探究解疑1、按照表达方式分,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2、第一段写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3、第二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4、第三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5、第四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6、第四段写了陈涉的哪些方面的情况?结果如何?7、第五段将陈涉与九国哪些方面进行对比?8、第五段还写了几组对比,分别是什么?第五段讲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五.课堂小练: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3)流血漂橹.(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5)以为..桂林、象郡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天下云集响应 (2)赢粮而景从(3)内立法度,南取汉中(4序八州而朝同列(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6)追亡逐北(7)却匈奴七百余里(8)约从离衡(9)外连横而斗诸侯(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1)会盟而谋弱秦(12)以弱天下之民(13)以愚黔首(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3.对下列各句中“之”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④东割膏腴之地⑤收天下之兵⑥聚之咸阳⑦有宁越……之属为之谋⑧有田忌之伦制其兵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③④⑤⑥/②/⑦⑧C.①③④⑤/②⑥/⑦⑧ D.①③④⑤/②⑦/⑥⑧4.下列句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E.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六.随堂达标检测A类题、双基夯实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膏腴(yú)藩篱(fān)蒙恬(tiǎn) B.逡巡(qūn)锋镝(dí)墨翟(zhái)C.谪戍(zhã)鞭笞(chī)黔首(qián) D.户牖(yǒu) 棘矜(jí)赢粮(yín) 2.下列各句中对“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属,铜) 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黄金)C.金就砺则利(金属制的刀剑等) 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比喻坚固)3.下列哪一项中的“以为”与其它三项不相同(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学案一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简历:屈原是楚国贵族,早在楚怀王时就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成就: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
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评价: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关于《离骚》和骚体诗《离骚》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也是最长的)抒情诗(政治抒情诗),特点:香草美人作比兴,神话传说构幻境。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二、学习过程:1、学生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2、学生默写课文。
【课文默写】三、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扈江离与辟芷兮 (2)来吾道夫先路2.古今异义(1)朕皇考曰伯庸 (2)纫秋兰以为佩(3)春与秋其代序3.词类活用。
(1)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二)、文言句式(1)恐年岁之不吾与 (2)肇锡余以嘉名四、文本感悟(1)思想内容(2)写作启示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学案二【文学常识】作者介绍: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单元复习导学案高一语文备课组齐爱军执笔韩江涛审批2009-4-6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知识2.培养学生一些答文言文题的技巧3.提高学生赏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重点:1.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2.名句、文学常识等学习难点文言文翻译知识梳理(等级A)(桃丽负责审定)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下列句子当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虞,请以战喻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在括号里写出通假字的读音,并指出它们与本字的读音有怎样的关系:(1)、知()明而行无过(2)、君子生()非异也(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7、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并说明这些词义在现代汉语中有什么变化:(1).故木受绳.则直(2).金.就硕则利(3).蟹六跪.而二鳌(4).蚓无爪牙..之利8.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必修三》文言文单元复习学案
一、名句默写: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木直中绳,,其曲中规;,不复挺者,。
3、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非利足也,;,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
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不能十步;,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8、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吞,,
,威振四海。
9、,却匈奴七百余里。
,。
10、,,,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天下云集响应,。
11、然秦以区区之地,,,
百有余年矣;
1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13、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14、是故,,,师之所存也。
15、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
16、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五亩之.宅,树之以
...帛矣。
..桑,五十者可以衣
2、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4、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
5、輮以为
..槁暴,
..轮,其曲中.规,虽有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
7、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8、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
三、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①王好战,请以.战喻;验之以.事②斧斤以.时入山林③申之以.
孝悌之义;以.状语武④故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⑤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圣人之所以
..为圣⑥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⑦作《师说》以.
贻之;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⑧以.勇气闻于诸侯;武以.中郎将使⑨以.相
如功大,拜为上卿⑩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而:①弃甲曳兵而.走;吾尝跂而.望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⑤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⑦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外连衡而.斗诸侯;会盟而.谋弱秦⑧犹且从师而.问焉;人非
生而.知之者;履至尊而.制六合⑨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⑩余知而.无罪也
于:①寡人之于.国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⑤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⑥而耻学于.师⑦不拘于.时,学于.余;而君幸于.赵王⑧以勇气闻于.诸侯;设九宾礼于.廷;为降虏于.蛮夷为:①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为.一击缶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皆为.陛下所成就④廉颇为.赵将;前长君为.奉车⑤赵王窃谓秦王善为.秦声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⑦为.降虏于蛮夷⑧何以汝为.见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⑩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其:①则移其.民于河东;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其.孰能讥之乎?③余嘉其.能行古道;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臣窃以为其.人勇
士⑤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⑥其.一人夜亡⑦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四、翻译下面句子: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6、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9、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0、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1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3、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14、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15、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16、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17、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18、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9、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0、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句子参考答案:
1、战鼓冬冬敲响,战斗刚一开始,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2、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深的池塘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3、百姓对供养活着的人、为死了的人办丧事都没有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4、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讲给百姓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行走了。
5、这种说法和拿刀刺人并把人杀死后,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6、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7、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坚强的筋骨,向上能吃泥土,向下能饮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8、优秀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缉查盘问过往行人。
9、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是子孙万代做帝王的基业。
10、砍下树木作为武器,举起竹竿当作旗帜,天下人如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
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进而消灭了秦国。
11、假使让崤山以东的国家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么两者不可相提并论。
12、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宗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13、然而秦国凭借着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六国诸侯都来朝拜,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14、秦国没有丢失一支箭、一个箭头的消耗,然而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
15、等到始皇的时候,他发展了前六代君主遗留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奴役天下百姓,威风震慑四海。
16、秦始皇于是派大将军蒙恬在北方筑起长城来守卫边防,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17、秦国有富余的力量控制他们的弱点,追逐逃亡的败兵,无数尸体横卧,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
18、(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对于自己,却以从师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并且帮助他们学习书中文句的老师,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老师。
19、我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20、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21、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22、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我没有看出那种人的明智。
23、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
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所长,如此罢了。
24、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的从师之道,写《师说》来赠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