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学派的发展和演变
- 格式:ppt
- 大小:267.50 KB
- 文档页数:25
西方管理学发展史及原因管理是人类的一种活动,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管理。
有史料记载的西方管理实践和观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但直到19世纪末管理才开始形成一门学科。
(一)西方古代管理思想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伦国王汉漠拉比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并颁布了有282条法规的“汉漠拉比法典”,其中有许多条款对人的行为和活动作了规定,以此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规范个人的行为。
欧洲的文明古国古希腊也留下了一些宝贵的管理思想。
如公元前370年,该国学者瑟诺芬曾对劳动分工有过详细的论述:“在制鞋工厂中,一个人只以缝鞋底为生,另一个人进行剪裁,还有一个人制造鞋帮,再有一个人专门把各种组件组装起来。
这里所遵循的原则是:一个从事高度专业化工作的人一定能把工作做好。
”瑟诺芬的这一管理思想与2000年后产业革命时期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及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的思想非常接近。
还有在15世纪,意大利的著名思想家马基埃维利对管理思想的阐述很多,最具影响的是四项领导原理。
将该原理与现代管理中的领导理论比较,会发现极为相似。
19世纪末,管理学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
西方管理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三个阶段。
(一)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可以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组织理论和综合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中提出。
科学管理理论的简介科学管理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最明显的局限性是认为工人是“经济人”。
科学管理重视物质技术因素,忽视人及社会因素。
他将工人看成是机器的附属品,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工具,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强调严格的服从,他没有看到工人的主关能动性及心理社会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认为人们只看重经济利益,根本没有责任心和进取心。
由于对工人的的错误认识,必然导致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与人类的管理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管理思想。
西方管理思想是人类管理思想不断发展的结晶,在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考察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历程,有利于我们从中正确地吸收和消化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实现我国管理科学的跨越式发展。
1传统管理阶段人类最早的管理活动是从原始家庭组织开始的,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展,社会组织结构也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管理活动也随之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
18世纪60年,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人们开始把科学思想运用到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卓有贡献的思想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进入了传统管理阶段,其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查尔斯巴贝奇和罗伯特欧文等。
(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斯密在177 6年发表《国富论》,认为劳动分工能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提出了经济人观点,认为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利益。
(2)查尔斯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
巴贝奇183 2年发表《论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认为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仔细研究工作方法,同时还提出了一种工资加利润的分配制度,为现代劳动工资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3)罗伯特欧文的人事管理。
欧文提出要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工资、改善住房,并在自己的企业进行改革试验证明: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地位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大利润。
在传统管理阶段,管理基本上处于积累经验阶段,为后来泰勒等人创立科学管理体系打下基础,开始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过渡。
2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该学派把管理分为三个主要职能———计划、组织、控制。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科学管理理论和古典组织理论。
2.1 科学管理理论这个管理学派认为可以从“科学”的观点去分析所干的工作和对劳动进行监督,通过客观事实分析并利用从经验中得到的数据应能找到进行工作的最好办法。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总结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
在古代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对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现代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主要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
18世纪,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这为现代管理思想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强调了市场经济和分工的重要性,从而为企业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些思想成为了后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石。
19世纪,弗雷德里克·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念,并将之系统化成为一门学科。
他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科学方法进行工作分析和任务分配,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
泰勒的理论对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了管理学的重要基石。
20世纪初,亨利·福特通过流水线生产模式实现了大规模生产的突破。
这对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有效地组织和控制生产过程。
亨利·福特及其团队创造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即“行政管理”理论,强调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1920年代,人际关系学派(Human Relations School)崛起。
梅罗和马克斯·韦伯等学者开始研究人的行为和动机对组织效能的影响。
他们认为员工的满意度和动机水平对工作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提倡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
20世纪中叶,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管理的任务”理论,他认为管理者的任务是通过优化资源和组织来实现组织目标。
德鲁克强调管理者需要具备有效的决策能力和战略眼光。
20世纪后期,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逐渐兴起。
经济学家约瑟夫·朱拉和管理学家艾德华·戴明等人提出了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
他们认为企业应该追求卓越品质和持续改进,以满足客户需求并提高竞争力。
当代,身处信息时代的管理学家们开始关注知识管理和创新管理。
他们认为知识是组织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并通过知识共享、创新和学习来提高组织绩效。
西方管理历程与发展趋势全球品牌网2006-4-14赵东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已历经了上百年的历史,其完整、严谨的理论体系成为当前发展中国家管理专业学习的教材。
管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从低级向高级阶段不断进步的。
追寻西方管理历程,有助于我们了解管理的进步历史,吸纳先进的管理文化和思想。
依据不同的追寻轨迹,对管理历程的划分和评价就会不同。
管理是一门学科,所以管理历程通常是以各时期有影响力的管理学术派别作为划分依据。
到现阶段,西方管理历程大致经历了雏形时期-古典管理理论时期-行为科学理论时期-现代管理理论时期。
一、西方管理历程1、雏形时期有了劳动分工,就有了管理。
原始部落简单的生产关系构成了管理雏形,当时的管理是原始的、自发的管理,没有思想和理论体系指导,分工简单,主要依据的个性化、管理,不属于真正定义上的管理。
2、古典管理理论时期在大工业兴起的年代,社会分工日益复杂,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制造商发现,靠个性化、监工式的管理难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于是,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人们开始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研究,并由此诞生了古典管理学派。
古典管理学派的杰出代表有弗雷克里德●泰勒、亨利●法约尔和马克斯●韦伯。
19世纪末(1881年开始),蒸汽机发明了,机器代替了手工作坊,制造业开始重视生产效率。
美国以泰勒为首的普通从业者开始研究人机效率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作业标准、激励机制、作业环境及工人熟练程度等条件,对劳动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于是泰勒提出了一些独到的管理主张:2、1推行劳动定额管理。
实行差别的计件工资制,把工人的报酬与工作绩效联系起来,提高劳动效率近三倍。
2、2行标准化作业。
着重分析劳动过程中工人的各个动作,注重工人作业过程的记录和分析,并设计了工艺流程,强调标准的作业方法;按作业要求挑选和培养工人。
同时强调体质和技能的熟练程度。
2、3重视作业条件与环境对劳动效率的影响。
通过改善工人作业条件和环境,提高工人的积极性。
《商场现代化》2006年11月(下旬刊)总第486期79一、早期管理思想17世纪~18世纪,西方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迅速从家庭转向工厂。
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和现实的经济需要,促进了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在这一阶段,活跃着一批卓有贡献的思想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
亚当・斯密在其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述了分工理论和利己主义的人性观,对后来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罗伯特・欧文不仅高度评价人的因素在工业生产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而且把这种主张加以实施,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被誉为“人事管理的先驱者”。
查尔斯・巴贝奇进一步发展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思想,并提出了一种固定工资加利润分享的分配制度,为现代劳动工资制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受历史环境的限制,早期的管理思想不够系统全面,也没有形成专门的管理理论和学派。
但这些思想是管理思想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此后许多著名管理学家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管理理论,形成了独特的管理学派。
二、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产生、形成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30年代。
它主要包括由美国的泰罗及其追随者们所倡导的“科学管理理论”、法国的法约尔所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及德国的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理论”。
尽管这些不同的管理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国家,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强调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是从物理的、生理的方面研究工人的操作规范,制定标准操作方法、劳动定额和有差别的计件奖励工资;是从个别工人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个别工人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效率。
法约尔则从一般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出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五项管理职能和十四条管理原则,为管理基本理论的建立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框架。
因此,泰罗的管理理论比较具有实践性,而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则比较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
但二者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会形成完整的管理理论,才能有效地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
关于西方管理思想的总结西方管理思想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受到了西方文化、社会背景、经济变革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管理思想经历了不断变化和演进,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本文就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重点关注其中的几种重要理论。
首先,西方管理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
在这个时期,随着工业生产的蓬勃发展,管理问题变得日益复杂。
其中最早的管理思想代表就是科学管理学派,由弗雷德里克·泰勒领导。
科学管理学派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工作流程,分析工作内容,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能力。
这种思想强调通过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其次,人文管理学派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重要管理思想。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和马斯洛等。
人文管理学派认为员工的需求和价值观对组织的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
他们关注并强调员工的人权、合作和参与,提倡灵活和自由的工作环境。
人文管理学派反对传统控制和压迫式管理方式,主张通过激励和关爱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种思想使得人力资本的概念逐渐在管理领域中得到重视,人际关系和组织文化的管理也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除此之外,西方管理思想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学派和理论。
例如,行为科学学派强调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过程对管理效果的影响。
他们认为通过研究和理解个体行为,可以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和组织绩效。
管理学派则研究组织内部的管理问题,包括组织结构、领导风格、决策模式等。
系统管理思想则强调整个组织系统的运作和互动对管理结果的影响,强调组织要从整体上进行管理和优化。
还有质量管理、创新管理、战略管理等学派和理论也都在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西方管理思想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科学管理学派的出现引领了对工作流程和效率的研究,人文管理学派强调员工的需求和价值对组织的重要性。
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时代。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政治学”这一概念,强调领导力的重要性,他认为领导者应具备为了整体利益而服务的品质。
在中世纪的欧洲,对组织和领导的研究较少,但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管理思想逐渐受到重视。
16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提出了分权的概念,认为权力应该被合理地分配和限制,以避免滥用。
到了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为管理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背景。
亚当·斯密被认为是经济学和管理思想的奠基人,他强调劳动分工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提出了“动机”的概念。
同时,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代表者卡尔·门格尔强调市场竞争和个体的自由选择,也对管理思想产生了影响。
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科学管理的兴起,管理学开始进入科学化的时代。
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科学管理的代表者,他通过对工作流程的分析和改进,提出了“一切就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这一观点。
同时,亨利·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也成为了管理思想的重要范例。
20世纪初至中期,随着组织理论的发展,管理者开始关注组织文化和组织的人类方面。
埃尔顿·梅约提出了“人本主义”,认为组织应该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激励,而不仅仅关注任务完成和效率。
同时,伊曼纽尔·雄伯格提出了“社会系统论”,将组织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强调组织与环境的互动。
到了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管理思想也在不断演进和创新。
管理学开始更加注重创新、变革和领导力的研究。
同时,透明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得到了更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成为管理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
总的来说,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领导力、分权和动机的研究,到工业革命和科学管理的兴起,再到组织理论和人文主义的出现,最终到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这些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不断适应着不同时代和背景下的管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