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精神与蚌埠
- 格式:pdf
- 大小:330.76 KB
- 文档页数:2
蚌埠市历史文化蚌埠历史文化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相传,涂山一带曾是原始社会后期涂山氏聚居的地方。
涂山脚下的禹会村,据说是当年治水英雄大禹大会诸候之地。
至今这里仍流传着大禹治水三楚人抱璞石-卞和洞。
过家门而不入的许多动人事迹。
荆山的卞和得到和氏璧,为献与楚王,竟历经三朝,被削双足,可歌可泣。
同时,因蚌埠北为淮河冲击平原,南为低山丘陵,淮河一天然屏障横贯中间,成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瑞雪白乳泉代兵家必争之地。
西汉初年,楚汉相争的决胜战役垓下之战就发生在固镇县的濠城集,这里至今仍流传着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传说故事。
蚌埠东郊的曹山,据说因三国进曹操曾驻兵于此而得名。
东鲁山、西鲁山则是同时代鲁肃屯兵处。
到了南宋,淮河成了抗金前沿阵地,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这里留下著名诗篇。
元末朱元璋在濠州今凤阳起兵后,其子朱沐英也曾在蚌埠市区东郊锥子山练兵,至今山上仍有当年点将台、饮水池等遗迹。
明代开国元勋汤和葬于曹山南麓,其墓“东瓯王墓”现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秀丽的风景和便利的交通,曾吸引过无数文人骚客流连忘返。
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梅尧臣等都在此留有诗作。
在近代,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宋玉琳、程良又成为蚌埠人民的骄傲。
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世界十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又称蚌埠会战就发生在这一代。
历史名山,兵家要地,帝王之乡,人杰地灵,是蚌埠最鲜明的文化特色。
这座兴起于上世纪初津浦铁路通车、被称为“火车拖来的城市”的城市其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大禹文化、花鼓灯艺术、双墩古人类文化等领衔的国家级、世界级文化资源集中在此,一代风骚的帝王文化、享誉世界的民间文化、与代表人类古代文明成就的远古文化和谐共生,在全国范围来看,都是极其少见而珍贵的。
帝王故里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的第一个朝代,它的缔造者禹和启皆出自以涂山为中心的蚌埠地区。
在这里,中华民族原始社会的最后一个首领大禹结婚、生子、会诸侯,开启了中国奴隶社会的大幕。
蚌埠是汉高祖刘邦决战项羽成就帝业的历史重地。
·36·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蚌埠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9年一般研究项目(BB19C045)摘 要:“大禹治水,劈山导淮”“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会诸侯于涂山”等,这些关于大禹的故事广为流传。
大禹故事和大禹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淮河文化,尤其是在大禹治水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安徽蚌埠,大禹精神成为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的一部分,形成了“禹风厚德、孕沙成珠”的城市精神,可以看出,大禹精神对这座城市的精神文化建设和地域文化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大禹精神;淮河文化;城市精神;地域文化0 引言据考证,淮河流域是大禹治水的主要地点。
大禹在涂山氏国(今安徽蚌埠)娶妻生子,汇聚诸侯于涂山,劈山导淮,治理水患,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为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淮河流域地域文化的形成和蚌埠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的养成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养分,使蚌埠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气质。
可见,大禹精神对地域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 大禹精神的产生传说中,禹创造了夏朝,在他的时代里洪水灾害严重,他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后来广为流传的事迹——大禹治水。
在治水过程中,禹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回家,最后把洪水疏通,使陆地重新获得了生机。
人们很爱戴他,称他为大禹,意思是伟大的禹。
大禹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更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气节。
大禹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鼓励每个公民都要甘于付出、勇于付出,在我们的城市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要有舍小家、助大家的心怀。
大禹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贯穿蚌埠的历史文脉和经济发展。
蚌埠人民怀揣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前景。
大禹采用不同于传统的治水方法,体现了创新求实的精神。
这种实践精神鼓励蚌埠人民勇于创新,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敢于做出新格局。
2 淮河流域地域文化的特点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地人文、历史、社会等,有很强的地域特征。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同时是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相信大家应该都有听过了,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
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
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
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
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
”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
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
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禹立潮头正当时——蚌埠市大禹文化产业园乘风起航蚌埠,古为“采珠之地”,誉称珠城,是安徽第一个设市的城市,面积5952平米公里,人口367万。
蚌埠是华东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先进制造业基地、皖北中心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
蚌埠,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双墩文化遗存,大禹治水,垓下悲歌,“东方芭蕾”花鼓灯……无不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天生荆涂、水润珠城。
千古灵秀之地荆涂二山脚下,一颗璀璨的明珠正熠熠生辉,这就是——蚌埠市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推出片名)巍巍荆涂山,悠悠淮河水。
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位于美丽的蚌埠西郊,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0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5平方公里,山体面积10平方公里。
这里是华夏人文圣地。
四千多年前大禹在此娶妻生子,大会天下诸侯,劈山导淮治水成功,创地平天成之伟业,是华夏立国之祖。
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帝王夏启的出生地。
被誉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艺术在这里孕育传承唱响全球。
园区三面环淮,天河与黑虎山、涂山交汇其中,群峦叠嶂,树木葱茏,名泉、怪石掩映其间。
园区拥有禾泉、淮河闸两个国家级4A景区,天河3A景区,禹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涂山省级风景名胜区。
园区地处京沪和淮南铁路、合徐高速和宁洛高速两个交汇点。
高铁至北京3个小时、上海2小时、合肥和南京40分钟。
园区高标准、高起点规划。
以“华夏圣地、山水新城”为主题理念,科学配置历史文化、山水生态、农业和城市资源,以“一带(淮河风情带)、一环(天河滨水游览环)、两轴(文化联系轴、东海大道发展轴)、四区(淮河文化游览区、大禹文化游览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商务休闲度假区)”的功能结构,布局园区发展空间,以大禹文化为核心,以文化展示、休闲度假、会议论坛、高端商务、文化创意为主要功能,打造城市生态绿心、皖北城市群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园区依托资源与区位优势,主打大禹文化、淮河文化、花鼓灯文化、石榴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等六大品牌,开发文化旅游、亲水休闲、生态观光、都市休闲等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以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及相关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蚌埠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是兵家要地,帝王之乡。
蚌埠历史文化深厚,是独领风骚的大禹文化、霸气婉约的楚汉文化、享誉世界的花鼓灯艺术、人类古文明代表的双墩文化等国家级、世界级文化资源聚集地。
蚌埠拥有7300年前的“双墩遗址”,大禹治水圣地涂荆山风景区,春秋卞和抱玉之地“卞和洞,苏东坡赞誉的“天下第七泉”--白乳泉以及望淮楼、启王宫,著名的淮河“三峡”峡山峡、荆山峡、浮山峡谷,2009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霸王别姬垓下古战场,朱元璋出家之地宝刹古寺——龙兴寺,明朝开国功勋汤和墓地,避暑圣地“江北第一溶洞”的韭山洞,“湖上升明月”的龙子湖,大明皇家游乐园和中华古民居,蚌埠花鼓灯嘉年华主题公园,拥有亚洲最长音乐喷泉的淮河文化广场,享誉中外的光彩玉器城,以及全国闻名的美食一条街蚂虾街等,让海内外朋友在饱览蚌埠风景名胜,领略历史文化魅力之际,也能享受蚌埠美食。
2023年5月第2卷第3期May.2023Vol.10,No.3Journal of Bengbu University大禹治水系列神话及其当代精神探析沈叶鸣(蚌埠市涂山大禹文化研究会,安徽蚌埠233900)摘要: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对大禹治水的系列神话加以分析探讨,提炼出系列神话中对自然灾害的抗争、为民造福、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等优秀品质,归纳了大禹治水神话的特点,并通过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加以展望,提出应以审慎的态度展开深入研究。
关键词:大禹治水;大禹系列神话;当代精神;文学观中图分类号:K878;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3-0115-05Analysis of Myth Series about Dayu's Flood Control and Its Contemporary SpiritSHEN Ye-mina(Tushaa Dayu Academic Society of BenaUr,BenaUr,233900,Anhui)Abstract:Dayu myth seins were ananlyzet from literature ana an in this paynn,2ne it rennet some excellent quality from the myth senes such as nsishna th the natural eisasten,Uenefitina the people,woiO UarO ane persevennaly,seeiesa eta.2also inaccef the charactenstica in Dayu myth senes,ana pat fon warO that stueies shouie play aa analysis with a carefal pniaeca ou it thnugb the stuCyina of reseerch states.Key worOt:Dayu Oooo cootnl;Dayu myth senes;cootemporan spitt;literal view大禹治水的神话作为涂山大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已经从史学的角度对大禹治水的史实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果的研究,同时也需要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对大禹治水的神话作一番探讨。
安徽禹迹与大禹文化作者:严皓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20期摘要:大禹在淮河流域治水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其丰功伟绩为后世所推崇。
安徽省有几千年的历史,大禹在淮河流域劈山导淮,其中禹娶女娇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如涂山、启母石、禹会村、禹墟、金王庙遗址等,这些文化遗产对大禹文化的传承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禹文化;涂山;禹会村;禹王宫大禹治水的传说古为流传。
大禹治水13年之久,南北各地皆有大禹文化遗存,大禹文化在皖地境内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
大禹文化由大禹所创造,涵盖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
二者都是中华民族优秀品德和崇高精神的体现。
在中华大地上,淮河流域也是文明起源较早的地域之一。
安徽在淮河流域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地势多样且跨长江、淮河等水系,大禹事迹众多。
探讨皖地禹迹及文化遗存,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禹文化,为中华文化增光添彩,进而弘扬中华民族大一统文化精神。
1 皖地禹迹遗存《孟子》云:“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食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到淮河流域“海岱及淮惟徐州……浮于淮、泗,达于河;淮海惟扬州……达于淮、泗……导淮自桐柏”。
孟子称“排淮泗”,《禹贡》称“导淮”,可见都是肯定大禹在淮河流域治水确有其事。
大禹治水在当时几乎遍及九州,而淮河流域内水患无论在当时还是当今社会都是不容小觑的。
大禹在此地治水造福了百姓,并留下了禹开山导淮、禹会诸侯于涂山、禹为民除害于涂山、禹娶涂山氏女等历史文化遗存。
1.1 蚌埠涂山大禹一生与涂山的缘分颇深,传说这里是他会诸侯娶涂山所在。
此事迹在当地被人们赞不绝口,历史文献与民众口述史相差无几,相互佐证,证明安徽怀远县的涂山即大禹治水的重要地区。
涂山不如华山陡峭宏伟,却是淮河流域内的一座高峰,淮河在其带领下流淌。
蚌埠家乡文化介绍作文在安徽的东北部,有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那就是我的家乡——蚌埠。
说起蚌埠,可能很多人对它并不是特别了解,但这里独特的文化可是别有一番韵味。
蚌埠的历史就像一部精彩的长篇小说。
从大禹治水时期,蚌埠这片土地就开始书写它的传奇。
相传大禹治水时,在蚌埠境内的涂山娶了涂山氏女为妻,并且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
这不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蚌埠人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精神的源头。
要说蚌埠的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花鼓灯。
小时候,我跟着爷爷奶奶去看过一场花鼓灯表演,那场面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
表演的场地就在村子里的一片空地上,十里八村的人都围了过来,那叫一个热闹!演员们穿着鲜艳的服装,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手持花鼓和扇子,一扭一跳之间,仿佛把整个春天都带到了我们面前。
领舞的是一位大妈,她的动作那叫一个灵活!只见她手中的扇子时而像蝴蝶翩翩起舞,时而像疾风骤雨,快速地翻动着。
她的眼神充满了热情,嘴角始终挂着笑容,仿佛在和每一位观众交流。
她的脚步轻盈,每一步都踩在鼓点上,“咚咚咚”的鼓声和她的动作配合得完美无缺。
在她身后的演员们也毫不逊色,他们组成了各种队形,一会儿是圆形,一会儿是方形,一会儿又变成了一条长龙。
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却又各有特色。
有的演员把花鼓敲得震天响,有的则把扇子舞得呼呼生风。
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叫好声,大家都被这精彩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住了。
除了花鼓灯,蚌埠的美食文化也让人流连忘返。
蚌埠有一道著名的小吃叫“烧饼夹里脊”。
这烧饼可不是一般的烧饼,它是用特制的炉子烤出来的,外皮酥脆,内里软糯。
刚出炉的时候,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再夹上一块鲜嫩多汁的里脊肉,刷上特制的酱料,那味道,简直绝了!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门口的小吃摊买了一个烧饼夹里脊。
摊主熟练地把烧饼从炉子里拿出来,用刀从中间划开,然后把炸好的里脊肉、生菜、豆皮等食材放进去,再刷上一层厚厚的酱料。
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烧饼的酥脆和里脊肉的鲜嫩在嘴里交织在一起,酱料的味道恰到好处,既不会太咸,也不会太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