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精神引领我们阔步前进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大禹什么样的精神?
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被尊称为伟大的治水英雄和圣君。
大禹治水的事迹展示了他具备的一些重要精神品质,包括:
1.志向和责任感:大禹治水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洪水带来的困
扰和灾难,他以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为重,秉持着强烈的责
任感和使命感。
2.坚韧和毅力:治理洪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耗时的任务,
面临巨大的困难和艰辛。
大禹展现出了极大的坚韧和毅力,不断努力和奋斗,坚持不懈地推进治水工程。
3.智慧和创新: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展示了高超的智慧和创造
力,他观察水流、研究水文地理,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
治理洪水的方法和技术。
4.每个人都有贡献:大禹体现了平民立功的观念,他征集了
各地水利工程的经验,吸收了社会各界的力量,使每个人
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并在整个过程中给予他们尊重和认可。
综合来看,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了他具备的诸多优秀品质,如志向、责任感、坚韧、毅力、智慧、创新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这些品质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和奉献精神,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正面典范和楷模。
大禹治水的感悟与启迪大禹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被誉为治水英雄,他的治水事迹不仅令人敬佩,而且带给我们很多深刻的感悟和启迪。
大禹治水的经验和智慧在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教训。
大禹治水的第一感悟是关于领导力。
治理洪水是一个复杂的任务,需要有强大而明智的领导来组织和引领。
大禹作为治理洪水的领导者,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
他首先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了解洪水的成因和地势状况。
然后,他组织了庞大的团队,分工明确,井然有序地进行工作。
他还注重培养后继人才,确保治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禹治水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需要具备深入了解问题、组织能力和培养人才的能力。
大禹治水的第二感悟是关于科学思维。
大禹在治水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科学的措施,如开凿渠道、疏浚河道等,有效地减轻了洪灾的压力。
他不盲目地进行行动,而是将治理洪水视为一个科学问题,通过观察和实验找到了解决洪水问题的方法。
这种科学思维的应用在今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还是其他领域,科学思维都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大禹治水的第三感悟是关于团队合作。
治理洪水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大禹明白这一点,他积极地与各地的部落首领、农民和工匠合作,共同推动治水事业。
他还设立了衙门和监察机构来监管治水。
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机制在今天依然非常重要,在公司组织、社区建设以及国家治理中,都需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机制来解决各种问题。
大禹治水的经验和启示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不仅帮助我们认识到治理洪水的重要性,还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其他复杂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等。
借鉴大禹治水的经验,我们可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总之,大禹治水的感悟与启迪是深刻而重要的。
他的治水事迹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对我们今天还有着重要的启示。
通过学习大禹治水的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领导力、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将这些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
新时代水利人践行新时代水利精神作者:张广阔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1期摘要:在中华民族悠久治水史中,孕育了大禹精神、都江堰精神、红旗渠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优秀治水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
五千年精神传承、新时代实践创新,彰显了水利人“忠诚、干净、担当”的可贵品质,厚植了水利行业“科学、求实、创新”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水利工程;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引言治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当下水资源愈发宝贵,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十分必要。
我们的水利人分散在全国各地。
特别是在偏远的地区坚守。
他们在勘测、在设计、在施工。
他们身上闪耀着新时代特征的水利精神!这就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指引下的生动实践中,催生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水利精神品质,那就是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
水利,一个和我们息息相关的行业;然而水利人,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群体。
当我们喝着清凉的水,灌溉着充满生机的大地,我们的水利人却选择在偏远的地区坚守,他们在勘测、在设计、在施工。
是什么引领他们的人生航向?是什么支撑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成就他们的人生舞台?他们在平凡岗位上追求非凡的执着。
而这份执着正是源于每个水利人内心所遵循的那份忠诚,精神世界底色所固有的那份干净,直面考验挑战的那份担当。
在中华民族悠久治水史中,孕育了大禹精神、都江堰精神、红旗渠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优秀治水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指引下的生动实践中,催生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水利精神品质,那就是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
五千年精神传承、新时代实践创新,彰显了水利人“忠诚、干净、担当”的可贵品质,厚植了水利行业“科学、求实、创新”的价值取向。
在治水矛盾发生深刻变化、治水思路需要相应调整转变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为不断把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提供精神支撑。
关于大禹治水精神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事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表关于大禹治水精神的演讲稿。
大禹治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伟大壮举,其精神不仅仅是对于治水工程的经验总结,更是对于我们今天社会发展的深刻启示。
大禹治水,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重要事迹,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
所谓“治水”,就是指人们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规划、调度、利用水资源,以防止洪灾、旱灾和旱涝保收等方式,来维护人民安居乐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大禹治水的精神,就是大禹在治理洪涝灾害过程中,积极主动、勇于担当的努力和奉献精神。
大禹治水的精神首先体现在其主动担当的态度上。
大禹是当时的百姓,他不甘于灾害的侵害,也不满足于眼前的困难局面,而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治理洪涝的道路。
面对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大禹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勇敢地站出来,对抗着湍急的河流,驾驭着浩荡的水势。
这种担当精神值得我们今天所学习借鉴,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积极主动地面对问题,勇于承担责任,解决困难。
大禹治水的精神还体现在他的智慧与创新上。
在治理洪涝灾害的过程中,大禹不仅仅是机械地挖渠、堵堤,他更是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治水方案。
大禹的智慧和创新不仅仅解决了当时的问题,更是对后世的治水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今天在工作中也需要具备这种智慧和创新能力,善于思考和总结,不断改进提高,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挑战和问题。
大禹治水的精神还体现在他的持之以恒上。
治理洪涝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它不仅仅是一次性的努力,而是需要长期投入和维护的。
大禹治水不畏艰难险阻,坚持用心、坚持努力,最终战胜了洪水的侵袭。
我们在工作中也需要保持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最终才能取得成功。
大禹治水的精神不仅仅是古代治水工程的经验总结,更是对于我们今天社会发展的一种宝贵财富。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需要运用大禹治水的精神来应对。
大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因素大禹治水已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而关于大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因素你了解多少?以下是分享的大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因素,一起来和看看吧。
大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因素:上古时代,洪水泛滥,先民在大禹的带领下不畏艰难险阻,战胜了洪水猛兽。
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采用疏通的方式降服了洪水,其实,大禹治水成功还有另一个神秘的原因。
大禹治水时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的洪水,所以决定凿山开路。
《太平广记》言此事:禹凿龙关之山,亦谓之龙门,至一空岩,深数十里,幽暗不可复行。
禹负火而进,有兽状如豕,衔夜明之珠,其光如烛。
又有青色犬,行吠于前。
禹计行十余里,迷于昼夜,既觉渐明,见向来豕犬,变为人形,皆著玄衣。
又见一神人面蛇身。
禹因与之语,仙即示禹八卦之图,列于金板之上。
又有八神,侍于此图之侧。
禹问曰:“华胥生圣子,是汝耶?”答曰:“华胥是九江神女,以生余也。
”乃探玉简以授禹。
简长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时之数,使度量天地。
禹即执持此简,以平定水土。
授简披图,蛇身之神,则羲皇之身也。
华胥,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始祖母”,传说华胥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而生伏羲和女娲,伏羲女娲均是人面蛇身。
羲皇即伏羲氏,列于金板上的八卦即是伏羲仰观天地、俯查鸟兽所作,八卦图有“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之功。
由《太平广记》来看,大禹之所以能评定水土,是受到了神人伏羲的点拨,示之以八卦图,赐其玉简,靠此,方能度量天地,划定九州,建不世之功。
大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因素:大禹简介禹(前2081年--前1978年)),姓姒夏,名文命,字高密,他是黄帝的七世孙、颛顼的五世孙。
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修己。
他被后世尊称为大禹,或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第一任君王,于前2029年至前1978年在位。
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
《大禹治水一文中让我联想到的现当代人物》一、引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大禹治水被视为古代治水能手的杰出代表。
他在治理洪水、开垦土地等方面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
然而,当我们阅读有关大禹治水一文时,不禁会联想到现代社会中也有许多优秀的人物,尤其是那些在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防范、资源管理等方面有着突出成就的人士。
接下来,我将结合大禹治水一文中的精神与现当代人物的实践,探讨其中的联系与启示。
二、大禹治水的精神大禹治水出自《山海经》,记载了大禹面对洪水频发的严峻局面,励志担当起治水重任,最终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成功使大地有了序而不乱。
他的治水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使命担当:大禹不畏艰险,敢于挑起重担,立志要治理天下水患,为民众造福。
这种使命担当的精神,正是值得我们现当代人学习的。
2. 勇于创新: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不断创新方法,寻求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他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面对水患问题时,始终不忘变通。
三、现当代人物在现代社会中,也有许多人物在环境治理、自然灾害防范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实践与大禹治水的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 环境保护领域:在环境保护领域,像是王莽和郑莉莉等人,他们致力于推动环保事业,呼吁人们关注自然生态保护,号召大家行动起来,投身到环境保护的事业中。
2. 自然灾害防范:而在自然灾害防范方面,像是钟南山和袁隆平等人,则通过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使大地免受自然灾害的伤害,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启示与展望通过对大禹治水一文中的精神和现当代人物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大禹治水精神所蕴含的责任担当、勇于创新的品质,对于现今的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在自然灾害防范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更多的力量。
五、个人观点作为大禹治水一文的撰写者,我深感古代治水英雄的伟大,也对现当代有识之士的奉献心怀感激。
只有不断弘扬大禹治水的精神,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治水智慧,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禹疏九河,其五在德禹疏九河,其五在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禹治水故事。
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夏朝时期的传说中的圣君,他在位时,曾经治理水患,平定洪水,开辟九州,修整河道,让天下百姓免受水患之苦。
据史书记载,禹治水分为九次,“禹疏九河”,而其中的“其五在德”则是指第五次治水与德字有关,意思是禹在治水时,注重德行的影响。
禹治水传说源于中国古代文献《尚书》和《山海经》,禹治水的故事被流传至今,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禹治水不仅仅是一段古代神话传说,更是中国古代治水工程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水灾的恐惧和对治水工程的探索和实践。
禹治水的传说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人文情怀,对后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禹疏九河,其中的“其五在德”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从禹治水的故事中汲取到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
“其五在德”表明了一个领导者在治理水患时需要具备良好的德行和道德品质。
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领导者才能在治水工程中取得成功,因为治水工程需要领导者具备高尚的品格、坚定的品质和精湛的政治智慧。
禹治水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治水工程需要领导者有勇于担当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意志,才能化解水患,造福百姓。
“其五在德”也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古人认为,天灾人祸是无法避免的,而治水工程涉及到自然力量的调节,需要人们尊重自然,怀抱谦和的心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治水工程。
在当今社会,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我们应该珍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才能够保障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其五在德”也表明了爱民如子的领导者精神。
禹在治理水患时,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安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爱民如子是古代君王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领导者也应该明白,为民造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是领导者应有的品质,只有爱民如子,才能够获得民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大禹治水精神与现实意义分析作者:谭竣鸿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10期[摘要]大禹治水的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其中多透露出的是一种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
大禹治水这样一种精神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本文就来探讨大禹治水精神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禹治水精神现实[中图分类号]K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0-0072-01大禹治水的精神是一种锐意进取、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
大禹是我国夏朝的第一任君王,他在世的最大功绩不仅仅在于治水,还有他对国家的管理上。
大禹的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其实正是我们现代很多人所缺乏的,所以这样的精神在生活中的贯彻,还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长期泛滥的洪水已经影响到当时正常的农业生产,于是尧帝就召开首领会议,想要解决这个事情,寻找治水的能人。
首先来担任这个治水工作的人是鲧,他被大家推荐接受任务以后,就开始治水。
他所采用的治水方法是用简单的堤埂去把大家居住的地区围堵起来,也就是“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治水方式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效,试用了九年也没有使灾情获得缓解。
后来舜帝继位了,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他没有继续按照父亲的方法来进行治水,而是用“疏顺导滞”的方法,利用水本身的重力特征,也就是从高往低流的特点,顺势将这些洪水都疏导开来,把水引到了河道以及一些低洼地。
就这样逐渐地平息了水患。
老百姓们的日常农业生产又得以正常开展,很多百姓开始重新选择自己的栖息地,比如选择那种比较适合耕种与灌溉的地区生活,而不是选择比较高地势的地区。
这样一个治水的伟大事业完成以后,禹受到了皇帝以及百姓的推崇,他们纷纷表示佩服和赞叹。
后来他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个君王,这个“大禹治水”的故事被广为传颂。
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够对大禹的故事耳熟能详。
大灾中看大禹精神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踏遍九州山川,这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但他不仅仅是一个传说,这是历史史实与神话传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故事。
据古文记载,大约在四千余年前,黄河流域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
大禹亲自率领20多万治水群众,浩浩荡荡地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卓绝劳动。
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
在大禹领导下,广大群众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服服贴贴地流入大海,他们又回过头来,继续疏通各地的支流沟洫,排除原野上的积水深潭,让它流入支流。
从而制服了灾害,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大禹治水是保留在中国民族古代文献中的抗洪神话,它主要是把洪水看作一种自然灾害,所揭示的是大禹与洪水抗争,拯救民生的积极意义,着眼于人的智慧和反抗精神。
大禹治水体现了一种精神,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
尤其可贵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战胜了灾难,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华夏儿女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万众一心的去战胜一切困难。
时隔千年,大禹治水的精神没有随岁月的流逝而消亡,反而一代代的激励着华夏儿女们。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岁月里,在共和国治水兴国的历史长河中,正是这种精神在激励着我们,支持着我们战胜困难,夺取最终的胜利。
98年洪水,08年汶川地震,让我们一次次的感受到全国人民那种抗争精神。
大灾面前,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数百万军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顽强拼搏,团结奋战,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取得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在这场伟大的抢险斗争中,我们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救灾精神,这就是大禹精神。
在救灾中,一个干部就是一根标杆,一名党员就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道堤坝。
治国理政 民惟邦本ZHIGUOLIZHENG MINWEIBANGBEN汶川是大禹故里,这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论证出来的结果。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广东珠海援建汶川县绵虒镇,通过调查论证,在石纽山刳儿坪下的岷江之畔,修建起大禹祭坛。
一、大禹诞辰日期与治水年代(一)大禹诞辰日期。
张善云在《禹生胜地何处寻》里说:“史载禹生于公元前2297年6月6日,至今已有4280余年历史。
禹姒姓,有大禹、神禹之称,繁衍144代,夏王朝在位17王,14世,439年。
”据《竹书纪年》《史记》《纲鉴易知录》编写的夏禹主要活动年表载:公元前2297年,帝尧(陶唐氏)六十一载,禹生于六月六日,禹生于广柔县石纽村,其父崇伯鲧始治水。
(二)大禹治水年代。
大禹治水成功后,人民不再受“洪水猛兽”的侵害,而得以安居乐业。
大禹也因治水功绩而得以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之主,并因此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史记•夏本纪》载:“天下之民从之”“耕稼而有天下”。
禹被奉为“天下共主”“天下君”“帝禹”。
4300多年前,洪水泛滥。
《尚书•尧典》云:“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
”洪水威胁着人们生命安危,舜派禹治水。
《诗•商颂•长发》云:“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尚书•禹贡》明确记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即为大禹治水的佐证。
传承大禹精神 弘扬家国情怀 文/陈晓华(四川省汶川县防震减灾局退休人员)二、史料考证禹生汶川与物证(一)禹生汶川史证。
大禹出生于汶川(汶山、广柔),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已,修已背剖,而生禹于石纽。
”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
”魏晋皇甫谧也在《帝王世家》中注解:“孟子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
传曰:禹出西羌,是也。
”西汉扬雄著《蜀王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
大禹精神引领我们阔步前进
我手捧教科书,又一次教授《品德与社会,寻根问祖》这一章节,其间,“大禹精神”使我浮想联翩。
从华夏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大禹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顽强不屈,百折不挠求生存、求发展的优秀民族精神。
海内外中国血统的人常以“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作为自己的代名词,正是因为它代表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表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是息息相通、心心相印,更是一脉相承的。
正是因为大禹的精神是那么的崇高、伟大,才使中华民族的子孙为自己能是大禹后人而感到无尚的光荣、骄傲和自豪。
大禹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团结一心,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那么,何为大禹精神呢?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乃其一。
相传在大禹治水的艰苦岁月里,他顶风冒雨,风餐露宿,四处奔波,身先士卒,带头苦干,累得大腿没有了肉,小腿没有了毛,手脚上满是厚厚的老茧,皮肤变得黝黑粗糙。
为完成治平洪水、拯救百姓的伟大目标,大禹以身作则,节衣缩食,吃最差的饭菜,穿最差的衣服,住最差的房子,把所有财物都用于治理洪水事业上。
他白天带领人们开山劈地,战斗在治水第一线;晚上苦苦思索,寻找治理洪水的最好方法。
在治水中,为了赶时间,大禹在陆地上就乘车,水路上就乘船,泥泞之地就乘撬,左手确定平直,右手测量长度,一年四季,都在为治理洪水而奔波忙碌,可谓“劳身焦思”。
大禹的这种行为,取得了广大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正是大禹这种艰苦奋斗、坚忍不拔、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创业精神而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个人类战胜自然、人定胜天的典范。
试想,今天的汶川、玉树大地震发生后的抗震救灾和灾后的重建、舟曲泥石流灾害后的治理不正是当年大禹精神的传承吗?正是这些当代大禹推动了建国六十年来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后的巨变,祖国日益强盛、家乡稳步发展。
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是其二。
在治理洪水漫长岁月里,大禹认真吸取了先辈治水的经验,特别是失败者的教训,亲自登高山,涉江湖,踏遍九州,体察山河形势,了解河流变化习性,使用原始的测量手段,测量地形高低,经过无数次实地调查研究,大胆提出了“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治水方针,制定了“因水之力”疏导积水人海的方略,即“治水顺水之性,不与水争势,导之人海,高者凿而通之,卑者疏而宣之”的治水方针。
大禹这种疏导的方法,不仅利于治水,而且对班级管理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担任五年级l班的班主任时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那天早晨我刚到校,学生李佳的爸爸找到我,很是客气地向我说明了一件事。
李佳前几天刚买的用来学习的复读机用了还不到一天就被王彬偷走了,现在王彬用的复读机就是李佳的,因为复读机上有李佳刚买时作的记号,而李佳不敢向王彬要,怕挨他的打。
最后,该家长很
委婉的说,如果不好办就算了,我再给他买一个,几十块钱的事儿,没什么!
送走该家长后,我惦出了最后一句话的份量和该家长的来意。
但是,此事不能草率,必须慎重。
于是,我找来李佳核实无误后就直接向王彬问斩。
满以为问题能迎刃而解,但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王彬不但不承认,而且还斩钉截铁地说是他的爷爷给他买的。
说的是有鼻子有眼的,虽经过再次“拷问”,仍无结果。
事后,我仔细回忆了整个事情的经过,同时认真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决定学习大禹治水“因势利导”的精神,对王彬也如法炮制。
果不其然,问题迎刃而解。
为防止“错杀”无辜,我立即给其爷爷打电话进行了解,经核实无误后我才一块石头落了地。
大禹治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不论是大禹治水的疏导方法,还是大禹治水中所体现出的文化价值与道德精神,都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各个方面,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这种价值与精神。
在我们伟大的祖国跨人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共同创建小康社会的历史时刻,我们更要继续发扬大禹精神,努力奋斗,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祖国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参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
[2]参见《史记·夏本纪》,《韩非子·五蠹》.
[3]参见《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离娄下》,《孟子·告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