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配套系选育及地方猪种资源的开发利用
- 格式:pdf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27
地方猪种的遗传优势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国内的地方猪种曾为世界猪育种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但是与洋种猪相比生产性能落后,在国内的饲养量已经大为减少,有些猪种可能面临着灭绝。
近几年,我国地方猪品种资源重新受到各级政府以及养猪企业的重视,优质肉产业的开发也逐步形成规模。
一、中国地方猪种的遗传优势1.与外国猪种的遗传差异较大,因此与外国猪种杂交时,能产生较大的杂种优势和遗传互补效应。
2.它拥有较多的特异遗传特性:太湖猪被业界称为国宝,1979年,法国带头引进中国太湖猪,使该国产仔数的育种进展加快了20年,成功培育了嘉梅兰和太祖母两个中欧合成系。
随后,罗马尼亚、日本、英国、美国等也先后引入中国猪种进行育种,进展也很快。
我国地方猪种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特别是地方猪种的优异种质特性早已闻名世界,性成熟早、繁殖力高、抗逆性强、产仔数多、适应性能强、耐粗饲、抗寒冷等。
其中繁殖力高,肉质好,抗逆性强最为突出。
二、地方猪资源利用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的地方猪种资源丰富多样、特点各异,既有繁殖性能高的,也有肉质好的,还有抗逆性强、青粗饲料利用能力强的等等,但是我国有这么好的素材,却没有被很好得利用,地方猪资源利用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本品种选育以地方猪种作为一个杂交亲本与引入的优质外种猪进行不同程度的杂交是我国地方猪种利用的主要方式。
但令人遗憾的是,多数人只注意到了中外猪种在性状上的互补差异,却忽视了杂交亲本的选优提纯,使得多数杂交工作只利用了品种系间的杂种优势,而忽略了一般配合力,导致杂交利用效果不理想、杂种整齐度和性能不稳定,这是我国多年来一直不间断的利用新引入的国外优良种猪与我国地方猪种进行杂交利用而杂交效果却停滞不前的根源。
培育的配套系中的血统比例保留都不大,一般只占1/8左右,使得生产的商品猪特征、特性近似于外种猪,而我国地方猪种的许多优良特性却无法得到很好的利用如果能对我国的地方品种坚持选育10~20年,其生长速度、瘦肉率会得到显著提高,其杂交利用可能更为简单,不再需要复杂的3次杂交,同时可以使商品猪中保持更多的地方猪血缘。
金华猪:千年文化再放光彩文│浙江加华种猪有限公司【期刊名称】《中国畜牧业》【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2页(P28-29)【作者】文│浙江加华种猪有限公司【作者单位】文│浙江加华种猪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金华猪又名金华两头乌,是我国著名的地方优良品种。
其肉质优良、肉味鲜美,深受人们喜爱。
特别是以其后腿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金华火腿这一千年品牌,更堪称世界一绝,早已名扬海内外。
据历史考证,金华当地饲养金华两头乌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民间腌制火腿距今1200余年。
早在1953年,国家专门拨款建立了浙江加华种猪公司的前身浙江省金华种猪场,在20世纪80、90年代对金华猪进行提纯复壮后,公司一直进行着金华猪的保种选育工作。
2000年8月农业部发布了第130号品种资源保护公告,金华猪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名录的19个地方猪种之一。
据农业部2004—2008年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金华猪被列为濒危保护动物。
2008年农业部第662号公告,再次将金华猪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名录》。
2008年浙江加华种猪有限公司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金华猪保种场”。
金华两头乌猪原产地为浙江省金华、义乌、东阳等县市,是我国适于腌制优质火腿的肉脂型地方品种,金华猪具有皮薄骨细、早熟易肥、耐粗饲、肉质好、繁殖力高等优良特性。
金华猪优良特性的形成,是于当地农村传统腌制火腿密切相关的。
据历史考证,金华猪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用于民间腌制火腿则始于唐代,距今1200余年。
金华猪由于其独特的优良性状,深受广大饲养者和消费者的喜爱。
除在浙江有广泛的分布外,曾销往北方的辽宁、内蒙古、山东,南方的云南、福建、江西等省,1979年以来,先后3次出口到法国、日本和泰国。
多年来,在省科研院校多名专家及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浙江加华有限公司全体工作人员及一线保种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金华猪种群规模迅速扩大,种群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配套系”概念简介配套系作为猪育种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起始于60年代,早期受到鸡育种实践的影响,而逐渐在猪育种中推广。
经历70年代,猪育种工作者又提出了“配套系育种”概念。
为搞清楚“配套系”这一概念,我们应该从育种历史讲起。
直至本世纪初,人类一直对猪以及其它畜禽类进行纯种繁殖,即:同品种内的公母进行交配繁殖下一代纯种,不同品种之间的交配很罕见,这一育种原则至今依然为纯系育种农场和公司沿用。
直至本世纪初,几乎所有的畜禽生产均出自于纯系繁育,而在今天,养猪生产或一般的动植物生产大多使用杂种。
本世纪初始,人类开始累积一些植物和动物的杂交实验经验,发现杂种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力更强,生长更快,繁殖性能更高。
随着追求商业利润和生产效益的驱动,人们逐渐开始通过两品种杂交的形式生产商品猪,这便是最早出现的二元杂交制种实践。
在那时,二元杂交生产的商品猪比纯繁的商品猪生产效益提高了10%左右,这个提高主要来源于产仔数(提高5%左右),生长速度(提高5%左右),体况和抵抗疾病的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从此,二元杂交方式开始在所有动物生产并且逐渐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应用。
与此同时,动物科学家们开始对杂交现象进行研究,提出了“杂交优势”的概念,杂交优势的定义是:对某一性状而言,杂种性能超过其父母代纯系平均值的百分比,比如,大白猪与长白猪的杂种的杂交优势(饲料报酬)表示为:杂交猪饲料报酬-(大白猪饲料报酬+长白猪饲料报酬)杂交优势(饲料报酬)=(大白猪饲料报酬+长白猪饲料报酬)/22.65-(2。
60+2。
85)/2= =-2。
8%(2.60+2。
85)/2我们说,二元杂种的杂交优势为2.8%。
随着科研工作不断深入,动物科学家发现。
杂种母猪比纯种母猪的产仔性能更好,许多情况下,能提高产仔数10%左右,从而提出了利用杂种母猪生产商品杂交猪的方式。
动物育种工作者和生产者于是开始了三元杂交制种方案,比如:我们有三个品种,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其三元杂交方案可述如下:长白公猪×大白母猪杜洛克公猪×杂交一代母猪三元杂交商品猪这一方案的提出和应用,大大的提高了整个养猪生产体系的效率,其关键在于三元杂交制种利用了母体杂交优势效应。
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技术规范附件1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技术规范(试⾏)⼀、猪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遗传资源鉴定条件本条件适⽤于猪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猪遗传资源鉴定。
1. 新品种审定条件1.1 基本条件1.1.1 ⾎统来源基本相同,有明确的育种⽅案,⾄少经过4个世代的连续选育,核⼼群有4个世代以上的系谱记录。
1.1.2 体型、外貌基本⼀致,遗传性⽐较⼀致和稳定,产仔数变异系数在20%以下,⽇增重和胴体瘦⾁率等变异系数在10%以下。
1.1.3 经中间试验增产效果明显或品质、繁殖⼒和抗病⼒等⽅⾯有⼀项或多项突出性状。
1.1.4 提供由具有法定资质的畜禽质量检验机构最近两年内出具的检测结果。
1.1.5 健康⽔平符合有关规定。
1.2 数量条件纯种基础母猪达到1000头以上,符合品种标准要求的个体应占70%,即(u-)/S<-0.5244(u是品种标准,是群体平均数,S是群体标准差)。
三代之内没有亲缘关系的家系应有10个以上。
1.3 应提供的外貌特征和性能指标1.3.1 外貌特征描述⽑⾊,肤⾊,体型,头型,⽿型,四肢特征以及作为本品种特殊标志的特征。
1.3.2 性能指标公、母猪初配体重,母猪初产、经产平均产仔数及育成数,21⽇龄窝重,肥育猪达到屠宰体重的⽇龄,活体背膘厚,⽇增重,料重⽐,屠宰率,胴体平均背膘厚,眼肌⾯积,⾁品质,瘦⾁率等。
2. 配套系审定条件2.1 基本条件除具备新品种审定的基本条件外,还要求具有固定的杂交模式,该模式应由配合⼒测定结果筛选产⽣。
2.2 数量条件2.2.1 由两个以上专门化品系组成,包括⽗系和母系,有固定杂交组合及相应的商品名称。
2.2.2 每个母系的基础母猪达到300头以上,每个⽗系的基础母猪达到100头以上,且三代之内没有亲缘关系的家系应有5个以上。
2.3 应提供的外貌特征和性能指标与新品种审定条件相同。
3. 遗传资源鉴定条件3.1 ⾎统来源基本相同,分布区域相对连续,与所在地⾃然及⽣态环境、⽂化及历史渊源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猪生产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养猪概况第二节国外养猪概况第二章猪的生物学特性第一节猪的起源与进化动物学分类哺乳纲偶蹄目猪科猪属家猪的起源第二节猪的生物学特性猪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内容:(一)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多情多胎多产性成熟期为:4-5月龄,太湖猪3月龄达性成熟适配期:中国猪6-8月龄,外国猪8-10月龄妊娠期:114天(108-120)发期周期: 20-22天平均21天断奶期至发情期间隔:7—14天产仔数:经产母猪10-12头/胎,比其它家畜高,中国猪比外国猪产仔多。
太湖猪窝产活仔数平均超过14头,个别高产母猪一胎产仔超过22头,最高记录为42头。
年产胎次:一般情况,一年两胎,若缩短哺乳期,提前断奶,可达 2.2-2.5胎/年。
(二)食性广杂食动物猪是杂食动物,门齿、犬齿和臼齿都很发达;喜甜食;咀嚼食物比较细致;胃是肉食动物的简单胃和反刍动物的复杂胃中间类型,因而能利用各种动植物和矿物质饲料。
(三)饲料转化率高猪对精料有机物质的消化率为76.7%,对青饲料有机物的消化率为64.6%,对优质干草有机物消化率为51.2%。
(四)生长期短,周转快一月龄为初生重的5—6倍(6.5—8kg)▪2月龄为一月龄体重的3—4倍(25—28kg)▪160-170天为初生重的90—100倍(90-100kg)(五)猪的屠宰率高猪的屠宰率约为70—80%(六)小猪怕冷大猪怕热新生仔猪:皮下脂肪少、皮薄、毛稀、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温调节机能差、适宜温度可35℃上下。
大猪:皮下脂肪层厚、汗腺不发达(七)味觉、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八)适应性强分布广☐(九)喜清洁,易调教(十)喜漫游,群居,位次明显如何利用猪的生物学特性提高生产力(生产中如何利用猪的生物特性):1、提高母猪的年生产能力利用猪多胎、高产、妊娠期短的特性,积极改进措施,提高母猪年生产力早期断奶,增加年产胎次:一般28—35天断奶,2.2—2.5胎/年,20—25头断奶仔猪/年。
Hunan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No.2,2021.(Total No.222)doi :10.3969/j .i ssn.1006-4907.2021.00.003怀化市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与建议姚亚铃,何凌云,杨霞,聂昂※(湖南省怀化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湖南怀化418000)摘要:近年来,因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地方猪种的保护受到很大冲击。
作者对怀化市湘西黑猪和黔邵花猪两个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就地方猪种面临濒危、保种资金投入不足、开发创新力度不大、龙头开发实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了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工作规划、转变开发方式、加强疫情防控、释放政策红利等建议。
关键词:湘西黑猪;黔邵花猪;保护;开发中图分类号:S 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4907(2021)02-0006-02作者简介:姚亚铃(1973~),男,湖南新晃人,高级畜牧师,硕士,主要从事畜禽养殖研究与推广工作,*************。
※通信作者:聂昂(1991~),男,湖南衡阳人,兽医师,硕士,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及养殖技术推广工作,*****************。
怀化市地方猪品种有湘西黑猪和黔邵花猪,不仅分布广,而且普遍具有繁殖性能好、耐粗饲性及抗逆性、猪肉营养价值高等优良特性,是不可多得的遗传资源宝库。
但近年来,因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怀化市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开发受到了很大冲击。
1怀化市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1.1湘西黑猪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湘西黑猪于2006年列入国家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07年入选国家种质资源基因库。
湘西黑猪保护与开发企业为沅陵县的湖南湘西牧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为怀化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有国家级湘西黑猪资源保护场,现存栏湘西黑猪2600头,其中能繁母猪328头、种公猪32头、后备母猪120头、肥猪2120头。
论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利用王立贤 程笃学 赵克斌 苏振环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猪种资源,拥有令世界各国无不艳羡的育种素材,面对资源竞争、争夺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优质种质资源,如何使我国养猪业冲出引种再引种的怪圈,如何使我国的地方猪种真正走向世界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当代育种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本文就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利用现状、为什么必须充分利用和如何创新利用等问题作一综述,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各位同行对地方猪种的共同关注。
1我国养猪业的基本现状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生猪存栏、出栏、猪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2004年全国生猪存栏4.82亿头,出栏商品猪6.18亿头,猪肉产量4701.6万吨;我国又是一个猪种资源富国,盛志廉等(1999)预计,中国地方猪种(类群)应当不下400个。
根据品种资源调查及2001年“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核(《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2004版),我国现有猪种遗传资源99个,其中地方品种72个、培育品种19个、引入品种8个;但我国并不是一个养猪强国,在诸多骄人数据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令我国育种学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太湖猪以其优良的种质特性被业界称为“国宝”,但随着近年来法、英等国的相继引进和其在遗传特性与利用等层面上的系统研究和巨大投入,研究水平和进度已领先于我国;猪育种素材极为丰富一直是我们的骄傲,可我们非但没有自己的优质种猪国际品牌,反而在养猪生产中所使用的当家品种多是国外现代品种(长白、大白、杜洛克等),每年都需花大量外汇(超过1亿美元)从国外引进良种。
据中国种猪信息网跟踪统计,仅2005年我国就从美国、加拿大和法国引入种猪2859头。
而且由于缺乏保护与利用观念,我国自己不少优良地方猪种资源都被外国人拿去做了遗传材料,“混血”改良后再重新用来抢占中国市场,如PIC配套系的母系中就有梅山猪血统;此外,我国地方猪种还先后经历了50年代开展的大规模“杂交改良”运动和80年代以来以大白等引入猪种为终端父本的瘦肉型经济杂交两次冲击,在创造了可资一时之用的杂交优势和育成一些欧美猪血统为主的新品种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血缘不清的杂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