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
- 格式:ppt
- 大小:838.50 KB
- 文档页数:22
烧伤患者疼痛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摘要】疼痛是烧伤患者最痛苦最常见的症状,烧伤疼痛是烧伤引起全身病理生理变化的必然结果,本文通过对289 例烧伤患者对其烧伤疼痛原因分析,评估及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痛苦早日康复。
【关键词】烧伤疼痛;原因分析;评估;护理疼痛使人产生悲观情绪,起肌肉僵硬、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律紊乱、恶心、呕吐,甚至心跳骤停。
如果处理不当,给烧伤的救治和创面的愈合带来不良影响。
我们对2008 年9 月到2011年9 月的189 例烧伤患者疼痛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制定相应护理计划及护理措施,及时满足烧伤患者需求,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我院2008 年9 月到2011 年9 月共收治烧伤患者289 例,男182 例,女107 例,年龄3~77 岁,平均35.5 岁,烧伤面积最大75%,最小38%,平均40%,其中I度烧伤84 例,II度烧伤122 例,III度烧伤81 例2 疼痛相关分析2.1 烧伤深度不同,其疼痛的表现也不同I度烧伤仅伤及表皮层,使部分真皮乳头层神经末梢暴露,常表现为皮肤感觉微过敏,浅II度烧伤伤及基底层和真皮乳头层,由于丰富的神经末梢受刺激,所以皮肤感觉过敏,局部感到剧烈疼痛,深II度烧伤伤及真皮网状层,由于神经末梢部分被毁,所以皮肤一般感觉迟钝,局部疼痛轻,III度烧伤伤及皮肤全层,甚至皮下脂肪,肌肉和骨骼,由于神经末梢全部被毁,所以皮肤感觉迟钝,常规表现为无痛,或仅轻微疼痛[1]。
2.2 烧伤病程不同,疼痛特点也有差异①体液渗出期:由于皮肤突然受热力破坏,神经末梢暴露或毁损,患者表现疼痛剧烈或疼痛疼痛消失。
②急性感染期:由于创面暴露,水分丢失,创面结痂干燥,患者主诉持续性钝痛。
③创面修复期:由于翻身、换药、烤灯植皮或其它一些医源性操作,以及长期卧床限制体位,患者感到持续疼痛外可突发剧痛。
④康复期多见于深II度烧伤,创面愈合后1~3 天,由于瘢痕增生挛缩,患者主诉剧痛奇痒,有灼热,发痒感2.3 治疗措施对患者疼痛的影响如长期的体位受限局部受压或牵拉;大面积烧伤时,为保持创面干燥,采用烤灯风吹不仅使体内水分丢失和烤灯毒素的吸收,更使烧伤深度加深,创面切痂植皮不仅使坏死创面变成刀伤,更让健康皮肤反复受损(供皮区),反复地创面处理(换药或清洁创面)、输液及功能锻炼等。
烧伤的病理生理和临床分期(一)急性体液渗出期(休克期)组织烧伤后的立即反应就是体液渗出,一般要持续36^48小时。
小面积浅度烧伤,体液的渗出量有限,通过人体的代偿,不致影响全身的有效循环血量。
烧伤面积大而深者,由于体液的大量渗出和其他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可急剧发生休克。
烧伤早期的休克基本属于低血容量休克,但与一般急性失血不同之处在于体液的渗出是逐步的,伤后2-3小时最为急剧,8小时达高峰,随后逐渐减缓,至48小时渐趋恢复,渗出于组织间的水肿液开始回收,临床表现为血压趋向稳定,尿液开始增多。
正是根据上述规律,烧伤早期的补液速度应掌握先快后慢的原则。
(二)感染期烧伤水肿回收期一开始,感染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浅度烧伤如早期创面处理不当,可出现创周炎症(如蜂窝织炎)。
严重烧伤由于经历休克的打击,全身免疫功能处于低迷状态,对病原菌的易感性很高,早期暴发全身性感染的几率也高,且预后也最严重。
我国救治烧伤的一条重要经验,即及时纠正休克,就有抗感染的含义。
感染的威胁将持续到创面愈合。
烧伤的特点是广泛的生理屏障损害,又有广泛的坏死组织和渗出,是微生物良好的培养基。
热力损伤组织,先是凝固性坏死,随之为组织溶解,伤后2-3周,组织广泛溶解阶段,又是全身性感染的又一高峰期。
与此同时,与健康组织交界处的肉芽组织也逐渐形成,坏死组织如能及时清除或引流,肉芽组织屏障多数在2周左右形成,可限制病原菌的侵人。
如处理不当,病原菌可侵人邻近的非烧伤组织。
大面积的侵入性感染,痂下组织菌量常超过105 /g,菌量继续增多,可形成烧伤创面脓毒症。
创面表现晦暗、糟烂、凹陷,出现坏死斑,即使细菌未侵人血液,也可致死。
为此,近年多采用早期切痴或削痴手术,及时皮肤移植以消灭创面。
当创面基本修复后,并发症明显减少。
(三)修复期组织烧伤后,炎症反应的同时,组织修复也已开始。
浅度烧伤多能自行修复,深11o“靠残存的上皮岛融合修复;1110“烧伤靠皮肤移植修复。
烧伤医学理论知识●吸入性损伤:目前是烧伤临床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
吸入性损伤多发生在密闭或半密闭的火灾现场,因同时吸入高热的空气和烟雾而引起呼吸道损伤,常兼有热力引起的热烧伤和烟雾引起的化学烧伤的特点。
●烧伤深度的分度Ⅰ°(红斑伤):仅天脱屑痊愈,短期内可有色素沉着。
Ⅱ°(水疱伤):浅Ⅱ°:伤及表皮的生发层、真皮乳头层。
局部红肿明显,有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水疱皮如剥脱,创面红润、潮湿、疼痛明显。
创面靠残存的表皮生发层和皮肤附件(汗腺、毛囊)的上皮再生修复。
如不感染,创面可于1~2周内愈合,一般不留瘢痕,但多数有色素沉着。
深Ⅱ°:伤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但仍残留部分网状层,深浅不尽一致。
也可有水疱,但去疱皮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
由于真皮层内有残存的皮肤附件,创面修复可赖其上皮增殖形成上皮小岛。
如不感染,可融合修复,需时3~4周。
但常有瘢痕增生。
Ⅲ°(焦痂伤):全层皮肤烧伤,可深达肌肉甚至骨骼、内脏器官等。
创面蜡白或焦黄,甚至炭化。
硬如皮革,干燥,无渗液,发凉,针刺和拔毛无痛觉。
可见粗大栓塞的树枝状血管网(真皮下血管丛栓塞)。
由于皮肤及其附件全部被毁,3~4周后焦痂脱落,创面修复有赖于植皮或上皮自创缘健康皮肤生长。
愈合后多形成瘢痕,且常造成畸形。
●烧伤的病理生理与临床分期1、体液渗出期:伤后迅速发生体液渗出、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和心肌损害,可导致低血容量性和心源性休克,故此期关键是防治休克。
2、急性感染期:烧伤导致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机体免疫功能受抑、抵抗力降低、易感性增加,爆发全身感染的几率升高,故此期关键是防治感染。
4、创面修复期:此期关键是加强营养,扶持机体修复功能和抵抗力,积极消灭创面和防治感染。
●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疗原则1、早期及时补液,迅速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维持呼吸道通畅2、使用有效抗生素,及时有效地防治全身性感染3、尽早切除深度烧伤组织,用自、异体皮移植覆盖,促进创面修复,减少感染来源4、积极治疗严重吸入性损伤,采取有效措施防治脏器功能障碍5、实施早期救治与功能恢复重建一体化理念,早期重视心理、外观和功能的恢复●烧伤现场急救原则1、迅速去除致伤原因:扑灭火焰,脱去着火或沸液浸渍的衣物;忌站立、奔跑呼叫,忌用手扑火;迅速离开密闭和通风不良的现场冷疗:用冷水淋洗或浸泡,或用浸湿的毛巾、纱垫等敷于创面作用:防止热力继续作用于创面使其加深,减轻疼痛、减少渗出和水肿,越早效果越好。
烧伤病人的护理考点总结概述烧伤是由热力(火焰、热水、蒸汽及高温金属)、电流、放射线以及某些化学物质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损害,其中以热力烧伤最为常见。
一、病理生理患者女,38岁,大面积烧伤后5小时入院,心率120次/分,血压70/50mmHg,尿少。
发生上述状况最可能的原因是A.大量红细胞丧失造成肺换气障碍B.大量水分蒸发造成脱水C.疼痛导致的生理反应D.大量体液从血管内渗出引起低血容量休克E.创面细菌感染造成感染性休克『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烧伤后最初24小时,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是大量体液从血管内渗出引起,此时应给患者进行补液治疗。
故选D。
二、临床表现(一)烧伤面积头颈发部面部颈部3339+(12-年龄)双上肢双上臂双前臂双手7659×2躯干躯干前躯干后会阴131319×3双下肢双臀双大腿双小腿双足5/621137/69×5+1-(12-年龄)(二)烧伤深度的鉴别和转归Ⅰ度(红斑性)Ⅱ度(水疱性)Ⅲ度(焦痂性)浅深烧伤深度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真皮乳头层皮肤真皮层全皮层,甚至皮下创面红斑状、干燥,轻度红肿红润,潮湿,红肿明显创面微湿,红白相间蜡白、焦黄、炭化焦痂,树枝状疼痛剧痛痛微痛不痛愈合3~7d 2w左右3~4w >4w皮肤愈合无瘢痕无瘢痕,有色素沉着瘢痕增生需植皮(三)烧伤严重性程度(四)吸入性损伤以往称为“呼吸道烧伤”,常与头面部烧伤同时发生,系吸入浓烟、火焰、蒸气、热气或吸入有毒、刺激性气体所致。
可有呛咳、声嘶、吞咽疼痛、呼吸困难、发绀、肺部哮鸣音等表现,易发生窒息或肺部感染。
三、治疗原则四、护理问题五、护理措施(一)现场救护(二)静脉输液的护理——补液公式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体重(kg)×烧伤面积×1.5(成人)+基础需水量(三)创面护理六、健康教育烧伤肢体维持并固定于功能位,如颈部烧伤应取后伸位,四肢烧伤取伸直位,手部固定在半握拳的姿势且指间垫油纱以防粘连。
烧伤休克及其治疗【摘要】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流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是有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
大面积烧伤,伴有血浆大量丢失,可引起烧伤性休克。
休克早期与疼痛及低血容量有关,晚期可继发感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根据烧伤休克的病理生理改变,其治疗主要以输液复苏为主,并伴随一些辅助治疗手段。
【关键词】烧伤、休克、病理生理、补液治疗【前言】由热力导致的组织损伤称为烧伤,其病程可分为三期,休克期、感染期及修复期。
组织烧伤后的立即反应是体液渗出,一般要持续36~48h。
小面积浅度烧伤体液的渗出量有限,通过人体的代偿,不致影响全身的有效循环血量。
烧伤面积大而深者,由于体液的大量渗出和其他血液动力学变化,可急剧发生休克。
烧伤早期的休克基本属于低血容量休克,若不采用有效措施可发展成为感染性休克甚至威胁生命。
烧伤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 不仅局限于烧伤组织的局部, 而且能引起全身各个内脏器官和各系统长时间的功能障碍。
【正文】一、烧伤休克的病理生理改变(一)微循环的变化烧伤后由于大量体液丢失和血细胞破坏,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显著减少,引起循环容量降低、动脉血压下降。
此时机体通过一系列代偿机制调节和矫正所发生的病理变化。
包括:通过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引起血管舒缩中枢加压反射,交感—肾上腺轴兴奋导致大量儿茶酚胺释放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等环节,可引起心跳加快、心排出量增加以维持循环相对稳定;又通过选择性收缩外周和内脏的小血管使循环血量重新分布,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有效灌注。
由于内脏小动、静脉血管平滑肌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受儿茶酚胺等激素的影响发生强烈收缩,动静脉间短路开放,结果外周血管阻力和回心血量均有所增加;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和后括约肌相对开放有助于组织液回吸收和血容量得到部分补偿。
但微循环内因前括约肌收缩而致“只出不进”,血量减少,组织仍处于低灌注、缺氧状态。
若能在此时去除病因积极复苏,休克常容易得到纠正。
大面积烧伤【病理生理】1.休克期严重烧伤后,最早的反应是体液渗出——体液减少、水电解质失衡、酸碱紊乱、血液浓缩。
烧伤后48小时内,最大的危险是低血容量性休克。
2.感染期——严重烧伤所致的全身应激性反应,对致病菌的易患性增加,早期即可并发全身性感染。
烧伤后皮肤生理屏障损坏,创面成为致病菌的培养基,感染的威胁将持续至创面完全愈合。
3.修复期浅度——自行修复;深Ⅱ度——靠残存上皮融合修复;Ⅲ度烧伤——只能依赖皮肤移植修复。
【临床表现】1.烧伤面积(1)手掌法:伤员本人五指并拢的手掌面积约为体表总面积的1%,五指自然分开的手掌面积约为1.25%。
中国新九分法(TANG)三三三,五六七,前后十三下面一。
屁股捂热得脚气,小腿十三大二一。
女性双臀:双足=6:6儿童(12岁以下)头面颈=9+(12-年龄)双下肢=46-(12-年龄)2.烧伤深度——三度四分法:Ⅰ度、浅Ⅱ度、深Ⅱ度、Ⅲ度。
Ⅰ度、浅Ⅱ度——浅度烧伤;深Ⅱ度和Ⅲ度——深度烧伤。
Ⅰ度:红斑烧伤,仅伤及表皮层。
表现为皮肤灼红,痛觉敏感,干燥无水疱,3~7天愈合,不留痕迹。
浅Ⅱ度:伤及表皮的生发层与真皮浅层,有大小不一的水疱,疱壁较薄、内含黄色澄清液体、基底潮红湿润,疼痛剧烈,水肿明显。
2周左右愈合,有色素沉着,无瘢痕。
深Ⅱ度:伤及真皮层,可有水疱,疱壁较厚、基底苍白与潮红相间、稍湿,痛觉迟钝,有拔毛痛。
3~4周愈合,留有瘢痕。
Ⅲ度:伤及皮肤全层,可达皮下、肌肉或骨骼。
创面无水疱,痛觉消失,无弹性,干燥如皮革样或呈蜡白、焦黄,甚至炭化成焦痂,痂下水肿。
【难点小结——烧伤分度简化记忆TANG】疼而无疱——Ⅰ度疼而有疱——Ⅱ度感觉敏感——浅Ⅱ度感觉迟钝——深Ⅱ度也不疼,也无疱,结焦痂——Ⅲ度3.烧伤严重程度轻度:Ⅱ度面积<9%。
中度:Ⅱ度面积为10%~29%或Ⅲ度面积不足10%。
重度:总烧伤面积达30%~49%或Ⅲ度面积达10%~19%,或虽然Ⅱ度、Ⅲ度烧伤面积不足上述百分数,但病人已并发休克、吸入性损伤或合并较重的复合伤。
烧伤后的病理生理学评估烧伤是一种严重的身体损害,它引起的生理改变可以影响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
因此,在对烧伤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时,必须进行全面的病理生理学评估。
这篇文章将探讨烧伤后的病理生理学评估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其在烧伤治疗中的价值。
烧伤后的生理改变烧伤导致的生理改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皮肤和组织损伤:烧伤引起皮肤和其他组织的损害,破坏了皮肤的防护功能,导致体液丢失和感染风险增加。
2.疼痛和炎症反应:烧伤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反应容易导致免疫系统紊乱和组织损伤。
3.循环系统改变:烧伤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毛细血管渗漏,引起组织水肿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4.代谢性紊乱:烧伤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包括钾、钠、钙、镁等离子体积改变。
5.神经系统受损:烧伤引起的疼痛和应激反应可以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包括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
病理生理学评估在对烧伤患者进行评估时,必须综合考虑以上生理改变,以便制定最佳治疗计划。
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伤情评估:包括烧伤部位、程度、伤面积、深度等方面,以便确定烧伤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
2.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等指标,用于监测患者的整体生理状况和治疗效果。
3.血液检查:包括血细胞计数、电解质测定、肝功能和肾功能等方面,以便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治疗需求。
4.影像学检查:包括CT扫描、X线和超声检查等方面,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烧伤对内脏器官的影响以及治疗方案。
5.皮肤感染监测:通过观察患者伤口的变化和细菌培养等检查内容,监测患者是否感染,并及时采取相应治疗。
病理生理学评估的价值进行全面的病理生理学评估,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生理状况,并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评估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液体和营养需求,避免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情况的出现。
评估还可以监测皮肤感染和器官损伤,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最重要的是,病理生理学评估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提高康复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