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时薇--我国常见病与罕见病住院患者医药服务需求弹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药事管理教研组
- 格式:pdf
- 大小:227.18 KB
- 文档页数:9
加强门诊管理职能全方位服务于患者
金芳妹;肖曼丽;熊慧
【期刊名称】《医学与社会》
【年(卷),期】2006(019)003
【摘要】@@ 由过去的发展规模到发展特色,从有操作性到发展创新性,由过去医疗福利性发展到消费性的转变.医院要保持良好的医疗发展势头,就要与时俱进,就必须要适应这些转变而转变,保持良好的医疗发展态势.要营造人性化的就医环境、实施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才能在这日益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我院是一所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承担着医疗、教学、科研等任务,开放床位2000余张,日门诊量平均达5000人次以上.
【总页数】2页(P64-封三)
【作者】金芳妹;肖曼丽;熊慧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4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32
【相关文献】
1.加强门诊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对3所医院159例门诊患者的现场调查 [J], 李玲;聂梅梅;谢长勇
2.从门诊患者咨询内容分析如何加强门诊服务工作 [J], 张以霞
3.对皮肤科门诊患者全方位个体化的护理体会 [J], 郭枝萍;史红梅
4.全方位加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措施分析 [J], 王福贤;王洋
5.全方位健康管理对抗精神药物治疗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J], 刘增艳;董效娟;姚晓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例中,甲基丙二酸血症约占四成,处于首位[16].我国虽尚无该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但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仍占一定比例,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一致.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是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物合成酶系中某一或几种酶的先天性缺陷,而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不足所致的一组疾病.且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为纯合子,父母为杂合子,每生育一胎,1/4的可能性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纯合子患儿.这可能是造成此罕见病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原因.通过对2015~2019年罕见病患儿的流行病学分布情况分析发现,罕见病的发病年龄在不断增加,儿童的不同年龄段患主要罕见病的类型也不同;不同类型儿童罕见病患者男女比例差别较大.2015~2019年罕见病患者人数逐年增多,且常见的罕见病类型一致.参考文献[1]㊀B o y c o t tKM,C a m p e a uP M,H o w l e y H E,e t a l.T h eC a n a d i a n R a r eD i s e a s e s M o d e l sa n d M e c h a n i s m s(R D MM)N e t w o r k:C o n n e c t i n g U n d e r s t u d i e dG e n e s t o M o d e lO r g a n i s m s[J].A mJH u m G e n e t,2020,106(2):143G152.[2]㊀张仪,王剑 基因组医学时代罕见病的诊治进展[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9,35(9):813G817.[3]㊀B o y c o t tKM,V a n s t o n e M R,B u l m a n D E,e ta l.R a r eGd i s e a s eg e n e t i c s i n t h e e r a o f n e x tG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d i s c o v e r y t ot r a n s l a t i o n[J].N a tR e vG e n e t,2013,14(10):681G691.[4]㊀B a y n a m G S,G r o f t S,v a nd e rW e s t h u i z e nF H,e t a l.Ac a l l f o rg l o b a l a c t i o n f o r r a r e d i s e a s e s i nA f r i c a[J].N a tG e n e t,2020,52(1):21G26.[5]㊀G r o f tS C,P o s a d ad el aP a z M.P r e p a r i n g f o rt h eF u t u r eo f R a r eD i s e a s e s[J].A d vE x p M e dB i o l,2017,1031:641G648.[6]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公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报,2018,16(5):15G19.[7]㊀丁若溪,张蕾,赵艺皓,等.罕见病流行现状 一个极弱势人口的健康危机[J].人口与发展,2018,24(1):72G84.[8]㊀王春鹏,刘永林,张晔,等.基于共词分析的国内罕见病研究热点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7,18(1):20G23.[9]㊀夏梅君,龚时薇.中国专家关注的罕见病和罕用药问题及政策建议的文献系统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37(17):1655G1660.[10]苏惠红,林彩梅.X i aGG i b b s综合征临床与遗传学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0,12(5):457G462.[11]沈杨,朱翀,弓孟春,等.采用回顾性数据库进行罕见病相关研究之可行性思考[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9,46(9):705G709.[12]H a i j e sH A,M o l e m aF,L a n g e v e l dM,e t a l.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e v a lGu a t i o no f t h eD u t c h p r eGn e w b o r ns c r e e n i n g c o h o r t f o r p r o p iGo n i ca c i d e m i aa n di s o l a t e d m e t h y l m a l o n i ca c i d e m i a:W h a t t oa i m,e x p e c t,a n d e v a l u a t e f r o mn e wb o r n sc r e e n i n g[J].J I n h e rGi tM e t a bD i s,2020,43(3):424G437.[13]K t e n aY P,P a u lS M,H a u s e rN S,e ta l.D e l i n e a t i n g t h es p e cGt r u m o f i m p a i r m e n t s,d i s a b i l i t i e s,a n d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n e e d s i nm e t h y l m a l o n i ca c i d e m i a(MMA)[J].A m J M e d G e n e t A,2015,167A(9):2075G2084.[14]F e r n a n d o M,v a n M o u r i kI,W a s s m e rE,e t a l.W i l s o nd i s e a s ei n c h i l d r e na n d a d o l e s c e n t s[J].A r c hD i sC h i l d,2020,105(5):499G505.[15]M a c e kMJ r.R a r e d i s e a s e s i n t h e y e a r2019Gt h eC z e c h a n d i nG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t e x t[J].C a sL e kC e s k,2019,158(1):33G37.[16]A l más iT,G u e y L T,L u k a c sC,e t a l.S y s t e m a t i c l i t e r a t u r e r eGv i e wa n dm e t aGa n a l y s i s o n t h e 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 fm e t h y l m a l o n i ca c i d e m i a(MMA)w i t h a f o c u s o nMMAc a u s e db y m e t h y l m a lGo n y lGC o A m u t a s e(m u t)d e f i c i e n c y[J].O r p h a n e t JR a r eD i s,2019,14(1):84.(收稿日期:20201104)㊀㊀(本文编辑:刘颖;外审专家:董丹)㊀㊀㊀㊀本刊文献著录根据G B7714G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正文中指明原始文献作者姓名时,角码应标注在作者姓名之右上角;正文中未指明作者或非原始文献作者时,角码应标注在句末末字的右上角;正文直接叙述其文献序号时不在右上角标注(如:操作按文献[1]所示).参考文献表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角码标出排列于文末,并在题名或书名后,分别加用[J]或[M].参考文献表中的作者姓名: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面加 等 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如e ta l.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 n d e x M e d i c u 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需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与其全文必须核对无误.481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1年4月第13卷第2期㊀C h i nP e d i a t r I n t e g rT r a d i tW e s tM e d,A p r2021,V o l13,N o.2。
排队论模型在采血室护理人员配置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01-18T05:13:19.798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12期作者:葛思思姜微[导读] 目的对采血室护理人员配置应用排队论模型的效果进行讨论。
葛思思姜微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1摘要:目的对采血室护理人员配置应用排队论模型的效果进行讨论。
方法回顾本院2021年7月至2021年10月期间采血的214例采血患者一般资料,随机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采用不同配置方式,对比配置后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满意度。
结果研究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施后护理人员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
结论排队论模型可以提高采血室护理人员配置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人员自身工作成就感,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排队论模型;采血室;护理人员;护理满意度;动态配置排队论属于数学理论方法中运筹学的一种,也有随机服务系统理论的别称,指的是统计服务时间和服务对象情况,得到排队长度、等待时间等统计规律,并基于有关规律,实现对服务对象状态的优化。
医院门诊的采血室,就是排队论一个相对典型的模型,由于采血患者数量较多,护理人员配置较少,工作压力较大,因此在高峰阶段,常会出现患者集中排队的现象,严重影响患者正常治疗。
若未经研究就盲目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又很可能在空闲期间,出现浪费人力资源的现象。
因此,本研究将以214例采血患者为例,研究排队论的价值,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本院2021年7月至2021年10月期间采血的214例采血患者一般资料,随机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
对照组男女比例59:48,年龄21-69岁,年龄均值(41.36±5.63)岁;研究组男女比例62:45,年龄22-67岁,年龄均值(42.53±5.75)岁。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中国医院管理》第39卷第5期(总第454期)2019年5月Chinese Hospital Management Vol.39No.5(SUM No.454)May.2019医院评审评价进展及创新我国公立医院评审模式探讨——汪卓赟等程等质量体系的认证。
DNV GL 医疗于1986年成立,已有16000名专业人员,在10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和办事处。
在医疗行业领域,DNV GL 医疗通过为医疗机构提供国际医院认证、感染风险管理、管理体系认证和培训服务,帮助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DNV 于1988年在中国兴起,在中国于2006年正式开展有关咨询的服务工作。
DNV 的认证工作始终保持着专业技术优势,在全球获得近100个国家的授权及认可,作为第一个进入大中华地区的国际认证机构,迄今已在大中华区设立了13个办事处,并颁发了近5000个证书。
3创新我国公立医院评审评价模式建议3.1完善医院评审评价标准体系我国等级医院评审应充分借鉴先进国家的评审管理理念,完善评审管理标准体系。
国际标准必须结合本国国情,才能切实地解决本国医院评审方面的问题[6]。
从标准体系角度,每个地区可以按照国家制定的医院评审标准,结果本省省情,在硬性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对部分条款进行适量的加减变更,制定出适合本省份的医院评审标准。
从标准内容角度,应将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相关专业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融于到评审标准当中,保证标准符合医院管理工作实际。
3.2建立第三方评价管理模式从审查机构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医院评估和评估工作由省、市政府部门进行组织,委属委管医院由国家卫生健康生育委员会组织和审查。
省级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省三级医院的评估,市级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对辖区内二级医院的评估,不仅增加了该省份的医院评审管理负担,也与新形势下卫生行政部门职能的转变不相适应。
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尝试委托第三方行业协会,如医院管理协会,进行评估和评估工作[7-8]。
DRGs在我国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作者:韦献甘孟希吴学红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2年第02期[摘要]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实质是“病例组合”的一种,是按照临床过程同质资源消耗相近的原则,将不同病例分门别类的一种组合方法,最初应用于医疗保险支付,经过不断发展,逐渐运用于医院之间评估、医院内部质量控制、成本管理等方面。
DRGs作为风险调整工具,具有客观、科学、全面性,相比传统的绩效评价更科学更客观,随着DRGs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医疗质量的管理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从Pubmed网站、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等查阅了2014—2021年相关文献约100篇,综述了DRGs进入我国的背景、在医疗质量管理方面的应用趋势及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研究现状,以期能充分利用DRGs 的相关指标数据,客观科学的对医院医疗质量进行评价,为完善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改善医疗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医疗质量;医院精细化管理;应用现状[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2)02-0188-04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DRGs in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ChinaWEI Xian GAN Mengxi WU XuehongQuality Control Department, Liuzhou Red Cross Hospital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Liuzhou 545001, China[Abstract]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s) are essentially a kind of "case mix". They are a combination method that classifies different cases according to the similar consumption of homogeneous resources in the clinical process.They were initially applied to medical insurance payments. After continuous development, they have been gradually applied to inter-hospital evaluation, hospital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cost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As a risk adjustment tool, DRGs are objective,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s, DRGs are more scientific and objective.With the advent of the DRGs era, they are increasingly used to manage medical quality and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This article reviewed about 100 relevant documents from the Pubmed website,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and Wanfang Medical Network from 2014 to 2021, and reviewed the background of DRGs entering China, the application trend in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status in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order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relevant index data of DRGs,objectively and scientifically evaluate the hospital′s medical quality, and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hospital′s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medical quality.[Key words] Diagnosis related group; Medical quality; Hospital refined management; Application status疾病診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是一种病例组合方式,根据国际疾病分类,以疾病诊断为主要依据,同时考虑患者的年龄、主要疾病、并发症、合并症等个体特征及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方式等众多因素,对患者进行分类,形成若干诊断组进行统一管理[1-2]。
会议报道价(S ®疗鸟服务副新码付含陶红兵(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武汉430030)在大学文科国际会议项目的资助下,2019年10月9日,价值医疗与服务创新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隆重召开,来自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共54位代表和多位知名院长与管理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同济医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陈建国教授,中国医院品质管理联盟主席、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创始人刘庭芳教授出席大会并致辞。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刘久明处长出席大会。
本次会议围绕以价值医疗为导向的支付制度、服务提供、绩效管理以及卫生管理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和探•。
大会旨在通过交流研讨,分享中国在价值医疗相关领域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价值医疗实践经验,探讨健康中国战略中价值服务的机遇、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路径。
会议开幕式由湖北十堰太和医院院长罗杰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同济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建国教授致辞。
陈建国院长对开展价值医疗的重要意义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以及附属医院多年来在价值医疗与服务创新方面的探索进行了介绍,并对各位专家学者及同行的莅临表示欢迎。
大会主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副院长陶红兵教授致开幕辞。
湖北省医院协会秘书长胡仁崇教授和中国医院品质管理联盟主席、清华大学刘庭芳教授分别代表湖北省医院协会和中国品质管理联盟致辞。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黄明芳、党委副书记李剑如、副院长张翔教授以及90多位教师和研究生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陶红兵:教授。
收稿日期:2020-01-07Tel: 138****5876会议收到了 13篇会议论文摘要。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院长高级顾问刘庭芳教授、浙江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陈海啸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副院长陶红兵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马谢民教授、湖北十堰太和医院罗杰院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医疗政策研究部主任/研究员董四平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副院长彭望清教授、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健康结果研究中心副主任Leslie JHinyarcl副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陈英耀教授、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系Steven William Howarrl副教授、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班博教授和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孙菊教授等11位医疗管理专家围绕以价值医疗为导向的支付制度、服务提供、绩效管理以及卫生管理教育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2021年4月第25卷第4期 ·19·特别策划SPECIAL PLANNING基于新医改背景下同济医院构建医联体的实践与思考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价值”导向的支付方式对医联体激励约束机制和政策优化研究)(71874058)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430030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解放大道1095号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430030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航空路13号■ 沈婉婉① 高 欢① 杜杏利① 廖家智① 赵忻蕊① 项 莉②【摘 要】推进医联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步骤和制度创新,是推进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重要举措。
作者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自2011年以来积极探索多种医联体模式,建设医联体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效果,为新一轮医改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联体 分级诊疗 同济医院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DOI 10.19660/j.issn.1671-0592.2021.4.05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Tongji Hospital's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clust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cal reform/ SHEN Wanwan, GAO Huan, DU Xingli, LIAO Jiazhi, ZHAO Xinrui, XIANG Li // Chinese Hospitals. -2021,25(4):19-21【Abstract】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dical cluster is an important step and system innovation in deepening the medical reform.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sinking of medical resources, improve grassroots service capabilities, better implement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meet the health needsof the peopl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ctively exploring various medical cluster models, the main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medical cluster, and the results achieved of Tong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nce 2011,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new round of medical reform.【Key words】medical cluster, grad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ongji HospitalAuthor's address:Tongji Hospital of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ST ,No.1095, Jiefang Road, Qiaokou District,Wuhan, 430030, Hubei Province, PRC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逐步形成多种形式的医联体组织模式,开展技术普及推广和人才培养,辐射带动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SPECIAL PLANNING智能模块化指标体系在一院多区药事管理中的应用■汤莹①李娟①贡雪芃①何艳①刘东①【摘 要】以新医改政策法规为依据,构建一院多区一体化管理模式为目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在传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具有精细化管理特征的全新药事管理模式一一智能模块化指标体系(SMIP)°SMIP 包涵6大模块指标,通过戴明环(PDCA 循环)不断改进优化,形成了一套全面的、精细化的、科学的和可量化的模块化指标体系,保障药事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关键词】一院多区一体化管理药事管理精细化管理智能模块化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 R197文献标识码 B DOI 10.19660/j.issn.1671-0592.2020.12.07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modular index system in the multi-district pharmacy management in hospital/ TANG Ying, LI Juan, GONG Xuepeng, HE Yan, LIU Dong// Chi nese Hospitals. -2020,24(12):17-19【Abstract 】 Based on the new medical reform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goal of building an 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el of one hospital and multiple districts, the Department of Pharmacy, Tongji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s a new pharmaceutical management with refined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raditional management experience Mode-Smart Modular Index System (SMIP). SMIP includes 6 major module indicators, and through Deming Circle (PDCA cycl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 a comprehensive, refined, scientific and quantifiable modular indicator system has been formed to ensure the accuracy, efficiency and coordination of each unit of pharmaceutical management and keep running.[Key words 】 hospital with multiple districts, integrated management, pharmacy management, refined management,intelligent modular indicator systemAuthor's address : Tongji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1095, Jiefang Avenue, Wuhan, 430030, Hubei Province, PRCH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1月印发《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该意见的实施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动三级公立医院在发展方式上由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 型,在管理模式上由粗放的行政化管理向全方位的绩效管理转变[1]0在此背景下,要求医院转向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改革,用现代管理替代经验管理,提高 精细、精准、精益的管理水平。
2023年第2期(总第257期)人口与经济POPULATION &ECONOMICSNo.2,2023(Tot.No.257)年龄 时期 队列视角下老年人死亡质量差异研究龚秀全1,龚晨曦2(1.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237;2.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0241)摘㊀要:老年人死亡质量是反映公共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聚焦于我国老年人死亡质量变化情况,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因素追踪调查(CLHLS )2005 2018五期的调查数据,应用分层APC 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从年龄㊁时期和队列三个维度分解出中国老年人死亡安详程度和临终卧床天数的变化趋势,并分性别㊁城乡及收入进行分组比较,以分析不同群体老年人死亡质量差异㊂研究发现:第一,老年人死亡安详程度与临终卧床天数的年龄效应显著,高龄老人的死亡安详程度高的同时临终卧床天数也较高㊂第二,和男性相比,女性卧床天数显著更长;在任何年龄段内,城镇老人比农村老人死亡质量高,高收入老人比低收入老人死亡质量高,且两者的差距随年龄增长在不断扩大㊂第三,从时期效应来看,2002年以来我国所有群体老年人临终前的卧床天数都呈上升趋势,整体老年人死亡时的安详程度没有显著变化,但城镇老人和高收入老人安详程度有所波动㊂第四,各出生队列老年人死亡质量没有明显差距㊂基于以上结论,文章提出构建以健康产出为目标的医疗服务体系㊁加强安宁疗护体系建设等来提升老年人死亡质量,并加大对农村㊁女性和低收入老年人的支持力度,以缩小死亡质量差距㊂关键词:年龄 时期 队列效应;死亡质量;安详程度;卧床天数中图分类号:C913.6㊀文献标识码:A ㊀文章编号:1000-4149(2023)02-0079-15DOI :10.3969/j.issn.1000-4149.2023.00.016收稿日期:2022-03-20;修订日期:2022-08-3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老年临终关怀服务标准化及其保障机制研究 (20BGL269)㊂作者简介:龚秀全,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龚晨曦,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㊂一㊁引言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上升,临终人口规模快速增长,未来我国对临终服务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如何满足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 优逝 需要,成为全社会需要共同面临㊃97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2期的问题㊂为提升老年人的死亡质量,我国开展了长期的探索㊂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各国将姑息治疗纳入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后,亚洲国家开始对临终患者死亡质量进行探索[1]㊂1994年,原卫生部出台规定要求护理院或护理站要对临终患者展开临终护理,并将临终关怀科正式纳入与内科㊁外科㊁妇科㊁儿科等并列的临床学科,使其可以合法进行登记注册㊂接下来的近十年中,临终关怀理念在医疗卫生领域得到了发展,但由于当时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并不严峻,加上养老服务业发展不成熟,因此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㊂进入21世纪后,人口老龄化加剧,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对老年群体需求的重视,老龄工作部门对死亡质量关注度增加[2]㊂国家先后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㊁‘中国老龄事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鼓励为老年人提供安宁疗护等服务,推动了安宁疗护在医疗卫生领域与老龄事业之间的跨越[3]㊂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提出 要覆盖全生命周期,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确定若干优先领域,强化干预,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全面维护人民健康 ①,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将涵盖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周期健康服务作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任务㊂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各级政府部门日益重视临终健康服务体系建设㊂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7年开始组织开展安宁疗护(临终关怀)服务在多地试点,并在2021年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老年健康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安宁疗护服务㊂然而,受医疗资源分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群体老年人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㊁经济能力㊁社会资源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差距,并且这种差距最终会造成老年人死亡质量的差异㊂基于此考虑,本研究从年龄 时期 队列视角出发,将分别体现主观和客观死亡质量的两个指标量化,把焦点放在了不同性别㊁城乡㊁收入水平的老年人上,以考察老年人的死亡质量变化情况及其群体差异㊂本研究重点关注以下问题:近年来我国老年人死亡质量是否有改善?不同群体老年人的死亡质量是否有显著差异?同时,随着寿命的延长及时期的推进,不同群体老年人的死亡质量差异是进一步扩大还是缩小?㊀㊀二、文献综述在 死亡质量 作为学术概念被广泛应用之前,学者们往往将高死亡质量称为 善终 (good death)㊂1972年韦斯曼(Weisman)教授最先将 善终 定义为人们意识到并接受即将到来的死亡,且能够妥善处理重要的事情,而后安详离世[4]㊂这一 优逝 状态体现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不仅能在接受临终服务的同时维持其该有的尊严,还能平静地离世[5]㊂21世纪初,各国在致力于提高公民健康水平㊁延长公民寿命的同时,开始高度关注临终者在去世阶段的生命状态, 死亡质量 的概念正式进入学界视野,而不同学者对死亡质量的概念界定各不相同㊂从个体层面来看,帕特里克(Patrick)等从临终需求的角度出发,认为死亡质量是一个人的死亡偏好与其实际死亡方式的一致程度,也就是临终者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6]㊂‘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㊃08㊃①龚秀全,等:年龄 时期 队列视角下老年人死亡质量差异研究从临终经历的角度来看,博朗(Braun)等将死亡质量界定为 临终者对临终阶段生活质量和死亡过程中的经历及感受的综合评价 [7],这种解释偏重描述临终者在整个临终阶段的准备以及经历㊂学者们对死亡质量的内涵解释虽然不同,但大多数均涉及生理㊁心理㊁社会和精神四个维度[8-9]㊂不同组织对死亡质量的定义大体相同㊂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临终关怀联盟将死亡质量的评估分为四个维度,包括政策环境㊁死亡教育㊁临终医疗药物的可得性和临终关怀的社会推广程度[10]㊂欧洲临终关怀协会在对欧洲各国的死亡质量进行评估时,主要考察死亡教育㊁止痛药使用情况㊁相关支持政策㊁社会环境及公众的态度等方面[11]㊂经济学人智库则将公众对安宁疗护服务的参与程度也纳入评价指标,通过安宁疗护环境㊁专业人力资源㊁医疗护理的可负担度和质量以及公众参与五个方面,评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死亡质量㊂从以上各个组织对死亡质量的评估标准不难看出,社会层面的死亡质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相关政策环境,即该国家或地区出台或发布的促进安宁疗护发展的相关政策;二是服务提供,包括临终医疗药物的可得性㊁安宁疗护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以及安宁疗护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性等;三是社会环境,由公众对死亡和安宁疗护的认知㊁态度㊁讨论以及安宁疗护的社会推广程度共同构成[12]㊂死亡质量受到个体条件与外部环境的诸多因素影响,对于这一点国内外学界已形成共识㊂老年人生命终末期的健康状况㊁文化水平共同构成了其死亡质量的个体差异㊂老年人临终前健康状况能够反映其临终前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从而影响其死亡质量[13]㊂除此之外,老年临终患者因死亡而产生的焦虑㊁恐惧及未了的心愿会影响其心理健康,这时他们就不仅需要专业的临终护理来缓解其身体的疼痛,还需要心理层面的疏导[14]㊂然而,我国的临终患者往往以恐惧㊁失落的情绪来表达自己的心灵需求,缺乏诉求表达的途径,这会导致他们的心灵需求被低估或忽视[15]㊂因此文化程度高㊁社会经济地位高的老人由于更容易获得和接受安宁疗护的相关内容,减小对死亡的恐惧并获得专业的临终服务,从而更容易有较高的死亡质量[16]㊂除此之外,临终地点在家中的患者死亡质量普遍更高㊂当死亡临近时,身体机能的衰退和对死亡的担忧通常会引起焦虑和恐惧[17],而熟悉的环境和关系能给临终者带来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㊂在我国, 落叶归根 的观念更是加重了临终地点对死亡质量的影响[18]㊂从外部环境来看,医疗服务资源可及性与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会对老年人死亡质量产生影响㊂由于慢性病或恶性肿瘤的影响,导致临终老人需要依赖专业的临终护理来减轻痛苦㊁改善死亡质量[19]㊂但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囿于传统观念以及因死亡教育的缺失,人们 重生讳死 ,缺乏对死亡的尊重[20],处于生命末期的患者往往承受着过度治愈性治疗,延长了老年人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受损的长期消耗性临终状态[21],使得患者最后时刻在痛苦中离世㊂中国老年人死亡质量不高,面临生命代价重与优逝善终难[22]㊂正是这些影响死亡质量的个体条件及外部环境因素的不同,造成了老年人死亡质量的差异㊂既有研究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成果与经验,然而主要聚焦于死亡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关于老年人死亡质量变化情况及群体差异的研究较为鲜见㊂在研究方法上,我国对㊃18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2期死亡质量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截面数据在静态时点上的描述性分析,忽略了社会变迁对死亡质量的影响㊂死亡老人出生队列不同,成长环境迥异㊂同时,近20年来,中国对老年人临终健康保障日益重视,政策变化巨大㊂因此,利用年龄 时期 队列模型区分年龄㊁时期㊁队列这三个与时间相关的影响因素具有必要性,因为这是导致死亡质量差异的个人或社会机制的归因[23]㊂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年龄 时期 队列效应模型,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进一步探究老年人口死亡质量的变化情况及群体差异,以期丰富我国死亡质量领域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应用,进而为提升老年人口死亡质量㊁推动临终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实践性参考㊂㊀㊀三、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1.数据来源本文样本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 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㊂本文选用CLHLS在2005年㊁2008年㊁2011年㊁2014年及2018年共五次跟踪调查的65岁及以上死亡老人样本,对五期数据合并后得到2002 2018年死亡人口的截面数据,在删除死亡质量㊁年龄㊁时期等重要相关变量缺失样本后,最终使用20851个样本㊂2.变量设定(1)被解释变量㊂基于杜普雷(Dupre)等的研究[24],本文分别选取安详程度和卧床天数作为死亡质量的主观和客观评价指标㊂临终者在生命末期受到生理㊁心理㊁社会等多个层面因素的影响,普遍具有明显的疼痛症状,疼痛控制是临终患者的首要需求,安详程度反映了老人临终前的痛苦程度,是评估临终者死亡质量的重要依据[25],安详程度越高,痛苦程度越低㊂因此本研究选取问卷中 老人去世时表情是否痛苦? 作为老年人死亡质量的评价指标之一,该问卷的回答分为6类:非常痛苦㊁比较痛苦㊁一般㊁比较安详㊁很安详㊁说不清,本文将 说不清 合并到 一般 ,然后分别将其赋值为1 5作为 安详程度 ㊂除临终前的安详程度外,引入老年人临终前的 卧床天数 作为死亡质量的客观评价指标,卧床天数反映了老年人临终前健康状况及临终前的生活质量[26],本文对其取对数后进行分析㊂(2)解释变量㊂对老年人死亡质量差异的研究需要考虑纵向和横向两个时间维度㊂纵向上,随着时代的演变,老年人死亡质量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变迁因素的影响;横向上,在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老年人死亡质量的不同体现的是个体的归因㊂在没有时期和队列效应的情况下,死亡质量随年龄的变化情况广泛适用于不同时期和队列的老年人㊂而不同时期和队列老年人死亡质量的差异可以表明,特定时期和队列有一种社会变迁因素影响了死亡质量㊂因此,本文在研究老年人死亡质量变化情况及其群体差异时,选择年龄㊁时期㊁队列作为解释变量同时进行分析㊂对于这三个解释变量的处理则是基于APC模型的逻辑㊂APC模型本质上是一个分层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该模型根据老年人的时间相关信息排列出一个矩阵,其中的列对应于每个死亡时期中收集到的各个年龄的观察数据,而行则是每个队列的观察数据㊂在该模型中,年龄为连续变量,时期和队列为分类变量㊂年龄为老年人口的死亡年龄,根据数㊃28㊃龚秀全,等:年龄 时期 队列视角下老年人死亡质量差异研究据中的[(死亡年份-出生年份)∗12+(死亡月份-出生月份)]/12计算后四舍五入得出,计算后被调查者的死亡年龄取值范围为65 123岁,考虑到样本分布及变量极端值对模型拟合的影响,将110岁以上的老年人统一计算为110岁,本文将年龄及年龄的平方项同时纳入模型中㊂通常情况下,分析年龄 时期 队列效应时,时期和队列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和样本数据的时间跨度来划分,一般学者们将2 5年划分为一个时期或队列㊂考虑到本研究的时期跨度仅有17年,因此将老年人的死亡年份每两年划分为一个时期,共划分出2002 2003㊁2004 2005㊁2006 2007㊁2008 2009㊁2010 2011㊁2012 2013㊁2014 2015㊁2016 2018八个时期㊂在处理队列变量时,由于受样本量的限制,将1895年以前和1940年及之后出生的老年人分别列为一个队列,1895 1940年间出生的老年人每3年列为一个队列,共得到17个队列组㊂(3)控制变量㊂结合已有的文献研究,本文选择的控制变量包括老年人的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和临终健康等㊂老年人个体社会经济地位主要包括性别㊁婚姻状况㊁职业㊁收入㊁城乡类型㊁居住安排等㊂其中老年人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在死亡时期前50%为高收入群体,后50%为低收入群体㊂其他控制变量的具体赋值如表1所示㊂表1㊀变量定义与描述统计表变量名称变量描述平均值(标准差)或%安详程度1=痛苦;2=比较痛苦;3=一般;4=比较安详;5=很安详1=6.95;2=16.91;3=33.47;4=29.12;5=13.55卧床天数临终前卧床天数158.252(771.409)年龄受访者实际年龄80.497(7.521)性别1=女性;0=男性0.487(0.500)婚姻状况1=在婚;0=未在婚0.402(0.490)区域1=东部;2=中部;3=西部1=54.2;2=30.2;3=15.6城乡类型1=城镇;0=农村0.362(0.481)职业1=农民;0=非农民0.679(0.467)收入1=高收入群体;0=低收入群体0.464(0.499)是否得过重病1=得过;0=未得过0.547(0.498)居住安排1=独居;0=与他人同住0.238(0.426)3.描述性统计结果表1报告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㊂1/3的受访老年人的临终安详程度为一般,6.95%的老年人临终前非常痛苦,不到一半老年人临终前较为安详或很安详㊂老人平均卧床天数为158天,临终前近半年需要卧床度过㊂样本老年人平均死亡年龄约80.5岁,其中女性老年人占48.7%,40.2%的老年人为在婚状态,一半以上为丧偶㊁离异或单身㊂根据城乡分布来看, 36.2%的老年人来自城市和乡镇,大部分老年人来自农村地区,一半的老年人来自东部地区㊂老年人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其职业和家庭人均年收入,约2/3老年人的职业为农民㊂一半以上老年人生前得过重病,说明老年人临终前普遍健康状况较差㊂独居老年人占样本的23.8%,大部分老年人临终前与亲属同住或居住在医院㊁护理院等机构㊂表2汇报了不同年龄和时期死亡老人死亡质量的分性别和城乡比较结果㊂表2中,将比较㊃38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2期安详和很安详合并为安详㊂从年龄视角来看,无论分性别还是城乡,高龄老人死亡时处于安详状况的占比较高,几乎是低龄老人的两倍,任何年龄段的女性安详状况占比都高于男性,城镇老年人高于农村老年人㊂男性和城镇群体中,65 74岁老年人卧床天数最低,女性和农村群体中则是75 84岁老年人卧床天数最低㊂无论是整体还是分组群,105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都比95 104岁老人的平均卧床天数低㊂从时期特征来看,老年人临终安详概率和卧床天数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在同一时期,女性临终安详状况占比和卧床天数几乎都高于男性,城镇安详状况占比一般高于农村㊂表2㊀不同年龄和时期死亡老人死亡质量的分性别和城乡比较变量名称处于安详状况的老年人占比(%)卧床天数(平均值)合计男性女性城镇农村合计男性女性城镇农村65 74岁36.032.241.640.233.4145.092.1222.6121.9159.0 75 84岁39.739.440.041.638.7139.7119.7163.2144.1137.4 85 94岁51.249.552.451.650.9192.2192.2192.3214.6179.3 95 104岁62.760.263.765.760.5227.7136.6263.5256.0206.7 105岁+66.664.467.269.164.8209.4106.1236.0244.7183.8 2002 200338.636.240.942.137.3129.882.6175.5184.2108.8 2004 200534.931.537.736.833.9175.4101.1237.6251.1137.9 2006 200740.640.241.039.141.284.151.8119.475.688.2 2008 200943.738.649.250.640.4211.4174.1251.7159.4235.7 2010 201148.646.251.547.249.2164.0172.8153.5116.1183.5 2012 201343.943.944.045.742.1179.3159.0201.9160.9199.0 2014 201544.138.050.441.346.5188.9139.7239.4244.1142.0 2016 201850.542.659.761.042.2144.3156.2130.7146.1143.0 4.研究方法与模型由于年龄㊁队列㊁时期都是与时间相关的变量,当其中两个变量确定时,第三个变量也就被唯一确定,三者之间具有数学关系,即:年龄=时期-出生队列,三者具有先天的共线性㊂仅仅分析年龄㊁时期㊁队列因素中的某一个或任意两个因素时可能会出现混淆,且这三个因素中的任意一个均不能完全独立于另外两个因素,因此数据分析时会面临两个难点:首先是数据的限制,使用某一时间点的横截面数据时会混淆年龄和队列效应,使用单个队列的纵向面板数据时会混淆年龄和时期效应;其次是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存在识别问题,而无法区分年龄效应㊁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㊂因此,需要对时间进行有效的分解,在标准模型中同时识别这三个变量的作用㊂有学者通过引入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框架,解决了过去阻碍年龄 时期 队列效应分析发展的 模型识别问题 ,提出了分层APC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Hierarchical Age Period Cohort-Cross-Classified Random Effects Models),即HAPC分析[27]㊂该模型将年龄作为第一层的变量,假设年龄为固定效应,以观测个体层面的变化,而时期和队列作为第二层的变量,设定为随机效应,以衡量外在社会环境的变化㊂HAPC分析充分利用特定队列和时期的优势,打破了原有的简单线性关系,可以解决年龄㊁时期与队列三个变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并有效检验三者各自的效应㊂本研究对死亡质量构建HAPC模型以估计其年龄㊁时期㊁队列效应,因变量安详程度和㊃48㊃龚秀全,等:年龄 时期 队列视角下老年人死亡质量差异研究卧床天数都为连续变量,因此具体模型如下㊂第一层模型为个体层面模型:Y ijk=β0jk+β1age ijk+β2age ijk2+ðp p=2βp X pijk+εijk(1)㊀㊀第二层模型为时期和队列层面模型:β0jk=γ0+γ1k period k+γ2j cohort j(2)㊀㊀整合两层模型得:Y ijk=γ0+β1age ijk+β2age ijk2+ðp p=2βp X pijk+γ1k period k+γ2j cohort j+εijk(3)㊀㊀其中,Y ijk代表在出生队列j和时期k的第i个老年人的安详程度或卧床天数㊂下标i=1, 2, ,n jk代表嵌入在第k个时期和第j个队列的个体,个体数量共有n jk个;下标k代表9个时期;下标j代表17个队列㊂β代表回归系数,age表示老年人的死亡年龄,age2表示老年人的死亡年龄的二次项,即将死亡质量设定为二次曲线,然后对age进行了中心化处理,并将其除以10以解决系数太小的问题㊂X为除年龄外的个体层面的变量,包括个人基本特征㊁社会经济状况和临终状况等㊂εijk~N(0,σ2)代表个体层面的随机误差㊂第二层模型表示时期和队列的随机效应,其中γ0为第二层次的截距,即时期k和队列j内老年人死亡质量的平均水平㊂γ1k表示时期k所对应的随机效应,γ2j表示队列j所对应的随机效应㊂若γ1k或γ2j显著,则说明不同时期或队列的死亡质量存在差异,死亡质量存在时期或队列效应㊂㊀㊀四、实证分析结果表3㊁表4分别汇报了老人安详程度和卧床天数APC交叉分类估计结果,其中固定效应主要报告年龄效应以及性别㊁婚姻状况等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随机效应指死亡质量的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㊂在安详程度APC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中,男性和低收入群体的队列效应不收敛;在卧床天数APC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中,女性和低收入群体的队列效应不收敛,故在对上述群体死亡质量差异分析中,不再另作队列效应差异探讨㊂1.老年人死亡质量的年龄㊁时期㊁队列效应分析表3㊁表4的HAPC分析结果显示,就婚姻状况而言,在婚老年人临终安详程度反而低于未在婚老年人,卧床天数两者没有显著差别㊂死亡质量具有区域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老年人临终安详程度高于西部地区老年人,同时卧床天数也较高㊂农民虽然临终时的安详程度低于其他职业人群,但不能自理的卧床天数也更少㊂得过重病的老人临终安详程度低㊁卧床天数高,说明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死亡质量的重要因素㊂独居老人临终安详程度低于与他人同住的老年人,同时卧床天数也较低㊂年龄的一次项和年龄的平方均对安详程度和卧床天数具有显著影响,年龄的二次项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安详程度和卧床天数具有年龄效应,且年龄与安详程度和卧床天数之间呈现倒 U 型的增长趋势㊂然而年龄二次项的系数较小且人类的寿命是有限的,安详程度和卧床㊃58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2期㊀㊀表3㊀安详程度APC分析估计的结果变量全部女性男性城镇农村高收入低收入固定效应截距值 3.644∗∗∗ 3.726∗∗∗ 3.576∗∗∗ 3.837∗∗∗ 3.536∗∗∗ 3.785∗∗∗ 3.549∗∗∗年龄0.193∗∗∗0.172∗∗∗0.228∗∗∗0.219∗∗∗0.180∗∗∗0.204∗∗∗0.184∗∗∗年龄的平方项-0.022∗∗-0.017-0.019-0.008-0.030∗∗-0.013-0.028∗∗性别0.044∗∗0.071∗0.0320.0270.065∗∗婚姻状况-0.046∗-0.098∗∗-0.011-0.049-0.046-0.035-0.061∗区域(西部)东部0.144∗∗∗0.158∗∗∗0.122∗∗∗0.0450.223∗∗∗0.0400.239∗∗∗中部0.127∗∗∗0.145∗∗∗0.099∗0.0510.192∗∗∗0.085∗0.165∗∗∗城乡类型0.078∗∗∗0.092∗∗∗0.057∗0.056∗0.089∗∗∗职业-0.077∗∗∗-0.100∗∗∗-0.042-0.152∗∗∗-0.012-0.118∗∗∗-0.036收入0.040∗∗0.0210.071∗∗0.0270.030是否得过重病-0.284∗∗∗-0.254∗∗∗-0.325∗∗∗-0.308∗∗∗-0.265∗∗∗-0.270∗∗∗-0.296∗∗∗居住安排-0.108∗∗∗-0.135∗∗∗-0.084∗∗-0.102∗∗-0.116∗∗∗-0.111∗∗-0.115∗∗∗随机效应时期效应0.0010.0010.0010.002+0.0010.004+0 2002 20030.0050.0010.0030.0040.0080.0300 2004 2005-0.031+-0.020-0.031-0.052+-0.021-0.048-0.002 2006 2007-0.003-0.0160.014-0.065∗0.035-0.0410.003 2008 20090.0240.0310.0050.0230.0270.055+0 2010 20110.0190.0210.0060.0200.0160.0260.001 2012 20130.0180.0010.0270.051+-0.0060.076∗-0.002 2014 2015-0.008-0.004-0.0080.016-0.019-0.016-0.001 2016 2018-0.024-0.015-0.0170.003-0.041-0.083∗0队列效应0.0010.0010.00100.0011895年以前-0.003-0.007-0.007-0.001-0.0031895 1897-0.004-0.0160.003-0.003-0.0101898 19000.0030.017-0.0220.006-0.0071901 19030.0050.0110.00500.0091904 1906-0.014-0.015-0.0440.003-0.0071907 19090.0090.0030.032-0.0020.0201910 19120.0180.0340.0230.0050.0091913 19150.0140.0100.0190.0030.0251916 1918-0.011-0.0080.001-0.007-0.0041919 19210.0130.0150.0110.0050.0101922 1924-0.032-0.050-0.020-0.011+-0.0321925 1927-0.015-0.010-0.009-0.005-0.0181928 1930-0.008-0.012-0.013-0.001-0.0091931 19330.0090.0010.02700.0131934 19360.0200.0210.0120.0060.0061937 19390.0050.002-0.0040.0030.0071940年及以后-0.0090.004-0.014-0.001-0.007㊀㊀注:+p<0.10,∗p<0.05,∗∗p<0.01,∗∗∗p<0.001㊂天数不会达到倒 U 型趋势的顶点,而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但增长的趋势逐渐变缓㊂图1展示了老年人死亡质量随年龄的变化趋势,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临终安详程度和卧床天数都有所增加㊂虽然老年人临终安详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但受身体机能衰退的限制,卧床天数也呈上升的趋势,因此老年人死亡质量随年龄的变化较为复杂㊂㊃68㊃龚秀全,等:年龄 时期 队列视角下老年人死亡质量差异研究㊀㊀表4㊀卧床天数APC分析的估计结果变量全部女性男性城镇农村高收入低收入固定效应截距值 1.985∗∗∗ 2.370∗∗∗ 1.941∗∗∗ 1.734∗∗∗ 2.077∗∗∗ 1.851∗∗∗ 1.985∗∗∗年龄0.193∗∗∗0.196∗∗∗0.169∗∗∗0.205∗∗∗0.184∗∗∗0.172∗∗∗0.213∗∗∗年龄的平方项-0.033∗-0.045∗-0.039-0.060∗-0.015-0.037-0.034性别0.360∗∗∗0.381∗∗∗0.346∗∗∗0.364∗∗∗0.357∗∗∗婚姻状况-0.028-0.1260.0210.056-0.085-0.054-0.010区域(西部)东部0.293∗∗∗0.377∗∗∗0.174∗0.425∗∗∗0.192∗∗0.362∗∗∗0.230∗∗∗中部0.098∗0.105+0.0950.144+0.0540.0790.114+城乡类型-0.053-0.057-0.050-0.041-0.068职业-0.155∗∗∗-0.171∗∗∗-0.128∗-0.123∗-0.156∗∗-0.173∗∗∗-0.117∗收入-0.106∗∗∗-0.125∗∗-0.0530.024-0.121∗∗是否得过重病 1.524∗∗∗ 1.585∗∗∗ 1.439∗∗∗ 1.504∗∗∗ 1.535∗∗∗ 1.492∗∗∗ 1.553∗∗∗居住安排-0.217∗∗∗-0.325∗∗∗-0.121∗-0.129+-0.255∗∗∗-0.083-0.274∗∗∗随机效应时期效应0.016∗0.028∗∗∗0.0050.016+0.017+0.018+0.014 2002 2003-0.093-0.126+-0.026-0.062-0.111+-0.071-0.105 2004 2005-0.046-0.0920.024-0.060-0.024-0.001-0.084 2006 2007-0.233∗∗∗-0.290∗∗∗-0.099∗-0.225∗∗∗-0.218∗∗∗-0.252∗∗∗-0.173∗∗2008 20090.0110.034-0.0080.072-0.030-0.0010.032 2010 20110.0740.133+0.0010.1030.0510.1010.048 2012 20130.0680.1310.0020.0090.128+0.0250.103 2014 20150.1050.0570.0790.0590.1150.0780.107 2016 20180.113+0.154+0.0280.1030.0890.1230.073队列效应00.0030.0010.0010.0021895年以前00.0050.003-0.00201895 1897-0.008-0.004-0.014-0.008-0.0141898 19000.0020-0.0080.0110.0041901 19030.0050.02700.0090.0151904 19060.001-0.0170.025-0.0210.0101907 1909-0.013-0.063-0.010-0.024-0.0391910 19120.0040.003-0.0110.019-0.0171913 19150.0100.0070.0120.0150.0181916 1918-0.0010.0020.005-0.00701919 192100.0150.003-0.0010.0081922 19240.0090.0220.0070.0180.0351925 1927-0.010-0.03-0.015-0.011-0.0121928 1930-0.0010.0150.004-0.007-0.0061931 19330-0.012-0.0060.005-0.0131934 193600.0120.002-0.003-0.0021937=19390.0030.0130.0050.0040.0041940年及以后00.006-0.0010.0010.008㊀㊀注:+p<0.10,∗p<0.05,∗∗p<0.01,∗∗∗p<0.001㊂㊀㊀每个时期或队列所对应的效应系数,为该时期或队列平均死亡质量与整个观测时期或队列平均死亡质量差值的估计值;总时期效应和总队列效应系数是不同时期或队列平均死亡质量的标准差,检验其是否显著,能够表明时期或队列之间的死亡质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㊂图2展示了死亡质量的时期效应变化趋势,这些时期效应系数代表该时期老年人死亡质量相较于平均水平的偏离值,因此曲线的平均值都是0㊂㊃78㊃。
我国医疗服务提供体系的协同现状分析
陈斌;舒晓钢;龚勋;罗五金
【期刊名称】《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1(028)006
【摘要】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缺乏必要的分工和协同,广泛存在服务连续性的不足,不但降低了配置效率与技术效率,也给应对慢病化挑战和向初级保健的转型带来巨大困难.需要从区域协同网络及其协同能力建设两方面提高医疗服务协同性,其中关键是协调各方利益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是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和协同能力建设,通过探索多样化的医疗协同网络建设方式,重构协同功能.
【总页数】3页(P368-369,379)
【作者】陈斌;舒晓钢;龚勋;罗五金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武汉,4300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1
【相关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提供能力现状分析 [J], 杜惠峰;张楠;陈云;范艳存;
2.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16层CT、1.5超导磁共振在东软问世向全球领先的医疗设备、医疗IT解决方案及健康服务提供迈进 [J],
3.内蒙古自治区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提供能力现状分析 [J], 杜惠峰;张楠;陈云;范艳存
4.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对医疗服务提供的影响分析 [J], 冯占春;钟炎军
5.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主要慢性病卫生服务提供利用现状分析 [J], 赵秀竹;那琳娜;朱兆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应急药品供应管理体系分析——基于政策网络理论视角夏梅君;应韬;龚时薇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年(卷),期】2017(010)008
【摘要】为建立及时、合理、有效的应急药品供应管理体系,应用政策网络理论分析我国现行应急药品供应体系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网络理论适用于分析我国的应急药品管理体系.基于政策网络理论视角,我国的应急药品供应管理体系还需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加强药品应急工作的资金保障和法律保障,构建应急药品政策网络的公共信息平台.此外,药品应急工作需要在一个主体结构关系稳定,利益均衡和资源整合的网络中良性运行,以获得合理高效的发展.
【总页数】4页(P44-47)
【作者】夏梅君;应韬;龚时薇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湖北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湖北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湖北武汉4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
【相关文献】
1.新常态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效能提升策略--基于政策网络理论视角 [J], 钟莉
2.基于政策网络理论视角的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研究 [J], 明英文
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对:基于药品、物资供应与应急管理的防控策略 [J], 杨丽; 徐晓涵; 陈晨; 杨光; 陈利华; 何晓洁; 杨毅恒; 翟所迪; 赵荣生
4.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基于政策网络理论视角 [J], 李熠煜;杨旭;汤资岚
5.基于“区块链+物联网”技术的药品供应链体系分析 [J], 徐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我国医药物流管理发展的几点思考
詹学锋;龚时薇
【期刊名称】《医药导报》
【年(卷),期】2007(26)1
【摘要】我国医药物流发展比较晚,随着我国医药行业体制改革,医药物流业相应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物流观念模糊、网点布局不合理、信息化技术水平落后等.分析其发展面临的困难,对加强和发展药品现代物流的重要性认识提出建议.
【总页数】2页(P97-98)
【作者】詹学锋;龚时薇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药事管理教研室,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药事管理教研室,武汉,4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51
【相关文献】
1.关于河北省民营医药物流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J], 王翠敏;胡玲玲;刘薇;安慧子;
2.关于医药物流的几点思考 [J], 高波
3.我国医药物流的几点思考 [J], 金美伶;吴艳红;宁伟东
4.关于河北省民营医药物流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J], 王翠敏;胡玲玲;刘薇;安慧子
5.我国医药物流发展与应用研究——以九州东西湖现代医药物流中心为例 [J], 王爽;陈汉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罕用药销售的市场模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美国罕用药销售的市场模式院系:药学院专业:药学(医药商业贸易)姓名:潘赛赛学号:U201017558指导教师:龚时薇2014年6月9日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___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年月日导师签名:年月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_药学院(系)药学(医药商业贸易)专业题目美国罕用药销售的市场模式(任务起止日期: 2014 年 2 月24 日 ~ 2014 年 6 月 9 日)学生姓名潘赛赛学号 U201017558指导教师龚时薇教研室主任年月日审查系主任年月日批准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阶段任务情况检查表注: 1. 此表应由指导教师认真填写。
2.“完成任务”一栏应按学生是否按进度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情况填写。
3. 对违纪和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书者,指导老师可根据情节轻重对该生提出警告或对其成绩降一等级。
指导教师评定意见一、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评语(应具体、确切、实事求是、指出创新点):目录摘要 (1)前言 (3)一、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3)二、研究内容 (3)1. 罕见病与罕用药的定义 (3)2. 罕用药上市前的商业发展模式 (5)(1)罕用药的新药研发策略 (5)(2)罕用药新药申请和批准上市策略 (7)3.罕用药上市后的市场发展模式 (9)4.罕用药的市场生命周期 (11)5.畅销罕用药的市场销售方式 (13)三、讨论及建议 (19)四、结论 (21)主要参考文献 (21)【综述及参考文献】 (23)致谢 (29)【英文翻译】 (30)美国罕用药销售的市场模式作者:潘赛赛专业:药学(医药商业贸易) 年级:2010级指导教师:龚时薇【摘要】目的:分析和借鉴美国罕用药销售的市场模式,探索促进中国罕用药可及性的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