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淡水鱼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淡水鱼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淡水鱼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淡水鱼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转载自中国科技信息网

华支睾吸虫病是一种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且近年来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1]。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华支睾吸虫的重度流行区,江门市作为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区,不但人群华支睾吸虫的感

染率较高、感染度也重[2],它已成为该地区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华支睾吸虫的感染主要是由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引起,因此,淡水鱼类感染水平是反应一个地区华支睾吸虫流行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了解目前江门地区淡水鱼华支睾吸虫的感染情况,于2009-04从江门地区属于珠江三角洲的蓬江、新会和鹤山三个区(市)采集淡水鱼进行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 淡水鱼的采集在江门市的蓬江区、新会区和鹤山市三地鱼苗场和鱼塘采集鲩鱼和鳙鱼共770条,当天送回实验室, 立即进行检查。

1.1.2 试剂胃蛋白酶(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酶活力≥1 200 U/g ,250g/瓶),盐酸(广州化学试剂厂,分析纯)。

1.2 方法

1.2.1 囊蚴的检查将鱼去除头、鳞、骨和内脏,尽量取净鱼肉,将鱼肉剁碎(每条鱼为1 个样本),置瓷盆中加入约10 倍体积的人工消化液(盐酸67.4 ml、胃蛋白酶50g,加蒸馏水至10 000ml),用玻棒搅碎,将鱼肉悬液置37 ℃恒温箱静置12 h 以上,期间多次搅拌使其充分消化。鱼肉消化物用60目铜筛过滤,除去粗渣,滤液冲洗到500 ml 的量杯内,补充自来水至500ml,静置15~20 min,倒去上层液体再加水至500 ml静置15~20 min,再倒去上层液体,如此重复数次,直至上层液体澄清为止。弃去上清液,把留取的沉淀倒入玻璃培养皿中,用手持培养皿作回旋动作,使沉渣集中于培养皿中央,置双筒解剖镜下用细针拨开沉渣寻找并计数华支睾吸虫囊蚴。

1.2.2 动物感染用从上述淡水鱼中分离的囊蚴分别经灌胃感染SD大鼠30只,50个囊蚴/鼠。约42d后剖杀大鼠检虫。

2 结果

2.1 淡水鱼总的感染情况在江门市的蓬江区、新会区和鹤山市三地共检查鲩鱼484条,其中232条检出华支睾吸虫囊蚴,该鱼感染率约为47.93%;合计检出囊蚴1 553个,阳性鱼平均感染度为6.69个/尾。在蓬江区和新会区共检查鳙鱼(又名大头鱼)286条,其中45条检出华支睾吸虫囊蚴,该鱼感染率约为15.73%;合计检出囊蚴102个,阳性鱼平均感染度为2.27个/尾。华支睾吸虫感染率,鲩鱼高于鳙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24,P <0.001)。

2.2 三区市间鲩鱼感染情况的比较蓬江区、新会区和鹤山市鲩鱼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见表1。三地区间鲩鱼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997,P <0.001)。鹤山市和蓬江区、鹤山市和新会区比较,鲩鱼华支睾吸虫感染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9.538,150.13;P 均<0.001)。而蓬江区和新会区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 >0.05)。

3 讨论

近年来陈结云、黄骥、刘晓丹、车玉传和梁宝方[3~7]等作者对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的淡水鱼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而江门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翼,属西江水系,气候温暖多雨,水面广阔,淡水鱼养殖业发达,且华支睾吸虫流行严重,但近年未见有江门市淡

鲩鱼和鳙鱼适生性强,在我国分布广泛,且被大量人工养殖。它们也是江门地区最常见的食用淡水鱼种,还是制作“鱼生”的主要原料,与当地居民的华支睾吸虫感染密切相关。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江门地区鲩鱼和鳙鱼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率分别为47.93%和15.73%,与近年其他的调查结果[3~7]比较均属于中等水平。其中,鲩鱼的感染率明显高于鳙鱼,提示鲩鱼是更易感的鱼种,这与其他报导[3~7]的结论基本一致。

而同一种鱼在江门地区的不同市(区)的感染率也可能有所不同,这与各采样地点间淡水鱼的饲养方式、华支睾吸虫卵对鱼塘周围环境的污染程度和鱼的大小等因素的差异有关。而此次在鹤山市一渔场采集的鲩鱼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0%,这种现象在该课题组以往的调查中从未见到,除了上述影响因素外,样本采集的偶然性更可能是较好的解释。因此,将来有必要在鹤山市的不同地点收集更多的鲩鱼样本进行检查,方能获得较客观的结论。

调查结果可见江门市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同时,结合当地人群感染率较高的实际,因此,应重视该病的防治工作,加强对鱼类养殖和销售的监管,开展广泛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卫生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关键词:寄生虫病;流行病学 建国50年来,在党的“预防为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医务卫生防疫人员艰苦奋斗,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0年WHO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1〕。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感染率高,今后防治任务仍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1 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现况 1.1 两种不同的流行趋势特点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部分寄生虫病上升或下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趋势〔2〕。近年全国大量调查资料与过去对照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姜片虫、蛔虫、鞭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好转,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减少了感染机会,南方部分地区仍有感染高的情况。相反,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囊虫、肝吸虫、并殖吸虫)和棘球蚴病,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流行程度加重,流行区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缺乏预防基本知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卫生监督跟不上,另外,流动人口增加给卫生管理也增加了难度。 1.2总体人群感染情况和庞大虫种对人健康的威胁1988~1992年,我国各地在卫生部领导下,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

全国开展了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3〕。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用统一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全国共调查1477742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2%(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除外),其中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依次为:10.315%、0.573%、0.195%、59.022%。海南省感染率最高达94.735%,最低的黑龙江省为17.521%。 1988~1992年全国共查出人体寄生虫61种,包括第一批公布的56种,后又确认的5种。许隆祺等复习我国历年来至1997年8月有关文献,认为在我国寄生的原虫、蠕虫和其他动物已达230种,其中原虫38种、蠕虫122种(包括吸虫54种、绦虫16种、线虫35种、铁线虫6种、棘头虫3种、涡虫1种以及环形动物门的蚯蚓5种、水蛭2种)〔4〕、软体动物门的蛞蝓3种、舌形动物门的舌形虫3种、刺胞动物门的水螅纲1种、节肢动物门蛛形纲19种、昆虫纲44种〔5〕。在调查的虫种中,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蛔虫、鞭虫、蛲虫等5种,属全国性分布。 必须指出,广大人民健康仍然受到庞大寄生虫的威胁。估计全国蛔虫感染人数为5.31亿〔3〕;钩虫感染者为1.94亿;鞭虫感染者为2.12亿。估计全国有包虫病人40万~45万,囊虫病人约300万。尚有近三分之一流行县、市未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长江流域的湖区和云南、四川两省的大山区防治难度很大,非近期所能控制(详见本文“血吸虫病”一节)。 1.3 感染率高低与人群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的关系目

肠道线虫

肠道线虫流行病学和防治对策研究进展 杨志强 2013181622049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八年制) 摘要:肠道线虫主要包括蛔虫,钩虫和鞭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内,引起一系列慢性疾病,构成寄生虫感染的一大类医学问题。肠道线虫几乎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但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全球感染人群数目多,中国感染患者近年来有所减少。防治肠道寄生虫感染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注意个人卫生,提高环境卫生,加强公众教育等方式,达到长期、有效的控制目的。 关键词:肠道线虫;流行病学;防治对策;卫生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f intestinal nematodes: current progress YANG Zhiqiang (West China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Clinical Medicine Eight-year Program, Grade2013) Abstract: Intestinal nematodes mainly include Ascaris lumbricoides, Trichuris trichiura, Ancylostoma duodenale, Necator americanus, inhabiting in human intestinal tracts and inflicting a series of chronic diseases, which are a major medical problem in parasitic infections. Intestinal nematodes distribute across the world, but mainly tropical or subtropical areas. The infected population is large, while China has seen a drop of patients. To prevent and cure intestinal nematode infections and maintain long-lasting effects, chemotherapeutics,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 public awareness are recommended. Key words: intestinal nematode; epidemiology;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hygiene 寄生虫感染是一类全球性的医学难题,在发展中国家里尤为严重,其感染率和致死率超过其他感染性疾病,已成为致死性疾病的主因之一。寄生虫感染中主要有两大类感染,一是医学原虫感染,二是医学蠕虫感染。其中医学原虫感染是主要的致死性感染,而医学蠕虫感染虽然致死率没有原虫高,但可以引起许多慢性疾病,使人体变得虚弱[1]。这两类感染都是值得重视的公共卫生性问题。肠道线虫作为医学蠕虫的一大类,相关研究对于控制寄生虫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肠道线虫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措施的研究现状展开综述。 1流行病学特征

线虫习题

线虫习题 一、选择题: 1. 蛔虫对人体引起的最严重危害是( ) A.夺取营养B.影响肠道的吸收 C.引起并发症 D.出现变态反应 E.肺蛔虫症 2. 鞭虫与蛔虫在生活史中相似之处是( ) A.感染阶段均为幼虫 B.均寄生于人体小虫 C.均经皮肤感染 D.均需中间宿主 E.都属于土源性蠕虫 3. 下列有钻孔习性的肠道蠕虫是( ) A.蛔虫 B.鞭虫巴微小膜壳绦虫 D.钩虫 E.牛带绦虫 4. 线虫卵卵壳由外向内依次为( ) A.受精膜、蛔甙层、壳质层B.蛔甙层、壳质层、蛋白质层 C.受精膜、壳质层、蛔甙层 D.壳质层、蛔甙层、受精膜 E. 蛋白质层、受精膜、蛔甙层 5.肉眼鉴别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的主要依据是() A. 虫体大小 B. 口囊中的钩齿或板齿 C. 虫体形态 D. 口囊和交合伞 E. 阴门位置 6.在外界孵化并发育成感染期幼虫的线虫有() A.蛔虫 B.钩虫 C.蛲 虫 D.鞭虫 E.丝虫 7.寄生于人小肠的寄生虫是() A.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B. hook worm C. Brugia malayi D. Wuchereria bancrofti E. Clonorchis sinensis

8.以宿主血液为食的土源性线虫是() A.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B. hook worm C. Filaria D. Ascaris lumbricoides E. Clonorchis sinensis 9.钩虫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 A. 腹痛 B. 贫血 C. 消瘦 D. 脾功亢进 E.肛周瘙痒 10.钩虫与蛔虫生活史共同点是() A.感染阶段是虫卵 B.经口食入 C.寄生于小肠 D.成虫寿命1年 E.以上都不是 11.经皮感染的线虫是() A.蛔虫 B钩虫 C鞭虫 D 旋毛虫 E.蛲虫 12.幼虫在体内移行可引起肺部炎症的线虫有() A.蛲虫、鞭虫 B.钩虫、蛲虫 C.蛔虫、鞭虫 D.蛔虫、钩虫 E.丝虫、蛲虫 13.钩虫的成虫寄生在() A.肌肉组织 B.大肠 C.十二指肠 D.淋巴 管 E.血管 14.最适合用饱和盐水浮聚法查虫卵的线虫是() A.蛔虫 B蛲虫 C鞭虫 D 旋毛虫 E. 钩虫 15.下列主要通过“肛门—手—口”方式引起自身重复感染的是() A.蛔虫 B.微小膜壳绦虫 C.钩虫 D.蛲虫 E.丝虫 16.蛲虫病的主要症状为() A.消化功能紊乱 B.贫血 C.肠梗阻 D.肛周及会阴部皮肤瘙痒

14种常见淡水鱼类垂钓方法解析

14种常见淡水鱼类垂钓方法 ?2012/6/24 14:43:27 ?铁血随风321 ?发帖于:钓鱼技巧 共 1 条评论 浏览 498 IP 如何垂钓马口鱼。 马口鱼大都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和山间溪流的中上层水域。更多的生活在山涧溪流中。清明后直到深秋季节,在无风的睛天,可成群地看到、但在大风天即沉入水底。此鱼个体不大,却是凶猛肉食鱼类。主要狩取小型鱼、幼鱼和水生昆虫为生。是水域中有害鱼类之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1817278500.html,/ p1.钓具选用:此鱼大都在50-150克,约4米左右手杆即可,钩选用伊势尼4-5号,线直径0.2-0.25亳米足可应对。用手杆浮钓,也可采取海杆串钩底钓。 p2.钓饵选用:可使用蚯蚓、蛆虫、也可使用小鱼、小活虾。 p3.钓点选择:江河溪流、水库有水草的砂砾浅水区和有水流的沟口。春、夏、秋三季每天傍晚,尤以夏季最佳。此鱼在睛天无风时最适宜垂钓,而阴天刮风则欠佳。如何垂钓桂鱼

桂鱼的习性和生活环境:桂鱼是定居性鱼类,不作长距离的洄游。常栖息在缓流或有回流的河道交*处。多在2--4米水深水底为硬泥、沙泥、石桥、石滩附近。成鱼常在水草丛中贴底,而在流水环境中往往上浮和逆水而上。冬季则生活在较深洞穴中,很少活动。春季大都在浅水区觅食,夏季同其它鱼种,则活跃,是垂钓最佳良机。 钓具的应用:手竿、海竿、甚至拉砣皆可、但要根椐钓场的具体自然条件灵活选用。竿尖相对较硬为好。钓线:直径0.35--0.4毫米。子线梢粗于主线[如用手杆可采用齐杆线钓法]。钓钩:选用钩门大钩,如伊势尼12--15号或15号鲤钩。 钓饵的选用:以小鱼为主。其次是小虾[冬季用红虫也可]。桂鱼喜食活饵,同黑鱼相似是吞食性鱼类。小活鱼的个体以8--10厘米为好,钩在鱼背上,虾也用同样方法。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1817278500.html,/ 垂钓方法:p1.底层浮钓法,形同浮垂钓鲢鱼。不同的是小鱼虾在临近水底游动,,桂鱼是否吃食完全在观查浮漂,不完全相似黑鱼、鲇鱼拉饵就跑、而是浮漂慢慢移动,此时即可提竿。 如何垂钓鲂鱼 鲂鱼是水中中层偏下层草食性鱼类、平时栖息在水底为淤泥、并有水草水域。按北京气温而言约5-6月份为繁殖期。成鱼主要成鱼主要摄苦草、黑藻、和植物碎屑,偶尔也食浮游生物。生长速度也较快、前六年曾在沙厂水库钩到7.8斤大鲂但大都在2斤左右。

华支睾吸虫病

疾病名:华支睾吸虫病 英文名:clonorchiasis 缩写: 别名:clonorchiasis sinensis;肝双盘吸虫病;支睾吸虫病 ICD号:B66 分类:消化科 概述: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人类常因食用未经煮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被感染。轻感染者可无症状,重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症。感染严重的儿童常有显著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国内流行于广东、山东、河南等24个省、市、自治区。 Mc Connel 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尸体的肝胆管内查见此虫,1875年在日本也发现此虫,以后国外各地,如越南、毛里求斯、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埃及、波兰等陆续报告有华侨感染此虫。我国于1908年首次发现本病患者。1956年在广州明代古尸、1973年湖南省衡阳北宋古尸和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西汉古尸内分别检出华支睾吸虫卵,可以确定本病早在500多年前、700多年前和2300多年前即已存在,且分布范围较广。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多见于中国、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我国除青海、宁夏、新疆、甘肃、内蒙古、西藏等尚未有报道外,其余25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已有本病的流行报道或病例报告,估计受感染人口 约为3000多万。各地流行情况包括感染率及感染程度颇有差异。人群感染情况较重的地区除广东外,尚有山东、河南、辽宁等省。有些地区淡水鱼的感染率较高,而人群的感染率却很低或仅有零星发现,如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 1.传染源 主要是被华支睾吸虫感染的人和哺乳动物,如猫、狗,鼠、猪等。华支睾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病,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对此种吸虫均易感。因此能排出华支睾吸虫卵的人和动物均是本病的传染源。人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虫体寿命很长,可长C D D C D D C D D C D D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一)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一) 关键词:寄生虫病;流行病学建国50年来,在党的“预防为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医务卫生防疫人员艰苦奋斗,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0年WHO 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1〕。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感染率高,今后防治任务仍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1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现况 1.1两种不同的流行趋势特点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部分寄生虫病上升或下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趋势〔2〕。近年全国大量调查资料与过去对照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姜片虫、蛔虫、鞭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好转,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减少了感染机会,南方部分地区仍有感染高的情况。相反,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囊虫、肝吸虫、并殖吸虫)和棘球蚴病,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流行程度加重,流行区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缺乏预防基本知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卫生监督跟不上,另外,流动人口增加给卫生管理也增加了难度。 1.2总体人群感染情况和庞大虫种对人健康的威胁1988~1992年,我国各地在卫生部领导下,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开展了人体寄

生虫分布调查〔3〕。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用统一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全国共调查1477742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2%(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除外),其中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依次为:10.315%、0.573%、0.195%、59.022%。海南省感染率最高达94.735%,最低的黑龙江省为17.521%。 1988~1992年全国共查出人体寄生虫61种,包括第一批公布的56种,后又确认的5种。许隆祺等复习我国历年来至1997年8月有关文献,认为在我国寄生的原虫、蠕虫和其他动物已达230种,其中原虫38种、蠕虫122种(包括吸虫54种、绦虫16种、线虫35种、铁线虫6种、棘头虫3种、涡虫1种以及环形动物门的蚯蚓5种、水蛭2种)〔4〕、软体动物门的蛞蝓3种、舌形动物门的舌形虫3种、刺胞动物门的水螅纲1种、节肢动物门蛛形纲19种、昆虫纲44种〔5〕。在调查的虫种中,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蛔虫、鞭虫、蛲虫等5种,属全国性分布。 必须指出,广大人民健康仍然受到庞大寄生虫的威胁。估计全国蛔虫感染人数为5.31亿〔3〕;钩虫感染者为1.94亿;鞭虫感染者为2.12亿。估计全国有包虫病人40万~45万,囊虫病人约300万。尚有近三分之一流行县、市未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长江流域的湖区和云南、四川两省的大山区防治难度很大,非近期所能控制(详见本文“血吸虫病”一节)。 1.3感染率高低与人群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的关系目前,我国人体

线虫复习题

线虫纲复习题 一、A 型题:每道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 1.关于图9-7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该图是美洲钩虫交合伞的示意 图 B .字母X 代表的结构是腹辐肋 C .字母Y 代表的结构是侧辐肋 D .字母Z 代表的结构是背辐肋 E .背辐肋的分支情况是虫种鉴别 的重要依据 2.鞭虫病的防治原则不包括( ) A .治疗病人和带虫者 B .注意环境卫生 C .注意个人卫生 D .加强肉类检查 E .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 3.对疑有蛔虫感染者首选的检查 方法是( ) A .饱和盐水浮聚法 B .直接涂片法 C .透明胶纸法 D .离心沉淀法 E .自然沉淀法 4.毛首鞭形线虫的主要致病机制为( ) A .夺取营养 B .幼虫移行造成的损害作用 C .代谢产物所致变态反应 D .成虫的特殊产卵习性 E .成虫头端深入肠粘膜,导致炎 症反应 5.丝虫的中间宿主为( ) A .蚊 B .蝇 C .人 D .蚤 E .白蛉 6.生活史中幼虫需经血肺移行的 寄生虫为( ) A .蠕形住肠线虫

B .旋毛形线虫 C .钩虫 D .丝虫 E .毛首鞭形线虫 7.蛔虫病的防治与下列哪项无关( ) A .治疗病人 B .消灭蟑螂、苍蝇 C .加强粪便管理 D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E .手、足涂抹防蚴灵 8.线虫摄取营养物质的方式是通过( ) A .口孔 B .食管 C .肠 D .体表微孔 E .肠和体表 9.图9-6是 ( ) A .蛔虫口囊 B .十二指肠钩虫口囊 C .美洲钩虫口囊 D .蛲虫口囊 E .鞭虫口囊 10.美洲钩虫与十二指肠钩虫两者地域分布的差异主要取决于( ) A .温度 B .湿度 C .雨量 D .土壤 E .遮荫条件 11.下列哪项不是钩虫病的表现( ) A .营养不良 B .生长发育障碍 C .下肢水肿 D .血红蛋白降低 E .中性粒细胞增多 12.丝虫病的传染源主要是( ) A .象皮肿患者 B .乳糜尿患者 C .无症状带虫者 D .鞘膜积液患者

淡水鱼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转载自中国科技信息网 华支睾吸虫病是一种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且近年来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1]。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华支睾吸虫的重度流行区,江门市作为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区,不但人群华支睾吸虫的感 染率较高、感染度也重[2],它已成为该地区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华支睾吸虫的感染主要是由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引起,因此,淡水鱼类感染水平是反应一个地区华支睾吸虫流行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了解目前江门地区淡水鱼华支睾吸虫的感染情况,于2009-04从江门地区属于珠江三角洲的蓬江、新会和鹤山三个区(市)采集淡水鱼进行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 淡水鱼的采集在江门市的蓬江区、新会区和鹤山市三地鱼苗场和鱼塘采集鲩鱼和鳙鱼共770条,当天送回实验室, 立即进行检查。 1.1.2 试剂胃蛋白酶(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酶活力≥1 200 U/g ,250g/瓶),盐酸(广州化学试剂厂,分析纯)。 1.2 方法 1.2.1 囊蚴的检查将鱼去除头、鳞、骨和内脏,尽量取净鱼肉,将鱼肉剁碎(每条鱼为1 个样本),置瓷盆中加入约10 倍体积的人工消化液(盐酸67.4 ml、胃蛋白酶50g,加蒸馏水至10 000ml),用玻棒搅碎,将鱼肉悬液置37 ℃恒温箱静置12 h 以上,期间多次搅拌使其充分消化。鱼肉消化物用60目铜筛过滤,除去粗渣,滤液冲洗到500 ml 的量杯内,补充自来水至500ml,静置15~20 min,倒去上层液体再加水至500 ml静置15~20 min,再倒去上层液体,如此重复数次,直至上层液体澄清为止。弃去上清液,把留取的沉淀倒入玻璃培养皿中,用手持培养皿作回旋动作,使沉渣集中于培养皿中央,置双筒解剖镜下用细针拨开沉渣寻找并计数华支睾吸虫囊蚴。 1.2.2 动物感染用从上述淡水鱼中分离的囊蚴分别经灌胃感染SD大鼠30只,50个囊蚴/鼠。约42d后剖杀大鼠检虫。 2 结果 2.1 淡水鱼总的感染情况在江门市的蓬江区、新会区和鹤山市三地共检查鲩鱼484条,其中232条检出华支睾吸虫囊蚴,该鱼感染率约为47.93%;合计检出囊蚴1 553个,阳性鱼平均感染度为6.69个/尾。在蓬江区和新会区共检查鳙鱼(又名大头鱼)286条,其中45条检出华支睾吸虫囊蚴,该鱼感染率约为15.73%;合计检出囊蚴102个,阳性鱼平均感染度为2.27个/尾。华支睾吸虫感染率,鲩鱼高于鳙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24,P <0.001)。 2.2 三区市间鲩鱼感染情况的比较蓬江区、新会区和鹤山市鲩鱼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见表1。三地区间鲩鱼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997,P <0.001)。鹤山市和蓬江区、鹤山市和新会区比较,鲩鱼华支睾吸虫感染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9.538,150.13;P 均<0.001)。而蓬江区和新会区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 >0.05)。 3 讨论 近年来陈结云、黄骥、刘晓丹、车玉传和梁宝方[3~7]等作者对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的淡水鱼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而江门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翼,属西江水系,气候温暖多雨,水面广阔,淡水鱼养殖业发达,且华支睾吸虫流行严重,但近年未见有江门市淡

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调查与分析

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调查与分析 发表时间:2014-08-21T11:08:17.4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7期供稿作者:农安康[导读] Kato-Katz法、透明胶纸肛拭法、试管滤纸培养法是病原学检查的集中方法。 农安康 (广西平果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广西平果 531400)【摘要】目的:对我国一个省内不同地区的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进行调查,并根据分析得出结果,进而提高防治对策。方法:按照随机抽样法对本研究中心自2009年~2012年在不同市区调查的样本进行随机抽样,根据估算的总体率总结随机抽样样本量的计算公式,从而明确各市区的样本量,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分三步对不同地理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的城市、乡镇、重点试验点进行抽样。重点对 流行区进行寄生虫病的抽样调查,获取的样本量为2280.采用病原学检查方法以及血清学检查方法对不同寄生虫病进行检查。结果:蠕虫感染是采用病原学检查方法查出的在全市检查人数3490中感染种类最多的一种寄生虫病,其中蠕虫总感染率为15.80%,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20.00%,带绦虫感染率为0.25%,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2.5%。结论:从本次调查中可以发现,在农村与牧区人体寄生虫病比较流行,部分人体寄生虫病导致一定的病死率,因此只有根据调查现状找到病发原因,才能够改进防治、治疗、控制对策,减少感染率。【关键词】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图分类号】R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7-0047-03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1.1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全国不同省市进行定点抽样,发现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发生于广西省27个地区均有感染事例发生。 1.1.2根据估算的总体率总结随机抽样样本量的计算公式,从而明确广西省各市区的样本量。通过对人口总数进行统计从而确定抽样的比例,对调查点的人数以及省区数进行确定。对不同地理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的城市、乡镇、重点试验点进行抽样,从而确定进行调查的定点村落与城市[1]。通过下面各表可以明确广西平果县不同寄生虫病抽样检查的样本量调查资料:表1 广西平果县不同寄生虫病抽样检查的样本量调查资料 1.2 方法 1.2.1 采用病原学的方法进行检查Kato-Katz法、透明胶纸肛拭法、试管滤纸培养法是病原学检查的集中方法,其中Kato-Katz又被称为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其通过从粪便中对不同肠道蠕虫卵进行检查,从而辨析人体寄生虫的种类以及流行现状[2]。试管滤纸培养法主要是针对线性幼虫的检查方法,其中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是其在检查过程中的主要区别对象[3]。透明胶纸肛拭法主要针对的检查对象是蛲虫卵以及带绦虫卵[4]。通过对粪便进行检查,采用以上方法判别人体寄生虫的种类,并根据随机抽取的样本量进行数据统计与记录。 1.2.2 采用血清学的方法进行检查采用血清学检查方法联合B超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患有棘球蚴病的患者进行检查,从而判断不同患者感染程度与疾病的流行程度[5]。采用血清学方法对患者IgG抗体进行检查,联合问卷调查法对患有囊尾蚴病、弓形虫病、并殖吸虫病的患者进行检查。对患者实施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查时,需要联合体格检查与问卷调查同时进行,才能够提高利什曼病的检出率,提高统计的准确率[6]。 1.3统计学分析首先进行数据分析,选用的软件为SPSS17.0。其次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即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再次应用Student t检测方法进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最后检测P值,如果P值<0.05,那么数据之间存在差异性,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各省市流行区流行的人口数加权率进行计算,从而判断加权感染率。采用标化率的方法对全国不同年龄性别的感染患者进行计算,从而标化不同地区分布以及性别分布的血清学阳性率、感染率以及患病率。 2 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棘球蚴病主要病发区域为凉山地区,其次病发区域为南充,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验,发现>7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其次是<4岁的儿童,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囊尾蚴病患者发病区域主要集中在阿坝,其次为映秀,其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30~34岁人群之间,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并殖吸虫病患者发病区域集中于宜宾,绵阳等城市,其中儿童与老年人、女性是主要发病人群。通过对不同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女性较之男性而言,更易感染,老年人与儿童由于人体免疫力低下因此较为容易感染寄生虫病。 3 讨论 3.1 流行现状

医院三基考试线虫和棘头虫一 1

线虫和棘头虫(一)-1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50,分数:50.00) 1.能引起下肢象皮肿的寄生虫是 ?A.丝虫 ?B.旋毛形线虫 ?C.日本血吸虫 ?D.肺吸虫 ?E.钩虫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2.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人体肠腔内寄生的线虫并非全部经口感染 ?B.线虫的感染阶段均为感染期虫卵 ?C.Nematodes体内,在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腔隙称体腔?D.以上都是 ?E.大多数线虫完成life cycle需要转换宿主和世代交替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3.钩虫幼虫侵入人体最常见的部位是 ?A.头面部 ?B.手掌部 ?C.腰背部 ?D.足掌部 ?.手指、足趾间E.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4.虫卵两端有透明栓的寄生虫为 ?A.似蚓蛔线虫 ?B.猪巨吻棘头虫 ?C.钩虫 ?D.蠕形住肠线虫 ?E.毛首鞭形线虫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5.蠕形住肠线虫病难防治,其主要原因是 ?A.雌虫产卵量大 ?B.直接经口感染 ?C.可通过肛门一手一口方式,造成自身重复感染?D.可逆行感染 ?E.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6.钩虫病的防治原则为 ?.以上都是A.

?B.治疗病人的同时补充铁剂、维生素 ?C.治疗病人和带虫者 ?D.管理好粪便,粪便无害化 ?E.加强个人防护,减少感染机会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7.在丝虫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传染源是 ?A.恢复期病人 ?B.晚期病人 ?C.急性期病人及晚期病人 ?D.急性期病人 ?E.带虫者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8.下列哪项不是旋毛虫病的防治原则 ?A.加强肉类检疫及肉类制品卫生 ?B.灭鼠、搞好环境卫生 ?C.改变养猪方法,提倡圈养 ?D.管理好粪便和水源 ?E.治疗病人 (分数:1.00) A. B. C. √D.

华支睾吸虫病-广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华支睾吸虫病 方悦怡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Looss,1907]即肝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也称为肝吸虫病。人体感染是因为食入含有华支睾吸虫活囊蚴的鱼或虾所致。寄生在肝胆管内虫体运动的机械性刺激和虫体代谢产物的作用,致胆管上皮损伤,胆管阻塞,从而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可表现为胆管胆囊炎、胆石症和儿童发育障碍等,重者可发生肝硬化。华支睾吸虫是McConnell 1874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解剖一因病死的华侨木匠尸体时,在该尸体肝内首次被发现的。国内于1908年在广东发现华支睾吸虫病人后,又陆续在汉口、北京、沈阳、香港、广西和上海等地发现华支睾吸虫病例。但对湖北江陵马山砖厂出土的战国时代女尸进行寄生虫学研究证实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流行了2300年。我国目前除西北地区外,25个省、市、自治区有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或散发病例,该病已被卫生部列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 1 流行病学 1.1 分布 1.1.1华支睾吸虫病在世界分布情况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北部,俄罗斯的少部分地区。韩国居民有食生 作者单位: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

鱼的习惯,故该病在韩国分布范围较广,流行区主要分布在汉江、锦江和洛东江等7条大河流域内。华支睾吸虫病曾在日本广泛流行,除北海道外,各地均有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或病人。在越南,华支睾吸虫病主要流行于北部的红河三角洲、海防、河内,西部和南方感染较低。在俄罗斯,华支睾吸虫病人主要集中在远东地区。在菲律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一些西方国家里的亚洲人也有被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报道,但这些病例均是在其他流行区被感染或是吃了进口的淡水鱼而感染,尚无证据说明这些病例是在当地感染的。1.1.2 华支睾吸虫病在国内分布情况根据调查资料,华支睾吸虫感染呈现随水流分布的规律,我国的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外流区域的太平洋流域。除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宁夏等几个省、自治区未见华支睾吸虫病报道外,其余25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已有该病的流行报道或是病例报道。华支睾吸虫病流行较严重的有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台湾省、湖南省、江西省和四川省的部分地区、东北三省朝鲜族居民聚居地。例如在黑龙江的39个县市平均感染率为16.85﹪。辽宁省和吉林省已发现有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的县区人群感染率多在10﹪以上(0.8﹪~72.1﹪).广东省81个县市有感染者,平均感染率为16.2﹪(0.2~54.07﹪)。广西壮族自治区所调查的29个县的平均感染率为2.7﹪,在个别地区感染率可达67.8﹪。台湾省美依地区人群的感染率为22.37﹪~51.88﹪,苗栗县苗栗镇客家人的感染率为63.0﹪,日月潭地区粪检阳性率为54.8﹪。 1.2 流行环节

线虫病

丝虫病 概述1 线虫病(nematodiasis,nematodosis)是由线虫寄生人体引起的一类疾病。在自然界中,线虫已被记录的物种超过28000个,还有大量虫种尚未命名。绝大多数种类体小呈圆柱形,故又称圆虫。线虫广泛分布于海水、淡水、沙漠和土壤等自然环境中,可以营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寄生生活的种类超过16000多种,可寄生于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人类。寄生人类的线虫大约176种,有些虫种专性寄生于人体有些种类具有广泛的哺乳类动物宿主,也有少数动物常见的寄生虫偶尔寄生人体。人体常见的寄生线虫仅有10多种。 流行病学1、4 在寄生虫感染中,线虫感染占有重要的地位。1990年第1次全国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人体寄生虫有56种,线虫12种。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其中线虫感染率高达59.02%,而原虫、吸虫、绦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0.32%、0.57%、0.2%。在线虫感染中,蛔虫、钩虫及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高,估计全国感染人数,蛔虫为5.23亿~5.39亿人,钩虫感染者为1.87亿~2.01亿人,鞭虫感染者为2.05亿~2.20亿人。2005年第2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道,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与第1次调查相比,分别下降了60.70%、71.28%和73.60%,但总感染率仍保持在19.56%的高水平,据此推算总感染人数高达1.29亿,这一现状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相适应。因此,土源性线虫病依然是我国优先防治的寄生虫病种食源性寄生线虫在我国也普遍分布。广州管圆线虫病曾在温州(1999)、北京(2006)及大理(2008)发生暴发;旋毛虫病暴发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主,但城市也有暴发的记载,如1995年郑州居民291人在某饺子馆吃了未煮熟的水饺,212人发病。这些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局部暴发,不仅对公众健康造成威胁,也易成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我国报道的食源性寄生虫病还有颚口线虫病、膨结线虫病、筒线虫病等。此外,尖 线虫的病例在我国至今未见报道,但从各海域捕获的多种海鱼的调查结果看,异尖线虫分布广泛,邻近国家感染者较多,因此,异尖线虫除在我国存在潜在的感染威胁外,临床上对该病可能存在误诊和漏诊亦不容忽视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外寄生虫病传入的危险性增大。此外,艾滋病病例在我国不断增多,一些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的感染(如粪类圆线虫)必须予以重视。 1、传染源 主要为血中含微丝蚴的感染者。马来丝虫还可寄生于猫、犬、猴等多种脊椎动物体内,受感染的动物亦可成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绦虫、线虫

绦虫病 1、简述绦虫的形态和构造? 外部形态:扁平、带状、分节、雌雄同体,由头节、颈部、链体组成。(1)头节——为吸附器官,半圆形、方形、菱形,长为1~2mm,根据头节上吸盘 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①吸叶型:在前端具有四个叶状结构,附在可弯曲的小柄上 或直接长在头节上 ②吸槽型头节:在背腹面各有一沟样的吸盘 ③吸盘型头节:具有四个圆形吸盘,位于头节前端侧面, 有的绦虫在头节顶端、中央有顶突,其上还有一排 或数排小钩 (2)颈部——位于头节之后,不分节,由颈节长出下面的节片, 所以又称生长节。 (3)链体:根据发育阶段不同分为:未成熟节片:简称幼节 成熟节片:简称成节 孕卵节片:简称孕节 内部构造:绦虫无体腔,无消化道,靠体表吸收营养物质 (1)体壁:皮层、肌层 (2)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 (3)排泄系统:原肾系统,焰细胞、细管、排泄管、排泄囊、排泄孔 (4)生殖系统:雌雄同体,在每一成熟节片里有1~2组雌雄生殖器官

①圆叶目绦虫:子宫盲囊,不向外开口,虫卵不能从子宫排出,到体节脱落 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②假叶目绦虫:生殖孔开口于节片腹面中央,有子宫孔、雌性生殖孔、雄性 生殖孔,虫卵从子宫孔排出,所以子宫不如圆叶目绦虫发达。 2、什么叫中绦期或绦虫蚴?绦虫蚴可分哪几大类?举例说明? 1、中绦期(绦虫蚴):绦虫的幼虫发育阶段或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阶段 绦虫发育包括虫卵、中绦期或绦虫蚴、成虫三个发育阶段2、类型:体为实心结构的有原尾蚴、实尾蚴; 体为囊状结构的有囊尾蚴型、似囊尾蚴型 (1)原尾蚴:出现在假叶目绦虫生活史,体为实心结构,在体后端有三对小钩;(2)实尾蚴:又称条带或裂头蚴 a、含原尾蚴的剑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吞食后,逐渐发育为实尾蚴 b、实尾蚴已无小钩,具有成虫样头节,但链体及生殖器官尚未发育 c、成熟的实尾蚴被终末宿主吞食后发育为成虫 (3)囊尾蚴型: a、为一个半透明囊体,囊壁的外表为角质层,内为生发层,在囊壁凹入处 含有一个头节,囊腔内充满液体 b、囊尾蚴型寄生在脊椎动物中间宿主体内 c、寄生部位随绦虫的种类不同而不同,常见的寄生部位有肝、腹腔、肌肉、 脑及眼

医用寄生虫线虫部分总结,个人亲手总结

土源性线虫:似蚓蛔线虫钩虫蠕形住肠线虫(蛲虫)毛首鞭形线虫(鞭虫)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和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成感染阶段 生物源性线虫:丝虫旋毛形线虫必须在中间宿主内发育才能感染宿主 成虫的特征 虫卵的特征

致病

幼虫

旋毛虫卵胎生

蛔虫的生活史 蛔虫卵在外界潮湿,荫蔽,氧气充足的土壤中,受精卵中的卵细胞发育成幼虫,经过第一次蜕皮,发育成第二期幼虫这种虫卵就做感染期卵 人吃感染期卵,虫卵先到达胃和小肠,在小肠诶幼虫释放出孵化液,幼虫孵出,侵入肠粘膜及粘膜下层,进入静脉或者淋巴管,气管,进入肺,穿过肺泡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开始第二次第三次蜕皮,幼虫沿着气管支气管逆行到达咽喉部,随着吞咽下行到胃和小肠,在小肠内进行第四次脱皮,称为童虫,经过数周发育,形成成虫 毛首鞭形线虫生活史 成虫常寄生于盲肠,但是感染严重时,也可以在结肠,直肠,甚至回肠下端寄居,以宿主的组织液和血液卫视 虫卵排出后在土壤中发育成感染期卵,经口食入,幼虫在小肠内孵出,自肠腺隐窝侵入肠粘膜,摄取营养,之后返回长枪,移行至盲肠发育成成虫。 钩虫生活史 两钩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需要充足的氧气和其他适宜条件,温度在25-30 经第一次蜕皮可变为第二期杆状第二次蜕皮可以变成丝状幼 进入感染阶段钻入宿主皮肤,进入血液护着淋巴管,随着血液进入肺部,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此后,它的穿刺能力逐渐消失,沿着湿润的肺泡壁,向阻力最弱的方向前行,借助支气管,器官上皮细胞的纤毛向上运动移动至咽,随着吞咽,经食管,胃,到达小肠,到达小肠的幼虫,第三次蜕皮,形成口囊第四次蜕皮发育成虫 蠕形住肠线虫生活史 成虫寄居与人体的盲肠和阑尾以及结肠直肠回肠下段,也可出现在小肠上段甚至胃及食管处,以其头端附着于肠粘膜或者呈游离状态

常见淡水鱼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青鱼习性不活泼,通常栖息在水域的底层,喜微碱性清瘦水质。食物以螺蛳、蚌、蚬、蛤等为主,亦捕食虾和昆虫幼虫,为肉食性鱼类。人工饲养大都以豆饼、豆渣、各种糟为主。生活极限温度为0.5-35℃,适宜生长温度为15-32℃,最适生长温度为24-28 生活习性:草鱼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以水草为食物,为典型的草食性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摄食豆饼,慷饼,麦麸等。.最适生长温度为24-28℃, 生活习性:鲢鱼性急躁,善跳跃。栖息在水域的中上层,吃绿藻等浮游植物。鲢鱼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并喜吃草鱼的粪便和投放的鸡、牛粪。适宜在肥水中养殖。

生活习性:鲫鱼喜群集而行,择食而居,适应性强,喜栖居在水草丛生的浅水区,是一种主 要以植物为食的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水生植物碎屑,硅藻丝状藻以及大型浮游动物为食。生殖时期最早在3~4月,水温达到15℃时即可产卵,一直可持续到七月上旬。卵呈粘性。 生活习性:鳙鱼属温水型淡水鱼类,喜欢生活于静水的中上层,动作较迟缓,不喜跳跃。以浮游动物为主食,亦食一些藻类,为滤食性鱼类。 生活习性:鲤鱼单独或成小群地生活于平静且水草丛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掘寻 食物时常把水搅浑,增大混浊度,对很多动植物有不利影响。鲤鱼属于底栖杂食性鱼类,荤素兼食。饵谱广泛,吻骨发达,常拱泥摄食。喜弱光,适应能力强,能耐寒,耐碱,耐低氧。生活习性:温水性淡水中下层鱼类,喜栖与底质为淤泥,生长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在水温低于8,开始进入冬眠的状态。在含盐量较高的水体中能良好生长,团头鲂为草食性鱼类,幼鱼以枝角类及其他小型甲壳类为主要食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4月中旬至6月中旬,即水温20~29℃之间,但自然产卵多在4月中旬到5月中旬进行。

福建常见淡水鱼

福建淡水鱼类共有241种,占全省鱼类总数的29.5%。其中纯淡水种类187种,回游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39种。福建淡水鱼类资源丰富,仅特有种类就占14种之多。福建省的中华鲟和胭脂鱼均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现就部分种类简述如下: 1.中华鲟体呈梭形,为溯河产卵的回游性鱼类。平时栖于近海,春夏生活于河口,秋季生殖季节亲鱼成批上溯长江、西江上游产卵。该种为大型经济鱼类,系国家2级保护的珍稀动物,见于福建沿海。

2.胭脂鱼俗称雷公鱼。体侧扁,背部隆起,成熟个体呈胭脂红色。为江河中下层鱼类,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及藻类,大者重达30余千克,系国家2级保护的珍稀动物。分布于闽江中上游。 3.鲥俗称鲥刺。体呈长椭圆形,有回游习性,生殖季节亲鱼入闽江口产卵。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素被誉为名贵的食用鱼。分布于沿海及闽江口。

4.斑俗称油。体呈长椭圆形。生殖期亲鱼进河口产卵,该鱼含油脂较多,味鲜美。分布于闽江口、九龙江口。 5.风鲚俗称黄刺。体侧扁而长,为常见的小型鱼类。栖息于港湾和河口附近,见于沿海、闽江口、九龙江、晋江、木兰溪。闽江最多。

6.香鱼俗称溪鳁。体窄长。为溯河产卵的回游性鱼类,秋冬季于中下游浅滩产卵。肉细味美,具特殊香味。分布于沿海、闽江、九龙江、交溪。 7.花鳗鲡俗称鲈鳗、溪滑。体重达30~50千克,为大型经济鱼类。栖于山涧、溪流和水库的乱石洞穴中,主食动物性食料,营养丰富。各江河水域均有分布。

此外,福州鳗鲡、短头鳗鲡和乌耳鳗鲡均为福建省特有种。 8.青鱼俗称乌溜草。栖于水体中下层,主食螺、蚬、蚌等。为国内传统淡水养殖四大鱼类之一。 9.草鱼俗称鲩、草鲩。生活于水体中上层。草食性鱼类,生长快,为省主要的养殖鱼类。 10.长江体长,侧扁。温水性鱼类。分布于闽江上游山区的冷水涧中,是该鱼分布纬度最低的记录。 图片暂缺 11.赤眼鳟俗称红目鲀。形态与草鱼相似。主要栖于静水或流速较缓的水域,省内各水系均有分布。食物以藻类和水生植物为主。在福州地区,该鱼为池塘混养对象。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华支睾吸虫轻度感染可无症状,重者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表现,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和胆管阻塞等。 一、华支睾吸虫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或其它动物(如猫、狗、鼠等)的肝胆管内,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中排出。虫卵入水,当水中有可作为其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如纹沼螺、赤豆螺、长角涵螺等,虫卵被螺吞入,毛蚴在螺体内孵化,经胞蚴、雷蚴阶段的发育,最后发育成尾蚴时离开螺体进入水中。尾蚴在水中如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即侵入鱼皮下、肌肉等处,经30~40天发育形成囊蚴。当人和动物等终宿主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鱼虾时,囊蚴在终宿主消化道内经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脱囊后的后尾蚴(童虫)经胆总管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从食入囊蚴到粪便出现虫卵,约需1个月。 二、流行概况 (一)分布 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我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俄罗斯等。在我国,华支睾吸虫病流行于22个省、市、自治区,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二)传染源 作为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除人以外,还有猫、狗、猪、鼠等多种动物。 (三)传播途径 病人或患病动物粪便内含有的虫卵落入水中,先后经过两个中间宿主(淡水螺和鱼虾类)体内的发育,形成大量感染期囊蚴,人或动物食入含有活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三、临床表现 成虫在肝胆管内寄生,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代谢产物的刺激使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时可使附近的肝实质萎缩,甚至肝硬化。胆管阻塞、胆汁淤滞和胆管扩张可引起阻塞性黄疸。胆汁引流不畅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发生胆管炎症。虫卵、死亡虫体及其碎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