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

能力

解读《英语课堂标准(2011年版)》之“文化意识”部分

【论文摘要】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可见,《新课标》已明确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指导着我们的教学。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跨文化意识

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可见,《新课标》已明确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指导着我们的教学。

一、文化差异的尴尬

《新课标》中提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曾经一位男外教戴了一顶绿帽子,甚是欢喜地向大家展示,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起来,待我们向他解释了“戴绿帽子”在中国的含义后,他也有点不好意思了,看来还得“入乡随俗”呀!

在美国也有这样一个几乎人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英语学习者却对其含义不甚了解,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如果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就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了,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在中西文化中,这样的文化差异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我们就不可能很好理解某些词、某些习语或是某些句型,甚至是错解句意,也会由此而产生一些啼笑皆非的误会来。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常涉及的几种文化差异

在《新课标》中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包括9年义务教育和高中两个阶段)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其中,二级为6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下表为二级的文化意识分级标准。

由上表可以看出,此标准都是根据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生活经历和生活常识来制定的。这也是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文化意识的渗透无疑是给单调的语言学习来了一味美妙的调味剂。学生不在局限于无意义的机械操练中,而是更深刻的理解语言知识,更有效的运用语言技能。

尽管我们在教学中已经教授了各种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了,可是学生在日常生活还是会犯许多“Chinglish”的错误,可能这些错误的用法也并未引起老师的重视。常常可见在各类公开课结束时,我们的学生都会转向各位听课的老师道一声“Goodbye, teacher!”而“teacher”是指“教师”这一个职业,在英语中并无称呼之意。而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 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Mrs. Howard,Miss Jones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宇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

对于赞扬的态度中国传统同西方亦是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中国人讲究谦虚,而西方人则会坦然的接受,也许在碰到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老师也会习惯性的说声“Really?”更何况孩子们呢?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措施与方法

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

(一)创设语境,营造英语文化氛围。

对于中国目前的国情而言,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过的句型、知识都不能在生活中运用。而语言是一项技能,在不使用的情况下,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所减退,而且长期不用,语言也得不到操作,必然学不会。因此,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语境的创设既在课堂也在课外。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英语专业基础,有较准确的发音,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正确地引导学生语音语调。其次,积极地发掘教材里的文化因素,设计有效的语言运用操作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合理的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例如,在本届文化课堂教学比赛中,许多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学生体验文化的活动环节,其中一位老师带领大家过了一个有趣的“Halloween”,通过大量万圣节图片及动画信息的播放,让学生认识了“Halloween”,随着万圣节的音乐响起,学生带上老师事先准备的面罩,开始四处“敲门”,说着“Trick or tick?”要糖果。活动中,孩子既体验了西方的万圣节,又通过使用英语尝到了“甜头”,当然对“Halloween”记忆深刻了!

(二)比较文化异同,避免盲目沟通。

通常我们很多英语的表达从语法的角度来说是没错的,但是习惯性将中文翻译成英语,因为会将中文的习惯带到英语的表达当中,这就容易引起歧义了。既然语言产生于不能的文化背景,那么势必不能用死硬的“语法”来套用。英语当中,可能有些词、句、或是习语都由于文化的差异而与中文的翻译含义不一致,或是感情色情不一样。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对于“狗”的态度,中西方就有着明显的差异。有异也有同,我们也可以将相同的一些元素拿出来比较,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三)开展课外英语活动,体验异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