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吐鲁番文书看中人与地权交易契约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322.15 KB
- 文档页数:10
哲学史学研究唐初陇右地区商贸问题考释二则----以前人研究和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赵澎李华王宗磊(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摘要:关于唐初陇右地区相关商贸问题的研究,成果丰硕。
但是,在细节方面尚存瑕疵和失误。
本文根据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对相关吐鲁番文书的考释,对两处前人的误判提出新的观点,即高昌城门北垣应为三座城门,北垣西端的城门即为横城门,而不是郑炳林所推断的横城门为高昌城南垣其中一门。
笔者根据唐初民间契约的格式特征,对陈守忠关于“练主”的解释提出异议,并作出相应的论说。
关键词:高昌横城门保人吐鲁番文书唐初陇右道其地“东接秦州,西逾流沙,南连蜀及吐蕃,北界朔漠”®®3),所辖地区广阔且包含重要的丝绸之路的重要据点,据荣新江的《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按地区所总结的胡人活动来说,陇右地区可以说是胡汉商贸发达之地,从沙州所辖的且末(播仙镇)到秦州分布有较为独立的胡人聚落,且现所发现的敦煌吐鲁番文书有关商贸文书的交易地点地区。
结人吐鲁番文书,陇右地区两个商贸问题做出新的解释。
一、高昌城“横城门”的考证唐陇右地区商贸方的重要势力包括以胡商为代表的胡,《》中到,及国商贸的要,的末胡交,(的关中外交往的方式,是这关系的道路路较及,要了解的,再结 布结论((一)郑炳林的高昌城门考证的,以兰州大学的郑炳林的《高昌'为(的,立文城的 《(600年)供诸门及碑堂》"(3!2%和《(637):部差人往青阳上现文书》#(闻两件文书之上,依据历代都名五资料,“东垣南门为青阳,东垣北门为阳……金章为西垣南头第,金福门为西垣北,玄德指宫城附近之北门,武城门当指城北垣西边之鹿门……新南门、故南指南垣三个,后件文书的横即其中一门,@(25-31)于先生缺少对高昌国守门官制的叙述和阎先生某些的缺失,造成某些失误,以下结的古报告中国都分析。
(二)高昌城北垣诸城门吐鲁番阿斯塔那171号墓出土文书《高昌延寿十四年(公元637)差人往青阳上现文书泸①8%件文书的有:青阳、金章、金福、玄德、阳、横、武七个完整的名。
2019-2020学年枣庄市第十六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合同一般被称为契约。
传统契约中展现的契约观念,至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合同的看法。
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制度沉淀。
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
《周礼》还记录了先秦时期使用竹术制作傅别、书契和质剂三种契约券书的方法,这些古老的契约应用于当时买卖、借贷等交易行为。
汉晋时期,人们依然以竹木制作交易券书,内容简单直接。
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
吐鲁番出土和敦煌发现的纸质契约跨越了我国北朝、唐和五代时期,记录了近600年间买卖、借货、租佃等丰富的契约行为。
历史还记载,北宋时为了减少契约纠纷,曾经出现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
从徽州等地发现的数以万计的传統契约来看,南宋以来契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
仅从文献记载看传统契约制度体现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个方面。
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对不同类别契约所需要满足的交易条件都有明确规定。
社会习惯方面,历代官葳、乡规民约以及家法族规对传统契约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此外,传统契约制度还直接体现在流传下来的丰富多样的契约文本中,这些文本是我们今天了解我国传统契约制度的活化石。
由于传统契约有一套格式和内容要求,契约往往由职业或半职业的代书人书写。
代书人为了方便,会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结合缔约习惯制定各种契约契式,并装订成册。
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如《尺牍双鱼》《五车万宝全书》等。
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
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
在回鹘文买卖契约文书中,所涉及的买卖标的物包括耕地、牧草地、葡萄园、房子、奴隶和自由人口,契约中对标的物的规格和成交价格都有明确记载。
其中,在目前刊布的买卖类契约文书中,有11件是人口买卖类的契约文书,分别为Sa19、Sa20、Sa21、Sa22、Sa23、Sa24、Sa25、Sa26、Sa27、Sa28、Sa29[1]。
其中,前8件为奴隶买卖类契约文书,后3件为自由人口买卖的契约文书。
对契约中相关买卖方式和包括奴隶以及自由人在内的交易价格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高昌回鹘民间社会人口买卖的相关情况,从而认识高昌回鹘的社会经济制度。
一尧回鹘文人口买卖文书契式因买卖契约具有特有的法律效力,其格式相对于其他种类文书更加固定、严谨。
马玉山在《中国古代的人口买卖》一书中曾经提道:“人口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进行买卖,也同其他商品的买卖一样,都有一定的场合,一定的交易手段,一定的买卖方式……既有买卖双方私自签署的券契,也有经过官府认可的买卖契约。
”[2]这些固定内容、格式都会大致出现在契约内容中。
回鹘文的买卖契约也不例外,按照固定的格式书写相应内容。
对此,李经纬先生将买卖契约中的基本格式义项归纳为:甲立约日期乙当事人与标的乙(1)卖主姓名及卖物原因乙(2)标的物与数量及买主姓名丙标的物的价格条件[作者简介]程佳玉(1996-),女,汉族,新疆昌吉人,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化语言、民族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回鹘文契约文书中的人口买卖问题程佳玉(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081)[摘要]在中国古代,买卖契约是最重要的民事契约,遵循着朝廷颁布的法令或民间约定俗成的习惯签订,契约文书是反映基层社会生活、折射官民互动关系的重要材料。
回鹘文契约文书中,共有11件人口类买卖契约,包括奴隶及自由人口。
梳理此类文书发现,其契式和套语已经形成固定格式,从相关套语中也能反映出高昌回鹘时期存在着人口买卖现象,包括自由人口与奴隶,买卖人口在当时社会是合法的。
吐鲁番出土契约中“名指人+边”的来源与形成
丁爱玲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
【年(卷),期】2022()2
【摘要】位于指人名词后的“边”集中见于吐鲁番出土契约,这类“边”性质上是处所词,功能上表示指人名词所指称实体的区域投射。
经考察发现,“名指人+边”最初多见于东汉译经,发展于中古译经。
这类“边”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时演变和语义泛化的过程,“边”最初位于普通名词后,表示物体关系部分;随着“边”前的普通名词变为处所名词,后附于该名词的“边”也带上了处所义,它从表示某事物的边缘部分进一步引申指称该事物边缘以外的面积。
“边”逐渐脱离关系范畴,进入空间区域范畴。
“边”作为处所词的用法固化后,也可用于定位以指人名词为核心的区域,此时的“边”也逐渐发展成一个泛用的处所标记。
【总页数】7页(P11-17)
【作者】丁爱玲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
【相关文献】
1.从敦煌吐鲁番出土契约看唐代民间土地买卖禁令的实效
2.吐鲁番出土文献整理的典范之作——评《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
3.吐鲁番出土砖志中的女性砖志研究—
—以《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为中心4.吐鲁番出土契约文书所见唐代房屋租赁——以65TAM40∶28号文书《唐杜定欢赁舍契》为中心5.吐鲁番出土文书《唐赵须章等名籍》考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城官人居住比例分布图1通过对上述图表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唐开元、天宝年问,长安城内官员居住地以东市附近与皇城东附近各坊为主,最为密集,占长安所有官员宅第数量的56%。
这是因为当时官员在建于长安城的东北部和东部的大明宫、兴庆宫上朝,且上朝时问很早,《明皇杂录》卷上对此有所描述“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2。
《刘宾客嘉话录》也载:“刘仆射晏五鼓入朝。
”3如果住得较远的话,必然会赶不及上朝。
而官吏们如果居于皇城东及东市附近,就可以靠近宫城,方便上朝。
其中如宰相李林甫住平康坊、杨国忠住宣阳坊、元载住大宁坊、郭子仪住亲仁坊等,就都在宫城附近。
为了便于上朝理事,靠近富城和官衙是高级官吏首选住宅的地方,由于他们身居高位,其获得住宅的途径多以赐宅、购买的方式取得,没有恩赐和特权是办不到的。
而翊善、来庭两坊也因靠近大明宫,成为宦官多集中居住区。
因此,长安城的东部各坊,官吏多居;西部各坊,百姓多居;南城各坊因临近风景区,也有一些官员在此置宅,其所占比例较少。
(2)洛阳洛阳作为第二大政治中心,也有许多官吏居住。
高宗、武后时期,出现了官员士大夫向洛阳的迁徙的现象。
如参与编修‘三教珠英》的张说“其先范阳人,代居河东,近又徙家河南之洛阳”‘。
曾被武则天器重的张知謇,“幽州方城人,徙家岐。
兄弟五人,知玄、知晦、知泰、知默,皆明经高第,晓吏治,清介有守,公卿争为引重”5,也家居洛阳6。
甚至许多己经进入长安的官员士大夫也重新迁往洛阳,或在洛阳营建宅第。
崔沔“京兆长安人,周陇州刺史士约玄孙也。
自博陵徙关中,世为著姓”,后又迁徙至东都。
故本传又称:“睿宗时,1此图据上页‘唐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城官、宦居住疏密状况分析表'之数据得出。
2‘明皇杂录,卷上,第3页。
’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页。
‘‘旧唐书'卷97《张说传》,第3049页。
‘‘新唐书'卷100《张知謇传》,第3944页。
从汉语史角度对吐鲁番出土契券进行定名和断代新探王启涛【摘要】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esignate the description and determine the historical date of the unearthed deeds in Turpan by applying linguistic methods. Up to now, there have been some related issues to be solve. By applying means of philology, this paper re-designated the description and determined the historical division of those deeds that had doubts. It generalized four methods to determine the historical date by observing the ordinary words, terminologies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names of persons and places, and the style of calligraphy in the deeds.%对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定名及断代极为重要,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文书的使用价值.但是, 直到目前, 这一方面还有一些疑难公案没有解决.文章从汉语史角度切入, 通过语言文字学手段, 对迄今为止尚存疑惑的吐鲁番出土契券进行重新定名和断代, 同时归纳出四种方法:一是据文书的普通词语进行定名和断代;二是据文书的术语、套语和句式进行定名和断代;三是据文书的人名和地名进行定名和断代;四是据文书的书法风格进行定名和断代.【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47)002【总页数】10页(P83-92)【关键词】汉语史;吐鲁番;出土契券【作者】王启涛【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28一百余年来,在吐鲁番出土了大量的契券,这些契券对研究中古时期吐鲁番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生活以及丝绸之路各民族的交往互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
敦煌吐蕃文租佃契约探析作者:侯文昌来源:《传媒论坛》2018年第17期摘要:敦煌出土吐蕃文租佃契约仅有二件。
将其之程式从契首内容、标的物、租期、租佃原因、租田人担保五个方面与同期敦煌汉文租佃契约作逐一比较分析,发现二者有同有异。
同的方面反映了吐蕃文契约对汉文契约程式内容或模式之借鉴,异的方面显现了其的原始性。
关键词:吐蕃文;汉文;租佃契约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8) 15-00-02一、引言據笔者考察,目前我国学界已刊布的敦煌吐蕃文契约文书约有三十件左右。
①在这批文献中,与相对较多的借贷、买卖契约相比较,租佃契约仅有二件。
笔者以为,这两件文书契文意思表述清晰,程式完整,为探究吐蕃文租佃契约之程式及内容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基于此,笔者拟在学界汉译基础上对上述问题作探索性研究,以期裨益于学界。
二、题解为行文之方便,现将这两件契约之汉译文转录于下:《狗年王普多租地契》(下文简称吐蕃文租佃契1)狗年春,范向诚在维谷农田中三台地上有一突地,现将此地租给王普多耕种,共同以平分法种稷子,农田的产量不低于以前耕种人(即以前的佃户)。
耕种和手使工具由普多自备。
所收成果稷子,对半平分。
保人有萨格来、宋雨多和其他人等盖章作证,土地主人向诚的签字也附上。
以后普多从土地受益时,如造成土地主人损失和分配不公,向诚将按照契约提出要求补偿。
《猪年通颊成员卡甲桑笃笃租田契》(下文简称吐蕃文租佃契2)猪年二月,七屯(城)通颊成员卡甲桑笃笃的作物田(坡北闸赤隅地方),因无耕牛农具,与僧人姜兰永搭伙,兰永出耕牛农具,种子与人工平摊,笃笃负责守卫盗贼,秋收后无论收入多少,……牲畜受病,农具毁坏,笃笃负责赔偿。
如收入不立即分配,或施用诡计,则加倍偿还,其家门内外的任何财产、什具,无论放置何处‘以及所附新物’均被占有,不得争议半点。
无论遭受何种损失,如收成未按全(或农民工钱)数和好坏平分,则应立行偿付相应债务。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吐鲁番文书(二)作者:***来源:《书画世界》2021年第04期吐鲁番地处新疆中部,自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便成为由内地前往中亚、欧洲的交通要道,也是西域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及经济中心。
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平定高昌,置西、庭二州,同年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
显庆三年(658),安西都护府西迁龟兹,西州改置都督府,在此建立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制度,自此吐鲁番地区和中原的关系更为密切,遗留了丰富的文物。
吐鲁番地区深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极度干燥。
吐鲁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文物不易腐烂,加上地处边陲,人为破坏相对较少,留下了大量石窟建筑、古城遗址和古代墓葬,保留下来大量珍贵的古代文献。
吐鲁番出土的文书数量相当庞大,跨越时间长,可据其了解中古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各方面情况。
此外,这些文书书体丰富,书风复杂,成为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书法史上的某些空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此四件文书为西北考察团于1928至1930年在新疆吐鲁番哈拉和卓旧城所得,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内容为当地主事官员对于文书事宜的复文。
根据同批出土的开元十三年(725)征物残牒及对文书批示的官员判断,该批文书应皆为唐开元年间文书,虽大多残缺,但是也可以据其了解其时官制、公文处理程式及书法风貌。
一、张元璋残牒(一)残纸,出吐鲁番哈拉和卓旧城,纵14.7厘米,横42.6厘米,上下残缺。
此文书与本辑《吐鲁番文书(一)》中的开元十三年征物牒大小相若、字体类似,应为同一时期文书。
牒文二行,文曰:“判稽违不上事目如前/年十二月日典张元璋牒。
”批示八行,文曰“ 两道放至/ □(晖)道已上/下济示/二日”“到情亦可/□(放)却少间/了□决/□(晚)济□二日”。
牒文楷书,晋唐小楷风格,略有写经遗意,正是下层文吏书风。
批示行草书,运笔娴熟、率意,不乏六朝遗意,然而技法不重细节,亦是典型唐代文吏书风。
《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出土唐代法制文书考释著作。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的唐五代经济史料价值探析作者:朱力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02期摘要:敦煌吐鲁番文书是研究唐五代经济的重要史料,正确认识该文书中的相关史料价值有助于推动唐五代经济史研究的深化。
通过对文书所反映的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商业贸易等有关内容分别进行分析,可知敦煌吐鲁番文书在唐五代经济史的不同方面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为正史记载提供内容补充,为学术讨论提供资料依据。
对唐五代经济史的各类研究均可根据需求选取文书中的有关内容进行考证。
关键词:敦煌吐鲁番文书;唐代;五代;史料价值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02.042自20世纪初期敦煌吐鲁番文书大量出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敦煌学已成为当今国内史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受到广泛关注。
敦煌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涵盖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科技等众多领域。
唐五代是敦煌学中重点关注的领域,由于唐朝和五代距今年代久远,中原地区少有该时期的纸质文书出土,且正史记载内容有限,故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就显得难能可贵。
这些文书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唐五代社会经济的内容,是研究唐五代经济的重要史料,对文书史料价值的正确认识能够推动唐五代经济史研究的深入。
本文就已有研究成果对敦煌文书的有关内容进行大致梳理,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等各方面探讨文书中的唐五代经济史料价值,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学习带来便利。
1 土地制度均田制是唐代初期的主要土地制度,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有大量信息为唐代均田制的研究提供支撑。
文书保留了很多有关户籍和手实资料以及土地授还信息等,这些信息不但证实了均田制的确切实施,而且记载了沙州、西州等地区的人口和土地情况①。
从敦煌吐鲁番的户籍文书来看,唐代全国各地的实授田数与法令规定田数不尽相同。
吐鲁番地区可耕的土地较少,所分土地份额也小,会出现以下情况:永业田数量充足,口分田却严重不足;各户所分土地相当零散;减丁时有田可退之户甚少;父母健在而别居一籍的情况比较常见;兄弟分家,平分已授田;买田入籍,充当已授田;没番卫士与逃丁虚挂在籍等②。
唐红林|中国古代社会民事立契习惯成因考察客观反映血缘伦理关系为主导的社会规则体系中,民事契约的频繁订立,既体现了人民的实际权利义务关系,更是客观反映了国家立法和民事习惯之间的运行状态。
在礼治社会中,在国家正式立法之外,民事契约的订立和运行逐渐生成了一套严密的习惯法体系,形成了国家法和民间法的二元规则运行秩序。
在如此广大的地域,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社会演进过程中,民事契约习惯带有极大的实践理性,其本身就是乡民社会中利益冲突的产物,其具有的确定性的效力和执行力蕴涵于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遵循并加以完善,也部分是因为与国家制度之间的长期互动。
一、民事契约的内在功能契约是约束,更是权利义务的明证。
人民生活的多样化和社会主体的流动性,促进社会关系在变动时,需要找到一种可以能够证实社会关系的既成标志,也是进入另一社会关系的开始,这就是契约具有的证明作用。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血缘伦理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民事关系,同样也需要契约的证明作用,这与契约所具备的内在和外在理性是密切相关的。
(一)民事契约的内在理性:信、义、利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契约概念大体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契约是一种凭证,“信”是其基本理念;第二,契约是约束双方(或多方)信守诺言的凭证,当一方违约时,他方得据此主张自己的权利,官府据此甚至可以对违约者施以刑罚;第三,在某些情况下,契约本身便是权利。
在实践中,人民对于契约的期望和职能是混合在一起,在立契人和古代司法官的思维中如此明确而具体的权利层次区分是不存在的。
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层面的人与人之间人身和财产关系,国家层面的盟约关系,无非都是将契约作为信、义、利三者物质需求和精神依托的混合载体。
1.契约的基础理念——信结绳以记事是人类最初的记录方式,“以质剂结信而止讼”是人们对契约内在功能的最初认识。
“信”的本意是诚实守信,是对人们对其意思表示的确认和承认履行。
《周礼·秋官·司约》所谓:凡大约剂书于宗彝,小约剂书于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