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与抗感染治疗
- 格式:pptx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3
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抗菌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中国专家共识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
广泛耐药( extensively drug resista nt , XDR是指除对1、2类抗菌药物敏感外,细菌对几乎所有类别抗菌药物不敏感的现象。
XDR常发生于革兰阴性杆菌(XDR革兰阴性菌以下简称为XDR-GNB,常见菌种有:肠杆菌科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用于XDF细菌感染的有效治疗药物很少,且缺乏大系列的临床对照研究资料。
抗菌药物单药治疗(包括多黏菌素类及替加环素)的疗效往往并不满意,多需要联合用药。
由于 XDR细菌感染多发生于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和 /或长期反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的患者,导致预后差,成为当前细菌感染领域极为棘手的问题。
本共识经国内有关感染病诊治的临床、微生物学及临床药理学专家们的多次深入讨论、修改而形成,期望有助于XDR 细菌感染的临床诊治。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标本特别是痰标本中分离到 XDR-GN者,应首先区分其为感染抑或定植,本共识仅适用于 XDR-GNB感染患者,定植者无使用抗菌药物指证。
1多重耐药(MDR、XDR全耐药(PDR的定义2012年由欧洲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共同发起,欧美多国专家参与制定了一个MDRXDR及PDR定义的共识,目前国内外多参照此共识对不同程度细菌耐药进行定义。
耐药是指获得性耐药,不包括天然耐药(如铜绿假单胞菌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噻肟为天然耐药)。
MDR对在抗菌谱范围内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不敏感(包括耐药和中介)。
在推荐进行药敏测定的每类抗菌药物中,至少 1 个品种不敏感,即认为此类抗菌药物耐药。
XDR除1〜2类抗菌药物(主要指多黏菌素类和替加环素)外,几乎对所有类别抗菌药物不敏感(抗菌药物类别耐药的确定同 MDR。
PDR对目前临床应用的所有类别抗菌药物中的所有品种均不敏感。
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不同, PDR XDR的概念是动态变化的,例如原先对所有抗菌药物耐药的PDF鲍曼不动杆菌,如果对近年新上市的替加环素敏感,则应重新定义为 XDR2耐药菌的表型测定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采用多种实验方法包括纸片扩散法、琼脂稀释法、微量肉汤稀释法或各种商品化检测系统,对临床分离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
常见耐药致病菌及抗菌药物选择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万古霉素是治疗MRSA和肠球菌感染的首选抗生素。
MRSA全身性感染可选用糖肽类的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或依药敏加用利福平、磷霉素等。
虽然糖肽类抗生素是抗MRSA最有效的药物,但随其广泛应用和不合理用药,已有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消失。
半合成链阳菌素类新药Synercid (由哇奴普汀quinupristin 和达福普汀dafopristin两药以3(): 7()比例混合而成)对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MRSA (包括耐万古霉素的MRSA)有较好疗效。
ΠI期临床试验表明对MRSA感染有效率达91%。
新讨论的碳青霉烯类BO-3482抗MRSA活性与万古霉素相同;噗烷酮类新药Linezolid对MRSA 同样有效。
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肠球菌是人和动物肠内的正常菌群,该菌是条件致病菌,可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菌血症、腹腔和尿道感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成为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肠球菌由于其细胞壁坚厚,对很多抗菌药物表现为有耐药。
肠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机制为细菌产生一种特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5),马青霉素亲合力降低而导致耐药, 此种耐药性以屎肠球菌多见。
近年来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甘类抗生素耐药性严峻, 特殊是由于临床上大量使用万古霉素及其不合理用药,导致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消失。
肠球菌对糖肽类耐药主要是由于靶位转变,通过质粒和转座子将耐药基因从一种肠球菌染色体转移到另一种肠球菌染色体中。
目前尚无抱负的治疗VRE感染药物,普遍采纳联合用药,如氨苇西林+高浓度庆大霉素或链霉素、环丙沙星+高浓度庆大霉素+磷霉素等。
依据VRE临床药敏试验,如对西林类耐药可选用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磷霉素;如对氨基糖昔类耐药可用替考拉宇+环丙沙星。
对于多重耐药菌株可选用抗菌新药如喳奴普汀/达福普汀(Quinupristin/Dalfoprision),此药对VRE有良好活性。
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抵抗性的现象,这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要解决细菌耐药问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适应症:抗菌药物应仅用于确诊为细菌感染的疾病治疗。
医生应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确定是否细菌感染,并明确抗菌药物的种类和使用途径。
2.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医生应了解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物敏感性,判断哪种药物对目标细菌最有效,并根据细菌敏感性测试结果在不同患者中个体化选择抗菌药物。
应优先选择广谱抗菌药物,而在明确细菌敏感性后,尽量选择狭谱抗菌药物,以减少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3.合理用药剂量:抗菌药物的用药剂量应正确,既要充分达到抗菌效果,又要尽量减少用药量。
医生应考虑患者的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调整用药剂量。
4.合理用药时间:抗菌药物的用药时间要足够长,以避免细菌耐药的发生。
一般来说,应该坚持完整的治疗过程,根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时间。
5.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应尽量减少滥用抗菌药物的发生,包括避免不必要或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在非细菌感染的疾病中使用抗菌药物等。
6.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在选择给药途径时,应根据疾病的特点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以提高药物的吸收和疗效。
7.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医生和患者的预防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推广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方法。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防止细菌耐药的重要手段。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并正确使用剂量、时间、给药途径等,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患者也应增强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意识,遵循医嘱,不擅自增减药物剂量或停药,以避免细菌耐药的发生。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更好地保护抗菌药物的有效性,解决细菌耐药问题。
细菌耐药性的成因与治疗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治疗方式已经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也可以更加有效地应对疾病。
但是,我们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那就是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加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细菌耐药性的成因以及治疗这一问题。
一、细菌耐药性的成因1. 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是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抗生素使用不当,不仅不能杀死病原菌,反而会让它们变得更加强大。
慢性病患者的抗生素使用量较大,如慢性感染、肝炎、艾滋病、结核病等,这些病症患者的病原体容易产生抗药性。
2. 医疗设备不干净佩戴过的白大褂、手术器械等都可能成为病原菌传播的途径。
医院感染导致的“超级细菌”耐药性增强,往往是医疗设施卫生不够干净造成的。
3. 广泛的动物使用广泛的动物用药,不仅让肉类中残留过多的药物成分,而且也让“家养动物”也成为可能传递细菌的来源。
二、治疗细菌耐药性的方法1. 医生应该用更科学的方式开药,尽量避免滥用抗生素。
医生可以在患者身上进行菌群检测,针对性地开具药品,避免给患者造成过度负担。
2. 加强医院卫生管理,做好医疗设施的消毒工作,防止细菌的交叉污染。
3. 加强对动物用药的监管,减少动物内部产生抗药性细菌。
4. 合理饮食和生活方式。
保持充足睡眠、多吃新鲜蔬果、注重个人卫生等方法,可以增强身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从而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5. 新药研究和开发。
科技的快速进步带来的利好是,人们已经开发出一些之前想象不到的有效药物。
研究可以发现新的抗生素,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它们,减少细菌的抵抗性。
总之,了解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原因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在治疗和防范上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对于正在发生耐药性变化的细菌基因,需要加强人们对药物的临床应用和管理的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减缓它们的发展速度。
同时,也需要借助科学家和医生的力量,探寻新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保证人们在治疗细菌病时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抵抗能力增强,导致药物对细菌的杀灭效果降低或完全失效的现象。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指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耐药机制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合理控制药物的使用频率和剂量,从而有效防止细菌耐药的发生和传播。
细菌耐药问题日益突出,给医疗保健行业和公众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抗菌药物、医院和社区之间抗菌药物的共享等。
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临床医生需要遵循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根据感染程度和感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广谱抗生素的使用。
对于一些轻微的感染,可以选择狭谱抗生素或者不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抵抗能力。
同时,医生还需要进行规范的药物给药,严格按照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来进行治疗。
此外,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耐药机制来调整药物的种类和用法,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其次,公众需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和认知。
公众应该正确认识抗菌药物的特性,明确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感染有效,不适用于病毒感染。
此外,公众不应该滥用或盲目购买抗菌药物,更不能自行随意使用。
一旦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由合格的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和用药方案。
公众还应该了解抗菌药物的用法和副作用,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
此外,医疗机构和政府也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和监管。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制度和规则,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包括抗菌药物的购买、库存和使用等。
政府应该加大对抗菌药物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流通,防止非法销售和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发生。
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只有通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医生、公众、医疗机构和政府都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意识,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和传播,保护公众的健康。
探讨细菌的耐药性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作者:胡海涛王桂芝郭宪清孙莉君李仕荣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34期细菌耐药性是细菌产生对抗菌药物不敏感的现象,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天然抗生素是细菌产生的代谢产物,用以抵御其他微生物,保护自身安全的化学物质。
人类将细菌产生的这种物质制成抗菌药物用于杀灭致病微生物,微生物接触到抗菌药,也会通过改变代谢途径或制造出相应的灭活物质,使其避免被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形成耐药性。
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
固有耐药性又称为天然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的,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对青霉素G天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均不敏感。
获得性耐药性是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生素杀灭。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内酰胺酶而对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细菌的获得性耐药性可因不再接触抗生素而消失,也可又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染色体而遗传后代,成为固有耐药性。
耐药基因以多种方式在同种和不同种细菌之间移动,促进了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性的发展。
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称为多重耐药。
多重耐药性已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全球关注的热点,也是近年来研究和监测的重点。
在印度等南亚国家出现的“超级细菌,当时蔓延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荷兰等国家。
是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和泛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之后的又一超级耐药菌。
短短的几十年间,耐药细菌的队伍逐渐壮大,据统计,常见致病菌的耐药率已达30%~50%,且以每年5%速度增长[1]。
国内有资料[2]表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检出率均高达80%以上,MRSA和MRCNS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多的一类药物,应用中存在诸多不合理情况,由此导致的细菌耐药也十分明显与突出。
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抗菌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中国专家共识一、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革兰阴性菌感染已成为临床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近年来,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teria,DRGNB)的出现和扩散,给临床治疗和感染控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DRGNB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也加重了医疗资源的负担。
为了提高我国DRGNB感染的诊断、治疗和感染控制水平,我们组织专家制定了《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抗菌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本共识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科学的DRGNB感染诊断、治疗和感染控制的指导原则,以指导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技术人员规范开展DRGNB 感染的防控工作。
同时,本共识也希望能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对DRGNB 感染的重视,加强感染防控意识,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专家意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DRGNB感染的实验诊断、抗菌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梳理。
我们相信,本共识的发布将对我国DRGNB 感染的防控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推动我国感染病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概述近年来,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teria,DRGNB)感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挑战。
DRGNB是指对几乎所有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耐药性的革兰阴性菌,包括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主要抗菌药物。
这类细菌的出现和传播,不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也对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
DRGNB感染常见于医院内感染,特别是在重症监护室、呼吸科、泌尿科等高风险科室。
感染部位多样,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手术切口等。
抗菌药物耐药性分类及抗感染治疗战略抗菌药物耐药性是指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对一种或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已成为全球性健康挑战之一。
为了有效应对抗菌药物耐药性,了解其分类以及相应的抗感染治疗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一、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分类:1.天然耐药:这种耐药是由于微生物本身天然存在的特性所致,不受抗生素的影响。
例如,革兰氏阳性菌如闭孢次创菌对青霉素的天然耐药性。
2.获取性耐药:微生物通过基因突变、外源性基因水平的转移等方式获得耐药性。
该类耐药性可以分为两种情况:a.获得性突变引起的耐药性:微生物在抗生素暴露下发生的突变,导致对抗生素的耐受性增加。
这是常见的耐多种抗生素的细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耐药机制。
b.外源性基因水平转移引起的耐药性:微生物通过质粒或转可移动因子等途径获得他种菌的基因,导致原先对抗生素敏感的菌株变得耐药。
例如,细菌可以通过水平基因传播耐甲氧西林的基因从而获得耐药性。
3.交叉耐药:细菌对多种不属于同一类和不同作用位点的抗生素产生耐药。
这种耐药性常见于广谱抗生素的滥用以及细菌在不同抗生素曝光下积累的耐药基因。
4.多重耐药:细菌对三类或更多类抗生素耐药。
多重耐药常见于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林可霉素、甲氧西林等。
这类耐药性只能通过需要较高剂量或联合用药才能有效对抗。
二、抗感染治疗战略:1.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是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生和临床医师在开展临床实践时,应遵循“由严到宽”的原则,合理选择抗生素,包括根据临床表现、病原学和药敏结果进行药物选择,以及在不需要抗生素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
同时,应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和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暴露。
2.加强感染控制:对于医疗机构和卫生保健环境中的感染,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消毒和隔离等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此外,加强公众对感染控制的教育与培训,提高人们的卫生防护意识,也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手段。
细菌耐药性形成机制及其对临床治疗影响细菌感染是临床常见的问题,而细菌耐药性形成机制正是这些感染治疗上面临的一大难题。
细菌耐药性使得常规抗生素失去对抗感染的效果,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本文将探讨细菌耐药性形成机制,并探讨其对临床治疗的影响。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性的能力。
它是由一系列分子机制组成的复杂过程。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细菌耐药性形成机制:1. 基因突变:细菌会通过基因突变来改变其自身的基因组,从而产生耐药性。
这种突变可以使抗生素无法与细菌的靶标结合,或者使细菌产生抗性酶来分解抗生素。
2. 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细菌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将耐药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
这种方式使得不同种类的细菌都能获得耐药性。
3. 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长期、频繁的暴露于抗生素会导致细菌适应并发展出抵抗性。
细菌耐药性对临床治疗造成了重大影响。
首先,细菌耐药性使得常规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失去了效果。
许多细菌已经发展出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使得医生们在治疗感染时面临缺乏有效药物的局面。
这增加了治疗感染的难度,并且可能导致感染的复发和持续存在。
其次,细菌耐药性还增加了治疗成本。
当抗生素对细菌失去了效果时,医生们不得不转向更昂贵、更有毒的抗生素来治疗感染。
这不仅增加了医疗费用,而且可能会增加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细菌耐药性还威胁到公共卫生。
当一种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时,它可能会在社区、医院和养老院中传播。
这使得感染变得难以控制,并可能导致严重的疫情。
公共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传播。
在应对细菌耐药性挑战时,有些策略是必要的。
首先,必须限制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
这包括严格执行抗生素处方政策,教育医生和患者正确使用抗生素,并鼓励疫苗的广泛使用。
其次,需要加强基础和应用性研究,以开发新的抗生素和新的治疗方法。
投资研发新的抗生素是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的关键。
抗菌药物耐药性与治疗的研究抗菌药物的发明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解决感染疾病到手术治疗,都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
而现在随着抗菌药物使用的普及和滥用,细菌的耐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让人们感到惊慌。
本文的主题将围绕抗菌药物耐药性及相关治疗进行探讨。
一、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原因1. 抗菌药物的滥用抗菌药物的滥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人认为抗菌药物可以治愈几乎所有的病症,甚至连普通感冒都可以用头孢类抗生素来治疗,这样不仅会浪费药物,并且会创造条件让细菌更加容易产生耐药性。
2. 细菌的变异细菌的变异是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一个主要原因。
细菌的变异速度比较快,而且细菌在繁殖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变异,一旦细菌发生了变异,就会对抗菌药物造成抵抗,降低药物的疗效。
3. 抗菌药物的质量抗菌药物的质量也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原因之一。
一些不良生产商为了追求利润,不合格药物屡屡打入市场,这些劣质药物可能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导致病情反复出现或加重。
二、治疗抗菌药物耐药性1. 换药治疗当细菌对某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时候,治疗师会选择换药治疗,采用第二种适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这样也可以减少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再次产生。
2. 联合疗法联合疗法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方法之一。
不同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可以增强药物的作用,增加疗效,降低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3. 研发新的抗菌药物研发新的抗菌药物也是治疗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重要方法。
当前,医学界正在积极地开展抗菌药物新药的研发工作。
新型抗菌药物对抵抗作用更为强劲,对于顽固性细菌的杀菌效果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预防抗菌药物耐药性1. 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主要措施之一,不要随便乱吃药,一旦有感冒或其他疾病,首先应该去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然后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治疗,以减少滥用药品带来的不良影响。
2. 做好个人卫生保持个人卫生也是预防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做好洗手卫生、饮用干净的水等个人卫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各种疾病的传播,并降低对抗菌药物的需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