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发热的诊断(带模板)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62
2020发热临床诊断方法(完整版)发热病人的一般状况和全身皮肤粘膜情况是体格检查的重点。
观察病人的面色、精神、是否有乏力、食欲不振等,可以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
检查皮肤和粘膜有无皮疹、黄疸、紫癜、出血点等病征,有助于判断病因。
2.淋巴结检查淋巴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热时淋巴结的检查可以判断病因。
触诊淋巴结是否肿大、有无压痛、质地硬或软等病征,可以了解淋巴结的病理情况。
3.心肺腹部检查心肺腹部是发热病人的常规检查部位,可以了解病人的呼吸、心跳、肝脾肿大等情况。
听诊肺部是否有干湿性啰音、心脏有无杂音、腹部有无压痛等病征,可以判断病因。
4.神经系统检查发热时神经系统的检查也很重要,可以了解病人的神经系统病变情况。
检查病人的意识、神经反射、肌力、感觉等病征,可以判断病因。
二、高热的常见原因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1℃的发热,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1.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高热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
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有肺炎、败血症、脑膜炎、流行性感冒等。
2.风湿免疫性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也是高热的常见原因之一,包括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都是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常伴有发热等症状。
3.肿瘤肿瘤也是高热的原因之一,包括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常伴有进行性消瘦、贫血等症状,良性肿瘤则多无明显症状。
4.药物热一些药物也可以引起发热,称为药物热。
常见的有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
5.其他因素其他因素也可能引起高热,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中毒等。
三、高热的诊断流程对于高热病人,应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
具体流程如下:1.详细病史询问询问病人的病史,包括发热的病程、热度及热型、伴随症状等,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因。
2.全面体格检查对病人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一般状况、皮肤粘膜、淋巴结、心肺腹部、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因。
第九版诊断学发热标准(一)
第九版诊断学发热标准
介绍
•第九版诊断学发热标准是医学界对于发热疾病的诊断标准的最新版本。
•这一标准是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
标准内容
•根据发热病程的持续时间和体温水平,将发热分为以下几类:
1.临时性发热:病程少于3天,体温超过摄氏度。
2.持续性发热:病程超过3天,体温持续在摄氏度以上。
3.铁律性发热:病程超过3天,体温呈周期性波动。
•根据临床表现和体征,将发热疾病分为以下几类:
1.感染性发热: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发
热。
2.非感染性发热:不由感染引起的发热,可能是由于自身免
疫性疾病、药物反应、肿瘤等因素导致。
•根据特定临床表现和体征,将发热疾病细分为更具体的类型:
1.呼吸系统感染导致的发热: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2.胃肠道感染导致的发热:如感染性腹泻、胃肠炎等。
3.泌尿系统感染导致的发热:如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等。
4.血液系统感染导致的发热:如败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等。
应用与意义
•第九版诊断学发热标准为医生提供了明确的诊断依据,使得发热疾病的诊断更加准确和规范化。
•这一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判断发热疾病的类型,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药物。
结论
•第九版诊断学发热标准是医学界的重要成果,对于提高发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标准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发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注意:本文所述仅为虚构,实际发热疾病的诊断需参考医学专业知识和相关指南。
发热待查的诊疗常规一、概述:1、发热的定义:发热(fever,pyrexia):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使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
正常人体温范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
3~37。
21℃,直肠温度(肛门测量)36.5~37。
71℃,腋下温度(腋窝测量)36。
0~37.01℃。
2、发热待查的定义:发热待查又称未明热或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1).发热持续2~3周以上;(2).体温数次超过38.3;(3)。
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3、国外对特殊人群FUO的定义:(1)、HIV抗体阳性病人:体温大于38。
3℃超过4周,其中住院病人热程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者。
(2)、颗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小于500×106/L,体温大于38。
3℃超过3天且培养阴性2天以上。
(3)、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FUO.(4)、住院病人:因非感染性疾病入院的病人发热大于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
目前,国内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二、发热的机制三、发热的病因(原因):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2、非感染性疾病:(1)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实体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肾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
(2)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少见的有: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Wegener 肉芽肿等。
(3)其他疾病:如药物热、脱水热、各种坏死组织吸收热、中暑、功能热、伪热等。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呼吸系统一、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发热(≥38。
0℃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说明:必须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⑴发热.⑵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⑶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六条之一即可诊断.1.经筛选的痰液,连续两次分离到相同病原体2.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6cfu/ml3.血培养或并发胸腔积液者的胸液分离到病原体.4.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数≥105cfu/ml;5.痰或下呼吸道采样标本中分离到通常非呼吸道定植的细菌或其它特殊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