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发热诊断思维
- 格式:ppt
- 大小:15.63 MB
- 文档页数:12
发热诊断思维导图发热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通常是机体对抗病原体的
一种反应
可能的原因
感染性疾病
呼吸道感染
尿路感染
肠道感染
流感
结核病等
其他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肿瘤
药物反应
神经系统疾病
代谢性疾病等
诊断过程
病史询问
病程、发病时间等
既往病史、近期接触史等
体格检查
体温测量
相关症状和体征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尿液分析
病原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等
辅助检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
综合分析
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
分析
判断可能的疾病原因
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
平息发热症状
随访
根据疾病情况和治疗效果
进行定期随访
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
出血性
有皮疹急性传染病、流脑、流行
性出血热、斑疹伤寒
急性感染性疾病
(急性感染征象)急性传染性病:麻疹、
风疹、水痘、猩红热、
伤害
感染性发热非出血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肠道病毒感染、丹毒
无皮疹伴随系统症状及局部症状体
征―――相应系统的感染性疾病
长期低热(有定位症状与体征)―――慢性感染性疾病:结核
病、慢性肝炎、慢性炎炎或扁桃体炎、
慢性鼻窦炎、慢性胆囊炎、胆道感染、
全身巨细胞病毒感染
发热-发现感染灶
非典型感染性疾病――选择性特殊检查
(定位症状与体征不典型)未发现感染灶――
试验性治疗
结缔组织病:皮疹或特异性体征+多系统损害=特异性血清学
试验――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SLE、皮
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血清病
恶性肿瘤及肿瘤样疾病:影像学+血液学/组织细胞学检
查――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各种组织器官肿瘤
非感染性发热
药物热
感染后低热:肝炎后低热、肝硬化伴低热、
链球菌感染后状态、急性疾病痊愈后
少见病/罕见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功能性低热、慢性非特
异性感染淋巴细胞增多症
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先天性外胚叶发育
不良、家族性无汗无痛症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暑热症、慢性间脑
综合症。
感染性疾病诊断感染筛查试验血常规+CPR白细胞反映免疫状态红细胞反映供氧状态血小板反映凝血状态急性期蛋白C PR升高幅度和炎症程度明显相关P CT判断预后和监测疗效,出现于早期全身性细菌感染S AA弥补了其他指标不提示病毒感染的缺陷,细菌病毒感染均升高H BP感染1小时后可检出,快升快降,和炎症进展相关,判断疗效细胞因子I L-6炎症早期诊断T NF-α高峰时间短,下降迅速,检出率低真菌指标G试验侵袭性真菌感染G M试验侵袭性霉菌隐球菌荚膜多糖菌体抗原辅助隐球菌感染系统和器官功能试验肺功能-血气试验判断总体酸碱平衡原发性继发性判断1,2型呼衰凝血功能凝血四项严重感染导致PT,APTT延长感染期,FIB升高提示机体感染感染期FIB升高肾功能肾功六项尿素准确性敏感性欠佳,粗略估计GFRS CR升高出现于较严重GFR下降C YSC血清胱抑素C预测早期肾功能下降,首选指标肝功能肝功八项A 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最广泛生化指标总蛋白,白蛋白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GGT胆汁淤积胆红素测定包括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反映肝脏胆红素代谢病原学检测乙肝两对半肝炎肠道内传播甲型,戊型肠道外传播乙型,丙型,丁型性病免疫学检查E LISA,IFA分子生物学分子杂交,PCR病原体检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常规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病毒细胞培养金标准,特异强,灵敏低,操作困难荧光检查商业化试剂盒,无需活病毒快速抗原检测专业性弱,敏感度低,不能排除感染分子检测灵敏度高,特异度高,容易污染,成本高,假阳性宏基因组监测疑难,罕见,新发,费用高,易漏检痰涂片快速,廉价,及时发现标本中的病原体,如淋病奈瑟氏菌结核痰液镜检。
3次即可几乎全部检出痰培养培养出致病菌后菌种鉴定血培养继发感染及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肝脾肿大,关节疼,昏迷休克考虑血液或骨髓液的病原体检查分支主题 4。
发热的诊疗思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史利卿1.概述发热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疾病。
多数发热性疾病,可具有比较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所见,诊断并不困难。
但也有相当多的发热患者,一时查不清病因,而被临床称为“发热待查”、“未明热”、“原因不明发热”。
进一步明确诊断需要对可产生发热症状的众多疾病有较为全面而整体的认识,并具有正确的诊疗思路;中医将发热基本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并提出相应的病因病机理论及辨证论治方法,本文试探讨未明热的诊断鉴别诊断思路和中医辨治认识。
2.未明热的西医诊断思路2.1未明热的诊断标准未明热是个概念,不是病名诊断,其诊断标准为:①发热病程≥3周;②体温多次≥38.3o c③入院后经一周检查仍未明确诊断者。
2.2未明热的病因分类引起发热的疾病,可大致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
就未明热的常见病因而言,进一步可分为五大类,即:*感染性疾病占52%*肿瘤性疾病占17%*血管-结缔组织病占14%*其它疾病占8%*诊断未明占9%(以上据国内外10050例成人未明热病因分析)可以看出前三类疾病占未明热总数的80%多,为主要病因。
其中约有5%~8%可自行退热,也有少数病人直至退热或死亡仍不能明确诊断。
具体病因分类见表12.2.1感染性疾病主要病种成人未明热前4位的感染性病因为结核病(21.4%)、伤寒(18.2%)、局灶性脓肿(13.5%)、败血症(11.6%)。
但老年人未明热的首要病因是局灶性脓肿,其次为结核病和败血症。
结核病在我国仍为常见、需要高度警惕,尤其是肺外结核、老年结核,都具有发病隐匿、症状体征不典型等特点,如肠系膜淋巴结核,可引起发热而无任何腹部体征。
伤寒是我国常见传染病,由于四季散发,临床表现不典型,热程绵长,易为临床所忽略。
腹部和盆腔脓肿是未明热最常见的感染原因,肝脓肿最常见(占局限性脓肿的65%),阑尾穿孔、溃疡病穿孔、憩室炎、肾盂肾炎、炎症性肠病是引起腹腔脓肿的常见病因,但老年人可无手术史或慢性肠道炎症病史,而且常缺乏典型体征;盆腔脓肿往往是子宫切除后的并发症,可以于术后1周才开始发热,在疾病早期无腹痛,盆腔检查也可无异常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