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解剖影像
- 格式:doc
- 大小:504.50 KB
- 文档页数:8
颅脑CT解剖(图文)skC影像园1、蝶窦(Sphenoid sinus)2、延髓 (Medulla oblongata)3、小脑 (cerebellum)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skC影像园4、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5、小脑中角(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6、乙状窦(Sigmoid sinus)7、颞骨及乳突气房 (Petrous temporal bone and mastoid air cells)8、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9、脑桥 (Pons) 10、垂体窝(Pituitary fossa)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11、小脑蚓部(Cerebellar vermis) 12、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13、桥前池 (Prepontine cistern) 14、鞍背 (Dorsum sellae) 15、侧脑室颞角(Temporal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16、环池 (Ambient cistern) 17、角间池 (Interpeduncular cistern) 18、大脑角 (Cerebral peduncle) 19、侧裂池 (Sylvian fissure)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 skC影像园skC影像园20、小脑上池 (Third ventricle) 21、侧脑室前角 (Frontal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21a、第三脑室 (Third ventricle)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22、尾状核头部 (Head of caudate nucleus) 23、岛叶 (Insular cortex) 24、外囊 (External capsule) 25、豆状核(Lentiform nucleus) 26、丘脑(Thalamus)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27、纵裂 (Interhemispheric fissure) 28、内囊前肢 (Anterior limb of internal capsule) 29、内囊膝部 (Genu of internalcapsule) 30、内囊后肢(Posterior limb of internal capsule) 31、侧脑室三角区及脉络丛钙化(Trigone of lateral ventricle and calcified choroid plexus) 32、侧脑室枕角(Occipital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33、侧脑室体部 (Body of lateral ventricle) 34、放射冠 (Corona radiata)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35、半卵圆中心 (Centrum semiovale)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 额骨(FB—Frontal bone) 顶骨(PB —Parietal bone) 枕骨(OB—Occipital bon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36、中央前回 (Pre-central gyrus) 37、中央沟(Centralsulcus ) 38、中央后回 (Post-central gyrus)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skC影像园。
冠状解剖与影象图切片这是从一名63 岁女性采集和制作的冠状位连续切片和影象图片,解剖断面几乎垂直于Frankfurt 水平面。
首张切片起自眼球晶状体与第2前磨牙的连线,共26张切片,最后一张止于枕骨大孔的后端。
自前向后的连续切片厚度均为 3 mm。
解剖切面第 1 剖层,通过晶状体和上颌窦前 1 / 3 部分第 2 剖层和第 3 剖层,上斜肌腱附着在眶下、额骨和滑车下神经,箭头所指。
第 3 剖层,通过晶状体后半部分,双侧上颌窦开口和右侧泡状鼻甲。
第 2 剖层放射照片,额窦很大,标本中不能看到前颅窝。
第 3 剖层放射照片,可以窥及前颅窝,额窦扩展到眶顶。
图标动脉 24. 面动脉 36. 眶下动脉 49. 额枕内动脉静脉 90. 眼上静脉区域 125. 前颅窝 140. 眼眶 145. 鼻腔 150. 口腔骨骼额骨 201. 颧突 202. 额嵴 204. 筛切迹 208. 额鳞 210. 额窦 215. 额窦开口筛骨 217. 鸡冠 220. 垂直板 221. 筛泡 225. 中鼻甲 227. 筛漏斗 228. 钩突 230. 筛窦气房 231. 下鼻甲泪骨 233. 泪后嵴 235. 泪囊窝上颌骨 238. 眶下管 245. 牙槽突 246. 腭突 249. 颌裂 250. 上颌窦肌肉 505. 颊肌 526.下斜肌 531.上斜肌 534. 眼轮匝肌 542. 滑车 543. 颧小肌内脏 551. 鼻中隔 552. 下鼻道 553. 中鼻道 573. 鼻泪管556. 硬颚 583. 晶状体 585. 上颌窦开口 587. 鼻腔顶部神经 920. 额神经 927. 滑车下神经 938. 眶下神经解剖切面第 4 剖层,上颌窦顶端的开口狭小,鸡冠是空的,有嗅池存在。
第 4 剖层,眶内侧壁、上斜肌和鼻睫神经;第 5 剖层,箭头指向进入鼻腔的筛前神经和筛动脉。
第 5 剖层,在嗅池内可以看到嗅球,由于邻近筛泡使上颌窦口狭小。
头颅CT阅片共10层1.蝶窦层:以鼻腔后蝶窦为标志。
横断平面有脑桥、第四脑室、小脑、基底动脉、大脑颞叶、桥池2.蝶鞍层:以鼻腔后蝶窦后蝶鞍为标志。
横断面有垂体、桥池、环池、基底动脉、中脑、大脑颞叶、小脑、小脑上池、大脑枕叶、3.鞍上池层:以眼球后,蝶鞍上空部区域中脑平面为标志。
横断面有大脑额叶、交叉池、脚间池、中脑、四叠体池、小脑、小脑上池、小脑天幕、大脑枕叶、大脑镰4.第三脑室下部层:以眼球、大静脉池和狭长第三脑室为标志,横断面从内侧向外侧从前向后依次是尾状核,侧脑室三角区两侧的是丘脑,尾状核和丘脑外侧是内囊,内囊外是豆状核和壳,再外侧是外囊,再外侧是屏状核,屏状核外侧是最外囊,最外囊外侧是岛叶,岛叶外侧是外侧裂池。
再外侧是大脑颞叶,前侧是大脑额叶。
(第三脑室下部层观察内囊、外囊、侧裂池、豆状核、屏状核最清楚)5.第三脑室上部层:以见侧脑室前角但未见体部全貌为标志,横断面从内向外依次是并祗体、透明中隔、透明隔腔、丘脑、松果体、尾状核头6.侧脑室体部(全貌)层:以侧室前角、中间、下角、后脚全貌、透明中隔(全貌)为标志,横断面从内向外依次是并祗体、透明中隔(全貌)、透明隔腔全貌,尾状核头、大脑颞叶、大脑额叶、大脑枕叶7.侧脑室顶部层:以侧脑室中间顶部(不见前脚、后角)为标志横断面有大脑额叶、颞叶、并祗体顶部、外侧裂池、大脑镰、上矢状窦、下矢状窦8.半卵圆区:以大脑顶部纯脑组织但还未岛最顶部脑回为标志。
横断面有顶叶、半卵圆区、外侧裂池、大脑镰、脑白质、脑灰质、上矢状窦9.顶层:以大脑镰深部模糊为标志横断面有模糊的大脑镰、外侧裂池、脑白质、脑灰质、上矢状窦10.顶上层:以大脑镰浅部清楚为标志横断面有顶叶、脑回、脑白质、脑灰质、上矢状窦相关名词解释:1.第四脑室:为脑内部的腔隙,位于小脑与延髓和脑桥之间。
2.第三脑室:位于间脑中央,为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矢状窄隙,它的前方借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后方与第四脑室相通。
3.侧脑室:侧脑室由额角、体部、颞角、枕角组成,额角和体部的内侧壁为透明隔。
胼胝体和额角密切相关,胼胝体的下方和膝部形成了脑侧室前角的顶部和侧壁,室间孔为前角的后界。
侧壁是尾状核头的中间区。
应用神经内镜经额角进入侧脑室可清楚地显示侧脑室额角、体部、枕角及脑室壁上的结构特征。
4.蝶窦在鼻腔后方的喋骨内。
5.基底动脉:由二侧椎动脉合并而成的不成对的动脉,它在颅内走在脑桥下面,分为二支大脑后动脉,供应脑桥、小脑和大脑后部以及内耳。
6.脑回、脑沟:半球表面凹凸不平,隆起的称为脑回,凹陷的称为脑沟。
7.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
此概念可与脑室概念一起理解,脑室即脑内部的腔隙,脑室系统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有时还可见第五或第六脑室),各脑室之间有小孔和管道相通。
8.成对脑池:大脑纵裂池、大脑外侧窝池、大脑脚池、环池、脑桥小脑脚池背侧:胼胝体周缘池、帆间池、大脑大静脉池、四叠体池、小脑上不成对脑池、小脑延髓池、小脑溪腹侧:终板池、交叉池、脚间池、桥池、延池9.硬脑膜窦:为硬脑膜的两层在某些部位分开,内衬内皮细胞,构成特殊的颅内静脉管道,输送颅内静脉血。
窦内无瓣膜,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硬脑膜窦损伤,出血较多。
10.蝶鞍:蝶鞍是颅内骨结构的解剖学名称,指的是蝶骨在颅中窝中间部分高起,形如马鞍的骨结构。
蝶鞍中央凹陷叫垂体窝,容纳脑垂体。
11.垂体:位于丘脑下部的腹侧,为一卵圆形小体。
是身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所产生的激素不但与身体骨骼和软组织的生长有关,且可影响内分泌腺的活动。
垂体借漏斗连于下丘脑,呈椭圆形,位于颅中窝、蝶骨体上面的垂体窝内,12.四叠体池、环池:四叠体是中脑后份的结构,包括两个上丘及下丘,共四个;四叠体池就是四叠体后面含脑脊液的空间;环池主要指脑干两侧的含脑脊液的结构。
13.鞍上池:中脑平面区域蝶鞍以上平面。
鞍上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垂体柄、颈内动脉、基底动脉等。
,将其进一步人为地划分为视交叉池、外侧裂池、脚间池及环池等。
14.脚间池:中脑“前脚”之间的池15.大脑镰(cerebral falx)由硬脑膜形成,呈正中矢状位,前窄后宽,似镰刀状,分隔左、右大脑半球。
16.间脑:间脑(diencephalon)位于中脑之上,尾状核和内囊的内侧。
间脑一般被分成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五个部分。
两侧丘脑和丘脑下部相互接合,中间夹一矢状腔隙称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经其两侧的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向下通过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17.内囊:内囊是大脑皮层与脑干、脊髓联系的神经纤维通过的一个部位的名称,位于基底神经节与丘脑之间。
通往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均经内囊向上呈扇形放射状分布。
18.外囊:是位于屏状核与壳之间的白质。
19.脑岛:脑岛为大脑的岛叶,呈三角形岛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叶、顶叶和颞叶所掩盖。
20.基底节:基底节(又称基底神经节)是指从胚胎端脑神经节小丘发育而来的神经核团,是大脑的中心灰质核团,包括杏仁核、纹状体和屏状核。
纹状体又分为:尾状核和豆状核,豆状核又可分为:壳核和苍白球。
壳核和尾状核合称为新纹状体,苍白球为旧纹状体。
21基底节区:基底节区,影像学名词。
包括:基底节及其周围白质、内囊。
为一不太明确的区域。
为大脑底部组织内除了端脑和间脑外的神经组织结构。
22.基底节区平面大致位置:靠近侧脑室前脚区外侧的是尾状核,侧脑室三角区两侧的是丘脑,尾状核和丘脑外侧是内囊,内囊外是豆状核和壳,再外侧是外囊,再外侧是屏状核,屏状核外侧是最外囊,最外囊外侧是岛叶,岛叶外侧是外侧裂池。
基底节大概就是这样,病灶分布是以病灶的最大境线在什么位置为主,丘脑不属于基底节区。
22、尾状核头部(Head of caudate nucleus)23、岛叶(Insular cortex)24、外囊 (External capsule)25、豆状核(Lentiform nucleus)26、丘脑(Thalamus)23外侧裂池:侧裂池是脑部的一个部位,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位于大脑外侧的脑池,称为侧裂池,24豆状核:豆状核是基底核的一部分。
是由壳核和苍白球组合而成的,因其外形近似板栗板,故称豆状核。
苍白球在豆状核的内侧部,借外髓板与豆状核外侧的壳核分开,而其自身又被内髓板分为外侧与内侧部。
其宽阔的底凸向外侧,尖指向内侧。
豆状核的外侧借薄薄的一层外囊纤维与屏状核相隔。
豆状的内侧邻接内囊,其尖部构成内囊膝部的外界。
内囊后肢分隔着豆状核与丘脑,内囊前肢介于壳核与尾状核头部之间。
故豆状核的前缘、上缘和后缘都与放射冠(进出大脑皮质的重要传导束所在处)相邻。
内囊由传入大脑和由大脑向外传出的神经纤维组成,是人体运动、感觉神经传导束最为集中的部位。
25.苍白球:苍白球是位于大脑两侧半球深部的基底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底核由尾状核、苍白球、壳组成。
其中苍白球和壳又被合称为豆状核。
26.尾状核:呈椭圆形,其内侧为侧脑室前角,后方卵圆形的灰质块为背侧丘脑,后外侧为豆状核(呈三角形),三者之间的髓质区为内囊。
尾状核贴着侧脑室,为内囊后支与侧脑室前角所夹部位。
27.松果体:位于左右丘脑之间,位于第三脑室顶。
28.半卵圆区:为半卵圆中心,为一个特定区域白质的统称,具体位置为并祗体(相当于侧脑室体部上)上部层面大脑白质,呈半卵圆形;包含投射、联络及连接三种纤维。
29.大脑结构:大脑(brain)包括端脑和间脑端脑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左、右大脑半球由胼胝体相连。
半球内的腔隙称为侧脑室,它们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每个半球有三个面,即膨隆的背外侧面,垂直的内侧面和凹凸不平的底面。
背外侧面与内侧面以上缘为界,背外侧面与底面以下缘为界。
背外侧面的主要沟裂有:中央沟从上缘近中点斜向前下方;大脑外侧裂起自半球底面,转至外侧面由前下方斜向后上方。
在半球的内侧面有顶枕裂从后上方斜向前下方;距状裂由后部向前连顶枕裂,向后达枕极附近。
这些沟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五个叶:即中央沟以前、外侧裂以上的额叶;外侧裂以下的颞叶;顶枕裂后方的枕叶;外侧裂上方、中央沟与顶枕裂之间的顶叶;以及深藏在外侧裂里的脑岛。
另外,以中央沟为界,在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
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脑的液体称为脑脊液。
脑脊液在各脑室与蛛网膜下腔之间循环,如果脑室的通道阻塞,脑室中的脑脊液积多,将形成脑积水。
广义的大脑的脑神经有,端脑出发的嗅神经,间脑出发的视神经。
大脑的断面分为白质与灰白质。
端脑的灰白质是指表层的数厘米厚的称为大脑皮质的一层,大脑皮质是神经细胞聚集的部分,具有六层的构造,含有复杂的回路是思考等活动的中枢。
相对大脑皮质白质又称为大脑髓质。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⒈ 灰质: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称为大脑皮层,是神经元胞体集中的地方。
这些神经元在皮层中的分布具有严格的层次,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古皮层分化较简单,一般只有三层:①分子层;②锥体细胞层;③多形细胞层。
在大脑半球外侧面的新皮层则分化程度较高,共有六层:①分子层(又称带状层);②外颗粒层;③外锥体细胞层;④内颗粒层;⑤内锥体细胞层(又称节细胞层);⑥多形细胞层。
⒉ 皮层的深面为白质,白质内还有灰质核,这些核靠近大脑底,称为基底核(或称基底神经节)。
基底核中主要为纹状体。
纹状体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
尾状核前端粗、尾端细,弯曲并环绕丘脑;豆状核位于尾状核与丘脑的外侧,又分为苍白球与壳核。
尾状核与壳核在种系发生(即动物进化)上出现较迟,称为新纹状体,而苍白球在种系发生上出现较早,称为旧纹状体。
纹状体的主要功能是使肌肉的运动协调,维持躯体一定的姿势。
间脑:间脑(diencephalon)位于中脑之上,尾状核和内囊的内侧。
间脑一般被分成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五个部分。
两侧丘脑和丘脑下部相互接合,中间夹一矢状腔隙称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经其两侧的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向下通过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