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毒物毒性的因素
- 格式:ppt
- 大小:799.50 KB
- 文档页数:17
化学毒物的吸收途径和影响因素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化学毒物的吸收途径和影响因素化学毒物的吸收途径和影响因素:1.吸收的概念:是指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如皮肤、消化道粘膜和肺泡)的生物膜转运至血液循环的过程。
2.吸收途径和影响因素(1)经胃肠道:胃肠道是外源化学物的主要吸收途径。
主要是通过简单扩散,仅有少数专用主动转运系统。
也可通过胞饮和吞噬作用吸收颗粒状物质。
吸收可在任何部位进行。
小肠上段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由于小肠具有极大表面积,绒毛和微绒毛可使其表面积增加600倍左右。
影响吸收或改变毒性因素:①酸碱度(胃内pH1.0,小肠pH6.6,弱有机酸如苯甲酸,弱有机碱如苯胺);②解离情况;③胃肠道内容物、④胃排空时间及肠蠕动。
首过消除(效应)先通过门静脉系统达肝,经代谢转化后,再进入体循环。
降低毒物原型浓度。
(2)经呼吸道:空气中的化学物经呼吸道吸收。
肺是主要吸收器官。
吸收的速度相快,仅次于静脉注射。
气态物质(气体、蒸汽)的水溶性影响其吸收部位。
易溶于水的气体如氨、氯气等在上呼吸道吸收,水溶性较差的气体如二氧化氮、光气等则可深入肺泡,并主要通过肺泡吸收。
主要经简单扩散透过。
其吸收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①浓度(分压)差;②血/气分配系数(当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气态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③血中的溶解度;④肺通气量和血流量(血/气分配系数低取决于经肺血流量;高的物质则取决于呼吸的频度和深度)。
气溶胶(烟、雾、粉尘)的吸收取决于粒径的大小。
直径>10μm者鼻咽部;2~5μm者气管支气管;<1μm者可在肺泡内扩散而沉积下来。
阻留在呼吸道表面粘液上的颗粒物,纤毛运动使其逆向移动,最后由痰咳出或咽入胃肠道。
(3)经皮肤吸收:可分为两个时相:穿透相和吸收相。
其限速阶段是穿透相。
经皮肤吸收的主要简单扩散。
影响毒物对⼈体毒性作⽤的因素:
(⼀)化学物特性
1、化学结构
苯环上的“氢”被氨基或硝基取代⽣成苯胺、三硝基甲苯。
苯胺:⾼铁⾎红蛋⽩。
三硝基甲苯
2、理化性质
刺激性⽓体:溶解度⼤,如氯⽓,上呼吸道刺激。
溶解度⼩,如⼆氧化氮,肺⽔肿。
有机溶剂:挥发性强,毒性⼤,如苯、甲苯。
脂溶性强,毒性⼤,如苯对⾎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
在⽣产环境中毒物需达到⼀定浓度才能引起中毒。
(三)联合作⽤
独⽴、相加、协同和拮抗作⽤。
注意相加和协同作⽤。
(四)⽣产环境和劳动强度:⽓象条件和劳动强度。
(五)个体感受性:年龄、性别、⽣理周期,遗传因素:疾病易感性。
简答题1、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2、生物转化的Ⅰ相反应主要包括哪几个反应? 你能写出相应的反应方程式吗?3、影响毒物毒性的环境因素有哪些?4、急性毒性的实验目的是什么?5、如何对慢性毒性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6、化学毒物的致突变类型有哪些?五、简答题2、外来化合物对机体产生的损害作用具有哪些特点?3、化学物质的一般毒性作用机制有哪些?4、急性毒性试验观察的内容有哪些?5、亚慢性毒性试验剂量设计的原则是什么?五、简答题1、食品毒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2.影响外来化合物在胃肠道进行吸收的因素有哪些?3、影响毒物毒性的环境因素有哪些4、蓄积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什么?四、简答题1.什么是细胞内钙稳态?2.何谓慢性毒性及慢性毒性研究的目的?3. 简述影响外来化学物毒作用的因素4.毒物是如何在体内贮存的?五、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简述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卫生控制的两个趋势。
2、简述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分类。
3、简述机体的屏障作用。
4、Ⅱ相反应主要包括哪些结合作用?5、怎样进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设计?名词解释简答1在一定条件下,外源化合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选择毒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1)物种和细胞学的差异;(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或其毒性代谢产物的蓄积能力不同;(3)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4)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所造成损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2毒性作用分为哪几类?答:毒性作用分为如下6类;(1)速发或迟发性作用(2)局部或全身作用(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4)对形态或功能的影响(5)过敏性反应(变态反映、超敏反应)(6)特异体质反映3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有哪些?答:表示毒性常用指标有(1)致死计量(2)阈计量(3)最大无作用计量(4)毒作用带4被动转用包括哪几种形式?答:被动转用包括简单扩散、过滤和易化扩散(1)简单扩散(脂溶扩散)化学毒物从浓度较高的一侧向浓度较底的一侧经脂质双分子层进行的扩散性转运。
影响毒物毒性的因素毒物毒性是指一种化学物质对人体及其机能产生的危害程度,其程度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有些毒物可以引起急性毒性,即在短时间内产生对人体的严重危害。
而对于许多其他的毒物来说,其毒性是逐渐积累的,这就需要我们格外关注。
以下是影响毒物毒性的因素。
1. 因素A:毒物的剂量毒物的剂量是毒性最显著的因素之一。
剂量越小,毒性越低,反之则越高。
有些毒物很小的剂量也会引起急性中毒,导致死亡。
大部分毒物的毒性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但是有些毒物比较特殊,存在“U曲线效应”,即低剂量和高剂量较高,而中间剂量却较低。
这种毒物主要是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引起副作用。
2. 因素B:毒物的形式毒物化学形式对毒物毒性也有影响。
毒物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或溶解的物质。
在不同的形式下,毒物的吸入、吞咽和接触面都不同,因此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同。
例如,直接吸入气体状的氯气比液体状的氯气更容易引起肺部和呼吸道的损伤。
3. 因素C:毒物的生物学毒性毒物的生物学毒性描述了毒物能够在人体内引起何种生物学变化。
例如,有些毒物可引起DNA损伤或免疫系统抑制,而另一些毒物则主要对特定细胞或器官产生直接的毒性作用。
了解毒物生物学毒性可对其对人体的潜在危害的评估提供基本框架。
4. 因素D:毒物的作用时间即毒物作用于人体的时间。
毒物的毒性作用时间可取决于各种因素,如毒物在人体内停留的时间、与毒物接触的频率,以及毒物在人体内代谢和转化的速率等。
有些毒物可快速从人体内清除,而其他毒物可能会在身体内停留数周,因此时间也是影响毒物毒性的因素之一。
5. 因素E:毒物的转化和代谢很多毒物在人体内被代谢成其他有毒的化合物,进一步加剧其对人体的危害。
有些化合物被代谢为氧、二氧化碳和水,对人体并不会产生副作用,而有些毒物却会引起毒性。
毒物代谢的速率因年龄,性别、营养状况、肝脏功能、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6. 因素F:个体差异不同人对毒物的反应程度也不同,这取决于人的身体和生理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健康状态和遗传因素。
08859饲料毒物与卫生学第一章饲料毒物与毒物基础一、基本概念1.毒物毒性:指外源性毒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损害的相对能力。
2. 毒性:指外源性毒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损害的相对能力。
3.剂量: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毒物的量。
4.绝对致死量:指能引起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5. 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一群动物中的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6.急性毒性: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快速而剧烈的中毒反应。
7.毒物代谢转化的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
8.饲料毒物的吸收过程,实质是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9.致死剂量:指某种外源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二、基本知识点1.剂量反应曲线的基本类型:直线型、抛物线型、S状型2.影响毒物毒性的因素1)毒物本身的性质2)动物对毒性的影响:动物种类、年龄、性别、生理状态、营养状态3)外界因素对毒物的影响:气温与湿度、其他因素3.毒物吸收的途径:胃肠道吸收、呼吸道吸收、皮肤吸收、其他途径吸收4.影响外源化学物分布的因素:1)毒物的理化性质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3)毒物通过某些屏障的能力4)与血浆蛋白结合5)体液PH5.饲料安全性评定程序分为急性毒性试验、蓄积性致突变和代谢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四个阶段。
第二章饲料源性有害物质一、基本概念1.生物碱:饲料中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有类似碱的性质,能与酸结合成盐。
2.硫葡萄糖苷又称芥子苷,是菜籽饼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3.结合棉酚:通常将棉酚和氨基酸或其它物质结合的棉酚称结合棉酚,结合棉酚无毒。
4.非淀粉多糖:植物组织中除淀粉以外的所有碳水化合物的总称。
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组成。
5.植物凝结素:能凝结动物和人的红细胞的一类物质。
6.蛋白酶抑制剂:指一类与蛋白酶的必需集团发生反应,从而抑制蛋白酶与底物结合,降低或丧失蛋白酶活性的物质7.抗维生素:化学结构与某种维生素类似的化合物,在动物代谢时可与该种维生素竞争并取而代之,引起该种维生素缺乏。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一、毒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毒理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一门科学。
它不仅关注化学物质,还包括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对生物系统的不良影响。
其研究范畴非常广泛。
首先是毒物的来源和特性,了解各种可能对生物体造成危害的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具有怎样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
其次是毒物的作用机制,也就是这些物质是如何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导致损害的。
再者是毒物的毒性表现,包括中毒后的症状、体征以及对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影响。
二、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一)吸收毒物进入生物体的途径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经消化道吸收,比如我们误食了有毒的食物或药物;经呼吸道吸入,像一些有害气体或粉尘;经皮肤接触吸收,例如某些化学物质直接接触皮肤并渗透进去。
(二)分布一旦毒物被吸收,就会在体内进行分布。
不同的毒物在体内的分布具有选择性,这与它们的化学特性以及生物体内的组织器官特点有关。
比如,有些毒物容易在脂肪组织中蓄积,而有些则更倾向于分布在肝脏、肾脏等代谢活跃的器官。
(三)代谢毒物进入体内后,通常会经过代谢过程。
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毒物可能被转化为更具活性或更不具活性的物质。
这种代谢转化对于毒物的毒性有着重要影响。
(四)排泄生物体有一套自身的排泄机制,以将毒物排出体外。
主要的排泄途径包括肾脏排泄,通过尿液将毒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还有通过胆汁排泄到肠道,随粪便排出;以及通过呼吸、汗液、乳汁等途径排泄。
三、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一)毒物本身的性质毒物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剂量等都会影响其毒性。
一般来说,化学结构相似的毒物,其毒性可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剂量更是关键因素,所谓“量变引起质变”,剂量不足可能不会产生明显毒性,而剂量过大则可能导致严重中毒甚至死亡。
(二)生物体的因素不同的物种、个体、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都会影响对毒物的敏感性。
比如,儿童和老人通常对毒物的耐受性较差;某些人由于遗传因素,可能对特定的毒物更为敏感。
第四章毒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毒物的毒性作用强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毒物作用对象自身的因素、环境因素和毒物之间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第一节毒作用对象自身因素的影响毒性效应的出现是外源化学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毒作用对象自身的许多因素都可影响化学物的毒性。
一、种属与品系1、种属的代谢差异不同种属species、不同品系strain对毒性的易感性susce-ptibility可以有质与量的差异。
如苯可以引起兔白细胞减少对狗则引起白细胞升高β-萘胺能引起狗和人膀胱癌但对大鼠、兔和豚鼠则不能反应停对人和兔有致畸作用对其他哺乳动物则基本不能。
又如小鼠吸入羰基镍的LC50为20.78mg/m3而大鼠吸入的LC50为176.8mg/m3 其毒性比为1:8。
有报道对300个化合物的考察动物种属不同毒性差异在10100倍之间。
可见种属不同其反应的毒作用性质和毒性大小存在明显差异。
同一种属的不同品系之间也可表现出对某些毒物易感性的量和质的差异。
例如有人观察了10种小鼠品系吸入同一浓度氯仿的致死情况结果DBA2系死亡率为75DBA系为51C3H系为32BALC系为10其余6种品系为0。
尤其要指出的是不同品系的动物肿瘤自发率不同而且对致癌物的敏感性也不同。
不同种属和品系的动物对同一毒物存在易感性的差异其原因很多大多数情况可用代谢差异来解释即机体对毒物的活化能力或解毒能力的差异。
如小鼠、大鼠和猴经口给予氯仿后分别有80、60和20转化成CO2排出但人则主要经呼吸道排出原型氯仿。
又如苯胺在猫、狗体内形成毒性较强的邻位氨基苯酚而在兔体内则形成毒性较低的对位氨基苯酚。
2、生物转运的差异由于种属间生物转运能力存在某些方面的差异因此也可能成为种属易感性差异的原因。
如皮肤对有机磷的最大吸收速度ugcm2.min依次是免与大鼠9.3豚鼠6.0猫与山羊4.4猴4.2狗2.7猪0.3。
铅从血浆排至胆汁的速度兔为大鼠的12而狗只有大鼠的150。
一、填空1.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四个方面。
2.毒物吸收途径有消化道吸收、呼吸道吸收和皮肤吸收三种。
3.毒物在体内分布主要有血液分布、肝脏分布、脂肪组织贮存和骨骼中寂静四种形式。
4.毒物主要通过经肾排泄、经胆汁排泄和经乳汁排泄三种渠道排泄。
7.一般动物毒性实验包括急性、亚慢性和慢性三种。
8.我国食品毒理学对毒物分级一般采用国际六级分级标准,以显示食品安全重要性。
9.致癌物可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无机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三大类。
10.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如果LD50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1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强,应考虑放弃将其加入食品。
11.慢性毒性实验中,当NOEL大于人的可能摄入量30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小,可进行安全性评价。
12.食品毒物的危险度评估一般采用社会可接受的危险度,而要防止一味追求零危险度和过度安全所带来的高成本13.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有毒蛋白质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剂、淀粉酶抑制剂、凝血素和过敏原四种。
14.马铃薯发芽变青部位主要毒素为龙葵碱,其毒性机制为抑制胆碱酯酶,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被降解而大量积累,导致过于兴奋抽搐等。
15.苦果仁中毒素主要为苦杏仁苷,毒性机制为其水解产物氢氰酸可抑制细胞传递链,一直对氧的利用。
16.粗制棉籽油的主要毒物为游离棉酚。
17.河豚毒素碱性条件易于降解,可小心进行去毒处理。
18.烤面包时,可由美拉德反应产生一些致癌物。
19.合成食品着色剂由于安全嫌疑,我国允许使用的只有8种。
20.天然色素中,加铵盐法法生产的焦糖色由于可能有致癌物,不得用于酱油加色。
21.各类兽药一般在体内肝脏部位残存较高。
22.食物中抗生素残留对人体主要危害有损害组织器官、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肠道内菌群失调、诱发过敏反应和潜在三致作用等五个方面。
23.抗生素药残的主要检测方法有色谱技术和免疫学法技术。
24.在我国,有机氯农药由于高毒高残留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禁产,其替代品主要为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类农药。
名词解释:2、化学性爆炸:化学爆炸是指物质发生急剧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的爆炸。
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在化学爆炸后均发生了质的变化。
化学爆炸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爆炸物分解爆炸、爆炸物与空气的混合爆炸两种类型。
2、保护接地:保护接地或接零是防止间接接触电击的安全措施。
保护接地适用于各种不接地电网。
在这些电网中,由于绝缘损坏或其他原因可能使正常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呈现危险电压。
如变压器、电机、照明器具的外壳和底座,配电装置的金属构架,配线钢管或电缆的金属外皮等,除另有规定外,均应接地。
8、职业中毒: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化学物质而引起机体,组织、系统的损坏和病变,从而产生的中毒叫职业中毒。
13、闪点:闪点定义为易挥发可燃物质表面形成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遇火燃烧的最低温度。
液体的闪点一般采用团杯测试仅测定。
另一种常用的闪点测定方法是开杯法。
闭杯法测定的是饱和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而开杯法测定的是蒸气与空气自由接触,所以闭杯法闪点测定值-般要比开杯法低几度。
一般来说,开杯法测定值长团杯法更接近实际情况。
15、韧性破裂:是容器壳体承受过高的应力,以致超过或远远超过其屈服极限和强度极限,使壳体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最终导致破裂。
容器的韧性破裂,爆破压力一般超过容器剩余壁厚计算出的爆破压力。
如化学反应过载破裂,一般产生粉碎性爆炸;物理性超载破裂,多从容器强度薄弱部分突破,一般无碎片抛出。
16、中毒:由毒物侵入机体而导致的机体组织破坏、生理机能障碍、甚至死亡等现象称为中毒。
18、保护接零:是把设备外壳与电网保护零线紧密连接起来。
当设备带电部分碰连其外壳时,即形成相线对零线的单相回路,知路电流将使线路上的过流速断保护装管迅速启动,断开故障部分的电源,消除触电危险。
保护接零适用低压中性点直接接地的380V或220V 的三相四线制电网。
19、噪声: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一切令人不快或不需要的声音。
噪声通常是各种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声音的无规律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