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鹦鹉热衣原体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鹦鹉热衣原体及感染的表现
鹦鹉热衣原体革兰染色阴性,属于衣原体属(Chlamydia),专性胞内感染,在宿主细胞内以原体或网状体繁殖,通过III型分泌系统激活JNK/ERK 信号通路等机制逃避宿主免疫系统。
所致鹦鹉热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的传播通常源自与受感染鸟类的密切接触,最常见的是鸡、火鸡等家禽以及鹦形目动物。
根据鹦鹉热嗜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可变区氨基酸序列的不同,可将鹦鹉热衣原体分为不同的血清型或生物型(15型):A到F、E/B、M56和WC共9种基因型。
随后,在鹦鹉和野生鸟类中发现了另外6种基因型,分别为1V、6N、Mat116、R54、YP84和CPX0308。
所有这些基因型都可以传播给人类,并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
鹦鹉热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可通过飞沫直接传播,也可吸入受患病动物或无症状带菌者呼吸道分泌物、眼部分泌物、尿液或干燥粪便污染的气溶胶而间接传播,被鸟类咬伤而受感染者极少见,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潜伏期为5~14d。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常表现为发热、畏寒、缓脉、头痛、肌痛以及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还可累及呼吸道以外的器官系统,导致包括心内膜炎、心肌炎、肝炎、关节炎、角膜结膜炎、脑炎和眼部附件淋巴瘤等疾病。
有时可观察到体温脉搏分离(体温升高但脉率下降)、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可表现为腹泻、心动过缓、脾脏肿大和非特异性皮疹。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饮食建议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源(如鸟类、家禽或其分泌物)而传播给人类。
该病可导致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对于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饮食,建议如下:一、饮食原则1. 高营养、易消化:选择富含营养、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以增强患者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
2. 多样化:确保饮食多样化,满足患者不同时期的口味需求。
3. 适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合理安排饮食量,避免过量。
4. 避免刺激性食物:禁食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喉咙,加重咳嗽等症状。
二、建议食谱早餐1. 燕麦粥: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消化,同时具有镇静作用,有助于患者休息。
2. 蒸蛋: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3. 牛奶:补充钙质,增强骨骼,提高免疫力。
午餐1. 鸡肉炖蘑菇:鸡肉肉质细嫩,富含蛋白质和营养,有助于恢复体力;蘑菇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2. 炒青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持身体健康。
3. 豆腐汤:豆腐富含蛋白质,具有润肺、清热、解毒的作用;汤水有助于补充水分,缓解咳嗽。
晚餐1. 稀饭:易于消化,减轻肠胃负担,同时可以补充能量。
2. 鱼汤:鱼肉富含优质蛋白质和营养,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鱼汤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3. 炒豆芽:豆芽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加餐1. 水果:如苹果、香蕉、橙子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2. 坚果:如核桃、杏仁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三、饮食注意事项1. 确保食材新鲜、干净,避免食物中毒。
2. 患者饮食应遵循医嘱,如有特殊饮食要求,请务必遵循。
3. 饮食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不适,请及时就诊。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有助于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增强免疫力,促进病情恢复。
请务必遵循以上饮食建议,祝您早日康复!。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家属教育一、疾病概述鹦鹉热衣原体肺炎(Chlamydophila psittaci Pneumonia),简称CPP,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该病原体可通过接触感染鸟类或其分泌物、粪便等途径传播给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高热、咳嗽、头痛、肌痛等。
严重时可引发肺炎、胸腔积液、脑膜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二、诊断与治疗1. 诊断: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
医生可能会采集患者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样本进行检测,以确认病原体。
2. 治疗: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抗生素治疗可选用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药物。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医嘱,确保药物足量、足疗程。
三、家属注意事项1. 观察病情:家属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并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
2. 隔离与防护: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具有传染性,家属应确保患者单独居住,避免与家人密切接触。
在照顾患者时,务必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防止交叉感染。
3. 生活护理:家属需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项事务,如饮食、洗漱、翻身等。
在护理过程中,注意保持患者环境的清洁与通风。
4. 心理支持: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可能会因为疾病带来的不适和担忧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其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5. 健康教育:家属应了解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相关知识,如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以便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护理和陪伴。
四、预防与控制1. 加强禽类管理:避免家养鸟类,特别是鹦鹉等易感鸟类。
如必须饲养,务必做好鸟舍的清洁与消毒工作,防止病原体传播。
2. 个人防护:在接触鸟类或其分泌物、粪便时,务必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并及时洗手。
3. 健康监测: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的鸟类接触史。
鹦鹉热衣原体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
1.发热: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规则的发热,体温可在38℃至40℃之间波动。
2.咳嗽:感染可能导致咳嗽,通常为干咳,但也可能伴有黏液或痰。
3.呼吸急促: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加快或呼吸困难。
4.疲劳和肌肉疼痛:感染可能导致患者感到极度疲劳和肌肉疼痛。
5.其他症状:可能包括喉咙痛、头痛、寒战、恶心和呕吐等。
二、接触史
诊断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时,了解患者的接触史也很重要。
患者是否与患有鹦鹉热或与感染鹦鹉热衣原体的动物有过接触或在疫情爆发期间与患有鹦鹉热的人有过接触,都是诊断的重要线索。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其中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尿常规检查:可能显示尿液中白细胞计数升高。
3.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鹦鹉热衣原体抗体,可以帮助诊断感
染。
抗体通常在感染后3-4周出现,但早期血清学检测可能呈阴性。
4.呼吸道样本检测:通过收集患者的呼吸道样本(如鼻咽拭子或咽拭子),
可以检测鹦鹉热衣原体DNA,这是诊断感染的最直接方法。
5.组织样本检测:如果患者的肺或其他组织受到感染,可以通过手术或活检
收集组织样本进行检测。
结合上述临床症状、接触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鹦鹉热衣原体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和多器官衰竭等,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症状,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鹦鹉热衣原体与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相比是一个较早发现的病原体(17世纪末),那时认为鹦鹉是该病原体的宿主而将其引起的疾病称为鹦鹉热(psittacosis,parrotfever)。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病源为鹦鹉热衣原体,鹦鹉为主要传染源。
本病可通过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或通过排泄物污染尘埃而间接传染。
二、发病机制受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鸟类通常累及肠道,病原体经粪便排出体外。
鹦鹉热衣原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鸟粪中可存活数月。
鸟-人的感染方式是气溶胶呼吸道吸入。
有报道鹦鹉热衣原体存在人-人传播途径,但罕见。
鹦鹉热衣原体经呼吸道吸入体内后首先进入肝和脾的网状内皮细胞增殖,再经血液进入肺和其他器官,所以人类的鹦鹉热既可以是呼吸道感染,也可能是以呼吸系统为主的全身性感染。
症状体征一、症状鹦鹉热潜伏期为1~2周。
临床症状可以是轻度的或一过性的流感样症状,也可以是急性发病,伴有高热,剧烈的头痛和肺炎。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类似肺炎衣原体肺炎,开始有发热、寒战、头痛、出汗和许多其他常见的全身和呼吸道症状,如不适、关节痛、肌痛、咯血和咽炎。
肺部很少有阳性体征,偶可闻及细湿啰音和胸膜摩擦音,双肺广泛受累者可有呼吸困难和发绀。
躯干部皮肤可见一过性玫瑰疹(Horder斑)。
严重的肺炎可发展为谵妄,低氧血症甚至死亡。
鹦鹉热累及心脏时,心电图呈心肌炎改变。
另外,鹦鹉热临床表现还可有贫血、反应性肝炎、肝脾肿大、蛋白尿等。
鹦鹉热肺部X线主要表现不同程度的肺部浸润,如弥漫性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炎,但无特异性。
肺内病变吸收缓慢。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均无特异性,不能与肺炎衣原体肺炎相鉴别。
怀疑有鹦鹉热的病人必须有暴露于鹦鹉等鸟类的病史,如有养宠鸟的历史,或有养宠鸟的朋友或邻居,或去过另一个地区养鸟的家庭,以及有鸟类或禽类职业接触史。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治疗方案一、概述鹦鹉热衣原体肺炎(Chlamydophila psittaci Pneumonia),简称CPP,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该病可侵犯多种鸟类及哺乳动物,人类感染后可出现发热、咳嗽、胸痛等症状。
本方案旨在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治疗提供参考。
二、诊断1.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发热、咳嗽、胸痛等症状,伴有呼吸困难、乏力、肌肉酸痛等。
2.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伴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 病原学检查:采集患者分泌物或血液样本,进行鹦鹉热衣原体检测。
3.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片或CT扫描显示肺部感染性病变。
三、治疗原则1. 支持治疗:保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对症处理,如退热、止咳等。
2. 抗感染治疗: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消灭鹦鹉热衣原体。
3. 并发症处理:根据患者具体并发症进行相应治疗。
四、治疗方案1. 抗生素选择:首选红霉素,剂量为0.5g,每日4次,口服。
对于耐药株,可选用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或四环素类抗生素。
2. 疗程:红霉素治疗疗程为10-14天,可根据患者病情及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调整。
3. 联合治疗:对于病情严重或进展迅速的患者,可考虑联合使用两种抗生素。
4. 并发症处理:- 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给予抗休克治疗,如补液、升压等。
- 肺炎并发胸腔积液: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必要时进行抽液。
- 肺炎并发神经系统疾病:给予相应的神经系统支持治疗。
五、注意事项1. 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按疗程使用抗生素。
2. 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等。
3. 加强患者生活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与感染源接触。
4. 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休息。
5. 注意个人卫生,加强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六、随访与评估1. 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胸部影像学检查,评估病情变化。
2. 治疗结束后,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了解肺部病变吸收情况。
护理查房: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专题1. 疾病概述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又称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该病原体主要通过接触感染鸟类或其分泌物、排泄物而传播给人类。
临床表现为高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导致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等。
2. 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诊断标准》,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如下:1)有与鸟类接触史;2)急性起病,发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3)肺部影像学检查显示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等改变;4)实验室检查:鹦鹉热衣原体特异性抗体阳性,或鹦鹉热衣原体核酸检测阳性。
(2)鉴别诊断1)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如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等;2)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咳嗽、胸痛等症状:如肺结核、肺栓塞、心衰等;3)与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临床表现相似的疾病:如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等。
3. 护理评估与干预(1)护理评估1)一般情况: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体力状况等;2)症状与体征:关注患者的发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观察肺部影像学改变;3)并发症:警惕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等并发症的出现;4)心理状态:评估患者的焦虑、恐惧、紧张等情绪,给予心理支持。
(2)护理干预1)生活护理: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提供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2)症状护理:给予退热、止咳、化痰等对症处理;3)并发症护理:根据并发症类型,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4)心理护理:与患者沟通,解答疑问,给予关爱与支持。
4. 健康教育与预防(1)健康教育1)疾病知识:向患者解释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等;2)生活指导:建议患者避免与鸟类接触,加强个人防护,保持室内通风;3)复诊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定期复查,注意观察身体状况。
(2)预防措施1)加强鸟类管理:对家禽、宠物鸟进行定期检查,避免携带病原体;2)个人防护:接触鸟类或其分泌物、排泄物时,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3)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定期消毒。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康复指导1. 概述鹦鹉热衣原体肺炎(Chlamydophila psittaci Pneumonia),简称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源(如带菌鸟类、家禽或宠物)或通过呼吸道传播。
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高热、咳嗽、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本康复指导旨在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提供专业的康复建议,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2. 康复原则在治疗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期间,患者应遵循以下康复原则:1. 遵循医嘱: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用药,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2. 充足休息:患者在康复期间需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降低机体消耗。
3. 保持良好心态:患者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增强治愈信心,有利于病情恢复。
4. 合理饮食:患者应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保证充足的能量摄入,促进身体康复。
5. 加强护理: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与带菌动物接触,降低复发风险。
3. 康复措施在遵循康复原则的基础上,患者可采取以下康复措施:1.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治疗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
2. 氧疗:对于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的患者,可给予吸氧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氧流量,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
3. 物理治疗:包括呼吸操、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4. 中医治疗:可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采用中药煎剂、针灸、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
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5. 心理疏导: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6. 健康教育:向患者普及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预防疾病复发。
4. 康复注意事项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应注意以下事项:1. 遵循医嘱,按时复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2. 避免与带菌动物接触,防止疾病传播。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疫苗研究1. 研究背景鹦鹉热衣原体肺炎(Chlamydia psittaci pneumonia),又称鸟疫,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人类通过接触受感染的鸟类或其分泌物、排泄物而感染。
该病可导致严重的肺炎、败血症,甚至死亡。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300-500万人感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目前,针对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预防手段主要依赖于个人防护和公共卫生措施,但尚无特效疫苗。
因此,开展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疫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疫苗的研发可能性,为预防该病提供科学依据。
3. 研究内容3.1 疫苗候选选择在本研究中,我们将从现有的衣原体疫苗候选中筛选出适用于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疫苗。
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免疫原性:疫苗 candidate 是否能够诱导 strong 免疫反应;2. 安全性:疫苗 candidate 是否具有良好安全性;3. 适应性:疫苗 candidate 是否能够适应不同人群。
3.2 疫苗设计根据疫苗候选的特点,设计适用于人类的疫苗。
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类型:活疫苗、死疫苗、亚单位疫苗、载体疫苗等;2. 抗原选择:针对鹦鹉热衣原体的主要抗原进行选择;3. 疫苗配方:优化疫苗的配方,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
3.3 疫苗制备采用 optimized 的疫苗设计和配方,进行疫苗的制备。
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生产工艺:选择适合的的生产工艺,确保疫苗的质量;2. 质量控制: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疫苗的质量符合标准;3. 稳定性:评估疫苗的稳定性,确保疫苗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有效性。
3.4 疫苗临床前研究开展疫苗临床前研究,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
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毒性研究:评估疫苗的毒性,确保疫苗的安全性;2. 免疫原性研究:评估疫苗的免疫原性,确定疫苗的免疫效果;3. 保护效果研究:评估疫苗的保护效果,确定疫苗的预防能力。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病例讨论简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疾病。
该病一般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主要感染人类的呼吸道黏膜。
本文将讨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病例。
病例讨论1. 病例1:- 患者性别:女性- 年龄:35岁- 症状:咳嗽、发热、喉咙痛、流涕- 检测结果:鹦鹉热衣原体呈阳性- 治疗方案:口服抗生素治疗,休息,多饮水该病例是一位35岁女性患者,出现了典型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症状。
通过鹦鹉热衣原体的检测,证实了感染的确诊。
患者接受口服抗生素治疗,并得到了恢复。
2. 病例2:- 患者性别:男性- 年龄:42岁- 症状:咳嗽、喉咙痛、胸闷、呼吸困难- 检测结果:鹦鹉热衣原体呈阳性- 治疗方案:住院治疗,静脉抗生素治疗,氧气辅助治疗该病例是一位42岁男性患者,出现了较严重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症状,如呼吸困难。
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确认了感染。
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并接受静脉抗生素治疗和氧气辅助治疗。
3. 病例3:- 患者性别:女性- 年龄:25岁- 症状:咳嗽、流涕、轻微发热- 检测结果:鹦鹉热衣原体呈阴性- 治疗方案:对症治疗,休息,多饮水该病例是一位25岁女性患者,出现了轻微的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症状。
然而,检测结果显示阴性,排除了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可能。
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休息和多饮水即可。
结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但临床表现和病程可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通过检测鹦鹉热衣原体的阳性结果,可以确诊该疾病。
对于轻度感染的患者,口服抗生素治疗、休息和多饮水即可;对于重度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并采取更强效的抗生素和辅助治疗措施。
在临床实践中,及时诊断和治疗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非常重要的,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加重。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鹦鹉热衣原体感染(鸟疫)是人类、鸟类及一些哺乳动物均易感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衣原体病人类感染主要是由排菌鸟及其污染物引起的,故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通常表现为高热、恶寒、头痛肌痛、咳嗽和肺部浸润性病变等特征一般症状颇似感冒,但多数患者都出现肺炎。
一、流行病学早在1874年Juergensen曾发现本病患者。
1879年Ritter也曾报道因与笼养的鹦鹉和金翅雀有关而引起称作“肺伤寒”的7例非典型肺炎。
后来在欧洲发生过数次暴发流行,至1894年在巴黎暴发流行并确定患病鹦鹉为传染源,而由Morange开始采用鹦鹉热这一病名。
1.分布本世纪30年代初先在欧洲和非洲,后又在美国,共有12个国家发生过暴发性大流行,患者多达750例死亡143人本病及其自然疫源的分布相当广泛,世界许多地区都已证实其存在。
尤其是鸟类中的自然感染很广泛,有学者既往统计已知190多种从人血清抗体检测也证明其感染广泛存在于欧、非、亚南北美及澳洲。
2.传染源带菌或发病的鸟类或家禽、含菌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所污染的环境、羽毛及尘埃均可成为传染源。
饲养的外观健康但却排菌的鹦鹉、金丝雀等鸟类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禽类及其养殖场、宰杀车间羽绒加工厂、家禽市场、鸟类集散地点、转运场地或运输工具以及信鸽调教基地等,都可能成为传染源。
城乡常见的鸽群可能是具有广泛地区性的传染源。
自然界带菌的野生水鸟对与其接触的水禽和人群同样有感染威胁,带菌患者咳痰对他人也有传染性。
3.传播途径含有鹦鹉热衣原体的尘埃或气溶胶都能由呼吸道吸入而引起感染。
带菌的分泌物、排泄物经皮肤、黏膜及消化道等途径引起感染。
4.人群易感性人体普遍易感实验室内的人员感染颇为常见。
本病明显地多发于男性从青少年直至老人都有病例报告,但仍以30~60岁为多发年龄。
5.流行特征外观健康的排菌鸟常引起家庭中散发流行。
暴发流行多发生于家禽和鸟类的集聚场所及经常接触者或有关的职业人群中。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鹦鹉热为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肺炎是最常见表现。
该病原体寄生于鹦鹉、鸽、鹰、鸡、鸭、孔雀等百余种家禽或野生鸟类体内。
鹦鹉为最常见的宿主,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
人通过与上述禽类接触或吸入鸟粪或被分泌物污染的羽毛等而得病,故家禽饲养员和有关实验室工作人员均有受到传染的可能,患者在急性发病期偶可因咳出的痰内带有衣原体,通过飞沫方式传播。
肺内病变常开始于肺门,血管周围有炎症反应,并向周围扩散引起小叶性和间质性肺炎,以肺叶或肺段的下垂部位为明显,细支气管及支气管上皮引起脱屑和坏死。
二病因病源为鹦鹉热衣原体,鹦鹉为主要传染源。
本病可通过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或通过排泄物污染尘埃而间接传染。
三临床表现1.症状鹦鹉热潜伏期为1~2周,临床症状可以是轻度的或一过性的流感样症状,也可以是急性发病,伴有高热,剧烈的头痛和肺炎,寒战,头痛,出汗和许多其他常见的全身和呼吸道症状,如不适,关节痛,肌痛,咯血和咽炎。
2.体征肺部很少有阳性体征,偶可闻及细湿啰音和胸膜摩擦音,双肺广泛受累者可有呼吸困难和发绀,躯干部皮肤可见一过性玫瑰疹,严重的肺炎可发展为谵妄,低氧血症甚至死亡,鹦鹉热累及心脏时,心电图呈心肌炎改变,另外,鹦鹉热临床表现还可有贫血,反应性肝炎,肝脾肿大,蛋白尿等。
四检查1.细菌培养最可靠的方法是进行鹦鹉热衣原体的培养,取鼻咽部或咽后壁拭子,气管和支气管吸出物,肺泡灌洗液等标本培养,分离物可用鹦鹉热衣原体。
2.心电图检查鹦鹉热累及心脏时,心电图呈心肌炎改变。
五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鹦鹉热衣原体的培养可以作出诊断。
六治疗1.抗生素应用四环素类和氯霉素可有效地治疗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但四环素不能用于孕妇和儿童。
首选治疗为四环素,或用氯霉素口服。
亦可用红霉素口服。
新生儿和婴儿的用量为红霉素。
应注意鹦鹉热的治疗显效较慢,发热等临床症状一般要48~72小时可控制。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第三节鹦鹉热衣原体
鹦鹉热衣原体C.psittaci 的主要宿主是禽类,所以提出了另一个病名称鸟疫 (Ornithosis),以示该病的传染源不限于鹦鹉科鸟类,而包括家禽和野禽在内的诸多鸟类。
其次宿主为人类以外的哺乳动物,人只是在接触这种动物后才会受到感染。
人类有无原发性的鹦鹉热感染问题,尚在争论之中。
但人类的鹦鹉热作为一种养禽业的职业病已被医学界所公认。
人类在接触鹦鹉热原体的传染以后即可获得感染。
但是潜伏期往往难以确定,因为和禽类或哺乳动物的接触有时是很短,有时是经常性的,一般认为6~15天之间,个别病例的潜伏期可长达近40天。
本病呈急性发病,患者发冷、喉痛、头痛、不适、体温38℃左右,若出现脉速,则意味头预后不良。
初发症状很象流感。
少数病例可逐渐发作,在开始1周内仅有不同程度的头痛,颇似普通感冒。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不安、失眠、甚至谵妄,严重者出现昏迷。
全身中毒症状、急性肾功能衰竭、胰腺炎、迅速死亡,从肺脏中分离到鹦鹉热衣原体。
但是,典型病例临床表现为非典型性肺炎;干咳、少量粘液,有明显铁锈色,个别主诉胸痛。
白细胞稍低。
衣原体毒素引起的毒血症可使患者恶心、呕吐、甚至出现黄疸、少尿。
严重病例可累及心血管及神经系统,表现为心肌炎、心内膜炎、脑膜炎和脑炎等症状,可在心肌炎患者心肌内的巨噬细胞中检查到包涵体。
一般有心脏损害病例同时有肺炎出现,病死率也高。
严重感染患者多在发病2~3周时死亡。
在抗生素未闻世之前,本病暴发流行病死率达20%。
目前已降至1%以下,且多数为老年人和幼儿。
临床上根据症状,有鸟粪接触史即可初步诊断。
不过鉴于临床病情变化很大,必须有实验室的辅助以明确诊断。
鹦鹉热衣原体在鸡胚卵黄囊及HeLa细胞、猴肾细胞培养中易于生长,并能感染小鼠发生肺炎、腹膜炎或脑炎而致死。
鹦鹉热衣原体还能产生一种红细胞凝集素,能凝集小鼠和鸡的红细胞。
这种凝集素为卵磷脂核蛋白复合物,其作用可被特异性抗体及Ca++所抑制。
病原体分离可采取患者血液或痰液。
痰液宜加链霉素处理。
注射至小鼠腔及鸡胚卵黄囊内,接种动物常于7~10天内死亡。
剖检后取脾、肺、肝等涂片涂色,查看有无衣原体及嗜硷性包涵体。
结果阳性时,再进行血清学鉴定。
血清学试验患本病后常可检出特异性抗体升高。
补体结合抗体在体内维护时间较长,可在病初期及后期采取双份血清标本进行试验。
如后期血清比早期血清抗体滴度高4倍或以上,则有诊断意义。
此外,还可进行血凝抑制试验。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