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元杂剧的其他作家作品
- 格式:ppt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25
元杂剧体制及主要作家作品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
形成于宋代,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作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代表作:
1、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
2、郑光祖:《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
3、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4、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1。
元杂剧的主要作家作品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之一,主要出现于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是汉族戏曲中最早带有民族特色的剧种之一。
元杂剧的主要作家包括:
1.关汉卿:《汉宫秋》、《窦娥冤》、《牡丹亭》、《西厢记》等。
2.白朴:《南柯记》。
3.郑光祖:《珠帘寨》、《玉堂春》。
4.马致远:《汉宫秋》、《汉宫春》、《汉钟离》等。
5.郑之培:《琵琶记》。
6.郑光庐:《相和歌》。
7.徐再思:《忠臣神武》。
这些作家的作品内容丰富,包括历史故事、传奇故事、爱情故事等,表现了元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和人民的生活。
其中,《窦娥冤》、《牡丹亭》、《南柯记》等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简述元杂剧体制及主要作家作品中国元杂剧(Yuanzaju)体制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形式,首创于元朝,盛行于明清。
元杂剧的演出型式吸纳了先前传统戏剧小剧场中集聚的多种演出形式,在其中整合和完善,形成一种戏曲新体制。
元杂剧体制具有话本剧、歌仔剧、鼓经剧、绣腔剧、越剧等多种类型,剧本内容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当代生活,深受观众喜爱。
元杂剧还受到了诸多著名作家的关注,如赵蕤、桂如凤、李经和李鸿钧等。
赵蕤着有许多著名元杂剧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元宵祭》、《人间重组》、《爨把亲》和《天蒙蒙》等。
《元宵祭》叙述了一支官兵为报恩而拒绝以真假变换官位上的故事,赞扬了民间聪明而忠贞的良心。
《人间重组》以幽默风趣的叙事方式描绘了孙悟空和玉帝现身人间,实现人间正义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儒家伦理的思想。
《爨把亲》主要讲述了母子俩的恩爱故事,宣扬了母爱的思想。
《天蒙蒙》则描述了一位牧羊人经历的投子故事,赞扬了勇敢的英雄主义精神。
桂如凤的代表作品有《梦魇入侵》、《封神演义》、《八仙过海》等。
《梦魇入侵》讲述了一位降妖除魔的少年勇士在降妖除魔过程中用聪明才智拯救天下的故事,反映了民间在抵抗外敌入侵方面所显示的英勇和智慧。
《封神演义》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作品,叙述了封神大会的史实,讲述了神与凡间争霸的故事,力求宣扬儒家的思想。
《八仙过海》则讲述了八位神仙以海上旅行的方式走向自由的故事,赞扬了追求自由的精神。
李经的著作有《神算子》、《石头坊》、《青林秘师》以及《金榜题名》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神算子》以传说和神话为背景,讲述了一位秀才孙悟空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改变处境的故事,让观众看到了人类能力和智慧的魅力。
《石头坊》则以天真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
《青林秘师》则以滑稽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聪明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精神。
《金榜题名》则描述了一位智勇双全的少年如何以勤奋和智慧获得殊荣的故事。
元代杂剧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代杂剧四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
一、关汉卿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元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
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生平事迹不详,根据零碎的资料来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
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动,也曾到过汴梁、临安(今杭州)等地。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称。
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关汉卿从小生活在一个医生的家庭,由于金代的山西南部地区戏曲活动一直很盛,即使在金代末年也未减弱,故关汉卿从小即受到戏剧的熏染,渐而参加戏曲班社的活动,因此在金王朝灭亡之前,他已经成为一个较成熟的戏剧作家了。
元灭金后,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关汉卿来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并在这里专事戏剧活动。
由于他写了一个名叫《伊尹扶汤》的剧本,经过认真排演后,拿到宫廷献演,得到了皇帝和官员们的称赞,关汉卿由此声名大振。
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第一节元前期杂剧作家作品•一、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和马致远是王实甫之外,以文采见长的作家。
白朴作杂剧15种,今存《墙头马上》、《梧桐雨》和《东墙记》等3种。
他的杂剧,主要以历史传说和爱情故事为内容。
•(一)《墙头马上》(《裴少俊墙头马上》)•《墙头马上》是一部爱情喜剧。
取材于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井底引银瓶》。
其主题在诗的小序中明言为“止淫奔”,是为道德教化而作的。
《墙》的主题与白居易原诗相背,是热情赞美男女间的自由结合,从“止淫奔”变成了“赞淫奔”。
•与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郑光祖《倩女离魂》并称为元代的四大爱情剧1、李千金•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勇敢地同封建礼教作斗争的妇女形象。
•(1)大胆主动地追求爱情。
•(2)刚强不屈•(3)泼辣•李千金和崔莺莺性格有何不同:•李千金和崔莺莺都是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小姐,都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并为之进行了反抗斗争。
但两人性格有异:莺莺温柔、矜持,性格内向;李千金则豪爽率直、果敢刚强,泼辣奔放。
李千金在对爱情幸福的追求中,大胆主动,没有崔莺莺那种犹豫顾虑和忸怩之态;敢于无媒自聘,弃家私奔,敢于与封建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用卓文君私奔之事来证明自主婚姻的合理性。
她对屈服于封建压力的丈夫也予以严正谴责。
李千金的形象带有市井女子的特征,而崔莺莺更多贵族小姐的气质。
但李千金的形象不如莺莺的形象丰满。
《西厢记》对莺莺性格的刻画更细腻、更深刻、更合理,也更有典型意义2、思想意义•积极意义:歌颂了李千金与裴少俊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斗争。
•局限:剧作还是以门当户对、父母之命解决问题。
夫妻团圆,自由结合竟跟封建礼教一致,这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也体现了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
•(二)《梧桐雨》•一部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主要抒发一种人生变幻、盛衰难料的沧桑之感。
“梧桐雨”的意象•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元杂剧主要代表作家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
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
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
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
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
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
净是性格暴烈的男演员。
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
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
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
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
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
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
这就出现了主唱人物的变换。
元杂剧主要作家作品
元曲四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马致远: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元大都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作家、散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关汉卿:”汉卿“是字,号已斋,汉族,解州人,另有籍贯大都和祁州等说。
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汉族,祖籍隩州,在河曲县为他修有白朴塔。
后徙居真定,晚岁寓居金陵,终身未仕。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郑光祖: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