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作家及作品(杂剧)
- 格式:docx
- 大小:16.70 KB
- 文档页数:2
关汉卿的代表作关汉卿(1245年-1321年),字子成,是中国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文学家,也是元代四大剧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部关汉卿的代表作进行介绍。
《汉宫秋》《汉宫秋》是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杂剧,是元代四大传世名剧之一。
剧中主要描述了西汉刘秀与王莽的斗争,以及刘秀终于成功夺取了皇位。
此剧以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引人入胜的剧情著称,展示了关汉卿出色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剧中以歌舞、对唱等形式呈现,唱词优美动听,内容紧凑精彩。
关汉卿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众多丰满的人物形象,刘秀博爱、机智,王莽心狠手辣,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通过对刘秀的塑造,关汉卿不仅展现了英雄的形象,更深入探讨了权力与智慧的较量,使人产生思考和共鸣。
《西华山》《西华山》是关汉卿的又一经典杂剧作品。
该剧主要讲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山水,与山神唐骏相识并成为好友,最终在与唐骏的交往中获得了灵感,写出了《静夜思》的故事。
这部剧以充满诗意的唐人风貌为主题,展示了关汉卿在戏曲创作中对唐代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赞美。
李白作为民族英雄的形象被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情感的抒发和诗意的表现使人们深受感动。
剧中的音乐、服装设计等方面也凸显了唐代的艺术风貌,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唐朝的盛世之中。
关汉卿将历史人物与艺术形式巧妙地相结合,使得这部剧具有了极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溪山行旅》《溪山行旅》是关汉卿的一部闲适杂剧作品,以山水田园和行旅生活为背景,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雅生活和儒家思想。
剧中没有权谋和斗争,只有山水之间的遨游和文人的情感交流。
关汉卿通过细腻的描写、精心的设置,再现了古代士人在山林间寻求自我安慰和情感抒发的场景。
剧中的唱词多涉及到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这部杂剧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注重个性塑造,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元朝戏曲作家白朴生平简介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元朝戏曲作家白朴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白朴简介白朴生于1226年,卒于1306年,是元代著名的诗人和元曲家,因为在元曲杂剧上的突出贡献,后人又将他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戏曲种类,而白朴也在中国元杂剧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突出的位置。
代表作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等等。
白朴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白华是金朝的一位官员,并且和元好问家是很好的世交关系。
白朴出生不久,南京已经被蒙古军所包围,白朴的父亲白华是金朝的一位重臣,每天为国家的存亡而四处奔走,根本无暇顾及白朴母子。
后来,蒙古军决定炮轰汴梁城,白华和皇上渡河而走,不得已把妻儿留在汴京,蒙古军攻入城后,抢劫了很多东西,在这次战争中,白朴母子走失了。
幸亏元好问将白朴姐弟解救出来,将白朴姐弟带入他家抚养。
元好问对待白朴姐弟视如己出,在生活方面处处照顾两姐弟。
白朴自幼聪明好学,在元好问的熏陶之下,白朴在文学方面也有不俗的成绩。
后来,白朴的父亲白华投奔了元朝。
恰逢白华在真定,元好问听说后,将白朴姐弟带去归还白华,白华十分感激,后来白朴还作诗一首感谢元好问的收留养育之恩。
政治稳定后,白朴和父亲也安定下来,白朴听从父亲的指导,安心做学问。
而白朴在诗歌等方面的造诣越来越高,期间有人提拔他做官但是白朴都谢绝。
白朴一生最恨蒙古军的恶行,于是他决定一辈子都不入世,在游览大好河山中,白朴的感触越深,利于他的创作灵感。
白朴的诗白朴是元代著名的词曲作家,一生写了大量的作品,包括诗词和杂剧、元曲。
后来,被人称为元曲杂剧四大家之一,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盛名。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现在对元杂剧作品作统计,各家说法互异,一般认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500种,元代无名氏作品50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187种,共737种。
产生的条件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
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简述元杂剧体制及主要作家作品中国元杂剧(Yuanzaju)体制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形式,首创于元朝,盛行于明清。
元杂剧的演出型式吸纳了先前传统戏剧小剧场中集聚的多种演出形式,在其中整合和完善,形成一种戏曲新体制。
元杂剧体制具有话本剧、歌仔剧、鼓经剧、绣腔剧、越剧等多种类型,剧本内容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当代生活,深受观众喜爱。
元杂剧还受到了诸多著名作家的关注,如赵蕤、桂如凤、李经和李鸿钧等。
赵蕤着有许多著名元杂剧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元宵祭》、《人间重组》、《爨把亲》和《天蒙蒙》等。
《元宵祭》叙述了一支官兵为报恩而拒绝以真假变换官位上的故事,赞扬了民间聪明而忠贞的良心。
《人间重组》以幽默风趣的叙事方式描绘了孙悟空和玉帝现身人间,实现人间正义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儒家伦理的思想。
《爨把亲》主要讲述了母子俩的恩爱故事,宣扬了母爱的思想。
《天蒙蒙》则描述了一位牧羊人经历的投子故事,赞扬了勇敢的英雄主义精神。
桂如凤的代表作品有《梦魇入侵》、《封神演义》、《八仙过海》等。
《梦魇入侵》讲述了一位降妖除魔的少年勇士在降妖除魔过程中用聪明才智拯救天下的故事,反映了民间在抵抗外敌入侵方面所显示的英勇和智慧。
《封神演义》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作品,叙述了封神大会的史实,讲述了神与凡间争霸的故事,力求宣扬儒家的思想。
《八仙过海》则讲述了八位神仙以海上旅行的方式走向自由的故事,赞扬了追求自由的精神。
李经的著作有《神算子》、《石头坊》、《青林秘师》以及《金榜题名》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神算子》以传说和神话为背景,讲述了一位秀才孙悟空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改变处境的故事,让观众看到了人类能力和智慧的魅力。
《石头坊》则以天真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
《青林秘师》则以滑稽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聪明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精神。
《金榜题名》则描述了一位智勇双全的少年如何以勤奋和智慧获得殊荣的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简介王实甫人物结局人物档案姓名:王实甫别名:王德信国家:中国民族:汉族,亦有说回族所处时代:元朝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出生地:大都出生时间:1260年去世时间:1336年职业:杂剧作家主要作品:《西厢记》王实甫是元朝著名的戏曲杂居作家,留下的历史资料极少,生平不详。
事实上连他的出生日期,也是后世学者根据一些历史资料推断而来。
从散曲《退隐》中的“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这些语句推断,王实甫大概活了有六十岁,所以推测其生活的年代大概在1260年到1336年间。
虽然王实甫本人资料不详,其父和子嗣的记载还是有的。
王实甫的父亲王逖勋从质子军,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至西域,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噜浑氏为妻,在蒙古帝国中任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等职。
其子王结“以宿卫入仕,官至中书左丞、中书参知政事,地位显赫。
”有人对此就表示疑问了,为什么王实甫的父亲和儿子都在史书中有记载,单单王实甫的个人经历却不详呢?这可能和其所从事的职业——戏剧作家有关。
元杂剧作家大多是混迹于倡优之间,纵情风月的市井文人,无权无势无地位,自然没有人会为混迹于底层的人民立碑作传。
就连王实甫的儿子王结对于父亲从事这样的职业也曾表示过不满,曾经劝说王实甫让他就在家待着享福,不要在混迹勾栏瓦舍之间。
虽然王实甫因为戏剧作家的身份在当时地位不高,但实际上出生官宦世家的他也曾入仕为官,且位置高位。
他先以县官入仕,因治县有声,后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后来因为“与台臣议不合,40岁即弃官不复仕。
”,此后投入到剧本创作中来。
散曲《退隐》中言:“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
当官的时候并不顺遂,所以他选择了辞官归隐。
王实甫辞官之后,便开始积极的参加关汉卿的“玉京书会”,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开始了他的剧本创作生涯。
元代杂剧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代杂剧四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
一、关汉卿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元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
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生平事迹不详,根据零碎的资料来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
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动,也曾到过汴梁、临安(今杭州)等地。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称。
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关汉卿从小生活在一个医生的家庭,由于金代的山西南部地区戏曲活动一直很盛,即使在金代末年也未减弱,故关汉卿从小即受到戏剧的熏染,渐而参加戏曲班社的活动,因此在金王朝灭亡之前,他已经成为一个较成熟的戏剧作家了。
元灭金后,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关汉卿来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并在这里专事戏剧活动。
由于他写了一个名叫《伊尹扶汤》的剧本,经过认真排演后,拿到宫廷献演,得到了皇帝和官员们的称赞,关汉卿由此声名大振。
中国古代戏曲复习资料一、单选(一)元杂剧作家及其作品中国戏曲史“黄金时代”“元人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元杂剧四大爱情戏: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杂剧五大历史剧”:关汉卿的《单刀会》、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高文秀的《渑池会》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并称作“五大历史剧”。
(二)南戏又称“戏文”“南词”“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四大南戏:《荆钗记》王十朋、钱玉莲,《白兔记》刘知远、李三娘,《拜月亭》王瑞兰、蒋世隆,《杀狗记》孙华、孙荣,合称“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古戏四大家”。
加上高明《琵琶记》称“五大南戏”。
徐渭《南词叙录》——中国最早的、也是宋元明清四代唯一的专论南戏的著作。
《戏文概论》中国戏曲史上继明徐渭的《南词叙录》后第一本关于宋元戏文的概论性著作。
《张协状元》为最可靠的南戏早期剧本,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史料,被现代史学界誉为“中国第一戏”和“戏曲活化石”。
《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是一部类书。
《琵琶记》:高明著,南戏之祖。
是高明根据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改编的。
(三)明代杂剧前期:从明初至成化年间(1368—1487),紧承元杂剧余绪,出现过短暂的繁荣,随即渐趋萧条。
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由元入明者,著名的有王子一、刘东生、贾仲明等;明初长成的,主要是两位藩王朱权和朱有燉,形成宫廷派杂剧创作群体。
产生了《琵琶记》和“荆刘拜杀”等著名剧作,呈现出“南戏中兴”的局面。
成就最高:徐渭《四声猿》1.朱权:还是一位著名的曲学家,《太和正音谱》集元人曲学之大成,戏剧史上重要的理论专著。
作品:《冲模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2.朱有燉:杂剧创作数量在明初称最。
作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喜庆宴赏戏,如《八仙庆寿》、《仙官庆寿》、《牡丹仙》、《牡丹园》等(2)神仙道化戏,如《小桃红》、《十长生》、《夜半朝元》等(3)忠义节烈戏,如《继母大贤》、《团圆梦》、《义勇辞金》等(4)水浒英雄戏,如《豹子和尚》、《仗义疏财》(5)烟花妓女戏,如《香囊怨》、《复落娼》、《桃园景》等中期:处于转变期1.康海:《中山狼》,讽刺世情的寓言剧。
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生平简介王实甫简介王实甫,名信德,生于1260年,卒于1336年,元代大都人,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人。
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齐名,其最著名的剧作是《西厢记》,流传到今天的杂剧一共有十三种,王实甫很好的继承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艺术,同时也吸收了元代的口头语言,创造了璀璨的元曲词汇,堪称是我国戏曲史上最杰出的“文采派〞代表人物。
王实甫是一位著名的剧作家,其代表作是《西厢记》,在《西厢记》中王实甫生动的刻画了崔莺莺、张生和红娘,特别是红娘堪称是女中豪杰。
这部戏是从唐代元稹所著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两部作品改编而来的,特别是故事情节与《西厢记诸宫调》情节变化不多,只是在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更加的成功。
成为后世交口称赞的一部佳作。
王实甫不仅仅在杂剧上具有非常高的成就,而且还有为数不少的散曲流传下来,无论是杂剧还是散曲王实甫都具有非常高的成就,作品不仅仅语言生动活泼,具有非常高的美感,而且思想也非常的积极向上,具有反封建礼教的先进性,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是具有非常浓烈的进步的思想价值的。
王实甫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堪称是当时的楷模。
王实甫生平艺术成就王实甫是元代的戏剧作家,堪称是一代大家,写出了诸如《西厢记》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王实甫生命艺术成就也就可想一斑了。
王实甫在流传到今天的作品不是很多,但是从王实甫流传到今天的作品来看,王实甫堪称一代文豪,王实甫生命艺术成就是相当高的,下面我们就从《西厢记》来分析一下王实甫生平艺术成就。
首先从剧情来看,王实甫《西厢记》是一部对抗封建礼教,崇尚真挚的爱情的戏剧,在这部戏中最为推崇的是真挚的爱情,其余都在其次,就连求取功名也放在了真挚的感情之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爱情至上的张生形象,也可以看到背叛封建家教积极追求真感情的崔莺莺的形象,更是可以看到一位不受任何礼教束缚,自由自在,任性而为的小红娘的形象,特别是对小红娘的塑造堪称是王实甫反封建礼教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
元代文学作品选
元代(1271-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朝的文学主要以杂剧、散曲和诗词为主要形式。
以下是一些元代文学作品的选读。
1.《西厢记》:作者王实甫,是元代杂剧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2.《窦娥冤》:作者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中的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窦娥被冤枉致死,后来昭雪的故事。
3.《汉宫秋》:作者马致远,是元代杂剧中的四大悲剧之一,描绘了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悲壮故事。
4.《梧桐雨》:作者白朴,是元代杂剧中的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5.《墙头马上》:作者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中的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才子佳人相爱的故事。
6.《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散曲中的著名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7.《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张养浩,是元代散曲中的著名作品,通过对潼关古战场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8.《南浦·春水》:作者赵孟頫,是元代散曲中的著名作品,描绘了春天水乡的美景。
9.《满江红·登高》:作者萨都剌,是元代诗词中的著名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这些作品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情感世界。
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杂剧和散曲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