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电刺激
- 格式:doc
- 大小:158.00 KB
- 文档页数:27
功能性电刺激操作方法
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神经系统以达到特定治疗效果的方法。
常见的功能性电刺激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经皮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NS):将电极贴在皮肤上,通过电流刺激神经末梢,从而减轻疼痛。
一般会在患处贴上电极片,然后通过调节电流频率和强度来进行治疗。
2. 神经调节电刺激(Neuroregulation Electrical Stimulation):将电极放置在特定的穴位、神经或脊髓的特定区域上,通过电刺激神经系统促进其调节功能的正常化。
例如,针对耳部穴位或背部脊柱进行刺激,以改善睡眠、缓解焦虑等问题。
3. 深度脑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通过在大脑特定区域插入电极,并通过外部激活这些电极,来改变神经活动从而治疗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抑郁症等。
DBS一般需要进行手术操作。
4. 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通过在脊髓特定位置插入电极,通过电流刺激脊髓神经以减轻疼痛症状。
一般在脊髓附近植入脉冲发生器(Pulse Generator)来提供电刺激。
这些操作方法具体的使用和调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来确定,应该由
医生或专业人士进行操作,并根据患者的反馈进行调节和监控。
功能性点刺激(FES)功能性电刺激疗法是使用低频电流刺激失去神经控制的肌肉,使期收缩,以替代或矫正器官及肢体以丧失的功能。
该方法是Liberson等在1961年发明的。
他们用脚踏开关控制电流刺激腓神经支配的肌肉,产生踝关节背屈,以帮助患者行走。
当时称为功能性电疗法,1962年才正式定名为FES。
目前FES的研究应用已涉及临床各个领域。
如心脏起搏器用于心律失常和窦房结功能低下(病窦综合征);膈肌起搏器(膈神经刺激器)用于救治呼吸中枢麻痹、调整呼吸;通过植入电极控制膀胱功能;调整胃肠功能等。
一、物理特性由于FES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所用的仪器和电流参数差异很大。
在此仅介绍神经肌肉的FES电流的性能:波型:双相指数波、方波;波宽:0.3~0.6ms;频率:20~100Hz;脉冲群宽度:0.8~1.8s;调幅:用梯形波,上升时间0.5~1.5s,下降时间0~1.0s可调。
二、FES的作用(一)代替或矫正肢体和器官已丧失的功能,如偏瘫患者的足下垂、脊柱侧弯。
(二)功能重建。
FES在刺激神经肌肉的同时,也刺激传入神经,加上不断重复的运动模式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在皮层形成兴奋痕迹,逐渐恢复原有的运动功能。
三、临床应用(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包括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脊髓损伤、脑性瘫痪、发性硬化等。
FES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完成某些功能活动,如步行、抓握,协调运动活动,加速随意控制的恢复。
1. 辅助站立和步行:最早应用单侧单通道刺激,用以纠正足下垂。
其原理是:在患侧摆动相开始时,足跟离地,放在鞋后跟里的开关接通,电流刺激腓神经或胫骨前肌,使踝背屈。
进入站立相后,开关断开,电刺激停止。
对截瘫患者,可用4通道刺激。
在双站立相(即双足同时站立时),刺激双侧股四头肌;在单侧站立相,一个通道刺激同侧股四头肌,同时对侧处于摆动相,一个通道刺激胫骨前肌。
后来有人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了两个通道,分别刺激双侧臀中肌或臀大肌,控制骨盆活动。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是一种通过应用电流刺激人体组织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该疗法可以用于缓解疼痛、促进肌肉收缩与松弛、改善运动功能和加速康复过程等多种医疗目的。
本文将介绍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的原理及其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的原理是通过施加特定的电流刺激人体神经、肌肉或其他组织,以达到治疗效果。
电刺激疗法使用低频电流,通过电极接触皮肤,使电流穿过身体的组织,刺激神经末梢或肌肉纤维。
这种刺激可以改变神经活动、激活蛋白质合成、增进血液循环以及产生镇痛效果等。
在康复治疗中,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
首先,它可以用于疼痛缓解。
通过在疼痛区域施加电刺激,可以激活神经末梢,分泌内啡肽等镇痛物质,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知。
其次,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对于促进肌肉收缩与松弛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施加特定的电流模式,可以刺激激活受损的神经纤维,从而使肌肉产生收缩或松弛,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这对于恢复运动功能和改善肌肉协调性尤为重要。
另外,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还可以用于促进康复过程。
例如,在创伤或手术后,组织损伤通常导致肌肉失去活动能力,从而延缓康复进程。
通过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可以有效地激活受损的神经纤维和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从而加速康复过程。
除了上述常见的应用,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还可以用于治疗脊髓损伤、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痉挛性瘫痪等疾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如心脏病患者、怀孕妇女和具有电刺激过敏史的人。
总之,功能性电刺激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具有多种疗效。
通过刺激神经末梢和肌肉纤维,它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肌肉收缩与松弛、改善运动功能和加速康复过程。
然而,在接受此疗法时,仍然需要医生的指导和监督,以确保有效性和安全性。
功能电刺激治疗脑卒中足下垂合并内翻的疗效观察王桂丽;贾杰【摘要】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the motion feedback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on motor function and walking ability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foot drop and varus ankle.Methods:Thirty-four stroke patients with foot drop and varus ankl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FES group (n = 1 7)and the control group (n=1 7 ).All patients had received the fundament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Additionally,the patients in the FES group were given walk training with FES for 20 min,and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ubjected to conventional walking exercise in the same time.These therapies were performed once a day,5 days aweek,totally 4 weeks. 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 (FMA-LE),Timed Up and Go test (TUGT),manual muscle test (MMT)and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were evaluated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this clinical study.In addi-tion,gait asymmetry index (GAI)and swing time variability (STV)were measured in the FES group.Results:At the beginning of the whole treatmen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in terms of all the assessments (P >0.05).After 4-week treatment,all measurements in the FES group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0.05 ),while only TUGT and MMT scor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P <0.05 ).Furthermore,the FMA-LE,TUGT and MAS scores in the FE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whilethe MMT scor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Conclusion:The motion feedback FES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motor function and walking ability of stroke patients;what's more,the strength of the ankle back muscle could be increased,and the muscle spasms could be relieved.%目的::观察动作反馈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足下垂合并足内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功能性电刺激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7-08-25T15:01:26.31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2期作者:李军[导读] 患者在经过功能性电刺激的治疗后,其受损神经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明显恢复。
(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 413000)摘要:目的探究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过程中功能性电刺激(即FES)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到2016年1月1日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60例,通过低频脉冲治疗仪—神经肌体仪对其进行功能性电刺激的治疗。
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即EMG)、运动功能评定(即SS)和感觉功能评定(即MS),对其受损神经所支配肌肉的EMG变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即SCV)的变化和受损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即MCV)进行比较。
结果在治疗完成后,有45例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到S3M3及其以上,有效率达到75.0%,并且根据神经电生理研究的结果表明,有19例患者在治疗后再生电位出现,有效率为47.5%;患者MVC的平均值与治疗前相比也有了显著提高(P<0.05)。
结论患者在经过功能性电刺激的治疗后,其受损神经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明显恢复,FES能够为周围神经受损患者的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周围神经损伤;临床效果在临床上,周围神经受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目前使用显微外科修复技术加上药物治疗的方法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患者神经再生的速度并不可观。
另外,骨骼肌会因为丧失了来自神经的营养支持而迅速发生萎缩,加上周围神经缓慢的再生速度,会导致骨骼肌失神经的防治效果也不理想。
功能性电刺激是通过对电流作用的利用来预防骨骼肌失神经萎缩和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的一种低频电刺激的疗法。
为研究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过程中功能性电刺激的应用效果,选取2015年1月1日到2016年1月1日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作如下报道。
功能性电刺激名词解释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ElectricalStimulation,简称FES)是一种技术,它通过电刺激改变神经控制特定肌肉的现象,从而恢复或促进生物功能。
它是一种可选择性,可定制的技术,可以用于改变肌肉活动模式,从而治疗多种疾病、损伤和障碍。
FES术可以恢复运动功能,主要是通过改变神经信号到肌肉,从而改变肌肉收缩力和动作模式。
FES用于各种疾病和损伤,包括脊髓损伤,痉挛性疼痛,僵硬性肌肉的神经控制障碍,以及骨性关节病等。
FES术可以通过改善肌肉活动,帮助患者获得自主性能力,帮助他们进行正常日常活动。
它可以用于治疗瘫痪、康复肌肉力量和动作模式,或者增强患者肌肉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平衡。
FES术还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情感状态,帮助减轻焦虑,改善压力反应和协调功能。
它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促进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促进整体性的生物功能的恢复。
FES术涉及到多种系统,包括控制、传感器、电刺激和功能反馈系统。
它使用电极植入人体,以及可调节电刺激模式和信号模式,以调节神经伤害和肌肉损伤程度对患者的影响。
FES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生物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有助于增强社会能力。
它可以使患者更自主、更自信,从而提高他们的功能和社会能力,并帮助他们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
总之,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有效的技术,可以通过电刺激对神经
和肌肉的刺激,恢复或促进生物功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社会能力,并帮助他们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
《低频电疗法》见:南登崑主编.实用物理治疗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16-363医学上把频率10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称作低频电流,或低频脉冲电流。
应用低频脉冲电流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电疗法。
低频电流的特点是:①均为低频小电流,电解作用较直流电弱,有些电流无明显的电解作用;②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都有强的刺激作用;③无明显热作用。
低频脉冲电流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最早用“电”来治病要追溯到公元前420年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公元前46年的古罗马医生Scribonius Largus,他们分别将一种放电的鱼(torpedo fish)给病人食用或放在病人患处来治疗头痛和痛风。
1700年Dureney开始了用电流刺激蛙肌肉的生理实验。
1831年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明了感应电装置后,低频脉冲电流常用于治疗头痛、瘫痪、肾结石、坐骨神经痛,甚至心绞痛。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是“电疗的黄金时代”,电生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多种低中频电疗法得到发明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首先是被称为“电疗之父”的D.B.Duchenne 出版了基于电疗的电生理学著作,第一次描述肌肉运动点。
然后,1909年法国人Louis Lapicque最早使用“基强度(rheobase)”和“时值(chronaxie)”二词(直到今天仍在沿用)。
1916年Adrian首次描述了正常肌肉和病肌的强度—时间曲线。
1950年间动电疗法问世。
但在随后的本世纪中期,由于生物化学、药理学的进展,电疗一度被临床医生冷落。
直到1965年Melzack和Wall提出闸门控制学说和70年代对阿片肽(内原性吗啡样物质)的研究,电疗才又重新受到重视。
60年代,高压脉冲电流和电子生物反馈技术开始应用。
1968年我国晶体管低频脉冲电针机研制成功,使电针迅速在全国推广普及,并用于针刺麻醉上。
同年,Shealy等根据闸门控制学说推出脊髓电刺激疗法,以后相继开展了中枢性电刺激(大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尾核、脑垂体埋入电极刺激法)的研究。
70年代,Long和Shealy发明了TENS疗法,功能性电刺激和音乐电疗也在同期开始应用。
8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又开发了很多功能先进、体积小巧、使用方便的电疗设备,在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及镇痛的研究和应用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使得电疗尤其是低频脉冲电疗在临床上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第一节概述一、低频电流的分类及各参数的意义㈠低频电流的分类1.按波型:有三角波、方波、梯形波、正弦波、阶梯波、指数波等。
2.按有无调制:分为调制型和非调制型。
脉冲电流可以被调制,如图3-1-2。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波幅调制、相位调制、波宽调制、频率调制。
还有一种较少见的浪涌调制(surge)或称为斜面调制(ramp),其原理见图3-1-3。
可以用几种方式同时调制一个脉冲电流。
有两个概念与调制有关:列(train)和群(burst),在后面将会用到。
一列脉冲波是未经调制、连续出现的脉冲电流。
脉冲群是按一定时间、频率和幅度间断出现的一组脉冲电流。
3.按电流方向:分为单相和双相。
双相脉冲波又根据其两侧波形、大小分为对称双相波、平衡不对称双相波和不平衡不对称双相波(图3-1-4)。
㈡频脉冲电流的参数及其意义⒈率(f):每秒钟内脉冲出现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
由于哺乳类动物的神经的绝对不应期在1ms左右,相隔1ms以上的电刺激都能引起一次兴奋,因此低频脉冲电流的每一次刺激都能引起运动神经一次兴奋。
在临床,低频脉冲电流多用于镇痛和兴奋神经肌肉组织,常用100Hz以下的频率。
⒉周期(T):一个脉冲波的起点到下一个脉冲波的起点相距的时间,单位为ms或s。
⒊波宽:每个脉冲出现的时间,包括上升时间、下降时间等,单位为ms或s。
不同波型的波宽计算方法不一致。
对脉冲列,波宽也叫脉冲宽度(pulse duration);对双相波,波宽由正负相位宽度(phase duration)组成。
对脉冲群,每个脉冲群持续的时间就是脉冲群宽度。
波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要引起组织兴奋,脉冲电流必须达到一定的宽度。
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所需的最小脉冲宽度不一样,神经组织可以对0.03ms(有人认为0.01ms)宽度的电流刺激有反应,而肌肉组织兴奋必须有更长的脉冲宽度和更大的电流强度,如图3-1-6。
⒋波幅:由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量,最大波幅(峰值)是从基线起到波的最高点之间的变化量。
⒌脉冲间歇时间:即脉冲停止的时间,等于脉冲周期减去脉冲宽度的时间,单位为ms或s。
⒍通断比(ratio):是指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与脉冲间歇时间的比例。
⒎占空因数(duty cycle):是指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与脉冲周期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图3-1-7)。
二、低频电疗的生理及病理生理基础(一)神经肌肉兴奋的原理1.细胞的兴奋性: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构造单位,人体所有的生理功能和生化反应都是在细胞极其产物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
组织或细胞具有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即具有兴奋性。
细胞的兴奋与许多因素有关。
⑴刺激与反应:刺激,泛指细胞所取环境因素的任何改变,常见的刺激因子有化学、机械、温度、电、光等。
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有一定的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的变化率。
三者互相影响,组成了可兴奋组织的强度-时间曲线关系。
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值)与刺激的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即当刺激较强时,只需较短的刺激时间就可引起兴奋;当刺激强度较弱时,需较长的刺激时间才能引起组织兴奋。
但当刺激强度低于基强度时,无论刺激时间怎样延长,也不能引起组织兴奋;同样,当刺激时间短于某值时,无论怎样加大刺激强度,也不能引起组织兴奋。
不同组织(如神经与肌肉组织)的基强度、最小刺激持续时间(脉冲宽度)不同。
当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在受刺激部位首先出现动作电位,而各种细胞的外部表现如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等,都是由动作电位触发引起的。
在细胞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其兴奋性产生明显的变化,即出现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
在绝对不应期,无论刺激强度多大,细胞都不能再兴奋。
不同组织的不应期有很大的差异,如神经纤维的绝对不应期为0.5ms,骨骼肌细胞为2ms,心肌细胞更是高达200~400ms,所以理论上神经纤维每s 内能产生和传导的动作电位数可达2000次,也就是说频率2000Hz以下的每个脉冲刺激均能使神经纤维产生一次兴奋。
但实际上神经纤维在体内传导的冲动的频率,低于理论上可能达到的最大值,一般认为每s为1000次左右,所以临床上把1000Hz的频率作为低、中频电疗法的分界。
⑵兴奋的产生:在安静情况下,细胞的膜电位(静息电位)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当膜的极化状态受到破坏,并达到一定程度(阈值)时,首先出现膜的去极化,并引发一个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它只有在刺激满足一定条件或在特定条件下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才能产生。
神经兴奋的传播或神经冲动,实质上是沿着神经传导的动作电位。
2. 兴奋的传导和肌肉收缩:可兴奋细胞的特征之一是细胞膜的任何一处产生的动作电位,都可传给与它相邻接的膜结构。
一个细胞向另一个细胞的兴奋传递,则以缝隙连接、激素-受体相互作用、突触连接等方式进行。
神经细胞之间、神经细胞与肌肉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是经突触连接传导的。
兴奋传播的机理简述如下。
⑴兴奋的传播:兴奋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扩布。
由于去极化后产生膜电位的暂时倒转,使膜外电位低于邻近静息部位,而膜内电位高于邻近静息部位,于是在兴奋区和静息区之间构成局部电流,该电流使邻近静息区产生动作电位。
而这一新动作电位的部位又与邻近膜之间形成局部电流,依次类推,使兴奋逐渐向前移行。
在无髓神经纤维和肌肉纤维,兴奋传导是连续性的过程,而在有髓鞘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是从一个郎飞氏节跳跃到另一个郎飞氏节的跳跃传导方式。
⑵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和肌肉收缩:可简述为兴奋→突触小结→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运动终板上的受体结合→终板电位→兴奋传导到三联管系统→肌肉动作电位→整个肌原纤维兴奋→肌丝滑行,肌小节变短→肌肉收缩。
(二)痛觉疼痛是人类共有而个体差异很大的一种不愉快的、复杂的主观感觉。
Moutcastle给疼痛下的定义是:“由于损伤或可能破坏组织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体验”。
疼痛提供躯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威胁的警报信号,对机体具有保护意义。
但另一方面,严重的慢性疼痛困扰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是临床一大难题。
⒈痛觉的产生:当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组织细胞破坏并释放一些化学物质,激活伤害性感受器(nociceptor),后者将刺激转为神经冲动并迅速传入到中枢而产生痛觉。
痛觉是一种复杂的感觉,易受心理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个体间有很大的差异。
痛觉的产生和传导涉及到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部分。
⑴伤害性刺激引起伤害性感受器兴奋:在人体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内广泛存在伤害性感受器。
不同组织中的伤害性感受器的反应特性不同。
一般认为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的神经末梢,任何伤害性刺激均是痛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且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就会引起疼痛。
这些伤害性刺激包括炎症、损伤、冷热、压迫等物理刺激和酸碱等化学刺激。
伤害性刺激使受伤的细胞释放致痛化学物质,如K+、H+、缓激肽、前列腺素、5-HT、组织胺等,刺激伤害性感受器产生去极化。
此外,传入冲动能传向另一末梢分支,在外周末梢引起P物质释放,加强对伤害性感受器的作用,见图3-1-8。
⑵痛觉传导纤维:神经纤维根据其直径大小和电生理特征分为A类、B类、C类(见表3-1-1),其中Aδ纤维和C纤维传导痛觉。
由此可将伤害性感受器分为“Aδ伤害性感受器”和“C 伤害性感受器”,前者传导刺痛,后者传导灼痛。
Aδ纤维兴奋阈值低,传导速度快,主要传导快痛。
C纤维兴奋阈值高,传导速度慢,主要传导慢痛。
表3-1-1 神经纤维的分类(3)伤害性信息向中枢的传入:伤害性传入冲动由背根进入脊髓背角Ⅰ、Ⅱ和Ⅴ层,释放化学物质如谷氨酸和P物质,引起背角Ⅰ、Ⅳ~Ⅶ和Ⅹ层的投射神经元兴奋,并沿着脊髓丘脑束、脊髓网状束、脊髓中脑束、脊颈束等将冲动传递到脑干网状结构、丘脑,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图3-1-9)。
疼痛的病理生理特点:①疼痛是机体组织受到较强的物理化学因子刺激所产生的复杂的局部或全身的病理生理变化;②机体对疼痛的感受程度和反应大小,与疼痛的性质、强度、范围、持续时间密切相关;③疼痛与精神心理状态相关;④可同时伴有其他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症状。
(三)镇痛的原理与学说疼痛是与生俱来的。
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中,人们始终在与疼痛斗争,对疼痛的认识、镇痛方法和机制的研究在不断深入。